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如何理解世界?選一本哲學入門書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這個時代,乍一看哲學很不受歡迎,大家都忙於實務,哲學就顯得沒用而玄虛。但也不盡然。比如哲學入門書《蘇菲的世界》,就從西方火到東方,在中國,自20年前初版以來,一直再版,一直暢銷。電子書時代,你到任何一個網絡閱讀平臺上,只要能找到這本書,必會發現每一頁上,相當於視頻彈幕的評論和留言都有好多條,大大超過一些爆款流行讀物。人們在這裡表達贊同、困惑和疑問,當然也有人叫看不懂,卻還堅持看下去……

可見其實對於哲學,大多數人雖然額頭上掛著大大的問號,卻也並不像通常以為的那樣無人問津,只不過到底怎麼能比較好地入門,一直是個問題。

雖然我本人的主要興趣是歐陸哲學,但有人讓我推薦哲學入門讀物的話,我一般會推薦分析哲學進路的書。原因是,歐陸過於強大的形上學傳統,常常使得未經專業訓練的人以為哲學=世界觀,因而興衝衝地——如果他真的對哲學感興趣的話——涉獵一個又一個相互拆臺的觀念體系,並輕而易舉地迷失於這種眼花繚亂和無所適從。哲學於是要麼變成純粹的思維體操,要麼就是比如王東嶽這種(還算認真看書和思考的)民哲嘴裡天花亂墜的世界圖景和人生指南。

哲學史助長了這種誤解,因為正如對於普通人來說歷史無非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哲學史也不過是哲學家古怪念頭的羅列和排座次。但每一個自稱對哲學感興趣的人都必須背熟胡塞爾在110年前加上重點號說的這句話——半個世紀後,曾經「背叛師門」的海德格爾不得不重新回到這句揭示哲學本質的話:「研究的動力必然不是來自各種哲學,而是來自事情和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建議用任何一本哲學史,不管是羅素、梯利還是文德爾班,來當哲學入門書。

哲學的根本任務不是去做世界觀設定——那是連動漫都能做並且做得更好的事情——而是對一切世界觀的前提發問,一切,以至於用來構造和表述世界觀的每一個詞。哲學家的確最終總會提供一種或幾種世界觀,但這世界觀與人人皆有的世界觀的不同之處,在於建造它的材料不是未經淬鍊、即插即用的各種現成的概念和判斷,他們一定會對這些概念和判斷進行追根溯源的反思,咬定青山不放鬆地直抵真正最原初最根基的經驗,然後才以被徹底清洗過的材料和工具來造房子。並且他們真正能夠影響後世的,通常不是房子,不是怎麼造,而是怎麼洗,是洗的方式和過程。

而這——對概念和判斷,也就是對語言運用的清理工作——正是分析哲學的長項,它可以非常有力地,從起點就助你避開所謂玄思——常常不過是些自鳴得意的腦洞——的陷阱。分析哲學有自身的狹隘和執念,需要歐陸哲學尤其是現象學去「對衝」,但無論如何,它比後者更適合在一開始就教會你:對哲學來說,最根本的永遠是問出真正有價值的問題,而非給出讓人心醉神迷的答案。答案比問題多,比問題炫——這正是民哲的判準。託馬斯·內格爾的《你的第一本哲學書》正相反,裡面全是無法輕易解答,甚至根本不可能有答案的問題。作為經受了嚴格分析哲學訓練的政治哲學、倫理學和心靈哲學大家,他這本薄得不能再薄的小冊子,是我所見目標和任務設定最精準的哲學入門書,比《蘇菲的世界》之類還算不錯的基礎哲學史入門書——它們經常嚴重混淆哲學與世界觀——要好得多。

必須補充的是,並不是所有以問題形式出現的都是問題——真問題。其中大多數,不過是打扮成問題的答案。比如,當我們問「這麼做是好還是壞」的時候,一般而言我們已經有了關於好和壞的大致答案,或者說成見;我們的問題只是道應用題:用尺子量一量,而後按尺寸歸類。這就是真正的哲學入門教育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如亞里斯多德早就(在其《形上學》裡)指出的:「……因為未曾受過教育就是不能分辨何處必需尋求證明,何處不需要尋求證明。」

我自己最近的切身體會是:諸多哲學在無休止追問的問題中,最根本的一個,還是「何物存在」。我是在兜兜轉轉30年後回到這個問題上的。你們細細品品,不要急於給出答案。我可以輕而易舉給出兩三打答案,但實際上我很清楚自己不過是剛剛很吃力地摸到一點門徑而已。

PS:根本來說,哲學是為我們所自以為知道、理解、體驗過、表達過,一句話,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一切,加上一個前置的維度。這是一件永遠無法一勞永逸地「完成」的事——的確有很多人試圖去一勞永逸地完成它,而一旦你這樣做,上帝就顯靈了,作為所有前置維度之「最前」的根據、「第一因」——但這時候,你已離開哲學,走進宗教了。所以學習哲學的第一要義,是不要把你讀到的有點難懂的話,翻譯成喜聞樂見的日常用語,尤其要遠離那種用成語、歇後語、古詩詞暢快淋漓地「一言以蔽之」的誘惑。因為哲學本來就是要揭開所有習以為常之物的底牌,你再(像比如木心那樣的半吊子)用機靈勁十足的修辭和話術「一言以蔽之」回來,那麼所有的哲學努力瞬間都成了無用功——當然,在大多數人看來,哲學本來、向來也就是腦子有病的人自得其樂的無用功。

《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美]託馬斯·內格爾 著

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2016年11月版

相關焦點

  • 哲學論|給入門哲學的朋友推薦五本好書
    、「我們如何認知外在世界的事物?」、「對外在世界的知識真的可能嗎?」—並因此而深深影響了西方哲學的發展。二十世紀初西方哲學有所謂的「語言轉向(the linguistic turn)」,令語言哲學成為一時顯學;過去三四十年則由於有關人腦的科學迅速發展而刺激了哲學思考,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成為哲學的新顯學。
  • 想進入西方哲學的智慧殿堂?這10本哲學入門書,你必須得看!
    哲學能開啟人的智慧,增長人的見識和認知,進而把人的大腦培養為一個更具全面和多元的反射平臺,但是如何打開哲學殿堂的大門呢?如何像雅典學院那樣,讓自己具備一個睿智和博大的心靈和大腦呢?做這些之前,先看看這些哲學入門書吧!因為任何人在跑和飛之前,先要學會走。
  • 如何走進哲學的世界:從入門到一步步深入!
    我想對於很多有學習哲學的衝動,或者哲學愛好者,亦或是哲學入門的人來說。如何從入門到深入地研習哲學,開始自己的哲思之路,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很多人對此感到無從入手。那麼,這篇文章也許會對你有一定的幫助。如若有心,系統的學習哲學,或者由淺至深地進入哲學領域,應該怎麼做呢?
  • 關於哲學入門的一點小心得
    哲學如何入門哲學如何入門,這是一個問題,那門是什麼?這個門就是你對哲學的理解和認識,想要入門就要知道什麼是哲學,那怎麼樣才能讓你認清什麼是哲學呢?因此你要想入門哲學,那你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通過讀哲學史,來認識什麼是哲學,弄清楚這個概念,你就算是入門了,否則你不知道什麼是哲學,你學得再多也是劍走偏鋒,所以大家莫著急,要認真從哲學史中看到哲學定義的變遷,理解什麼是哲學。先去思考什麼是哲學這個問題,等你有了基本概念以後,你也就算是入了此門。
  • 從紙牌到花園,從問題到流派:7本好書帶你輕鬆入門西方哲學
    還有一種「哲學問題」入門法,先了解哲學到底都在探討什麼問題,帶著問題讀哲學,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哲學,經常給人以「高冷」的感覺。特別是對於初讀哲學書籍的人來說,如果一上來就看《西方哲學史》之類的大部頭,難免會看得兩眼發暈,每個字都認識,但通讀下來能看懂的寥寥。
  •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三句話說透社會本質,而又無力反駁!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最近我也是「膨脹」了,敢讀這樣的書了,想到三句很有邏輯的話,說透社會本質而又無力反駁!讀書的人都知道有一類書非常難讀,這類書不像小說那樣情節生動,也不像歷史書那樣讓人發人深省,更不像勵志書那樣讓人熱血沸騰,這類書被稱為書中的王者,也被稱為人類智慧巔峰的總結,這類書被稱為哲學,但又不像哲學那樣玄幻,這類書叫做邏輯學,最近我就看了一本與此相關的書,它的名稱叫做《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
  • 豆瓣8.9,1.6萬人想讀,哲學入門,現在還不算晚
    拉斐爾:《雅典學院》這樣兩套書,按照我們今天的標準,一定是那套專業、晦澀的哲學書留世了。但是歷史和我們開了一個玩笑:經過時間的層層篩選,留下來的竟然是柏拉圖那套「不專業」的哲學科普書,這套「對話錄」形式的書籍也為柏拉圖贏得了後世的盛名。
  • 哲學這麼好玩——一些有趣的哲學書籍
    林欣浩/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讀客 2015年7月版這是一本有趣的哲學簡明史,也是人類最厲害的天才們自我折磨的歷史。哲學家們只想在思考中尋找終極真理,但在他們的爭吵中,世界卻意外地被改變。從蘇格拉底到笛卡爾,從休謨到康德,兩千多年的哲學史,一代代哲學家不斷思考,並對我們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闡釋,而哲學卻並沒有所謂的終極真理。
  • 如何理解分析哲學的「分析」?
    這一點也造成了後人對「分析」一詞理解上的分歧。況且,已往的界定即便曾經取得共識,也未必適用於今日的哲學樣貌。本文試圖根據分析哲學的當代發展,給出在底線意義上理解「分析」的闡釋和論證,亦即,通過對「分析」概念的相關刻畫,一方面展示充分的包容性,將大多數無可爭議地從事分析哲學研究的學者的工作劃歸在「分析哲學」領域中;另一方面具備有效的區分度,將大多數不能體現分析哲學的研究排除在「分析哲學」領域之外。
  • 哲學初學者如何入門,做好兩個方面,就能抓住根本
    世界哲學大會事實上,單從人數來說,專門從事哲學研究的人也很少。2013年,世界哲學大會在雅典召開,有3000多人參加。2018年,世界哲學大會第一次在北京召開,有7000多人報名,5000多人參加。這個數字並不算多。更多一些的,是對哲學感興趣或希望對哲學有所了解的人。 那麼,對於這些非專業的哲學愛好者來說,要想入門,有兩個方面就必須抓住。
  • 一周薦書 | 人工智慧為金融投資帶來了什麼?
    正如國際用戶體驗權威唐納德·諾曼指出的:「《體驗思維》是一本可讀性很高的書,作者在書中開創性地討論了有意義的體驗對於人們生活的作用。本書始於中國,呈現了以體驗視角進行商業創新的討論與實踐,比如從產品交易到品牌服務的轉變。但體驗的重要性及價值,並不局限於某個國家或某種文化。本書關於中國商業創新的寶貴經驗,在全世界範圍內具有領先意義,所提出的商業理念也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 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
    可另一邊,媒體似乎很熱衷於把法國高考裡的哲學試題拿出來「刺激大眾」。什麼「我們能拋棄真理嗎?」「何為公正?」「請根據《利維坦》節選寫一段論文」,這些他國十幾歲孩子都能侃侃而談的哲學問題,我們的成年人可能連題目都不太能理解。媒體由此判定: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哲學教育,差距太遠了!
  • 遺忘與記憶: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丨燕京書評2020年度選書
    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全球局勢,抑或美國大選,乃至心靈世界,如同一場突兀而至的全人類大鏖戰,我們被迫陷入各種非正常狀態,牛津詞典將2020年稱為「無語之年」。  《燕京書評》,就誕生在這並不平凡的一年。在世界的動蕩與內心的不安之間,我們希望參與世界的對話。無論是對舊事物的興趣,還是對新時代的好奇,都是這枚新生兒的懵懂願景。
  • 彩鉛測評|零基礎自學彩鉛3年,為新手精選5本入門書
    從16年開始真正自學彩鉛,到現在也有3年多了,當時作為一個沒有系統學過畫畫的新手,都靠教材書來學習。前前後後共買了40多本(包括電子書)。真正零基礎自學彩鉛畫畫的新手,最開始總是希望有人手把手教,但系統課程相對都比較貴(無論線上線下)。
  • 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1
    點擊查看: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點擊進行諮詢》》為了能讓各位考生能更加高效率的備考,中國教育在線為大家提供了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1,供大家參考。預祝大家順利通過考試。
  • 每個月精讀書6本以上,我是如何做到的,復盤2020年讀過的書
    2020年前的時候,立了個年讀書100本的誓言,現下算起來,除了精讀過的80多本,大多數寫了書評的,還有許多用略讀法未收錄的書,也算是遠遠超越100本了。《在薄情的世界裡深情的活著》 作者:雪小禪 打分:4.5星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好抑鬱症犯了,這本書好像是我抽獎得的,那天躺在床上一動不能動,看到封面上的綠色植被,和那富有禪音的解釋,一下子就撞入了另一個充滿意境的世界,書中有彩字標註重點,還有雅致的圖片,如同一柱藏香,令室內氤氳,驅散憂鬱。
  • 看看樊登老師的選書之道
    我從中總結出3大板塊:閱讀目的、選書標準、人生不可或缺的知識,來介紹,如何選到最適合自己的好書,讓我們不再花費珍貴的時間,去閱讀不必要的書籍。一、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如果一本書解決的都是你已經知道的問題,你還會覺得它是本好書嗎?不!你只會認為,它是本滿含廢話的爛書。但若這本書能幫助一位需要它的人解決問題,那麼,別人就會認為它是一本好書。書籍無好壞,只有適合與否。
  • 華中師範大學哲學專業考研經驗貼
    華師大2020年哲學複試線從上圖可以看到,華師大的哲學專業分成5個研究方向,複試線相比馬克思主義理論要第幾分,根據去年的錄取情況看,報考人數不多,200左右,但是錄取不到30人,可見大部分都成了炮灰,所以,大家在報考哲學專業時一定要根據自身經歷,以及複習情況。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錄取名單供大家參考。
  • 宗璞談《中國哲學簡史》:太上老君煉出來的仙丹
    「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  日前,新當選的韓國總統樸槿惠的這番話,讓這本問世60多年的書,重新受到了關注。  與此同時,在《中國哲學簡史》的最後,馮友蘭的結尾語「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然後才能歸入潛默」,也在微博上流傳。
  • 中國思想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學三問的?
    西方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西方人說,中國沒有哲學,但是有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並沒有類似西方的哲學概念,因為中國文化一直是在關注自己,研究自己的,因此誕生燦爛的百家爭鳴。一直想著我如何如何,怎樣怎樣,執著於我相,說明還沒到無上正等正覺的菩薩境地。道家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