聖人傳記:聖方濟各沙勿略

2021-01-12 騰訊網

耶穌會士聖 方濟各 沙勿略(拉丁語:St.Franciscus Xaverius,西班牙語:San Francisco Javier,英語:Francis Xavier, 1506 – 1552),是耶穌會創始人之一,也是第一個到東方(印度、日本、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士,被譽為「最偉大的傳教士」,一生充滿傳奇。以下根據有關材料,製作沙勿略年表,將其一生主要事件按時間勾勒出來,供學習參考。

(沙勿略像,藏於神戶市立博物館,17世紀初作品)

一、幼年及讀書

1506年:4月7日,沙勿略出生於當今西班牙北部與法國接壤的納瓦拉(Navarra)省首府潘普洛納(Pamplona)以東52公裡處的沙勿略堡(西班牙語Castillo de Javier/巴斯克語Xabierko Gaztelua)一個巴斯克人(Basque)望族家庭,該地當時屬於納瓦拉王國(Reino de Navarra, 824-1512年)。潘普洛納以西班牙「奔牛節」著稱。

沙勿略的父親胡安(Juan deJasso)是法學博士,曾任納瓦拉王國的樞密院議長和宰相。

沙勿略的母親瑪利亞(Maria deAzpilcueta)亦出身望族,沙勿略堡是其陪嫁之一。

胡安夫婦生三男三女,沙勿略是最小的孩子。

(沙勿略堡)

1512年:5歲。納瓦拉王國南部遭受西班牙人卡斯蒂利亞(Castilla)王國入侵而滅亡,沙勿略堡大部分被拆毀。

1515年:9歲。6月15日,父親胡安去世。

1516年:10歲。沙勿略的哥哥們因參與反抗西班牙人的運動失敗,沙勿略家的田產被沒收。

1525年:19歲。9月,進入法國巴黎大學的聖巴巴拉學院(Collège Sainte-Barbe)學習。

(聖巴巴拉學院)

1526年:20歲。通過拉丁語語法、修辭、論辯術和希臘文考試,10月1日起學習哲學課程,同時學習倫理學、存在論等經院哲學以及數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

1528年:22歲。2月,在巴黎認識退役軍人、巴斯克人「羅耀拉的依納爵」(Ignacio de Loyola, 1491-1556),即後來的耶穌會首任會長,當時是蒙太古學院(Collège de Montaigu)的走讀生。

(魯本斯畫的羅耀拉)

1529年:23歲。四旬節(Lent)期間,通過學位課程考試。7月,母親去世。9月開學時,羅耀拉與沙勿略、法伯爾同住一室。

1530年:24歲。3月15日與同齡室友法伯爾(Pierre le Fèvre)一同獲得碩士學位。10月1日起在巴黎大學的博偉學院(Collège de Beauvais)講授亞里斯多德哲學。因母親去世,開始思考人生。

1534年:28歲。8月15日,與羅耀拉、法伯爾等7人在巴黎郊外蒙馬特的聖皮埃爾(Saint-Pierre de Montmartre)小教堂裡,成立男子修會「耶穌會」(拉丁文:Societas Iesu, S.J./SJ/ SI),發願終生服侍主。

(蒙馬特的聖皮埃爾小教堂)

1935年:29歲。10名耶穌會士計劃前往耶路撒冷,羅耀拉先期到達威尼斯,其餘9人經德國、瑞士,到達威尼斯。

1537年:31歲。1月8日抵達威尼斯。6月24日,在威尼斯與羅耀拉一同晉升神父。聽說土耳其人進攻東羅馬,封鎖道路,遂轉投羅馬。

二、傳教印度

1540年:34歲。葡萄牙王胡安,請求羅馬教宗保羅三世差派傳教士,到葡屬印度傳教。3月16日,沙勿略和另一位耶穌會神父洛德利奉命前往。6月抵達裡斯本。洛德利留在裡斯本,未成行。9月27日,教皇保羅三世正式批准建立耶穌會。

1541年:35歲。4月7日(生日那天),以教廷大使(apostolic nuncio)身份,與另兩位神父卡瑪利諾(M. P. de Camerino)和曼西拉(F. Mansillas),從葡萄牙裡斯本出發,乘坐聖地牙歌號(Santiago)啟程,加入五艘船組成的葡國船隊,一同前往印度,隨身只帶了幾本書。

1542年:36歲。船隊繞非洲大陸航行,經莫三比克海灣,繞好望角,於5月6日抵達葡屬印度西南部的果阿(Goa)。此後一直任印度耶穌會地區長(1542-49年)。9月,到達印度南端的科摩林角(Cape Comorin)傳教。主要在馬拉巴(Malabar)、聖多馬(Saint Thomas)城等地傳教。這一帶盛產胡椒。

(15世紀葡萄牙人探險圖)

(果阿在印度的位置)

(停在裡斯本港即將開往印度的葡萄牙艦隊)

三、傳教印尼

1544年:38歲。4月到達印度錫蘭(Ceylon,即今斯裡蘭卡)。

1545年:39歲。動身前往馬六甲。2月到科欽(Cochin),9月25日到馬六甲(Malacca)。

1546年:40歲。1月離開馬六甲到摩鹿加(Maluku)群島傳教。

(馬六甲今貌)

1547年:41歲。12月,返回馬六甲,遇到因殺人逃亡到此地的日本鹿兒島武士彌次郎,此人兩年前就聽說過並仰慕沙勿略。沙勿略給彌次郎施洗,給他取名保羅(Paulo de Santa Fe),保羅介紹了日本的情況,並力促沙勿略去日本傳教。

1548年:42歲。1月,回到印度果阿,並將彌次郎送到果阿神學院學習。邊傳教邊做到日本的準備。

四、第一次遠東之行(開教日本)

1549年:43歲。4月15日,從果阿啟程向日本進發,同行者有彌次郎及兩名日本侍從,還有多列神父(Cosme de Torrès, 1510-1570)及佛南田(Jo o Fernandes)修士。5月抵馬六甲。6月24日乘坐一艘中國平底船離開馬六甲。7月抵中國廣東上川島,遇到在科欽認識的葡萄牙商人佩雷拉(Diogo Pereira)。8月15日(聖母升天節)在日本九州的鹿兒島登陸,此後一年都在此傳教。由於信教者越來越多,遭到當地僧眾排斥。

1550年:44歲。10月留下多列神父,帶上佛南田修士和一個日本教徒向北走,12月到達京都,拜見天皇未成。

1551年:45歲。鹿兒島大名島津貴久準許在本地傳教。但沙勿略計劃繞道進入中國傳教。11月離開日本。12月27日,到達馬六甲。

1552年:46歲。1月24日,到達印度科欽。2月15日,返回果阿。

(沙勿略東行路線圖:綠色箭頭到日本,藍色箭頭返回果阿)

(沙勿略日本境內傳教圖:紅色箭頭前進,藍色箭頭返回)

(沙勿略日本傳教情形)

五、第二次遠東之行(前往中國)

4月17日,乘坐佩雷拉的商船「聖十字號」(Santa Cruz)自果阿出發前往中國。隨員只有三人:印度僕人、馬拉巴人費雷拉(Alvaro Ferreira),中國僕人安東尼(Chono Antonio),葡萄牙人加戈神父(Patre Baltasar Gago, 1520-1583),此人1560年從日本返回果阿途中,被大風吹到海南三亞,呆了5個月。

8月底抵達珠江口外的上川島(今屬臺山市)。明王朝閉關鎖國,無法進入中國大陸,只能在此等待機會。因患瘧疾,於12月3日早晨去世,葬於上川島。

(上川島上的沙勿略墓園)

六、遺體及遷葬

1553年:2月17日,「聖克魯斯號」要帶走沙勿略屍骨,挖墓開棺後,發現沙勿略遺體栩栩如生,不僅沒有腐爛,還散發香氣。3月22日抵達葡屬馬六甲,遺體放在一座教堂敞開的棺木裡供人瞻仰。4月15日遺體被運往印度,一路供人瞻仰,12月11日始達果阿,葬於Basílica do Bom Jesus教堂。

(果阿教堂裡的沙勿略棺材)

1622年3月12日,沙勿略與羅耀拉一同被羅馬教廷封聖。

(西洋畫中的沙勿略)

相關焦點

  • 遊記:打卡聖方濟各聖教堂
    路環島最有名的教堂是聖方濟各聖堂,教堂不大巴羅克式建築特色,有一座鐘樓。澳門十月初五大街很多人知道,因為葉念琛的電影《十月初五的月光》沿著十月初五日馬路慢慢地前行,可以看到聖方濟各聖堂、路環圖書館、譚公廟、鐵皮屋等景點。
  • 進一步了解了有關日本的情況後,沙勿略決意赴當地傳教
    羅耀拉的弟子、耶穌會的最初成員方濟各沙勿略(1506-152年)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教皇的派遣,成為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將基督教傳入東方的第一人。1541年4月7日,沙勿略一行搭乘葡萄牙的「聖地牙哥」號船從裡斯本出發後,經過6個月的航行到達了印度果阿。在印度的傳教業績使沙勿略被譽為「印度的使徒」。在西方勢力進入日本之前,日本人對世界所知甚少,西方人對日本亦不甚了了。
  • 沙勿略所倡導的「適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東西方的文化交流
    而實施沙勿略所倡導的「適應」策略的最積極的結果,則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我們認為,這就是沙勿略的歷史地位之所在。沙勿略對西方傳教士前往中國的激勵作用。最先認識到沙勿略對後人的榜樣力量的,是曾任耶穌會總會長的比利時人艾佛拉爾·邁居瑞安1573年他上任後立即把東方的傳教事業放在重要的日程之內,並任命範禮安為印度傳教團的視察員,與此同時,他又囑託後者到東方後,要立即撰寫一部《沙勿略傳》,以便用沙勿略的形象來激勵後繼者。
  • 教宗方濟各為什麼要「對話」?
    教宗方濟各自從上任之初,就將對話作為他施政的標記。他多次反覆強調:教會和世界需要共同來譜寫對話文化的篇章。為什麼教宗方濟各認為對話是如此重要呢?這對教會又代表著什麼呢?
  • 沙勿略所倡導的「適應」策略,為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立足指明方向
    百家原創作者:秋穎說歷史歡迎來到百家號秋穎說歷史, 小編了解到,沙勿略的東方傳教理念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強調在不同的文明之間要相互適應而不是對抗。要適應另一種文明就必須首先要了解這種文明。最先認識到沙勿略東方傳教理念的深刻意義並將其付諸實踐,使之逐步成為適合中國國情的系統的傳教方式和方法的便是利瑪竇。他來中國後,經過刻苦的努力,不僅學會了中國語言,而且諳熟中國典籍,以致一些中國的文人稱他為「西儒」。在出入中國社交場合時,他穿戴儒家士大夫的衣著,遵行中國的禮儀,並藉助西方珍稀禮品博得了高官貴胄的歡心,從而為他打開了自家府邸的大門。
  • 特蕾莎修女梵蒂岡封聖:天主教會如何遴選聖人
    梵蒂岡時間9月4日,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被教宗方濟各正式追封為聖人。這天恰逢她逝世19周年,數十萬人聚集在聖彼得廣場,見證這一規模宏大的彌撒儀式,現場面向她的家鄉加爾各答以及全世界的天主教徒進行直播。
  • 教宗方濟各:如果我們關懷他人,今年將會是美好的一年
    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代替因坐骨神經痛而休息的教宗方濟各主持大禮彌撒,並宣讀了教宗的彌撒講道。(梵蒂岡新聞網)我們要迎接聖母,透過她與天主相遇,同時要關懷他人,促使全人類獲得重生的希望。教宗方濟各在元月1日天主之母節的彌撒講道中作出上述邀請,他因坐骨神經痛沒有親自主持彌撒,由國務卿帕羅林樞機代勞。祝福、降生和找到是教宗在當天彌撒講道中提出的三個動詞。
  • 紫薇聖人的傳說
    「紫薇聖人」命宮主星即是紫薇,故其是帝君(天主)轉世。然,他出身田間亦不稱帝王,故世人又稱他為聖人。這便是「紫薇聖人」名號的來歷。 古人常說,真龍者天子也!天子即為真龍。「紫薇聖人」出生龍年,他的真身是一條龍。故,帝君(天主)乃真龍也。(相關閱讀——天地傳奇之神龍遊記、解讀龍婆預言,一條龍將控制人類!)
  •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為兩名巴勒斯坦修女封聖
    原標題: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為兩名巴勒斯坦修女封聖 2015-05-18 09:14:00            環球網                                                  分享
  • 12,(下,2)如今中國出聖人 第三文明引領世界大同
    因此,紫微聖人的理論體系必須是別具一格,超出了現有宗教的範疇,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來提升各宗教,並實現各宗教信仰上的統一。聖人的關鍵之處在於:以非常低的成本解決別人破產的時候遇上的問題。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 【宗座動態】教宗方濟各贈送伯多祿聖髑是走向合一的重要舉動
    蒲山天主堂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將伯多祿宗徒的聖髑贈送給聖安德肋的繼承人是基督徒走向合一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裡程碑」和「至關重要的一步」。宗主教說:「得知我們的兄弟教宗方濟各準備贈送給我們這份珍寶的消息後,我們起初感到非常意外。許多人都因這個舉動而驚喜,就連在羅馬參加慶祝我們姐妹教會主保聖人瞻禮的大公教會的代表團也沒有料到會有這份禮物。我們對這個舉動表示真心感激,這份禮物是今天維繫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兄弟情誼的真正標記。」談到教宗方濟各這項舉動的意義,宗主教強調三點。
  • 梵蒂岡擬安排教宗方濟各訪華,教廷:今年出訪計劃已全取消或延後
    據博訊新聞網報導, 近年來,中梵關係備受外界關注,圖為2019年5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彼得廣場發表每周講話,現場有很多中國信徒舉著中國國旗參加。繼2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會見梵蒂岡外長加拉格爾(Paul Gallagher),實現1949年以來雙方外長首次會晤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