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例新冠患者研究:淋巴細胞比例可作病情嚴重程度指標—新聞...

2020-12-24 科學網
162例新冠患者研究:淋巴細胞比例可作病情嚴重程度指標

 

當地時間3月3日,醫學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布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淋巴細胞減少可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後的指標。研究稱,來自死亡和重症病例的結果表明,血液中淋巴細胞百分比與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預後呈負相關。

在新冠肺炎病情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中,血液中淋巴細胞的比例逐漸降低並維持在較低水平。當病情開始好轉時,血液中的淋巴細胞百分比逐漸上升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血液淋巴細胞水平持續低下的患者,尤其是低於5%的患者往往預後差。

作者認為,淋巴細胞百分比可作為一個可靠的指標,獨立於其他輔助指標,用於中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分類。

這項研究題為《淋巴細胞減少預測COVID-19的病情嚴重程度:一項描述性和預測性研究》(Lymphopenia predicts disease severity of COVID-19: a descriptive and predictive study)。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是中部戰區總醫院疾病預防控制科譚力、王棋,通訊作者為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繆洪明和中部戰區總醫院疾病預防控制科王瓊書。

需要指出,發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的論文尚未經過同行評議,也未在正式期刊上發表。medRxiv認為,這些預印本不應被用來指導臨床實踐或與健康相關的行為。

此前,也有相關研究指出淋巴細胞與新冠病毒感染嚴重程度之間的關聯。2月24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機構在《柳葉刀呼吸醫學》發表了一項針對金銀潭醫院52名危重症患者的回顧性研究。研究顯示,80%的危重症患者出現淋巴細胞減少(lymphocytopenia,淋巴細胞減少,也稱為Lymphopenia,淋巴細胞減少症)。

作者由此指出,淋巴細胞減少是新冠病毒危重症感染者一個顯著特徵,因為SARS-CoV病毒顆粒的靶向侵襲會破壞淋巴細胞的細胞質成分並導致其破壞,淋巴細胞減少在MERS感染的危重患者中也很常見。

《柳葉刀呼吸醫學》論文還提到,先前另一項主要針對非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35%的患者只有輕度淋巴細胞減少症,這提示淋巴細胞減少症的嚴重程度反應新冠肺炎病毒的嚴重程度。

Medrxiv上發布的研究回顧性地分析了15例死亡病例、15例重症病例和40例中症病例血液淋巴細胞百分比(LYM%)的動態變化。作者根據描述性研究建立了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並對92例住院患者進行了驗證。

論文作者稱,來自死亡和重症病例的結果表明血液中淋巴細胞百分比與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預後呈負相關。研究顯示,症狀發作後第10至12天,中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仍高於20%。相較之下,重症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低於20%。重症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發病後第17至19天高於5%,而死亡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則低於5%。

淋巴細胞在維持機體免疫穩態和炎症反應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者認為,了解血液淋巴細胞水平降低的機制有望為新冠肺炎的治療提供有效策略。

作者稱,血液淋巴細胞與疾病進展高度相關提示淋巴細胞缺乏或喪失能力是新冠肺炎的關鍵細胞病理學。淋巴細胞水平的保護、維持或促進可能對新冠肺炎的防治有良好作用。

淋巴細胞百分比呈下降趨勢

論文作者認為,當前階段迫切需要一種簡單有效的指標來評估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預後情況。

為此,他們調查了2020年1月14日至2020年2月25日期間,湖北省武漢市的中部戰區總醫院162位住院、出院和死亡的新冠肺炎患者。

這些患者中,中症95例(40例已治癒出院),重症39例,危重症28例。輕度患者未收入這家醫院。研究人員收集了患者的基本資料、全血計數、凝血功能、血清生化指標(包括腎功能、肝功能、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電解質)及疾病結果。

為探討新冠肺炎患者血液標誌物與病情的關係,研究人員首先隨機抽取了5例死亡病例,監測每個患者從發病到死亡的血液檢測動態變化。

他們發現,雖然每個病人的病程不同,但是在所有五位患者中,大多數研究參數的日間變化相當恆定。普通血液檢查顯示,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波動並不明顯。4位患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白細胞百分比增加。血小板計數,單核細胞百分比和淋巴細胞百分比(LYM%)均呈下降趨勢。

在所有指標中,淋巴細胞百分比顯示出最顯著且一致的趨勢,表明該指標可能反映疾病的進展。

低淋巴細胞百分比是患者預後的預測因素

為了進一步確認血液淋巴百分比與患者病情的關係,研究人員將樣本量擴大到12例死亡病例。這些病例的平均年齡76歲,平均治療時間為20天。大多數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發病後2周內降至5%以下。

研究人員還隨機選取已治癒出院的7例重症患者(平均年齡35歲,平均治療時間35天)和11例中症患者(平均年齡49歲,平均治療時間26天)的數據。數據顯示,重症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最初下降,然後上升到高於10%,直到出院。相反,中症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發病後波動很小,出院時高於20%。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結果提示淋巴細胞減少是新冠肺炎患者預後的預測指標。

建立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

通過總結該院所有死亡病例、重症治癒病例和中症治癒病例的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曲線,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TLM),用於分類和預測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結果。

他們對此模型給出如下定義:患者在新冠肺炎發病後有不同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症狀出現後10至12天的第1個時間點(TLM-1),淋巴細胞百分比大於20%的患者被分為中症型,恢復快;淋巴細胞百分比小於20%的患者先被分為重症型。在症狀出現後17至19天的第2時間點(TLM-2),淋巴細胞百分比大於20%的患者康復;淋巴細胞百分比大於5%且小於20%的患者仍處於危險之中,需要監護;淋巴細胞百分比小於5%的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要重症監護。

研究人員進一步收集了所有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資料並驗證了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TLM)與現有指南的一致性。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的分類標準,目前該院共有92例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治療,其中,中症患者55例,重症患者24例,危重症患者13例。

根據文中提出的模型,55例中症患者中,有24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LM-1時低於20%;所有這些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都在5%以上,表明他們很快就會康復。在24例重症患者中,20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LM-1時低於20%。6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LM-2時低於5%,提示預後不良。13例危重症患者中,12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LM-1時低於20%。這些患者中6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TLM-2時低於5%,表明預後不良。此外,通過kappa檢驗,研究人員進一步驗證了上述模型與現有新冠肺炎患者分類指南的一致性。

作者在論文討論環節指出,疾病嚴重程度的分級對患者的分級治療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疫情發生、醫療資源相對稀缺的情況下,要進行分級救治,優化救援資源配置,防止救治過度或救治不足的情況發生。淋巴細胞百分比可作為一個可靠的指標,獨立於其他輔助指標,用於中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分類。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張旻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嗜酸性粒細胞是監測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變化的...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張旻教授團隊在診治新冠肺炎的過程中,發現「小身材」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EOS)有著大能量,與新冠肺炎的診斷與病情轉歸密切相關,且可以作為病情監測的良好指標(Allergy.6月20日在線版)。
  • 研究:新冠抗體五個月內降至較低水平 但不意味著失去保護
    圖/人民視覺 文丨實習記者 舒暢 記者 馬丹萌 新冠抗體在人體內可存續多久?免疫反應的不同特徵與患者的臨床結局有何關係?上述問題研究最近又有新進展。一項囊括254例患者的研究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和門診患者的抗體在1個月左右達到峰值,5個月後降至較低水平接近消失;靶向新冠病毒S蛋白的早期體液免疫反應或有助於控制病情。
  • 武漢協和醫院29例新冠肺炎資料:兩項炎症指標預測...
    在症狀方面,絕大多數(97%)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多數伴有呼吸道症狀,72%出現咳嗽、咳痰,59%出現胸悶、呼吸困難。但也有很多患者具有非呼吸系統症狀,41%存在乏力、肌肉酸痛,14%出現腹瀉,7%出現頭痛。近八成(79%)患者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低,69%的患者淋巴細胞計數減少。
  • 南陽「公益達人」再捐淋巴細胞助力患者康復
    8月11日上午,提前一天冒著酷暑趕到鄭州的河南第500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南陽「公益達人」耿偉,在河南省人民醫院捐獻淋巴細胞(也稱「二次捐獻」),繼續助力同一位「有緣」患者的康復。「感覺這是一種緣分!因為2015年我答應對方捐獻造血幹細胞,第二次也絕對不會猶豫!」再次捐獻救人的耿偉,臉上的笑容與當年捐獻造血幹細胞時一樣燦爛。
  • 曹彬團隊分析首批新冠死亡危險因素:高齡、臟器衰竭與敗血症
    患者入院時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和咳嗽,其次是痰液的產生和疲勞。淋巴細胞減少症發生在77位(40%)患者中。181例(95%)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療,41例(21%)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療(洛匹那韋/利託那韋)。
  • 《自然》:你得過的感冒,可能會改變新冠感染的嚴重程度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的重要論文:研究人員們指出過去得過的感冒(common cold),可能會影響新冠疾病(COVID-19)的嚴重程度。由於目前全球疫情依舊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見,這篇論文一經發表,迅速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刷屏。
  • 武漢一線專家詳解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他們是窒息而死,過程很痛苦
    新冠肺炎患者因何而死?死亡特徵是什麼?2 月 26 日,預印本期刊 MedRxiv 發表了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論文《25 例新冠病毒肺炎死亡患者的臨床分析:中國武漢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試圖回答此問題,論文通訊作者系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龔作炯。這項研究旨在總結新冠肺炎患者中死亡病例的臨床特徵,希望及早發現重症患者並降低其死亡率。
  • 新研究:T細胞在控制新冠病毒和疾病嚴重程度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新研究:T細胞在控制新冠病毒和疾病嚴重程度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Emma Chou • 2020-09-17 10:58:05
  •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新型免疫方案獲批
    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8日電 12月8日,記者獲悉注射用貝林妥歐單抗(倍利妥)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治療成人復發或難治性(R/R)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 研究團隊已解剖29例病亡患者屍體 死者體內仍存病毒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4日訊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今天下午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醫療診治有關情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貴強在會上介紹表示,到目前為止對29例新冠病亡患者進行了屍體解剖,從病理上看有一個很重要的系統是受累比較重的,就是免疫系統。
  • 雙特異性抗體(倍利妥)國內獲批,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迎來新曙光
    什麼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種血液系統腫瘤,是指骨髓或者外周血出現了惡性血液腫瘤細胞,通常,當骨髓或者外周血的惡性腫瘤細胞超過20%時,就稱為白血病。白血病可以大致分為慢性和急性兩種。如果引起急性白血病的腫瘤細胞是起源於淋巴細胞,則稱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ALL患者在兒童和成人中都比較常見。
  • 新冠疫情:全球721萬例!阿斯利康BTK抑制劑Calquence:改善大多數...
    新冠疫情形勢空前嚴峻,各國政府正在緊急授權,將有潛力的藥物/療法用於重症新冠肺炎的治療,其中包括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抗瘧疾藥物、抗炎藥、康復期血漿等。當前,有多家藥企已經投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藥物/疫苗研發行列。
  • 這類細胞群體對新冠診斷、預後或有警示作用丨臨床科研
    其死亡率不高,但重症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發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代謝性酸中毒、膿毒症、器官衰竭等嚴重不良症狀,導致死亡。早期的診斷並及時發現潛在危重病例,及時救治,對新冠肺炎患者至關重要。實驗目的分析新冠肺炎發病時白細胞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關異常,並找出能夠區分重症和非重症、死亡風險高或低的參數。
  • 新冠重症患者防禦力驟降?骨髓細胞中的異常調節,或是免疫失效的...
    新冠病情持續加重,不僅會導致強烈的免疫反應,而且免疫反應會陷入一個持續的激活和抑制循環中,進而導致防禦力大大降低。來自德國柏林夏裡特醫學院、波恩大學、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亥姆霍茲感染研究中心(HZI)和德國感染研究中心(DZIF)的專家們一起組成了一個全國性的網絡。
  • 侯金林:面對新冠感染的「冰山現象」,開發重症風險預警模型
    侯金林介紹道,在傳染病領域裡,有一些細菌和病毒感染以後會出現「冰山現象」,因為有少部分病人會引起嚴重感染致死,大部分病人是輕型或者普通型。有一定比例的病人是隱性感染或者亞臨床感染。還有部分人群,受暴露以後沒有感染。病人的分類類型主要取決於機體免疫,是病毒和機體免疫相互作用的結果。研究團隊結構性地分析了廣東省33家醫院收治輕、中度病人,總共1138例。
  • 免疫細胞檢測顯示:提前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或對新冠症狀嚴重程度...
    研究人員隨後測試了T輔助細胞與這些蛋白質片段接觸後是否會被激活。他們發現,18例COVID-19患者中有15例(85%)出現了這種情況。「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這些病人的免疫系統正處於對抗這種新病毒的過程中,因此在體外也表現出了同樣的反應。她補充說:「並非所有COVID-19患者都表現出T輔助細胞對病毒片段的反應,這可能是由於T細胞在疾病的急性或特別嚴重階段無法在人體之外被激活。」
  • HIV感染者遭遇新冠:平時服用抗病毒藥物有臨床優勢嗎?
    研究者在西班牙馬德裡一群HIV攜帶者中找到了同時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成年人患者。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納入了截至2020年4月30日的HIV感染者中疑似或確診的新冠患者(年齡≥18歲),他們都來自西班牙馬德裡的拉裡蒙·卡哈爾大學醫院。該醫院擁有1100張床位,有2873名成年愛滋病毒患者,他們定期在HIV診所進行隨訪。
  • 形態「立奇功」噬血細胞症候群一例
    ,HPS)是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淋巴、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失控性激活、增生且伴有噬血現象,並分泌大量炎性因子導致機體處於炎症狀態的一組臨床症候群,因此又稱為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
  • 激素治療新冠該怎麼用?中國科研團隊首次破解新冠用藥難題
    1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科研團隊主導的研究,首次明確了新冠肺炎治療中糖皮質激素(以下簡稱「激素」)用藥的邊界。澎湃新聞注意到,新冠肺炎治療過程中,此前頗具爭議問題如激素能不能用?哪些人可以用?哪些人不可以用?
  • 中美團隊分析65例新冠死亡臨床特徵:和倖存者比有何不同
    《柳葉刀》預印版(Preprints with The Lancet)於當地時間3月3日發表了武漢協和醫院等團隊的研究成果「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ceased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in Wuhan, China」,對65例新冠疾病死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