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01前言
上述詩句,乃劉備、關羽和張飛在桃園結義時背誦的詩詞,在我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在民間流傳開了之後,受到社會的各個階層的重視。這在桃園裡結義的三兄弟,更是人們日後常談的一個話題之一,後人更是把這三人稱為忠義的典範。
這三兄弟在結義後便投身於這亂世之中,跟隨著劉備剛開始徵戰黃巾軍,後來因為誅殺黃巾軍有功便有了自己的軍隊。在後來的連年徵戰中,劉備三兄弟都有了各自的妻室。
熟讀《三國》的朋友就會發現,這三兄弟果然是好兄弟。劉備的兒子劉禪,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那個"扶不起"阿鬥,最後竟然是先後的娶了張飛的兩個女兒。
雖說這也可說是為了親上加親,但是我們可以仔細的發現,劉禪似乎並沒有娶關羽的女兒?關羽其實是有女兒的,曾經孫權就派過使者向關羽的女兒求婚,但是被關羽一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給拒絕了。
02政治聯姻
當年劉備一個人懷有大志願,懷有一腔抱負卻不得明志,雖然在徵討黃巾軍有功,自己也逐漸有了自己的勢力。雖然自己有著漢室宗親的名號,但奈何自己實力不夠,人微言輕的。所以為了自己的發展,劉備在自己生涯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依附別人的。他投奔過袁紹、曹操、劉表等人,箇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體會。
雖然是寄人籬下,但還是有自己的兩位好兄弟陪著自己。因為他有著漢室宗親的身份,而且劉備向來待人寬厚,為人也是比較謙遜的,以仁義交友,禮賢下士;在後來憑藉這自己的名聲在後來也逐漸的壯大了自己的聲勢,有了自己的人馬士兵。再到後來憑藉自己的誠意,三顧茅廬收服了有"臥龍先生"的諸葛先生成為了他的軍師。
而在最後劉備經過數十年的徵戰,更是以60歲的高齡在蜀漢的白帝城稱帝。劉備雖然有很多的妻室,但是因為自己連年徵戰所以在中年的時候才有了"阿鬥"劉禪。而劉備稱帝的時候,劉禪也才14歲。
古人結婚的早,在很多人14歲的時候就有了自己的未婚妻。更何況劉備呢?當時已經稱帝了的劉備給劉禪找妻子,肯定是要考慮到門當戶對的。當時和劉備一樣稱帝的就有孫權了,但是自從劉備借荊州的時候,孫權政權就開始疏遠了劉備了。
而那個時候張飛的大女兒正好是與劉備兒子劉禪同歲,我想劉備也是從小看著她長大的,為了親上加親,所以就決定和張飛的大女兒定親。自從劉備病逝了之後,劉禪稱帝,而他的妻子張氏就順理成章成為了皇后了。
03大意失荊州,關羽失去了"機會"
可惜在劉禪稱帝不久之後,張飛的大女兒就早早的因病去世了,劉禪為了思念她封她為敬哀皇后。
當時蜀中的大將已經不多了,而張飛的兒子張苞當時是蜀中的頂梁柱。為了鞏固劉張兩家的關係,劉禪聽從了諸葛亮的機會迎娶了張飛的二女兒,依然是皇后的位置。
而關羽雖然跟隨劉備立下了赫赫的戰功,但是他也是劉備勢力衰落的一個象徵。當年孫權南下想要奪回荊州,此時是關羽坐鎮。
但是我們後來也知道,因為關羽驕傲自大,大意失了荊州,自己還敗走麥城失了性命。當時蜀國雖然沒有抱怨,但是我想也應該不會找關羽的女兒聯姻的。
我想當時的環境也不太適合迎娶關羽的女兒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當時關羽戰死,蜀國內不好開喜慶的婚姻,所以就一直擱置著;第二個原因則是當時孫權在入侵荊州的時候,就與關羽有討論過想要聯姻的事宜,雖然後來關羽拒絕了,蜀國也不好再提這件事。
04穩定朝局
當時蜀國已經沒有"五虎將"的坐鎮,雖然諸葛亮還在但是還不足以穩定朝局。當時劉禪剛剛登基,朝野中都是老人,難免作為"新人"的劉禪還不能服眾。
當時張飛的兒子張苞戰功顯著,在朝野和軍隊中反向也不錯;而且張飛在軍隊已久,自己的勢力早就遍布軍隊了。所以諸葛亮在分析朝局後,就建議劉禪第二次迎娶了張飛的二女兒。而在後來的蜀國中,劉禪特別重用了張家的後人,在當時來看的確是穩定了朝局,鞏固了政局。
05總結
所以在張飛的女兒在當時的政局和機會下,劉禪兩次迎娶了張飛的兩個女兒。其實在很多的帝王家裡,都是出於對政權的考慮而選擇聯姻。在當時劉禪剛登基的情況下,和張飛聯姻是最適合的。
#劉備#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
《三國史話》
《世說新語》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由盈曼浩天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