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拍《一秒鐘》的執念:膠片的轉動是最好聽的音樂

2020-12-18 新京報

《一秒鐘》海報。

11月27日,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電影《一秒鐘》在全國公映。電影的背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西北某地,沒趕上放映場次的張九聲(張譯 飾)悄悄從勞改農場溜出,就是為了看一場電影,膠片中有他已經去世的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為了找到這寄託著情感的膠片,他偶遇了想要膠片做檯燈罩的劉閨女(劉浩存 飾)以及放電影從未失誤過的電影放映員範電影(範偉 飾),他們因為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短片《看電影》劇照。

對於膠片,張藝謀非常有情結。2007年,為紀念坎城電影節60周年,張藝謀曾拍攝過一部3分鐘短片《看電影》,講述了幾代人看露天電影的經歷。《一秒鐘》是縈繞在他心頭多年的一個故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膠片傳遞出來的久違的情感,更像是他回歸初心的一次創作。

【創作】

大時代小人物,冷幽默講情感

2012年,中國電影院線中的數字放映機已經超過九成。2016年,上海電影技術廠關閉了國內最後一條膠片生產線,電影膠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對於經歷過膠片時代的張藝謀來說,膠片卻是濃縮了幾代人的回憶。

2018年1月,張藝謀分別寫信給編劇鄒靜之和演員張譯,想邀請兩位主創參與接下來的新片《一秒鐘》。

在他給鄒靜之的信中寫道:「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政治和苦難都是既遠又淡的背景,有一點《活著》的意思,也有點兒冷幽默,格局很小,沒有流行的那種戲劇性,貧瘠年代看電影的興奮和滿足,通過膠片的轉動,傳遞一份情感,讓我特別迷戀。在今天票房為王的年代,多麼令人心動!」

這個「看電影」的故事,他心心念念了好多年,一直想拍,終於不想再等了,膠片譁啦啦轉動的聲音,帶出一種久違的味道和情感,讓他感動。

好萊塢怪才導演昆汀有一次跟張藝謀聊天,說自己特別喜歡摸膠片,必須要在手裡來回倒,從內心裡會覺得特爽。張藝謀也是,電影放映機只要一開,譁啦啦的聲音一響起來,他覺得那是最好聽的音樂。

拍攝《一秒鐘》,張藝謀基本啟用了經歷過膠片時代的老班底,《英雄》《歸來》的攝影師趙小丁和張藝謀20年合作了12部作品,白小妍自《紅高粱》擔任劇照師,與張藝謀合作31年,《千裡走單騎》《歸來》的編劇鄒靜之與張藝謀合作13年。

張藝謀在《一秒鐘》拍攝現場。

2018年初,《一秒鐘》開始籌備,那是張藝謀最忙碌的一段時間。拿1月3日這一天的行程舉例,早上7點,「平昌冬奧會北京8分鐘」誓師大會;10點《影》後期錄音;11點「平昌冬帕運會北京8分鐘」匯報方案;13點「平昌冬奧會北京8分鐘」創作會議;14點《一秒鐘》美術會議;16點「2018青島上合峰會」文藝演出會議;18點《對話·寓言2047》第二季彩排;21點大型實景演出項目會議;21點45分「平昌冬奧會北京8分鐘」視頻團隊會議;23點「平昌冬帕運會北京8分鐘」項目組臨時集合;第二天凌晨1點,「平昌冬帕運會北京8分鐘」會議;凌晨3點所有會議結束,連續工作20小時,同時推進9個項目,妥妥的時間管理大師。

張藝謀經常開玩笑,說我不是在拍電影,就是在去拍電影的路上。

張藝謀在《一秒鐘》活動現場。

2018年7月10日,《一秒鐘》在敦煌開機,《英雄》《長城》都曾在這取景。

開機後,拍攝並不順利。由於天氣炎熱,汽車出現故障,水箱開鍋了。工作人員中暑,汽車陷進沙子裡,在沙漠裡每拍攝一個鏡頭,會留下腳印影響取景,整個劇組都要搬一次家,換景。

第一場戲是張譯在沙漠中疾走的鏡頭,導演一直不滿意,沙塵暴突然逼近片場,經過一番思考,張藝謀隨機應變,決定利用沙塵暴進行拍攝,沙塵暴那兩場戲張藝謀很滿意,覺得可遇不可求,風吹著沙漠那個感覺挺神的,比原先大烈日下的沙漠有意思,多了些層次,決定拿它開場。

張藝謀和張譯在《一秒鐘》拍攝現場。

張譯記得,有一次爬一個沙漠,他爬得都快累死了,但張藝謀卻如履平地,什麼事沒有,都不帶喘的,上去就指點這片景怎樣,他驚嘆,一個68歲的人,每天睡的少,吃的也少,為何精力會如此旺盛。

【道具】

都是真的,不能糊弄觀眾

「每樣道具都要經得住鏡頭的拍攝」,這是張藝謀對道具部門的要求。所有的道具都要拿真的,包括放映機、膠片,不能糊弄觀眾,因為全國人民對這部分的回憶,都是共通的。

《一秒鐘》中出現的老式放映機。

道具組長楊文杰說,當時最緊迫需要的就是放映機,松花江牌5501,這种放映機是1957年哈爾濱電影機械廠生產的,上世紀80年代就淘汰了,實在是不好找,轉來轉去,從黑龍江傳來的一個消息說,北京有這麼一臺。

對於一些細節,張藝謀也十分嚴謹。發行的拷貝盒上都是用的紅標漆,不能用透明膠布,因為透明膠布80年代才有。並且不同廠子的拷貝盒放在一起,每個拷貝出廠時間長短不一樣,有的在外面風雨無阻已經放了三年了,有的放了半年,要做出這種差別來,讓觀眾知道,這個電影跑了多少地方。

片中出現的「電影放映員,001」復古大搪瓷缸。

範偉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戴的那塊鋼鏈手錶,國產的,有點小優越感。他飾演的範電影,當了一輩子放映員,從來不出事故。他自己弄了一個大搪瓷缸子,上面寫著「電影放映員,001」這個缸子在片中經常出現,他每次端著從禮堂出來,感覺特別好。還有,他有一件馬甲,平時不穿,只有放電影這一天穿,很有儀式感。用導演的話講,他是這一天的皇帝。劇組還找了一個老放映員,教範偉怎麼拿膠捲,卷膠片怎麼卷,反覆練,不然不像那麼回事。

【緣分】

張譯10歲那年曾站在幕布後看《紅高粱》

張譯10歲那年,站在銀幕後面看電影,出於孩子的好奇,老是想去觸摸幕布,他覺得太神奇了,一塊白布,可以隔開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他進不去,他一直想走進那個光影的世界當中。那部電影是1988年上映的《紅高粱》。

張譯在幕後看電影的往事在《一秒鐘》中得到呈現。

或許是冥冥中產生一種緣分,2018年1月,張藝謀給張譯寫信,邀請他出演《一秒鐘》的「張九聲」一角,是關於「看電影」的故事,張譯滿口答應。30年前,張譯站在幕布後面看電影的經歷,被導演拍到了電影中,那場戲,張譯特別激動。

其實,演這部戲,張譯壓力特別大,因為跟角色差距很大,他擔心,張藝謀在監視器前會搖頭嘆息,覺得選錯人了。張譯找了些有類似閱歷的朋友,講了些他們印象中的那個年代,後來又找了些資料,對他進入角色啟發挺大的。

從籌備到開機,張譯減重20斤。他覺得,減肥不僅僅是從形象上能夠幫助他接近角色,還會讓他變得有些壓抑,因為導演希望這個角色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剛進組的那段時間,正是張譯最抑鬱的時候,因為剛剛減下體重,一天吃一頓飯,頭暈眼花的。

幾個月來,張譯沒有吃過麵食。有一場吃麵的戲,對他身體挑戰很大,開機之前他就擔心,身體條件會影響拍攝質量,吃完第一碗,張譯就有點頂了,連著吃了十幾碗面後,導致胃部不適,出現了胃痙攣。

張譯的「精準」哭戲。

學表演開始,張譯最害怕的就是哭戲,他這個人很難出眼淚。片中有一場張九聲看到女兒之後,要把頭從放映小窗口縮回來的戲,再轉身的過程中眼淚要掉下來。劇本提示是「淚流滿面」,這四個字從他拿到劇本之後就特別緊張。他努力讓自己激動,提前一天晚上就開始醞釀準備,焦慮得一夜沒睡,拍攝當天導演給他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氛圍,所以投入得很好。

【謀女郎】

兩場「哭戲」鍛鍊出劉浩存

早在2016年,電影《一秒鐘》就在全國各大藝校尋找女主角,那時還在讀高中的劉浩存被導演發現,作為《一秒鐘》女主角候選人之一,準備開始培訓,但後來改劇本,角色年齡調大了幾歲,就算了。張藝謀對劉浩存說,你等著,什麼也別亂演,保持一張白紙,我遲早會再找你。就這麼一說,張藝謀開始忙其他的了,兩年過去了,等他再轉回來拍《一秒鐘》的時候,忽然想到了劉浩存,就讓副導演找一下,那個小女孩還在嗎?是不是已經被別的公司籤了,是不是成網紅了?找完之後,發現她還在念書呢,還等著呢,什麼也沒做。張藝謀說,那太好了,開始培訓吧。

為了這部戲,三年裡,每個周末寒暑假,劉浩存都堅持參加培訓,放棄了其他機會。2018年5月17日,張藝謀最終確定劉浩存為《一秒鐘》女主角。在張藝謀看來,劉浩存身上有一股勁,眼睛大、會說話,就像兩個燈一樣,還有她沒有接過任何戲、任何廣告,就像一張白紙,是他心中女主角的最佳人選。

劉浩存為了拍攝《一秒鐘》剪去長發。

2018年7月,劉浩存趕赴敦煌進組,進組第一天剪去長發。剪頭髮的時候,劉浩存哭了,之前一直學跳舞,跳了10年,10年沒有剪過那麼短,有點捨不得。

沙漠裡看膠片一場「哭」戲令劉浩存印象深刻。

電影中劉浩存印象最深的也是兩場哭戲。有一場在沙漠裡,對著太陽看膠片的戲,那是她第一次當著全劇組的面演哭戲,因為經驗不足,拍了很多條。有一個工作人員悄悄跟導演說,「導演,還有15分鐘天光就沒了。」導演批評了那個工作人員,今天拍不了還有明天,明天之後還有後天,總有一天會拍好,劉浩存聽到後,很感動,接下來的哭戲就拍得特別好。

還有一場劉浩存的殺青鏡頭,張九聲被保衛科帶走,劉浩存比較不舍,有點難過,情緒比較飽滿。張藝謀為了讓演員有情緒,前面什麼人也不能站,沙漠是空的,插一個小紅旗,跟劉浩存說,那個小紅旗就是張譯,你現在想的是張譯慢慢被帶遠了,空空蕩蕩的沙漠只剩一個小紅旗很快就調動了她的情緒,一次就成功了。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王心

相關焦點

  • 張藝謀拍《一秒鐘》:膠片轉動令人心動
    電影的背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西北某地,一位父親為了看電影中已經去世的女兒的「一秒鐘」影像,他與偷膠片的劉閨女以及電影放映員因為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秒鐘》是縈繞在張藝謀心頭多年的一個故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膠片傳遞出來的久違的情感,更像是他回歸初心的一次創作。
  • 《一秒鐘》於膠片時代的回眸,張藝謀的獨家記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宋說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秒鐘》正在全國公映,膠片的譁啦轉動,帶出張藝謀創作生涯的第23部電影導演長片。該片依舊是張藝謀對文化展開追憶的風格,在懷舊的氛圍裡,膠片時代的情感瀰漫開來。
  • 張藝謀電影《一秒鐘》海報設計,是我讀過的最美麗的情書
    近日,由張藝謀執導電影《一秒鐘》 將於11月27日全國公映 我永遠也忘不了 小時候看電影時的某種情景 那種難言的興奮和快樂
  • 《一秒鐘》:張藝謀不再是張藝謀,張藝謀還是張藝謀
    張藝謀的新片《一秒鐘》,因為「技術原因」,和觀眾見面的時間晚了快兩年。那大體的意思是,你是張藝謀啊,是「國師」啊,誰不知道這個題材拍起來有難度、有限制重重,可是如果你作為全中國地位最高、資源最好的導演,你都不能突破開拓出一些尺度,那你也枉費觸碰它了。幾年過去,到了《一秒鐘》,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影評幫著宣傳補充影片中被刪除掉的最重要的信息——張譯苦苦追尋的那一秒鐘膠片畫面裡的女兒其實已經在「積極表現」中死去了。
  • 電影《一秒鐘》:一代人的膠片記憶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毛道光 實習生 劉逸雅 青島報導「短不過一秒鐘,長不過一輩子。」11月27日,由張藝謀執導,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影片《一秒鐘》全國上映。影片用一位父親為了看去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也表現出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情懷,可謂是他回歸初心的又一力作。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8分,貓眼評分8.6分。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該片單日最高票房2500萬元,首周票房6900萬元,上映八天破億,截止至12月11日,累計票房1.25億。
  • 張藝謀談《一秒鐘》:結尾其實拍了兩個版本 劉浩存等了我們三年
    對於「一秒鐘」的含義張藝謀說道:尋找自己的「一秒鐘」,指的不完全是膠片吧,它其實就是你人生的一個記憶、人生的某個瞬間。對別人來說僅僅只是一秒鐘,但對他來說是彌足珍貴,他就一定要去找它,這就是故事嘛。
  • 張藝謀寫給電影的情書,《一秒鐘》上映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1月27日訊(全媒體記者 黃能)70歲的張藝謀依然活躍在導演界,他執導的新片《一秒鐘》今日正式上映。該片故事靈感源自張藝謀早期經歷,延續了他一貫對文化展開追憶和尋根的風格,呈現出膠片時代人們對於電影最初的欣喜。
  • 張藝謀《一秒鐘》:記錄膠片時代人們眼中的光
    #我的觀影筆記# #一秒鐘#《一秒鐘》 導演:張藝謀觀感:8.2分這部電影,仿佛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就帶著張藝謀的味道,看完也感覺「很張藝謀」。除此之外,這部電影既不完全文藝,也不完全商業,但兩者又沒有平衡到很出彩的程度,所以觀感只有8分左右。
  • 《一秒鐘》:張藝謀電影情懷,小人物感性世界,熱愛是「一輩子」
    01膠片電影質感與電影人情懷一個「看電影」的故事,我心心念念好多年了,膠片譁啦啦轉動的聲音,帶出一種久違的味道和情感,讓人感動。(張藝謀)《一秒鐘》紀錄片中,張藝謀擦拭著懸掛著的膠片為主演張譯講戲。90後、00後,他們面對的更多是數碼轉型後的電影,雖然他們與膠片時代擦肩,但是那個時代所獨有的情感,也許能夠在《一秒鐘》中直接領會,並直抵心間。02隻講「人」的故事膠片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電影人對它依然心存懷念和敬畏(張藝謀)
  • 如何評價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秒鐘》?
    張藝謀又一力作,電影《一秒鐘》即將與觀眾見面。預告片的熱度正盛,關於電影的紀錄短片也已推出。看完紀錄片,所長不由得內心升騰起一股暖流,電影製作的背後我們看到了張藝謀的用心還有以整個主創為代表的電影人情懷。
  • 一秒鐘,張藝謀寫給膠片時代的一封情書
    大約兩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了這部由張藝謀指導的,名為《一秒鐘》的電影,當時詞條還沒有完善,電影信息也是少之又少。直到上周五電影上映,仍覺昨日曆歷在目。張譯飾演的張久聲是一個出逃的勞改犯,為了看電影前放映的22號《新聞簡報》上出現了一秒鐘的女兒,費盡心力。劉浩存飾演的劉閨女幼年失了父母,與弟弟相依為命,劉閨女想要膠片做一個燈罩補償弟弟弄壞的那個,以防被其他孩子欺負。
  • 《一秒鐘》是張藝謀內心的最後一粒沙子
    新華社資料片老了的張藝謀要拍一部獻給自己的電影,早期《一秒鐘》宣傳的時候,說這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但看完後並沒覺得它和張藝謀的人生經歷有多少重合的地方。要說自傳,把它稱之為「張藝謀的心靈自傳」更合適些。
  • 張藝謀《一秒鐘》:一部迷影電影中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愛電影」?
    然而在收穫大量好評外,針對《一秒鐘》避重就輕、對曾經的苦難不做深入討論的指責也隨著上映時間的增加而逐漸深入。和之前「項目制」完成任務般地拍電影相比,《一秒鐘》確實是張藝謀在2000年後為數不多有作者性的電影。這是張藝謀想拍的、 動了心思的電影,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部電影我想拍了很久。」這個關於「電影」的故事,他魂牽夢繞幾十年了,一直想拍,現在不等了。
  • 「當年連殺人犯都不願破壞放電影」——《一秒鐘》與膠片電影記憶
    2016年,上海電影技術廠關閉了國內最後一條膠片生產線,中國徹底告別膠片時代。 2017年,張藝謀給鄒靜之寫郵件,說自己想拍一部「放電影」的電影,「為紀念也好,懷舊也罷,都可以,說得再簡單點,就是要拍一部自己想拍的電影」。
  • 《一秒鐘》,「大片時代」後張藝謀最好的電影?
    他遇到的障礙,遇到的人關聯著屬於那個時代的氣氛和人性,這就是《一秒鐘》的故事主線。一方面因為要規避"技術問題",另一方面也的確是導演張藝謀個人的膠片情結,在電影的官方宣傳口徑裡,《一秒鐘》被描述為"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的確,在《一秒鐘》裡,電影,或者說膠片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 《一秒鐘》電影的背後,我看到了張藝謀導演的小情懷
    但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張藝謀每拍一部作品,背後的故事比作品本身更動人,換句話說,每部影片都是他內心的小情懷在作祟。 張藝謀從小喜歡武俠,一直想拍個武俠電影,《英雄》這個劇本打磨了三四年時間,剛打磨好,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
  • 《一秒鐘》北京首映 給電影的情書,「以身外身做夢中夢」
    影片講述了沒趕上電影場次的張九聲與劉閨女因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的故事這是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定檔親筆信張藝謀曾表示《一秒鐘》是寫給電影的情書是他自己的青春記憶張藝謀還寫了一封親筆信他將《一秒鐘》獻給所有愛電影的人我永遠也忘不了小時候看電影時的某種情景那種快樂常常像一場夢電影 陪伴我們長大夢
  • 《一秒鐘》的兩三幕:黃沙淹沒了膠片,如何掩蓋得了歷史
    #由張藝謀擔任導演,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新片《一秒鐘》已經上映三天,作為一部文藝片,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實屬難得,目前票房累計7733.9萬,破億是肯定沒有問題的,畢竟才剛剛上映三天。這次張藝謀如此用心地去拍這部電影,致敬電影人只是一方面,真正的主題還是那段讓所有人都無法忘懷、耿耿於懷的歷史,這也是這部電影壓了又壓的根本原因——劇情涉及政治敏感內容。
  • 用《一秒鐘》,和一個時代告別
    一再推遲上映的《一秒鐘》,終於和大家見面了。它在影迷圈裡是實打實的小爆款,但它遠遠沒有被更多普通觀眾看到。《一秒鐘》的故事很簡單,卻是本世紀張藝謀電影裡,最打動我的一部。張藝謀說,「這是一個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政治和苦難都是既遠又淡的背景。貧瘠年代看電影的興奮和滿足,通過『膠片』的不斷『轉動』,傳遞一份情感,讓我特別迷戀。」
  • 《一秒鐘》如約歸來,張藝謀還是剪下那格時代殘影
    直到放映機開始譁啦啦轉動,每個人瞳中瞬時放射出驚奇的光芒,男孩則兀自睡得香甜。如今看來,這支三分鐘命題短片仿佛《一秒鐘》的雛形,除去大體定調相似,就連攝影指導趙小丁、錄音指導陶經以及編劇鄒靜之,也被張藝謀「請」回了片場。電影講述了七十年代,勞改犯張九聲(張譯飾)為看一場《英雄兒女》,從農場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