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拍《一秒鐘》:膠片轉動令人心動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No.607

  《一秒鐘》 78分

  觀影地點 : 百老匯影城國瑞城店

  觀影人數 : 15人

  11月27日,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秒鐘》在全國公映。電影的背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西北某地,一位父親為了看電影中已經去世的女兒的「一秒鐘」影像,他與偷膠片的劉閨女以及電影放映員因為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秒鐘》是縈繞在張藝謀心頭多年的一個故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膠片傳遞出來的久違的情感,更像是他回歸初心的一次創作。

  創作

  大時代小人物,冷幽默敘事

  2012年,中國電影院線中的數字放映機已經超過九成。2016年,上海電影技術廠關閉了國內最後一條膠片生產線,電影膠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對於經歷過膠片時代的張藝謀來說,膠片卻是濃縮了幾代人的回憶。

  2018年1月,張藝謀分別寫信給編劇鄒靜之和演員張譯,想邀請兩位主創參與接下來的新片《一秒鐘》。在他給鄒靜之的信中寫道:「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政治和苦難都是既遠又淡的背景,有一點《活著》的意思,也有點兒冷幽默,格局很小,沒有流行的那種戲劇性,貧瘠年代看電影的興奮和滿足,通過膠片的轉動,傳遞一份情感,讓我特別迷戀。在今天票房為王的年代,多麼令人心動!」

  好萊塢怪才導演昆汀有一次跟張藝謀聊天,說自己特別喜歡摸膠片,必須要在手裡來回倒,從內心裡會覺得特爽。張藝謀也是,電影放映機只要一開,譁啦啦的聲音一響起來,他覺得那是最好聽的音樂。

  對於觀眾「這部影片與《歸來》及其原著小說《陸犯焉識》都是同樣的歷史背景,是否在致敬?」的疑問,張藝謀表示,他更希望藉助特定年代背景傳遞出那段質樸歲月的特殊情感,「歷史都是過去的事情,我更在意的是傳遞一個人的情感,尤其是人與人的情感,以及人與膠片的情感。在那樣一個艱苦的年代,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渴望與對美好情感的留戀。」

  道具

  都是真的,不能糊弄觀眾

  「每樣道具都要經得住鏡頭的拍攝」,這是張藝謀對道具部門的要求。所有的道具都要拿真的,包括放映機、膠片,不能糊弄觀眾,因為全國人民對這部分的回憶,都是共通的。

  比如片中出現的放映機松花江牌5501,是1957年哈爾濱電影機械廠生產的,上世紀80年代就淘汰了,實在是不好找,轉來轉去,從黑龍江傳來的一個消息說,北京有這麼一臺。

  張藝謀對於片中細節十分嚴謹。發行的拷貝盒上都是用的紅標漆,不能用透明膠布,因為透明膠布80年代才有。並且不同廠子的拷貝盒放在一起,每個拷貝出廠時間長短不一樣,有的在外面風雨無阻已經放了三年,有的放了半年,要做出這種差別來,讓觀眾知道,這個電影跑了多少地方。

  範偉飾演的範電影,當了一輩子放映員,從來不出事故。劇組找了一個老放映員,教範偉怎麼拿膠捲,膠片怎麼卷,反覆練,不然不像那麼回事,這才令他在片中嫻熟的「大循環」播放技術演繹得令人信服。

  緣分

  張譯小時候曾站在幕布後看《紅高粱》

  張譯10歲那年,站在銀幕後面看電影,出於孩子的好奇,老是想去觸摸幕布,他覺得太神奇了,一塊白布,可以隔開這個世界,他一直想走進那個光影的世界當中。那部電影是1988年上映的《紅高粱》。或許是冥冥中產生一種緣分,2018年1月,張藝謀給張譯寫信,邀請他出演《一秒鐘》的「張九聲」一角,是關於「看電影」的故事,張譯滿口答應。30年前,張譯站在幕布後面看電影的經歷,被導演拍到了電影中,那場戲,張譯特別激動。

  從學表演開始,張譯最害怕的就是哭戲,他這個人很難出眼淚。片中有一場張九聲看到女兒之後,要把頭從放映小窗口縮回來的戲,再轉身的過程中眼淚要掉下來。劇本提示是「淚流滿面」,這四個字從他拿到劇本之後就特別緊張。他努力讓自己激動,提前一天晚上就開始醞釀準備,焦慮得一夜沒睡,拍攝當天導演給他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氛圍,所以投入得很好。

  謀女郎

  兩場「哭戲」鍛鍊劉浩存

  2018年5月17日,張藝謀最終確定劉浩存為《一秒鐘》女主角劉閨女。在張藝謀看來,劉浩存身上有一股勁,眼睛大、會說話,就像兩個燈一樣,還有她沒有接過任何戲、任何廣告,就像一張白紙,是他心中女主角的最佳人選。

  劉浩存印象最深的是兩場哭戲。有一場在沙漠裡,對著太陽看膠片的戲,那是她第一次當著全劇組的面演哭戲,因為經驗不足,拍了很多條。有一個工作人員悄悄跟導演說,「導演,還有15分鐘天光就沒了。」導演批評了那個工作人員,今天拍不了還有明天,明天之後還有後天,總有一天會拍好,劉浩存聽到後,很感動,接下來的哭戲就拍得特別好。

  還有一場戲是張九聲被保衛科帶走,劉浩存比較不舍,有點難過,情緒比較飽滿。張藝謀為了讓演員有情緒,前面什麼人也不能站,沙漠是空的,插一面小紅旗,跟劉浩存說,那面小紅旗就是張譯,你現在想的是張譯慢慢被帶遠了,空空蕩蕩的沙漠只剩一面小紅旗很快就調動了她的情緒,一次就成功了。

  新京報記者 滕朝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張藝謀拍《一秒鐘》的執念:膠片的轉動是最好聽的音樂
    2016年,上海電影技術廠關閉了國內最後一條膠片生產線,電影膠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對於經歷過膠片時代的張藝謀來說,膠片卻是濃縮了幾代人的回憶。2018年1月,張藝謀分別寫信給編劇鄒靜之和演員張譯,想邀請兩位主創參與接下來的新片《一秒鐘》。
  • 《一秒鐘》於膠片時代的回眸,張藝謀的獨家記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宋說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秒鐘》正在全國公映,膠片的譁啦轉動,帶出張藝謀創作生涯的第23部電影導演長片。該片依舊是張藝謀對文化展開追憶的風格,在懷舊的氛圍裡,膠片時代的情感瀰漫開來。
  • 《一秒鐘》:張藝謀不再是張藝謀,張藝謀還是張藝謀
    《歸來》劇照當然許多文藝片不該以票房論成敗,片子之前入了柏林主競賽,也足見張藝謀在藝術上依然能夠保持他的水準。但也許因為是張藝謀的緣故吧,這個帶動著中國電影走向商業化,走向億元票房時代的張藝謀,票房號召力回到十幾年前,這其中落寞,真是令人五味雜陳。
  • 《一秒鐘》:張藝謀電影情懷,小人物感性世界,熱愛是「一輩子」
    01膠片電影質感與電影人情懷一個「看電影」的故事,我心心念念好多年了,膠片譁啦啦轉動的聲音,帶出一種久違的味道和情感,讓人感動。(張藝謀)《一秒鐘》紀錄片中,張藝謀擦拭著懸掛著的膠片為主演張譯講戲。90後、00後,他們面對的更多是數碼轉型後的電影,雖然他們與膠片時代擦肩,但是那個時代所獨有的情感,也許能夠在《一秒鐘》中直接領會,並直抵心間。02隻講「人」的故事膠片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電影人對它依然心存懷念和敬畏(張藝謀)
  • 電影《一秒鐘》:一代人的膠片記憶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毛道光 實習生 劉逸雅 青島報導「短不過一秒鐘,長不過一輩子。」11月27日,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影片《一秒鐘》全國上映。影片用一位父親為了看去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也表現出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情懷,可謂是他回歸初心的又一力作。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8分,貓眼評分8.6分。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該片單日最高票房2500萬元,首周票房6900萬元,上映八天破億,截止至12月11日,累計票房1.25億。
  • 張藝謀談《一秒鐘》:結尾其實拍了兩個版本 劉浩存等了我們三年
    對於「一秒鐘」的含義張藝謀說道:尋找自己的「一秒鐘」,指的不完全是膠片吧,它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一個記憶、人生的某個瞬間。對別人來說僅僅只是一秒鐘,但對他來說是彌足珍貴,他就一定要去找它,這就是故事嘛。
  • 張藝謀電影《一秒鐘》海報設計,是我讀過的最美麗的情書
    近日,由張藝謀執導電影《一秒鐘》 將於11月27日全國公映 我永遠也忘不了 小時候看電影時的某種情景 那種難言的興奮和快樂
  • 張藝謀寫給電影的情書,《一秒鐘》上映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1月27日訊(全媒體記者 黃能)70歲的張藝謀依然活躍在導演界,他執導的新片《一秒鐘》今日正式上映。該片故事靈感源自張藝謀早期經歷,延續了他一貫對文化展開追憶和尋根的風格,呈現出膠片時代人們對於電影最初的欣喜。
  • 《一秒鐘》是張藝謀內心的最後一粒沙子
    新華社資料片老了的張藝謀要拍一部獻給自己的電影,早期《一秒鐘》宣傳的時候,說這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但看完後並沒覺得它和張藝謀的人生經歷有多少重合的地方。要說自傳,把它稱之為「張藝謀的心靈自傳」更合適些。
  • 一秒鐘,張藝謀寫給膠片時代的一封情書
    大約兩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了這部由張藝謀指導的,名為《一秒鐘》的電影,當時詞條還沒有完善,電影信息也是少之又少。直到上周五電影上映,仍覺昨日曆歷在目。與觀眾等待的時間、項目籌備和製作的時間以及電影正片的時間相比,一秒鐘太短,仿佛滄海一粟,但也正是這短短的一秒,或許對某些或是某個個體就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對比《長城》和《影》,《一秒鐘》是慢節奏、文藝、平靜的,沒有什麼商業化元素,沒有戰爭背景,沒有人物群像,可以說是值得一個人靜靜品味的一部作品。
  • 《一秒鐘》電影的背後,我看到了張藝謀導演的小情懷
    但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張藝謀每拍一部作品,背後的故事比作品本身更動人,換句話說,每部影片都是他內心的小情懷在作祟。 張藝謀從小喜歡武俠,一直想拍個武俠電影,《英雄》這個劇本打磨了三四年時間,剛打磨好,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
  • 「當年連殺人犯都不願破壞放電影」——《一秒鐘》與膠片電影記憶
    他的老搭檔、編劇鄒靜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己與張藝謀合作《千裡走單騎》後,2007年,兩人在紀念坎城電影節六十周年的短片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中再次合作,鄒靜之為張藝謀寫的劇本《露天電影》,被拍成一部三分鐘的短片,就叫《看電影》。鄒靜之和張藝謀為此聊了很多看電影的經歷,也許是意猶未盡,之後的十年中,張藝謀總會提起:拍了這麼多電影,什麼時候能拍一部與放電影有關的電影?
  • 張藝謀《一秒鐘》:一部迷影電影中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愛電影」?
    然而在收穫大量好評外,針對《一秒鐘》避重就輕、對曾經的苦難不做深入討論的指責也隨著上映時間的增加而逐漸深入。和之前「項目制」完成任務般地拍電影相比,《一秒鐘》確實是張藝謀在2000年後為數不多有作者性的電影。這是張藝謀想拍的、 動了心思的電影,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部電影我想拍了很久。」這個關於「電影」的故事,他魂牽夢繞幾十年了,一直想拍,現在不等了。
  • 如何評價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秒鐘》?
    張藝謀又一力作,電影《一秒鐘》即將與觀眾見面。預告片的熱度正盛,關於電影的紀錄短片也已推出。看完紀錄片,所長不由得內心升騰起一股暖流,電影製作的背後我們看到了張藝謀的用心還有以整個主創為代表的電影人情懷。
  • 《一秒鐘》,「大片時代」後張藝謀最好的電影?
    他遇到的障礙,遇到的人關聯著屬於那個時代的氣氛和人性,這就是《一秒鐘》的故事主線。一方面因為要規避"技術問題",另一方面也的確是導演張藝謀個人的膠片情結,在電影的官方宣傳口徑裡,《一秒鐘》被描述為"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的確,在《一秒鐘》裡,電影,或者說膠片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 《一秒鐘》的兩三幕:黃沙淹沒了膠片,如何掩蓋得了歷史
    #由張藝謀擔任導演,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新片《一秒鐘》已經上映三天,作為一部文藝片,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實屬難得,目前票房累計7733.9萬,破億是肯定沒有問題的,畢竟才剛剛上映三天。這次張藝謀如此用心地去拍這部電影,致敬電影人只是一方面,真正的主題還是那段讓所有人都無法忘懷、耿耿於懷的歷史,這也是這部電影壓了又壓的根本原因——劇情涉及政治敏感內容。
  • 《一秒鐘》,張藝謀的返璞歸真之作,每一秒都是獻給電影的情書
    《一秒鐘》,張藝謀的返璞歸真之作,每一秒都是獻給電影的情書 據說關注
  • 6大細節看懂敏感時代,張藝謀的《一秒鐘》,是普通人的一輩子
    張藝謀用這部電影拍出了普通人的殘酷一生。如果你能注意下面6個細節,就會明白為啥《一秒鐘》一直出現技術原因了。 1.張九聲的身份 張九聲對司機說自己是二分場的,對範電影說是一分場的。事實上他是逃跑的勞改犯。
  • 《一秒鐘》如約歸來,張藝謀還是剪下那格時代殘影
    對張藝謀而言,這是他幾十年來一直想拍的電影,能提醒自己從哪裡出發,經歷了怎樣的波折與不堪,又是被怎樣美妙的衝動驅使著,奔走至今。作者 | 鄒迪陽張藝謀最初形成看電影的印象,是在文革後期。直到放映機開始譁啦啦轉動,每個人瞳中瞬時放射出驚奇的光芒,男孩則兀自睡得香甜。如今看來,這支三分鐘命題短片仿佛《一秒鐘》的雛形,除去大體定調相似,就連攝影指導趙小丁、錄音指導陶經以及編劇鄒靜之,也被張藝謀「請」回了片場。電影講述了七十年代,勞改犯張九聲(張譯飾)為看一場《英雄兒女》,從農場逃出。
  • 張藝謀導演電影《一秒鐘》,單依純深情演唱催淚推廣曲MV
    映後見面會上,張譯說一直最怵哭戲,但張藝謀卻對他的表現評價為一條就過的「完美」。你說,演這麼好,還這麼謙虛,咋整?但是,這也卻是最真實的,戲中生猛戲外低調的那個張譯啊。記得《一秒鐘》定檔的時候,張藝謀導演還專門寫下了一封親筆信。有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永遠忘不了小時候看電影的某種情景,那種難言的興奮和快樂,就像一場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