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這個時代,乍一看哲學很不受歡迎,大家都忙於實務,哲學就顯得沒用而玄虛。但也不盡然。比如哲學入門書《蘇菲的世界》,就從西方火到東方,在中國,自20年前初版以來,一直再版,一直暢銷。電子書時代,你到任何一個網絡閱讀平臺上,只要能找到這本書,必會發現每一頁上,相當於視頻彈幕的評論和留言都有好多條,大大超過一些爆款流行讀物。人們在這裡表達贊同、困惑和疑問,當然也有人叫看不懂,卻還堅持看下去……
可見其實對於哲學,大多數人雖然額頭上掛著大大的問號,卻也並不像通常以為的那樣無人問津,只不過到底怎麼能比較好地入門,一直是個問題。
雖然我本人的主要興趣是歐陸哲學,但有人讓我推薦哲學入門讀物的話,我一般會推薦分析哲學進路的書。原因是,歐陸過於強大的形上學傳統,常常使得未經專業訓練的人以為哲學=世界觀,因而興衝衝地——如果他真的對哲學感興趣的話——涉獵一個又一個相互拆臺的觀念體系,並輕而易舉地迷失於這種眼花繚亂和無所適從。哲學於是要麼變成純粹的思維體操,要麼就是比如王東嶽這種(還算認真看書和思考的)民哲嘴裡天花亂墜的世界圖景和人生指南。
哲學史助長了這種誤解,因為正如對於普通人來說歷史無非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哲學史也不過是哲學家古怪念頭的羅列和排座次。但每一個自稱對哲學感興趣的人都必須背熟胡塞爾在110年前加上重點號說的這句話——半個世紀後,曾經「背叛師門」的海德格爾不得不重新回到這句揭示哲學本質的話:「研究的動力必然不是來自各種哲學,而是來自事情和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建議用任何一本哲學史,不管是羅素、梯利還是文德爾班,來當哲學入門書。
哲學的根本任務不是去做世界觀設定——那是連動漫都能做並且做得更好的事情——而是對一切世界觀的前提發問,一切,以至於用來構造和表述世界觀的每一個詞。哲學家的確最終總會提供一種或幾種世界觀,但這世界觀與人人皆有的世界觀的不同之處,在於建造它的材料不是未經淬鍊、即插即用的各種現成的概念和判斷,他們一定會對這些概念和判斷進行追根溯源的反思,咬定青山不放鬆地直抵真正最原初最根基的經驗,然後才以被徹底清洗過的材料和工具來造房子。並且他們真正能夠影響後世的,通常不是房子,不是怎麼造,而是怎麼洗,是洗的方式和過程。
而這——對概念和判斷,也就是對語言運用的清理工作——正是分析哲學的長項,它可以非常有力地,從起點就助你避開所謂玄思——常常不過是些自鳴得意的腦洞——的陷阱。分析哲學有自身的狹隘和執念,需要歐陸哲學尤其是現象學去「對衝」,但無論如何,它比後者更適合在一開始就教會你:對哲學來說,最根本的永遠是問出真正有價值的問題,而非給出讓人心醉神迷的答案。答案比問題多,比問題炫——這正是民哲的判準。託馬斯·內格爾的《你的第一本哲學書》正相反,裡面全是無法輕易解答,甚至根本不可能有答案的問題。作為經受了嚴格分析哲學訓練的政治哲學、倫理學和心靈哲學大家,他這本薄得不能再薄的小冊子,是我所見目標和任務設定最精準的哲學入門書,比《蘇菲的世界》之類還算不錯的基礎哲學史入門書——它們經常嚴重混淆哲學與世界觀——要好得多。
必須補充的是,並不是所有以問題形式出現的都是問題——真問題。其中大多數,不過是打扮成問題的答案。比如,當我們問「這麼做是好還是壞」的時候,一般而言我們已經有了關於好和壞的大致答案,或者說成見;我們的問題只是道應用題:用尺子量一量,而後按尺寸歸類。這就是真正的哲學入門教育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如亞里斯多德早就(在其《形上學》裡)指出的:「……因為未曾受過教育就是不能分辨何處必需尋求證明,何處不需要尋求證明。」
我自己最近的切身體會是:諸多哲學在無休止追問的問題中,最根本的一個,還是「何物存在」。我是在兜兜轉轉30年後回到這個問題上的。你們細細品品,不要急於給出答案。我可以輕而易舉給出兩三打答案,但實際上我很清楚自己不過是剛剛很吃力地摸到一點門徑而已。
PS:根本來說,哲學是為我們所自以為知道、理解、體驗過、表達過,一句話,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一切,加上一個前置的維度。這是一件永遠無法一勞永逸地「完成」的事——的確有很多人試圖去一勞永逸地完成它,而一旦你這樣做,上帝就顯靈了,作為所有前置維度之「最前」的根據、「第一因」——但這時候,你已離開哲學,走進宗教了。所以學習哲學的第一要義,是不要把你讀到的有點難懂的話,翻譯成喜聞樂見的日常用語,尤其要遠離那種用成語、歇後語、古詩詞暢快淋漓地「一言以蔽之」的誘惑。因為哲學本來就是要揭開所有習以為常之物的底牌,你再(像比如木心那樣的半吊子)用機靈勁十足的修辭和話術「一言以蔽之」回來,那麼所有的哲學努力瞬間都成了無用功——當然,在大多數人看來,哲學本來、向來也就是腦子有病的人自得其樂的無用功。
《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美]託馬斯·內格爾 著
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2016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