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朋設宴慶雲樓,美食十二配郎酒。觚觥交錯杯杯盡,門前石獅口水流。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大家好,這裡是每日好書分享,今天分享的是張政智和何金城的作品《最受歡迎的50種臺灣小吃》,滿足每一個吃貨的心。
「民以食為天」,不論是哪個國家他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飲食文明。在亞洲的東方,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那裡有令人垂涎欲滴的山珍,也有讓人回味無窮的海味,她就是中國。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我們的飲食文化也已經成為了世界美食的寶庫,享譽世界的「中國八大菜系」就是最好的證明。
小魚今天推薦給大家的這本書可以說是廣大吃貨的福利,這本《最受歡迎的50種臺灣小吃》裡面詳細地介紹了臺灣傳統的美食小吃,每一個都會勾起你的食慾,讓你口水直流。在這本書裡,作者將傳統小吃分成「地道美味」和「熱門夜市」兩個部分。地道美味中詳細地介紹了臺灣傳統的風味小吃和製作的秘訣,每一道小吃都能讓人食指大動,垂涎三尺。而各種傳統小吃的大本營就在熱鬧非凡的夜市中,如果您來到了臺灣,那就盡情地去逛夜市、吃小吃吧。
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張政智對美食有著十分熱忱的追求,他擁有著中餐烹飪丙、乙級技術師資格。2002年還獲得了臺灣健康飲食新文化「食神選拔公開賽」社會組的冠軍。
我們都知道寶島臺灣是一個特別美麗的島嶼,土生土長的客家人也是十分的熱情好客。隨著歷史的推移和不少人的移民使得臺灣的文化更加的多元化,而臺灣人和各種小吃似乎一直都有著不解之緣。他們喜歡吃,更喜歡研究怎麼吃,為小吃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對於臺灣人來說,吃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文化的表現。臺灣特殊的歷史背景讓當地的飲食文化更加的豐富,這裡匯聚了全球各地的精品美食,無論是熱帶地區還是地中海地區的美食,在臺灣你都可以吃得到。
臺灣不少小吃的根源都在福建,可以算得上是「源在海西,流在海東」。傳說在西元1661年,荷蘭軍佔領臺南,鄭成功率軍來到臺灣,勢必要將荷蘭軍趕出臺灣去。他們勢如破竹,大敗了荷蘭軍。沒曾想這荷蘭軍把糧食全都給藏了起來,鄭成功的軍隊沒有糧食吃,將士們都餓得前胸貼後背。鄭成功急中生智,就地取材,把臺灣特產蚵仔和番薯粉加水混合在一起煎成餅吃。從那以後,就有了臺灣名小吃「蚵仔煎」。
很多人只要來到臺灣就一定要去吃一碗擔仔麵,這擔仔麵又以「度小月」的最為出名。傳說在90多年前,有一個姓洪的漳州人來到了臺灣,靠打漁為生。每年的清明到中秋那段時間是打漁的淡季,當地人把這段時間稱為是「小月」。為了養家餬口,不至於挨餓度過「小月」,這位姓洪的人就賣起了面,於是就有了度小月擔仔麵。早些時候都是老闆挑著擔子在大街小巷叫賣,吃的人也都是蹲著或者坐個小板凳吃。現在臊子還是用木炭火煮的豬肉臊,面的上面還會加上一隻美味的大蝦,雖然只有小小的一碗,但是卻味道鮮美,讓人回味無窮。
「棺材板」最初並不叫棺材板,叫雞肝板。話說在三四十年前,臺灣一位名叫許六一的師傅在吃了雞肝板以後覺得十分的美味。於是他就自己研究改良,最後終於製作出了更加讓他滿意的小吃來。但是等到給這個小吃取名字的時候,許師傅就開始撓頭皮了。有一天,臺灣大學考古隊來到了許師傅的店品嘗了雞肝板。吃飽喝足之後考古隊和許師傅閒聊了起來。突然考古隊的一位教授指著雞肝板說:「這雞肝板的外形倒是和我們挖掘的石板棺挺像。」許師傅一聽樂了,於是雞肝板就變成了棺材板,後來有些店家為了圖個吉利,把棺材板又改成了「官財板」。
臺灣的小吃多得數也數不過來,臺灣的小吃好吃得恨不得讓人連舌頭也一併吞下去。如果您是一位資深吃貨,或者您對美食有著特殊的偏愛,那麼還在等什麼,放下手裡的《最受歡迎的50種臺灣小吃》,趕緊到臺灣去品嘗美味吧!如您喜歡本文內容,歡迎關注點讚。本文章為作者原創,圖片均來自網絡,未經同意請不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