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馬遷寫的《史記》中的《刺客列傳》中,荊軻被列為古代四大刺客之首。而史記被稱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史記》這部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力,而其中荊軻的形象更是影響了後世數千年的中國文化。
從秦漢時期的遊俠郭解,到魏晉曹植歌頌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遊俠兒;再到大唐李白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都是在歌頌荊軻這樣的俠客志士,以及燕國賢太子丹最後自殺的悲壯。
甚至到了近現代,我們熟知的金庸、古龍為代表的武俠小說,其實最早也可以算到《刺客列傳》這個源頭上。但是在我國的另一部史學經典《資治通鑑》上,司馬光卻大罵荊軻只是個盜賊,而燕太子丹是燕國的罪人,這是為何呢?
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鑑裡面寫道:「荊軻懷其豢養之私,不顧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強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揚子論之,以要離為蛛蝥之靡,聶政為壯士之靡,荊軻為刺客之靡,皆不可謂之義。又曰:『荊軻,君子盜諸!』善哉!」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司馬光認為:荊軻雖被太子丹豢養,但是去刺殺秦王卻波及了自己的家族,實在愚蠢。在司馬光看來,荊軻只不過是為了報答太子丹的豢養之情。「豢養」這兩個字,明顯就是把荊軻當成了畜生。
司馬光緊接著引用了揚雄在《法言》講的:要離之死好比蜘蛛、蝥蟲死。聶政之死像個壯士,然而荊軻卻屬於刺客的死,和「義」無關。他認為如果從道德觀來看的話,荊軻就像盜賊一樣。
司馬光為何會把荊軻說的這麼難聽呢?原來司馬光寫這本《資治通鑑》的初衷主要是寫給皇帝看的,於是司馬光很尖銳地指出燕太子丹是一個「輕慮淺謀」之人,為了自己一時之快,根本不考慮當時的國際形勢。結果導致燕國滅亡,太子丹可以說是罪魁禍首,根本不能稱之為賢明。其次,司馬光指出真正賢明的人應該如何應對太子丹這種情況。
司馬光提出了四個辦法「任官以才,立政以禮,懷民以仁,交鄰以信」。而司馬光看似在貶低荊軻,實際上在貶低他的政敵王安石。
就比如,司馬光嚴厲批判太子丹虛偽,說太子丹匍匐跪地為田光掃榻,這根本不是恭敬;說太子丹屢次對田光強調別說出去自己的計劃,導致田光自殺明志,這也根本不是講信譽的體現;而給荊軻的大量花費也不是施恩施惠的表現;至於太子丹最後被逼自殺,這也根本不是勇氣;燕太子丹這種謀略不長遠,行動不講道義的做法也就是楚國無謀的白公勝之流的人物。
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儒家更是堅決不贊同俠客這類社會思想的蔓延,所以才說出來荊軻只不過是盜賊,太子丹是燕國滅亡的罪魁禍首這樣的話。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