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3日,杜道生老先生喜滿百歲,在家裡受到大家的祝賀。
「我一生都在修養我的仁心,當你把這顆掌管七情六慾的人心鍛鍊成喜怒哀樂不入於胸的時候,這顆心就是你的本心。」
——國學大師杜道生
9月10日教師節這一天,101歲的「漢字守護人」杜道生先生離開了人世。這位中國著名文字學、語言學、音韻學和古文學家,四川師範大學著名教授,雖登上學術頂峰,但依然不失簞食瓢飲的學者本色。 在他的親友和學生們的回憶中,我們一步步走進了杜道生恬淡風雅卻不失精彩的人生畫卷。
求學
鍥而不捨
考四所大學的求學人
古文教育啟蒙
1912年秋,杜道生出生在樂山的殷實家庭。杜道生的父親飽讀詩書,對子女的教育尤為重視。杜道生排行老么,幼年被送入當地的私塾,接受啟蒙教育。
在私塾讀書幾年後,他考上了當時的樂山縣立高小,後又以優異成績成為了樂山縣立初中的第一批學生。新式教育為他打開了新一扇窗戶,他開始學習平面幾何,觸類旁通,在他後來研究「文字學」和《周易》時,也嘗試運用數學規律進行理解。
曾考上四所大學
杜道生進入新學較晚,高中畢業時已經22歲,剛剛畢業就組建了家庭。但是他的家裡是書香門第,一直支持他繼續讀書。他考上的第一所大學是四川大學,在中文系就讀一年後,四川時局變化,社會不穩。在家人的建議下,他到了北京,原本是奔著北大、清華而去。不想到北京時,已錯過報考時間,於是報考了北京輔仁大學。
但輔仁大學是私立性質,學費和生活費較北大、清華更高,1935年杜道生讀到大三年級時,決定轉學。考上清華後,他又接到了北大的入學通知。當時北大的文學院院長是胡適,教務長是蔣夢麟,杜道生曾回憶說:「我當時就是衝著他們的名字去的。」
當時的北大會集了中國諸多頂尖學者,錢穆、傅斯年、陳寅恪、馮友蘭等等,在這些大師的教導下,杜道生受益匪淺。
從北大本科畢業後,杜道生留校做研究生。不久後,「七七事變」爆發,他響應戰時號召南下。在南京短暫停留後,輾轉回到故鄉樂山任教。1956年,他調入成都四川師範學院(現四川師範大學)任教,開始了與川師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交集。
修身
簞食瓢飲
幽默大度的恬淡學者
被人以為是老校工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杜道生的同學、朋友也逐漸離世。長壽是一種幸運,但卻容易寂寞。有很多人疑問,杜老晚年獨居,直到最後5年因身體原因才與搬去家人居住,其中的寄托在哪裡?他的學生說,老師已經找到了他靈魂的安放之處。
在2008年之前,川師的很多師生都看到過這樣的場景,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拿一張飯卡,提一個竹籃,到食堂打飯,悠哉悠哉漫步在校園的林蔭小道上。有年輕學生不明就裡,以為老人退休老校工,不想他就是在學界享有盛名的學者杜道生。
杜道生晚年喜獨居,生活簡樸。在2008年搬家前,他堅持住在辦公室改建的宿舍中,一開始只有一間房,後來存的書和手稿多了,學校又給他安排了兩間房。三間房互不相通,他就請人在牆上打洞。一間做臥室,另外兩間都做了書房。
其實杜道生完全不用這麼簡樸,四世同堂,又是著名學者。但每當家人和學生勸告,老人卻置若罔聞,自得其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是老人磨練「仁心」的寫照。
幽默大度淡薄錢財
老人一生幽默大度,如今長孫女提及爺爺的趣事,仍不禁莞爾。晚年時,老人遭遇特殊時期,從川師進城,盤問關卡很多。杜道生是大學老師,有餘錢時會進城打牙祭。於是就步行幾小時入城,每當有人盤問:「幹什麼的?」杜道生冷靜作答:「農民,進城買草紙。」因面不改色,又衣著極其簡樸,從來未受人懷疑。
上世紀60年代,生活困難,時不時有人向他借錢,老人也每每點頭,次數多了,生活也受影響。
有時對方手頭緊,一時沒有還錢。老人也不催要,每次遠遠見到對方,還要躲著走。孫女曾疑惑:「爺爺,你為什麼躲著借錢的,應該是他躲著你啊?」杜道生說:「別人沒還上錢,見到我心裡也緊張,我躲開他,免得他緊張。」
治學
述而不作
敬畏的「漢字守護人」
述而不作 書送有緣人
在杜道生老先生生前居住的房間內,一個木製的書架上擺滿了他用蠅頭小楷寫成的著述,有《說文段注義例輯略》、《漢文字學常識》、《三字經譯述》、《千字文簡注》、《四川揚琴唱本》以及許多零篇散章。
「老師說,書送有緣人,這些書是他自己出錢印出來送人的。」學生王旭說,中國有古風,大家的作品都是自己出錢印出來送朋友的,「印這樣一本要七八塊錢,老師吃一頓飯才1塊2毛錢。」
2011年6月,中華書局出版了由杜道生註譯的《論語新注新譯》。杜道生一生仿效聖人,述而不作,這本《論語新注新譯》可以算是他唯一的專著。
一篇文章 引學界轟動
作為我國著名的文字學、語言學、音韻學和古文學家,杜道生的著述多未公開發表,公開發表且引起廣泛關注的,僅1982年發表在香港《大公報》上的《漢字——人類心靈的幾何學》一文。
1982年,中國內地開始新一輪的文字改革。在此背景下,杜道生覺得有必要再次強調中國文字的意義。於是,便有了《漢字——人類心靈的幾何學》一文。他說,漢字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大眾掌握,但是文字改革不能脫離傳統,必須要保存傳統文化,不能走拼音化的道路。
在文中,他更明確指出,如果中文文字趕不上科技文化的發展步伐,中華文化就會落伍,甚至斷根,因為文化是「文字化育」,而文明則更是「因文而明」。漢字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若漢字不能傳揚,中華文化亦隨之而逝」。
百歲高齡 仍想上臺執教
去年10月23日,重陽節,是杜道生老先生的百歲壽辰,早上8點過,華西都市報記者隨同川師大校長周介銘,到老先生家中道賀。
當時,老先生的身體已大不如前,眼睛已看得不太清楚了,腿腳也不利索了,但精神和記憶力都還不錯。「我八九歲就讀《論語》了。」一聽到大家討論論語,杜老先生就開始背誦,一字一句,脫口而出,熟練得很。而說起自己最喜歡的崑曲,老先生回憶起了當年在北大的往事,「我唱崑曲是北大老師教的,當時有幾十個人學,後來學的越來越少,最後只剩幾個了。」甚至,這位百歲老人還主動向周介銘請纓:「學校有啥課程?我來補講。」
遺言
復興國學
謝謝大家
書櫥伴眠 淡看生死
杜道生生命中最後的5年時間,身體漸弱,後只能長期臥床。不過在他的木床一頭,仍擺著一個書櫥。上面堆積他注釋的古籍和手稿。
他的學生劉永康至今仍記得杜道生教給他的「學問三步曲」,第一步讀誦抄,第二步箋注釋,第三步才是自己做學問。
杜道生也逐漸感到自己體弱,常與家人談起:「我也就這兩年了。」不過從不談身後事,在他看來自己清貧一生,除了學術外,無更多牽掛。家人談及這些,也說:「其實他已經對生死看得淡了。」
「復興國學 謝謝大家」
1個月前,因為肺部原因,杜道生老先生住進了醫院。王旭是杜道生老先生10年前收的關門弟子,在老先生生命的最後30多個小時,他一直都陪在身邊。王旭告訴記者,杜老先生是在9月8日晚上9點過開始病危,在最後的時間裡,老先生留下了8個字,「復興國學謝謝大家」。「先生一生致力於守護在漢字,即便是在生命即將終結時,也一直非常擔憂傳統文化的傳承。」王旭說。
昨晨8點50分,杜道生離世,家人陪伴左右。(記者 肖翔 張菲菲 攝影 劉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