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傳承,孫老師做到了。
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無法更長久地去愛我們,但他教會我們如兄弟姐妹般彼此相親相愛,教會我們去愛更多更多的人。
2012年得知孫老師病危後,在班幹部的組織下大家以極快的速度聯繫到了全班同學,完成了捐款。很多同學驚訝於一個畢業將近十年的班級竟然仍有這樣的凝聚力。
這其實也是因為大家平日裡就保持著大面積的聯繫。我們那一班,很多同學上了重點名牌大學,在各自的領域裡已各有建樹,但只要回鄉,一場簡單的聚會是再自然不過的。
我的這些同學,很多人身上都被留存下來孫老師的特質,如質樸、率性、較真等。
有時候也會想,我自己哪裡像孫老師呢?忽然記起有學生說過,老師我覺得您有一點和孫老師很像,你們都是在教語文的時候,很自然地把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融進去教給學生了。
這話是我工作前實習時的學生說的。2011年,也是在明德樓,孫老師是我的實習指導老師。孫老師對學生的愛,和著那年初春的陽光,留在了我的心間。
甚至在冥冥間引導著我最終接過恩師手裡的教鞭,回到他生前學校的講臺。
而那之後才發現,物質上的清貧對我來說並不是最可怕的,最難的是精神上的困境。我的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同學,回鄉見面或遠程聊天時依然親密自然無所不談。
「都什麼年代了,我們家鄉的人還是這樣陳舊落後的想法。」「我們去外面見那麼多就是為了回來改變不合理的現狀的。」「你真的就這樣讓自己的孩子在這種傳統的壓制人的學校裡受教育了?」……
我總是溫和一笑說,一個人要先適應所生存的環境,然後再同時著手去做該做的事情。如果說他們像鬥士一樣活著,那我活得像什麼呢?
想起以前老師講西方文藝理論時,常提到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自小呆在地穴裡的人把洞壁上的影子當世界。
當有人獲釋看到洞外真實廣闊的世界,出於對同伴的憐憫和愛護,他會返回洞穴,勸他們也出去。但他的同伴會認為他在胡言亂語,並且會綁架甚至殺死他。
所以,這樣的人,最終的結局往往是,喪失了去廣闊世界的機會,也回歸不到同伴中間。偉大如魯迅先生,說願意由自己肩住黑暗的閘門,把孩子們送到光明的地方去。
而平凡如我,願意做那個終生吊在洞口的人,頭頂夠不著天空,腳下踩不到大地。但我的孩子們會在我的指引下走向更好的地方去。
微信普及後,很多人已不再怎麼用qq。
而我能基本堅持兩者同時用,可能也是因為那裡有我之前帶的學生的印記。其中很多我已不知道他們是誰,或者他們也已經不記得我。
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他們現在的生活,讓我能感知到一種生命青春生生不息的明媚美好。現在的任花,已經長成了一個越來越陽光、洋氣的姑娘。
記得當初張柏隆原計劃回老家結婚時見見這兩孩子。我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加有我qq的任花,她開心了好多天,纏著我問了很多問題,比如他會長什麼樣子、是很嚴肅還是很愛笑呢等等。
遺憾的是,張柏隆因為時間太緊張,還是沒有來得及見他們。任花一下變得很失落,原來她還很用心地準備了一份禮物。
那個至今也沒有見到的人,成了心內珍藏惦記的一道溫暖。至於相裡正旭,我相信,他也一定在屬於自己的大學裡有了更成熟精彩的人生。
他不需要對我甚至不需要對資助他的人說什麼,我只希望,他能做一個對世界、對他人心懷有愛的人,只因此生記得,曾有那麼一個時候,真的很難……
一段友誼,兩種成長,三代師生,我們日後生存的方式,暗藏著恩師當初留下的精神印記。
孫老師不是完美的,但他教會了我們做人應有的樣子:永遠質樸真誠,永遠心無塵埃,永遠滿懷希望。我的學生,無論如我般平凡,還是如張柏隆般卓越,我都不會擔心失望或沾沾自喜,每一個孩子,都是珍貴的種子,愛的傳承,始終如一,讓我們一起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