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北極有個地方,每年有超過120天的時間都看不到太陽,處於漫長的極夜之中,但這裡,竟然還生活著一群人,他們有普通居民,有科學家,有藝術家……在這樣一直被夜幕籠罩的小小世界中,他們該怎樣生存,怎樣工作,怎樣作息,怎樣娛樂?或許這便是將於12月21日公映的電影《光語者》傳遞給我們的主要內容。
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以一部紀錄片的身份,帶我們遠赴萬裡之外的極地,同樣也會通過對極地日常的記敘,讓我們跟隨鏡頭一起,來感受那無休無止的黑夜之中,所投射出的生存能量。畢竟,對於向來恐懼黑夜的國人而言,身處如此漫長的黑夜之中,能夠生存下去,就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
《光語者》中的主人公,是我國的空間物理學博士後劉楊。在我國在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爾松的北極黃河考察站內,他獨自駐守,負責空間環境的監測。對於常人而言,這真的是一程艱辛又枯燥的苦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負責三臺全天空極光成像儀和一臺極光光譜儀的開機關機、數據檢查,以及兩臺磁力計和宇宙噪聲接收機的運行維護,日復一日,月復一月……
當然,在這個新奧爾松鎮,還有三十多名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和觀察員,他們同劉楊一樣,都是這個暗黑世界的「夜行者」。如果沒有《光語者》,我們或許根本不知道,在這個地球,還有這樣一個角落,還有這樣一群人,還有這樣平凡而偉大的極地觀測、科研事業。我們常說:這個世界哪有什麼英雄,不過是普通人在負重前行。而在面對《光語者》的此情此景,嗶嗶只想說:「當我們盡情地享受光明的時候,也不要忘了,還有一群人,為了人類的科研事業,正在負重前行。」
《光語者》雖然是一部紀錄片,但並沒有進行太多的鏡頭堆砌,而是將這漫長的黑夜中的片段,進行了特別散文化的組合,我們得以走進新奧爾松鎮,走進小鎮南邊,居民更多的朗伊爾城,走進生活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的每一個人,不僅僅是我們的科學家劉揚,還有生活在這裡的音樂家、美術家、攝影師、司機、技工等等,甚至,還有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黑暗中的片段,竟然組合出了太多的暖意,他們那樂觀的心態,閃亮的眸子,簡直就是這無邊黑暗中的一道道光,足以衝破一切皮膚、語言、地域的界限。
影片中讓人記憶深刻的一段,是在中國的農曆年到來之際,劉楊為小鎮的這些異國同行們準備了剪紙、紅包還有中國傳統的餃子,和大家一起,度過了一個非常有中國風格的歡樂夜晚,熱氣騰騰的餃子,在異國他鄉的極地,顯得彌足珍貴與親切。這一刻,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什麼是天下如一家的「地球村」的感覺。
或許是《光語者》這部影片的刻意安排,影片記述了極夜的情景,也為我們帶來了太陽重返北極的更迭時刻,這裡的居民,用「太陽節」來歡迎那雖然燦爛歸來,卻仍然稍縱即逝的日光。極夜的鏡頭中,很少能看到孩子們,而在太陽節,那麼多的孩子,迎著明亮的陽光,快樂的彈著琴、唱著歌,讓我們由衷地感受到光明的神聖與可貴。
那麼,就請走進影院,去觀看這部《光語者》吧,它不僅僅是在歌頌極地那稀缺的光明,更是給與我們一種生存的能量,帶來一縷滌蕩內心的光明。
(文/娛嗶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