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化市大垛鎮,提起張正玉,大傢伙除了知道他是振存石材店的老闆,還知道他是一個電影發燒友。1998年,張正玉開始收集第一臺放映機。20多年來,他花費10多萬元,收集了4臺膠片放映機和2臺數字放映機,還有20多部電影老膠片。
■ 收藏放映機圓兒時的夢想
張正玉今年47歲,老家在高港區許莊街道,10多年前落戶興化市大垛鎮,專門從事石材生意。
「我愛好收藏放映機,是為了圓兒時的夢想。」張正玉說,上世紀80年代,人們的文化生活極度匱乏。村裡要是來了一個放電影的,大家早早地就會搬著凳子到廣場上佔個好位置。張正玉回憶,那時,他跟著放映隊跑遍了整個高港,放映隊到哪他就和夥伴們跟到哪兒。最遠的一次,他跑到了離家幾十裡地的一個村莊。
張正玉回憶,那時,電影資源少,常會出現幾個地方同用一組膠片放一部電影的情況。通常是這個村裡放完了,再由工作人員送到另一個村裡。有時,等膠片要等上1個小時,但中途卻沒有一個人離場。「我最愛坐在放映員的旁邊,看著一卷卷圓圓的膠片卷,經過他們的手,就能呈現出好看的電影,特別羨慕,就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一名放映員。」耳濡目染下,張正玉無師自通學會了如何放電影。
當年,張正玉有個遠房叔叔在高港許莊電影院放電影。高中輟學後,他就想跟著那位叔叔做放映員,後來由於電影市場不景氣等原因,沒有去成,這成了他的一個遺憾。
■ 5000多元買回第一臺放映機
沒當成放映員,張正玉開始跟著親戚學做瓦匠,但他始終未能放下當放映員的那份情結。「我就想,既然不能去電影院放電影,何不買臺放映機回家自己放呢。」張正玉說,1998年3月的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網上得知,安徽合肥有一藏友欲轉讓一臺長江牌16毫米銦燈放映機。
第二天,張正玉就乘車趕到了合肥,多方打聽,才找到了那位藏友,最終花5000多元買下了他人生中第一臺放映機。
在當時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5000多元可不是個小數目。但為了實現放映員的夢想,張正玉覺得這筆錢花得值。
有了放映機,得有膠片才能放電影。那幾天,張正玉在高港多方打聽,終於買到了兩部電影膠片,片名是《愛情麻辣燙》和《小燕大燕》。一有空閒,張正玉就會把玩心愛的放映機,就著白牆壁放電影,儼然成了一位專職電影放映員。
從此,放映機成了張正玉的最愛。只要聽到哪裡有放映機轉讓,他就想把它收入囊中。
■ 放映機、膠片同步入手
1999年春節過後,張正玉聽說河南省周口市有一位姓高的放映員手上,有一臺南京電影機械廠最後一批生產的長江牌16毫米氙燈放映一體機,他立即給對方打電話,想高價收購。後經多次電話協商,對方同意轉讓。最後,他自己開車10個小時趕到河南,花9000多元,終於將這臺放映一體機買回了家。
1999年10月,當他聽說如皋有一位老放映員手上,有一臺南京電影機械廠生產的長江牌16毫米氙燈放映一體機,他通過藏友想方設法找到老劉,最終以7000元的價格收回。
「這臺長江牌16毫米溴鎢燈放映機,是南京電影機械廠製造的最早的一代放映機,是1972年生產的,很有收藏價值。」張正玉指著其中一臺放映機說,這是前兩年,他通過藏友以3000多元的價格,從山西運城一位老放映員手上買回來的。「這臺放映機比我的年齡還大,現在市場上已經很難找到了。」
從1998年收藏第一臺放映機後,張正玉開始同步收藏電影膠片。他先後從山東一位老放映員手上收回《東進序曲》《黃橋決戰》兩部膠片,從黑龍江收回抗戰片《舉起手來》。有的膠片是在大垛鎮附近收的,費用不高,一部膠片只需八九百元。如今,他已收藏了《阮氏三雄》《天山紅花》等20部電影膠片。「每次播放這些膠片,都能收穫滿滿的回憶。」張正玉說。
■ 打算建老膠片電影收藏館
4臺老放映機,每臺都能正常放映,這得益於張正玉的按時保養。記者採訪過程中,張正玉嫻熟地操作起其中一臺放映機,片刻,牆面上出現了一幅小小的電影畫面。張正玉說,他半年定期對放映機和膠片保養一次,每部膠片要用小刷子輕輕地刷一遍;放映機要拆下來,對機械部分加黃油進行潤滑。「最髒的是放映機風機的位置,在旋轉降溫的過程中,風機會把大量灰塵也帶入機器中。一臺機器保養需要半天時間。」
「我們家老張不打牌,就好收藏放映機,這事兒我必須支持。」張正玉的妻子何存香說,除了店裡的4臺膠片放映機,他們家裡還有兩臺數字放映機,數字放映機1萬多元一臺。
遇到颳風下雨,石材店生意清閒時,張正玉就會在店裡撥弄撥弄心愛的放映機,夫妻二人一起看上兩部電影,生活無比甜蜜。
「放電影是我從小的夢想,下一步,我將擴大收藏範圍,收藏35毫米的放映機。」張正玉說,現在得忙好自己的事業。等時機成熟了,他打算建一個老膠片電影收藏館,定期去學校、敬老院,免費放電影給學生和老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