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電影發燒友 收藏絕版放映機20年 打算建老膠片電影收藏館

2020-12-25 荔枝網新聞

  在興化市大垛鎮,提起張正玉,大傢伙除了知道他是振存石材店的老闆,還知道他是一個電影發燒友。1998年,張正玉開始收集第一臺放映機。20多年來,他花費10多萬元,收集了4臺膠片放映機和2臺數字放映機,還有20多部電影老膠片。

  ■ 收藏放映機圓兒時的夢想

  張正玉今年47歲,老家在高港區許莊街道,10多年前落戶興化市大垛鎮,專門從事石材生意。

  「我愛好收藏放映機,是為了圓兒時的夢想。」張正玉說,上世紀80年代,人們的文化生活極度匱乏。村裡要是來了一個放電影的,大家早早地就會搬著凳子到廣場上佔個好位置。張正玉回憶,那時,他跟著放映隊跑遍了整個高港,放映隊到哪他就和夥伴們跟到哪兒。最遠的一次,他跑到了離家幾十裡地的一個村莊。

  張正玉回憶,那時,電影資源少,常會出現幾個地方同用一組膠片放一部電影的情況。通常是這個村裡放完了,再由工作人員送到另一個村裡。有時,等膠片要等上1個小時,但中途卻沒有一個人離場。「我最愛坐在放映員的旁邊,看著一卷卷圓圓的膠片卷,經過他們的手,就能呈現出好看的電影,特別羨慕,就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一名放映員。」耳濡目染下,張正玉無師自通學會了如何放電影。

  當年,張正玉有個遠房叔叔在高港許莊電影院放電影。高中輟學後,他就想跟著那位叔叔做放映員,後來由於電影市場不景氣等原因,沒有去成,這成了他的一個遺憾。

  ■ 5000多元買回第一臺放映機

  沒當成放映員,張正玉開始跟著親戚學做瓦匠,但他始終未能放下當放映員的那份情結。「我就想,既然不能去電影院放電影,何不買臺放映機回家自己放呢。」張正玉說,1998年3月的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網上得知,安徽合肥有一藏友欲轉讓一臺長江牌16毫米銦燈放映機。

  第二天,張正玉就乘車趕到了合肥,多方打聽,才找到了那位藏友,最終花5000多元買下了他人生中第一臺放映機。

  在當時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5000多元可不是個小數目。但為了實現放映員的夢想,張正玉覺得這筆錢花得值。

  有了放映機,得有膠片才能放電影。那幾天,張正玉在高港多方打聽,終於買到了兩部電影膠片,片名是《愛情麻辣燙》和《小燕大燕》。一有空閒,張正玉就會把玩心愛的放映機,就著白牆壁放電影,儼然成了一位專職電影放映員。

  從此,放映機成了張正玉的最愛。只要聽到哪裡有放映機轉讓,他就想把它收入囊中。

  ■ 放映機、膠片同步入手

  1999年春節過後,張正玉聽說河南省周口市有一位姓高的放映員手上,有一臺南京電影機械廠最後一批生產的長江牌16毫米氙燈放映一體機,他立即給對方打電話,想高價收購。後經多次電話協商,對方同意轉讓。最後,他自己開車10個小時趕到河南,花9000多元,終於將這臺放映一體機買回了家。

  1999年10月,當他聽說如皋有一位老放映員手上,有一臺南京電影機械廠生產的長江牌16毫米氙燈放映一體機,他通過藏友想方設法找到老劉,最終以7000元的價格收回。

  「這臺長江牌16毫米溴鎢燈放映機,是南京電影機械廠製造的最早的一代放映機,是1972年生產的,很有收藏價值。」張正玉指著其中一臺放映機說,這是前兩年,他通過藏友以3000多元的價格,從山西運城一位老放映員手上買回來的。「這臺放映機比我的年齡還大,現在市場上已經很難找到了。」

  從1998年收藏第一臺放映機後,張正玉開始同步收藏電影膠片。他先後從山東一位老放映員手上收回《東進序曲》《黃橋決戰》兩部膠片,從黑龍江收回抗戰片《舉起手來》。有的膠片是在大垛鎮附近收的,費用不高,一部膠片只需八九百元。如今,他已收藏了《阮氏三雄》《天山紅花》等20部電影膠片。「每次播放這些膠片,都能收穫滿滿的回憶。」張正玉說。

  ■ 打算建老膠片電影收藏館

  4臺老放映機,每臺都能正常放映,這得益於張正玉的按時保養。記者採訪過程中,張正玉嫻熟地操作起其中一臺放映機,片刻,牆面上出現了一幅小小的電影畫面。張正玉說,他半年定期對放映機和膠片保養一次,每部膠片要用小刷子輕輕地刷一遍;放映機要拆下來,對機械部分加黃油進行潤滑。「最髒的是放映機風機的位置,在旋轉降溫的過程中,風機會把大量灰塵也帶入機器中。一臺機器保養需要半天時間。」

  「我們家老張不打牌,就好收藏放映機,這事兒我必須支持。」張正玉的妻子何存香說,除了店裡的4臺膠片放映機,他們家裡還有兩臺數字放映機,數字放映機1萬多元一臺。

  遇到颳風下雨,石材店生意清閒時,張正玉就會在店裡撥弄撥弄心愛的放映機,夫妻二人一起看上兩部電影,生活無比甜蜜。

  「放電影是我從小的夢想,下一步,我將擴大收藏範圍,收藏35毫米的放映機。」張正玉說,現在得忙好自己的事業。等時機成熟了,他打算建一個老膠片電影收藏館,定期去學校、敬老院,免費放電影給學生和老人看。

相關焦點

  • 「老神經」「追影」30年 他收藏2000多部膠片電影
    在鄭州,63歲的孫風辰痴迷「追影」30年,收藏了2000多部膠片電影、數十臺各式放映機,被不理解的人稱作「老神經」。面對非議,他有自己的收藏感悟一一記錄社會的發展,不能缺失民間記憶。膠片電影,就是了解世界的窗口。那麼,這些年來他收藏電影,經歷了那些故事?是什麼原因促使他走向收藏之路呢?現在又面臨怎樣的困境呢?2000多部電影都放哪兒?
  • 電影放映機 輝叔的45年
    房間裡的電影放映機也要時常清潔、運轉,不然以後就不能用了。這間藏了40臺老電影放映機、200多部老電影膠片的5層樓民房就是從化赤草老電影博物館,主人是黃樹輝。 黃樹輝是從化縣第一批鄉村電影放映員,與電影放映一結緣就是45年。45年來,黃樹輝見證了露天電影從輝煌走向衰落,從衰落又到復甦。45年來,他一直都在搗鼓著電影放映機,放了超過一萬部電影,還建了一間民間老電影博物館。
  • 鄭州63歲老人痴迷「追影」30年 收藏了2000多部膠片電影
    在鄭州,63歲的孫風辰痴迷「追影」30年,收藏了2000多部膠片電影、數十臺各式放映機,被不理解的人稱作「老神經」。面對非議,他有自己的收藏感悟一一記錄社會的發展,不能缺失民間記憶。膠片電影,就是了解世界的窗口。
  • 漸漸遠去的露天膠片電影,是怎麼「復活」的
    船上載著一臺百十來斤的放映機、幾盤膠片、捲起的幕布和一隻高音喇叭,徐徐靠向岸邊的村子。幾樣物件看似簡單,卻寄託著當地村民日常勞作、跑船生活中最美好的期盼。1952年,17歲的王志華初中畢業,隨後進入為期半年的電影培訓班,學習放映技術、電工、使用和維修發動機及發電機等課程。
  • 這些「絕版」膠片和電影可以在廈大看到啦!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宣傳片《我和我的電影》,還專門到這兒取景。關於電影博物館的成立,來源於這樣一段故事。2010年,貴州的某電影製片廠由於倉儲租期到期,許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膠片從貴州遺落到麗江,並將被當做廢品處理。
  • 漂洋過海來看你:懷斯曼電影膠片如期抵達
    技術快速發展,電影進入數字時代,膠片卻從未遠離。對導演而言,膠片拍攝意味著專注與秩序,對觀眾而言,膠片電影帶來的則是難以言狀的獨特質感。選擇膠片電影,遠超情懷,正因如此,GZDOC 2020金紅棉影展特別準備了懷斯曼的經典之作《廉價公屋》進行16mm特別放映。懷斯曼大師1997年用膠片拍攝的經典紀錄片《廉價公屋》終於在幾天前送到了工作人員手上,兩卷膠片被封裝在方形手提箱裡,最外層釘著黑色扎帶加固,到達時瞬間引起在場所有人的圍觀。
  • 鄉村郵遞員義務播放膠片電影13年:疫情過後再繼續
    4月15日,在吉林省磐石市的家中,55歲的李樹山忙著將600多部老式電影膠片整理歸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李樹山一直忙著做好這件事,他計劃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繼續去為鄉親們播放免費的膠片電影,帶著大家找一找那些久違的記憶。
  • ...西影電影藝術體驗中心開館在即,打卡「活」的電影藝術博物館!
    西影電影藝術體驗中心西影電影藝術體驗中心坐落於具有60年文藝積澱的西影電影產業集聚區,由電影老爺車博物館、電影膠片收藏庫、大話西遊奇妙屋、電影製作技術科普體驗區、電影服化道展示體驗區、世界電影放映機收藏博物館、光影互動體驗區、西影廠史館、膠片電影工業館等功能區組成。
  • 青島電影博物館:光影世界裡的戲夢人生
    青島電影博物館位於青島市南區湖北路17號,1907光影俱樂部三樓,此建築為水兵俱樂部舊址,1899年設計、1902年建成,是青島第一個禮堂、電影院,第一個文化綜合體,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電影院。青島電影博物館佔地1000餘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廳,展館共分為世界電影誕生、中國電影緣起、中國現存最早電影院的發現之旅、電影與青島、電影放映與發展、電影名人與青島、電影街區七大板塊。青島與電影的淵源由來已久,素來被稱作「天然攝影棚」。眾多中國早期電影都在青島拍攝,同時,青島也吸引了諸多著名導演、編劇、演員等優秀影視人。
  • 創· 空間|西影電影藝術體驗中心開館在即,打卡「活」的電影藝術...
    西影電影藝術體驗中心西影電影藝術體驗中心坐落於具有60年文藝積澱的西影電影產業集聚區,由電影老爺車博物館、電影膠片收藏庫、大話西遊奇妙屋、電影製作技術科普體驗區、電影服化道展示體驗區、世界電影放映機收藏博物館、光影互動體驗區、西影廠史館、膠片電影工業館等功能區組成。
  • 「85後」小夥的電影情懷:講述「老古董」背後的故事
    「85後」小夥的電影情懷 徐瀟卓 攝中新網嘉興1月26日電(記者 施紫楠 通訊員 徐瀟卓)浙江桐鄉洲泉鎮馬鳴電影館裡,近百臺老電影機整齊陳列。「85後」小夥子朱江正為來訪客人講述老電影機的故事。朱江說,老膠片電影不管從故事內容、表現手法還是精神內涵都與現在不在一個高度。朱江的父親朱生榮是位老放映員,2004年,朱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跟著父親出門為鄰裡鄉親放映電影。之後,國內影院開始大量普及數字電影,電影放映機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 電影修復師:每天點擊滑鼠20萬次,修圖5000張
    2017年,中國電影資料館的電影修復師王崢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幾十年的老電影,還有可能再回到大銀幕上重煥光彩嗎?「從膠片電影到4K修復,一切皆有可能全球130餘家電影收藏機構的數據統計結果顯示,自電影誕生至今,全球得以保存的電影不到總數的10%。
  • 數字時代後,膠片留下了什麼?
    2007年,他20歲,在王府井的新東安影城賣電影票。那一年,喜歡電影的他開始在職工大學上小班課,跟著師傅學電影放映。教課的老師傅,都是原來各大影院退休了的老放映員、主任。湯忠義白天上班,晚上去上課,每天兩個小時。就這樣學了兩個月之後,他去考了初級電影放映員的資格證。那時考證還需要掌握膠片和數字兩种放映技能,等他們這批人考完,沒過多久,考證就只需要考數字了。
  • 《光影傳奇》:膠片的故事與膠片電影守護人的崇高禮讚
    本片第一集《浴火》從電影膠片的易燃性開始,講述大量電影膠片滅失於失火與戰火中。本集宗旨並非具體探討電影膠片被燒毀的歷史本身,而是說明電影膠片生命脆弱,命途坎坷多舛,亟需專業性搜集、保藏。於是中國電影資料館應運而生。其成立正是為了搜集、保藏電影膠片,電影資料館工作人員的基本職責則是對電影膠片進行保健呵護、祛病延年。
  • 公益放映|重溫老膠片電影《海外赤子》
    電影推薦大放送~本周六(11.28) 晚八點來蔡楚生電影史跡館帶您一起重溫1979年拍攝的老膠片電影《海外赤子》 放映時間:11月28日 晚20:00 放映地點:蔡楚生電影史跡館進業電影廳(安平路46號) 放映單位:汕頭市樂都影院(原汕頭市電影公司) 導 演:歐凡/邢吉田/萬允吉 主 演:
  • 青島大姨收藏70年間百餘幅電影海報 還辦了展
    從1950年上映的《海上風暴》到2019年上映的《寵愛》,七十載時光流傳,透過一張張鮮活生動的電影海報,看到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記憶,見證青島與電影的淵源。青島大姨宋蕾,畢生收藏了橫跨70年的中國電影海報百餘張。
  • 「當年連殺人犯都不願破壞放電影」——《一秒鐘》與膠片電影記憶
    (資料圖/圖) 《一秒鐘》是一部因膠片而起的電影,也是張藝謀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看電影」的故事在張藝謀頭腦裡至少盤旋了十三年。 「這十年對我們來說變化太快了,轉眼拍電影不用膠片了,放電影更沒有膠片了,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取代了很多舊時的東西,甚至來不及回望、告別,一些東西就被碾碎、消失了。原來看好的電影題材,你覺著是壓箱底的寶石,才過幾年啊,再打開箱子一看成石頭子兒了。」鄒靜之對南方周末記者感嘆。 2012年,中國電影院線的數字放映機已經超過九成。
  •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與咪咕籤約 將對老電影進行膠片修復
    會上,中國移動咪咕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舉行合作籤約儀式,這標誌著雙方的深度合作開啟。屆時,咪咕將利用5G+真4K等超高清技術,為上美影的老電影進行膠片修復,讓這些老電影煥發新光彩。  據悉,咪咕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合作將圍繞四個方面展開。在電影合作方面,咪咕將以聯合出品、聯合宣推等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方式,參與到上美影未來10年影片的製作和發行中來。
  • 電影: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
    愛迪生將膠片纏繞在一連串活動捲軸上造成一個循環,影像通過一塊天然的可以聚焦的放大鏡投射在觀眾可以通過其看到影片的窺視鏡上,轉動的快門夾在燈和放大鏡之間,提供「視覺暫留」印象。1891年8月,愛迪生獲得「活動電影放映機」專利,並且迅速將放映機投入商用,觀眾每投一分錢可在透鏡前觀看連續活動影像轉動一圈。
  • 張藝謀拍《一秒鐘》:膠片轉動令人心動
    電影的背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西北某地,一位父親為了看電影中已經去世的女兒的「一秒鐘」影像,他與偷膠片的劉閨女以及電影放映員因為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秒鐘》是縈繞在張藝謀心頭多年的一個故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膠片傳遞出來的久違的情感,更像是他回歸初心的一次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