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6年,我國室內兒童遊樂行業市場規模為1085.4億元,對比2015年增長10.9%。預計2017-2022年室內兒童遊樂園行業市場規模保持中高速增長,其中2020年市場規模為1490億元,對比2016年增長近40%。隨著經濟的騰飛,兒童遊樂的發展成一種趨向變化。
高度依賴線下的行業屬性決定了兒童遊樂行業的市場規模,室內兒童遊樂,其根本還是線下體驗。顛覆傳統新遊樂模式的創新品牌恐龍愛迪的運營負責人認為:兒童遊樂企業需要做的是在未來,提升消費者粘性,思考多元盈利模式。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聚焦到兒童遊樂業態而言,如何在疫情的重創下平安活下來?如何在疫情之後活得更好?思考和行動,迫在眉睫。從恐龍愛迪品牌運營看:加強消費體驗、提升消費者粘性,將成為主要著力點。恐龍愛迪某店長表示,雖然嚴格控制人流,但是至營業以來客單價仍在持續提升,良好的體驗感之下顧客的辦卡熱情還是很高。
放眼兒童遊樂業態,門店的消毒防護、線下優惠活動引流、新會員的吸引、老會員的維護……種種舉措都是在迎合當下及未來消費需求。從發展方向看:兒童遊樂業態將更多思考多元化盈利模式,選擇優質、實力購物中心進駐。疫情倒逼之下,不少企業開始思考當前的盈利模式以及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恐龍愛迪項目負責人認為,兒童遊樂這一業態不會因為疫情而消失,依賴線下體驗的行業特性也不會因此而轉變。但在盈利模式上或會出現「多業態化」、「泛兒童化」的變化。「我們會考慮利用地產圈和會員優勢,增加服務內容,可以做一些兒童業態下,細分業態的跨界。」從近年來的市場表現不難看出,「兒童遊樂+親子餐廳」、「兒童遊樂+兒童零售」、「兒童遊樂+兒童教育」等多種兒童產業中細分業態跨界融合的模式,已成趨勢。
除了本文提及的恐龍愛迪,還有ideaTank、樂高、Hamleys、ToysRUs等品牌也在一直在探索多業態融合模式。未來,這樣的多元業態組合或將成為行業風向。同時,經過疫情衝擊,各業態在恢復的同時也伴隨著門店的調整,兒童遊樂業態亦是如此。除了優化自身來提升抗風險能力之外,未來合作夥伴的選擇,是品牌商經過這次疫情衝擊之後最多思考和探討的事情。
據了解,疫情期間很多國企、外資背景的購物中心,都主動對停業的商戶給予了租金、物業費全部減免,如龍湖地產、九龍倉、華潤、萬達、合生匯、萬象城、吾悅、等等。加上恢復期間凸顯出的競爭力和運營能力,未來品牌拓展將會更多考慮與此類優質地產商合作。而恐龍愛迪早在項目啟動之初就已經完成了與這些地產圈大咖的合作,早已萬事俱備。強者恆強,哪個品牌能一家獨大,疫情之下,恐龍愛迪能否成為兒童遊樂行業「一哥」?我期待恐龍愛迪的表現。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