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需求下滑和疫情突襲之下,去年,日系車在歐洲市場正面臨一個史無前例的糾結境地:「撤退還是繼續掙扎?」
去年7月,日本三菱汽車宣布,將不會再在該市場投入任何新車型。至此,這家自1975年就開始在歐洲地區經營的日本車企,正式從歐洲(包括英國)撤離。
三菱表示,現有車型的庫存,包括受歡迎的歐藍德和L200皮卡,將繼續銷售,直到它們不再符合當地的排放標準。此後,三菱將專注於盈利的東南亞市場。
三菱歐藍德事實上,三菱的突然「撤退」僅僅只是日系車在歐洲市場苦苦掙扎的「縮影」。三菱之前,日本小型汽車製造商大發汽車(Daihatsu)已於2013年先一步退出歐洲。不僅如此,根據Jato Dynamics的數據,斯巴魯現在只能勉強維持,截至9月底的9個月裡,它在歐洲的銷量僅為13359輛。與此同時,鈴木不得不大幅調整產品線以滿足新法規的要求,導致該地區的銷量下降了40%。
如果說,上述四家日本車企相對規模較小,在疫情之下抗壓能力較低,那麼,作為日本第一、二大汽車製造商的豐田和日產,同樣在歐洲市場慘澹經營,則更能反映日系車的整體形勢。
據悉,日產與豐田去年在歐洲銷量也跌到了「冰點」。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的數據顯示,即便在混合動力汽車增長的推動下,豐田在西歐的市場份額僅為5.4%,日產在西歐的市場份額降至2.5%。
與此同時,本田在同一時期的銷量僅為4萬輛,同比下滑了33%。且去年,本田關閉了在歐洲唯一一家生產工廠——斯文頓工廠,這也是英國第四大汽車工廠,位於英國的西南部。
毫無疑問,日本汽車製造商在歐洲市場正面臨著重重阻力。LMC Automotive高級分析師Sammy Chan表示:「從排放法規到嚴峻的市場環境,從高端車型的壓力到國內競爭的定價,日系車在歐洲的盈利能力面臨著噩夢一般的局面。」
其中,最為緊迫的就是排放法規的限制,Sammy Chan表示:「在歐洲,二氧化碳排放目標如此嚴格,要想在未來十年蓬勃發展,就需要明確的純電動汽車戰略。而就目前來看,馬自達、鈴木和斯巴魯都還沒有明確的電動車計劃。」
當然,這些問題並不是日本製造商所獨有的,但現實是,對大多數日本製造商來說,歐洲充其量只是一個二級市場。例如,鈴木只有14%的銷售收入來自歐洲,而斯巴魯則主要是一家北美公司。更糾葛的是,在日本,由於日圓走強,出口價格多年來一直處於高位,因此難以通過增加車型來提升銷量。
對此,日系車企們的解決方案是儘快「抱團取暖」,尤其是針對一些規模較小的車企。例如,豐田現在擁有斯巴魯(20%)、鈴木(5%)和馬自達(5%)的股份,並且已經解決了這三家公司在歐洲的短期排放問題。
以鈴木為例,該公司曾因其高排放而不得不停止其暢銷SUV吉姆尼的銷售,現在卻可以在歐洲銷售基於豐田RAV4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花冠運動型混合動力汽車打造的換標車。
而馬自達也已經加入豐田的行列,共同分攤碳排放積分。例如,馬自達將出售基於雅力士混合動力汽車打造的馬自達2小型車。
馬自達2與此同時,斯巴魯在其XV SUV中也使用了豐田混合動力技術。不僅如此,未來,豐田將與鈴木、斯巴魯和馬自達合作開發一個名為e-TNGA的共享電動平臺。相比於歐洲的頹勢,日系車憑藉車輛的可靠性和燃油經濟性在中國市場正大放異彩。數據顯示,在疫情影響下,日系三強豐田、本田、日產依舊強勢,三者2020年在話銷量均超過了100萬輛。從2019年到2020年,日系品牌在華市場份額上漲了2.3個百分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