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簞食瓢飲」漢字守護者 101歲國學大師杜道生仙逝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2012年10月23日,杜道生老先生喜滿百歲,在家裡受到大家的祝賀。

  「我一生都在修養我的仁心,當你把這顆掌管七情六慾的人心鍛鍊成喜怒哀樂不入於胸的時候,這顆心就是你的本心。」

  ——國學大師杜道生

  9月10日教師節這一天,101歲的「漢字守護人」杜道生先生離開了人世。這位中國著名文字學、語言學、音韻學和古文學家,四川師範大學著名教授,雖登上學術頂峰,但依然不失簞食瓢飲的學者本色。 在他的親友和學生們的回憶中,我們一步步走進了杜道生恬淡風雅卻不失精彩的人生畫卷。

  求學

  鍥而不捨

  考四所大學的求學人

  古文教育啟蒙

  1912年秋,杜道生出生在樂山的殷實家庭。杜道生的父親飽讀詩書,對子女的教育尤為重視。杜道生排行老么,幼年被送入當地的私塾,接受啟蒙教育。

  在私塾讀書幾年後,他考上了當時的樂山縣立高小,後又以優異成績成為了樂山縣立初中的第一批學生。新式教育為他打開了新一扇窗戶,他開始學習平面幾何,觸類旁通,在他後來研究「文字學」和《周易》時,也嘗試運用數學規律進行理解。

  曾考上四所大學

  杜道生進入新學較晚,高中畢業時已經22歲,剛剛畢業就組建了家庭。但是他的家裡是書香門第,一直支持他繼續讀書。他考上的第一所大學是四川大學,在中文系就讀一年後,四川時局變化,社會不穩。在家人的建議下,他到了北京,原本是奔著北大、清華而去。不想到北京時,已錯過報考時間,於是報考了北京輔仁大學。

  但輔仁大學是私立性質,學費和生活費較北大、清華更高,1935年杜道生讀到大三年級時,決定轉學。考上清華後,他又接到了北大的入學通知。當時北大的文學院院長是胡適,教務長是蔣夢麟,杜道生曾回憶說:「我當時就是衝著他們的名字去的。」

  當時的北大會集了中國諸多頂尖學者,錢穆、傅斯年、陳寅恪、馮友蘭等等,在這些大師的教導下,杜道生受益匪淺。

  從北大本科畢業後,杜道生留校做研究生。不久後,「七七事變」爆發,他響應戰時號召南下。在南京短暫停留後,輾轉回到故鄉樂山任教。1956年,他調入成都四川師範學院(現四川師範大學)任教,開始了與川師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交集。

  修身

  簞食瓢飲

  幽默大度的恬淡學者

  被人以為是老校工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杜道生的同學、朋友也逐漸離世。長壽是一種幸運,但卻容易寂寞。有很多人疑問,杜老晚年獨居,直到最後5年因身體原因才與搬去家人居住,其中的寄托在哪裡?他的學生說,老師已經找到了他靈魂的安放之處。

  在2008年之前,川師的很多師生都看到過這樣的場景,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拿一張飯卡,提一個竹籃,到食堂打飯,悠哉悠哉漫步在校園的林蔭小道上。有年輕學生不明就裡,以為老人退休老校工,不想他就是在學界享有盛名的學者杜道生。

  杜道生晚年喜獨居,生活簡樸。在2008年搬家前,他堅持住在辦公室改建的宿舍中,一開始只有一間房,後來存的書和手稿多了,學校又給他安排了兩間房。三間房互不相通,他就請人在牆上打洞。一間做臥室,另外兩間都做了書房。

  其實杜道生完全不用這麼簡樸,四世同堂,又是著名學者。但每當家人和學生勸告,老人卻置若罔聞,自得其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是老人磨練「仁心」的寫照。

  幽默大度淡薄錢財

  老人一生幽默大度,如今長孫女提及爺爺的趣事,仍不禁莞爾。晚年時,老人遭遇特殊時期,從川師進城,盤問關卡很多。杜道生是大學老師,有餘錢時會進城打牙祭。於是就步行幾小時入城,每當有人盤問:「幹什麼的?」杜道生冷靜作答:「農民,進城買草紙。」因面不改色,又衣著極其簡樸,從來未受人懷疑。

  上世紀60年代,生活困難,時不時有人向他借錢,老人也每每點頭,次數多了,生活也受影響。

  有時對方手頭緊,一時沒有還錢。老人也不催要,每次遠遠見到對方,還要躲著走。孫女曾疑惑:「爺爺,你為什麼躲著借錢的,應該是他躲著你啊?」杜道生說:「別人沒還上錢,見到我心裡也緊張,我躲開他,免得他緊張。」

  治學

  述而不作

  敬畏的「漢字守護人」

  述而不作 書送有緣人

  在杜道生老先生生前居住的房間內,一個木製的書架上擺滿了他用蠅頭小楷寫成的著述,有《說文段注義例輯略》、《漢文字學常識》、《三字經譯述》、《千字文簡注》、《四川揚琴唱本》以及許多零篇散章。

  「老師說,書送有緣人,這些書是他自己出錢印出來送人的。」學生王旭說,中國有古風,大家的作品都是自己出錢印出來送朋友的,「印這樣一本要七八塊錢,老師吃一頓飯才1塊2毛錢。」

  2011年6月,中華書局出版了由杜道生註譯的《論語新注新譯》。杜道生一生仿效聖人,述而不作,這本《論語新注新譯》可以算是他唯一的專著。

  一篇文章 引學界轟動

  作為我國著名的文字學、語言學、音韻學和古文學家,杜道生的著述多未公開發表,公開發表且引起廣泛關注的,僅1982年發表在香港《大公報》上的《漢字——人類心靈的幾何學》一文。

  1982年,中國內地開始新一輪的文字改革。在此背景下,杜道生覺得有必要再次強調中國文字的意義。於是,便有了《漢字——人類心靈的幾何學》一文。他說,漢字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大眾掌握,但是文字改革不能脫離傳統,必須要保存傳統文化,不能走拼音化的道路。

  在文中,他更明確指出,如果中文文字趕不上科技文化的發展步伐,中華文化就會落伍,甚至斷根,因為文化是「文字化育」,而文明則更是「因文而明」。漢字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若漢字不能傳揚,中華文化亦隨之而逝」。

  百歲高齡 仍想上臺執教

  去年10月23日,重陽節,是杜道生老先生的百歲壽辰,早上8點過,華西都市報記者隨同川師大校長周介銘,到老先生家中道賀。

  當時,老先生的身體已大不如前,眼睛已看得不太清楚了,腿腳也不利索了,但精神和記憶力都還不錯。「我八九歲就讀《論語》了。」一聽到大家討論論語,杜老先生就開始背誦,一字一句,脫口而出,熟練得很。而說起自己最喜歡的崑曲,老先生回憶起了當年在北大的往事,「我唱崑曲是北大老師教的,當時有幾十個人學,後來學的越來越少,最後只剩幾個了。」甚至,這位百歲老人還主動向周介銘請纓:「學校有啥課程?我來補講。」

  遺言

  復興國學

  謝謝大家

  書櫥伴眠 淡看生死

  杜道生生命中最後的5年時間,身體漸弱,後只能長期臥床。不過在他的木床一頭,仍擺著一個書櫥。上面堆積他注釋的古籍和手稿。

  他的學生劉永康至今仍記得杜道生教給他的「學問三步曲」,第一步讀誦抄,第二步箋注釋,第三步才是自己做學問。

  杜道生也逐漸感到自己體弱,常與家人談起:「我也就這兩年了。」不過從不談身後事,在他看來自己清貧一生,除了學術外,無更多牽掛。家人談及這些,也說:「其實他已經對生死看得淡了。」

  「復興國學 謝謝大家」

  1個月前,因為肺部原因,杜道生老先生住進了醫院。王旭是杜道生老先生10年前收的關門弟子,在老先生生命的最後30多個小時,他一直都陪在身邊。王旭告訴記者,杜老先生是在9月8日晚上9點過開始病危,在最後的時間裡,老先生留下了8個字,「復興國學謝謝大家」。「先生一生致力於守護在漢字,即便是在生命即將終結時,也一直非常擔憂傳統文化的傳承。」王旭說。

  昨晨8點50分,杜道生離世,家人陪伴左右。(記者 肖翔 張菲菲 攝影 劉陳平)

相關焦點

  • "漢字守護人"杜道生昨晨去世 享年101歲
    昨日上午8時50分,四川著名國學大師杜道生仙逝,享年101歲。接到杜老先生逝世的消息後,學生、親友紛紛從各地前來懷念逝者慰問親人。12日上午將在東郊殯儀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9月10日上午8點50分,「漢字守護人」杜道生教授仙逝,享年101歲。圖為杜老生前照片。(杜老家人供圖)
  • 「唱詩班」第二季冬至上線 瓜瓜龍語文攜手國學大師唱響中華詩詞
    (原標題:「唱詩班」第二季冬至上線 瓜瓜龍語文攜手國學大師唱響中華詩詞)
  • 今自國學,小學生漢字的學習方法
    現在我們學習漢字用的是西方單詞的學習方法,所以我們學會漢字後,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要寫錯字。漢字和單詞的區別是什麼,我不多說。漢字寫錯的幾種情況。字比較接近而寫錯,如末,未。等等其中漢字在正確的學習方法下,是很難寫錯的。現在的語文教育,小學對漢字的學習,方法是正確的,但是不夠全面,所以我這裡是方法是對小學語文的補充,不是否定。
  • 什麼是國學,是漢語,還是詩,詞,怎麼國學大師如牛毛,聞所未聞
    在擴展一點諸子百家學術文化思想是我們國學的根基。而我們國學更是涵蓋了我們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學,史學,民俗,包括中醫,地理,經濟,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當然,那些漢語文字,詩詞歌賦等,當然也屬於國學方面。下面我們來解決,所謂國學大師的問題。
  • 傳經堂國學聶老師參與創作的漢字動畫片(第一季10集)上線啦!
    2015年,傳經堂國學聶正飛老師和樂活漢字王潤城老師相識,在國學和漢字文化方面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王老師正在創作「樂活仙谷」主題兒童漢字繪本故事,經常和聶老師交流創作心得。聶老師也提出了不少建議。
  • 國學大師王國維:50歲事業如日中天時跳湖自盡,究竟是因為什麼?
    民國時期有很多國學大師,他們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些大師,還將中西方文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體系,在國際上也很有聲譽。民國大學者王國維,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將西方美學和文學思想,融入了中國的傳統美學和文學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體系。
  • 大師還是騙子,充滿爭議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到底算什麼?
    全世界的華人中,說起名氣最大的國學大師,毫無疑問,南懷瑾肯定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說,南懷瑾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華人世界,很多白人,黑人也對他非常崇拜。但是,譽滿天下的同時,常常也是謗滿天下,在國內,也有很多人認為南懷瑾的學說漏洞百出,是騙子,是偽大師。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南懷瑾的學說呢?
  • 國學女大師為何頻頻「翻車」,到底實力如何?會被一首詩打回原形
    國學女大師為何頻頻「翻車」,到底實力如何?會被一首詩打回原形國學女大師蒙曼:從百家講壇火到詩詞大會,卻因一首詩「翻車」前言: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每天為了工作忙忙碌碌,所有的時間都花費在處理沒完沒了的事物上。
  • 「國學教母」於丹:從國學大師到「學術騙子」,她到底怎麼了?
    當年,有人把於丹稱之為"國學教母",這個因《百家講壇》而走紅的學者,本來應該有著極佳的觀眾緣,可是,短短幾年,於丹就把自己辛苦打造的形象毀得一乾二淨。如今的於丹幾乎是銷聲匿跡,上臺演講甚至會被人轟下臺,從"國學大師"到"學術騙子",令人唏噓。
  • 印度101歲瑜伽大師,身體柔軟宛如麵條,很多女生看了都自愧不如
    印度101歲瑜伽大師,身體柔軟宛如麵條,很多女生看了都自愧不如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在身體的柔軟度上,女性佔有先天性優勢,很多女性也在通過瑜伽鍛鍊自己的柔軟度,以此來擁有一個輕盈柔軟的身材,這樣的身材,很多女生都是夢寐以求的。
  • 專研國學登上百家講壇,她被譽為國學大師,也被人說是廢話連篇
    讀國學的大學老師但是,要說身上熱度最高的一位,還是要屬於丹。如今,於丹的身影不再活躍在熒幕之上。有關她的話題卻還是不減當年。那麼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被大北學子轟下臺的她。世界公認的國學大師能夠把古文講得像白話文一樣簡單易懂。靠的是她深刻的理解是豐富的閱歷。觀眾對她深入淺出的雞湯很買單。一時間,於丹和國學帶來了網絡的高潮。
  • 臺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曾仕強去世 享年84歲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11月12日,臺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曾仕強的微信公眾號發布訃告,稱曾仕強已於11日晚在臺灣安詳辭世,享年84歲。 曾教授被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著有《易經的奧秘》、《中國式管理》、《胡雪巖的啟示》等作品。而最讓大家熟悉的,則是他早年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
  • 把晦澀難懂的古詩詞講成段子,64歲一不小心成網紅,這才是國學!
    就在國學興起艱難的時候,64歲的他一不小心走紅網絡,憑藉幽默的講課風格,迅速吸粉500萬成為新一代網紅,他就是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戴建業。把晦澀難懂的古詩詞講成段子,64歲一不小心成網紅戴建業外表看上去精神、清朗,似乎和尋常老頭沒什麼區別。但是戴教授講課詼諧幽默,在華中師範大學,想去蹭一堂戴教授的課,都要提前排隊許久。
  • 從國學大師淪為「文化小丑」,於丹與蒙曼經歷了什麼?
    《百家講壇》便是由此應運而生,作為一檔以國學為主的節目,無論是對四大名著的講述,還是對四書五經的闡述,都難有出其右者,上知天文下至地理的眾多專家教授也令人鐫骨銘心,敬佩之心油然升起,其故事化、權威性加上人們逐漸適應的影視化,得已名聲大噪,深得觀眾喜愛,而其中的眾多文化人物,也逐漸地走向了明星化的道路,吸粉無數,而其中的國學大師於丹跟蒙曼又經歷了什麼呢?
  • 100年後,範曾會被稱為「國學大師」嗎?
    文丨一正100年後,範曾會被稱為「國學大師」嗎?且不說「大儒、思想家」這樣的名頭了,不少人認為,就算是「國學大師」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稱呼的,如果再過100年後,還會有人稱呼範曾為「國學大師」嗎?其實這是一個深奧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藝術話題。答案無非只有三種可能:肯定、否定、有爭議。下面我們對這三種情況分別作以簡要分析。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 閻崇年懸賞起風波 國學大師:傳統文化需法律保護
    閻崇年懸賞案再鳴學術浮澡警鐘  國學大師稱傳統文化需法律保護   山西大學副教授白平與閻崇年就「懸賞」挑錯一事鬧上公堂後,各種聲音此起彼伏,也由此引發了關於學術浮躁的討論。  執教於太原市某中學的吳志軍自事件發生之後便一直關注,他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目前雖然國內有著所謂的「國學熱」,很多人也都認為這是當前國學復興的一個標誌,但是轟轟烈烈的的表面下不免有些魚龍混雜,一些不適合當前社會主流文化的內容重新被當作「國學」而受到追捧,更有一些學者打著研究「國學」的名號從事其他盈利活動。表面上看起來,「國學」風風火火,但是時間長了其負面效果就會逐漸顯現。
  • 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北大學子轟下臺的於丹,背後有何隱情?
    與此同時,於丹是當代社會一位專門研究《論語》的國學大師,她在電視機中講述的《論語》曾經受萬人追捧,但如今卻被北大學子轟下臺。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於丹的背後究竟經歷過什麼,又有何隱情呢?
  • 國學大師聶振弢為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作賦
    近日,國學大師聶振弢為抗擊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作賦,祈福國泰民安。 國學大師聶振弢簡介 聶教授是《作文指導報》創始人之一,曾經講授《作文並不難,就從我寫起》、《韓國見聞和素質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藝術》、《走近大師,走進經典》、《構建和諧社會與弘揚傳統文化》…… 先生七十多歲高齡,神採奕奕,風趣儒雅,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無所不通。
  • 孩子學國學就去培訓班?我在家教孩子,只因請了一個「國學家教」
    有個朋友對國學很有研究,一開口滿腹經綸。她很喜歡國學,為了讓兒子接受國學教育,兒子3歲就送去了國學班,一住一周。學校管吃管住,每天5點起床,孩子們一天到晚都在學國學。孩子現在6歲了,特別知書達理、記憶力也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