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重現:電影中的俄國名著

2020-12-24 象牙塔羅盤

[美]凱薩琳·塞爾莫·涅波姆尼亞奇[1]

近來經典俄國文學和蘇聯時期表現不同政見的作品被大量改編成電視、電影作品。這一潮流證明了即便是對於後蘇聯時代那些更傾向於觀看而不是閱讀的觀眾來說,俄國文學傳統仍然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寶庫。

人們普遍認同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俄羅斯文化機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簡單地說,市場動力替代了國家調控,意識形態被麵包和馬戲取代,所謂高雅文化則被低俗的犯罪小說、肥皂劇、浪漫言情小說和遊戲表演所代替。事實上,情況要複雜得多。蘇聯時期的遺產至今仍然在多方面對當下的文化產物有著複雜的影響,對於過去,當下的反應既有反撥又有複製。在這一情況下,有一個尤為有趣而尚未被詳盡研究的趨勢:電影,特別是電視連續劇,對俄國和蘇聯「名著」的改編的繁榮。此處我所謂的「名著」是指19世紀的經典俄國文學和蘇聯時期那些因表達了不同政見而未能出版發表的虛構作品。因此,自2003年起俄國發行了眾多名著的電影版,在此僅舉一些知名的或飽受爭議[2]的改編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正是該劇的意外走紅激發了改編劇這一風潮的興起)、布爾加科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果戈理的《塔拉斯·布爾巴》(導演弗拉基米爾·博託克的所有作品中的頭三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萊蒙託夫的《當代英雄》、果戈理的《死魂靈》和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這一發展潮流因為俄羅斯電視學院2006年國家電視廣播獎(TEFI)的提名及獲獎名單而日益流行。正如一位評論員在名為《醫生與大師的對決》的文章中所說:

電視學院的投票結果毫無懸念,正如大家預期的,在「藝術電視劇」單元,獲得提名的都是經典作品:《第一圈》(俄羅斯電視臺出品)、《大師與瑪格麗特》(俄羅斯電視臺出品)和《日瓦戈醫生》(NTV臺出品)。

事實上,博託克因《大師與瑪格麗特》獲得最佳導演獎,而索忍尼辛則被俄羅斯電視學院授予了最佳劇本獎。

目前出現的這批由名著改編的大片熱潮當然不是什麼新事物,早在蘇聯時期就是有先例的——從謝爾蓋伊·邦達爾丘克於1968年改編自託爾斯泰同名小說的史詩性電影《戰爭與和平》(這部電影的拍攝周期長達七年,如果將通貨膨脹因素考慮在內的話,將會是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影片),到1973年的短篇電視劇《春天裡的十七個瞬間》。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尤裡安·謝苗諾夫1970年的同名小說,講述了蘇聯時期的超級間諜馬克思·奧託·馮·施季裡茨的故事,此劇至今被很多人當做經典而狂熱膜拜。還有導演伊戈爾·馬斯連尼科夫拍攝的專門在電視上播放的福爾摩斯系列電影,這部系列劇自1979年開播,直到1986年社會改革前夕才停播。事實上,我們見證了短劇《伊沙耶夫:施季裡茨的青年時代》(伊沙耶夫也是根據謝苗諾夫的施季裡茨系列小說改編的,伊沙耶夫是施季裡茨的真名)的首播,標誌了當下改編熱潮與蘇聯時期改編劇的直接關係。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作為名著改編劇的中流砥柱的導演博託克就是因為在1988年執導了米哈伊·布爾加科夫的《狗心》(電影版)而名聲大噪的。電影《狗心》的成功引發了人們通過電影重新審視、欣賞那些在蘇聯時期被禁或曾經「不合口味」的名著。即便蘇聯時期史詩性文學作品在被改編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近期電影改編的激增似乎觸動了人們極為特殊的一根神經——「新」、「舊」媒體上的批評家和觀眾的強烈反應都證明了這一點。網際網路尤其給俄國觀眾提供了大量機會來發表他們對電影及其接受情況的看法。

近期改編劇的激增之所以能引發一部分觀眾如此強烈的情感,是因為這些電影既要考慮「忠實於」原著這一問題,又試圖以電影和電視為媒介、藉助經典文本來重新講述民族歷史,從而表達當下的欲望和焦慮。當我們再將視線轉向近來最具爭議的改編劇《塔拉斯·布爾巴》時,對於改編劇的激烈爭論就變得更清楚了。弗拉基米爾·博託克的電影《塔拉斯·布爾巴》改編自果戈理的同名小說,並於2009年4月,果戈理誕辰二百周年之際在俄國各院線上映。博託克的改編作品以其對文學文本學究式的,甚至是奴性的精確性而著稱。但是《塔拉斯·布爾巴》正可以作為一個教科書上的經典範例來說明在多大程度上「忠實性」這一概念本身其實就是在轉移焦點。

在《塔拉斯·布爾巴》這個問題上,人們爭論的焦點並不在於電影是否忠於果戈理的原著,而在於應該忠於哪個版本的原著。導演博託克本人是烏克蘭裔,而且他選擇了烏克蘭知名演員鮑格丹·斯圖普卡來主演此劇,可是他選擇的原著版本卻不是收入果戈理1835年短篇小說集《密爾格拉得》中的「傾烏克蘭」版的《塔拉斯·布爾巴》,而是(在俄國文化部的資助下)改編自果戈理1842年修改過的極具沙文主義色彩的「傾俄羅斯」版的《塔拉斯·布爾巴》。最近的研究指出,果戈理作為一個來自帝國邊遠地區的文壇新貴正是藉助將初版《塔拉斯·布爾巴》修改為1842年的沙俄史詩而確立了他在俄國文壇萬神殿中的一席之地。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此電影在很多方面極其成功地闡釋了果戈理的原著——充分表現了果戈理對血腥和暴力的過度描述,這種過度的血腥和暴力正是他故事中代際、文化和民族衝突的主要特點,而他的主人公及其兒子則是這些衝突的具體化身。電影中忠實再現原著文字的場景遠不如那些用來再創造果戈理文本的方法和手段更讓我感興趣。當我們考察電影和原著之間的差異時發現,最顯著的不同是果戈理原著中的敘述人反覆重申其敘述的歷史真實性,同時也一再堅持那是一個過去的時代,過去的殘酷已經被超越了。而博託克的電影則強調了相反的一面,即過去與現狀的關聯性。果戈理將塔拉斯·布爾巴的故事神化為充滿了沙俄帝國精神並且鼓舞人心的作品,而博託克將過去與現在相聯繫在本質上也是同樣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這意味著拿19世紀三四十年代被「同化」的烏克蘭作家果戈理的創作決定所產生的相對影響去跟後蘇聯時代的「被同化」烏克蘭電影人博託克的同樣的決定相權衡、比較。那麼,這兩種選擇有什麼差異嗎?有,也沒有。當然,如今烏克蘭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因為與富饒廣闊的俄羅斯接壤,依然被其「殖民地」歷史所糾纏。

博託克在電影《塔拉斯·布爾巴》上映前不久所做的一個電視訪談中公開宣稱「《塔拉斯·布爾巴》也是一部關於我們時代的電影」。從這一點看,博託克對《塔拉斯·布爾巴》的選擇似乎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載體,表現的是後蘇聯時代的地緣政治情況——因為它恰恰講述了在國別界限並不清楚的情況下,在民族、宗教的混合狀態中帝國身份的形成。即便在果戈理的原著中,哥薩克作為邊民的身份也變成了一種象徵,象徵超越了國家嚴格管制的自由和純粹的情感驅動力——烏克蘭自由人激烈地抵抗信奉天主教的波蘭人,捍衛俄國東正教。可是作者對哥薩克邊民身份的模糊處理尤其令人焦慮,但同時也很有說服力。正是野蠻暴力、種族宗教狂熱(表現為無節制的修辭與野蠻暴力的有趣結合),以及俄式救世主觀念與感官刺激的融合共同構成了這部電影的核心,同時也響應、激發了烏、俄雙邊觀眾的政治熱情。當我們對比果戈理原著的結尾和電影的結局時,就會發現語言文本和視覺形象之間的巨大差異。電影結局保留了果戈理原著中塔拉斯·布爾巴臨終前所發表的講話,而此時他的哥薩克戰友們已經安全脫險:

「同志們,永別了!」他站在高處向他們喊道。「不要忘記我,明年春天記得到這來跟我大醉一場。邪惡的波蘭人能把我們怎麼樣呢?你以為世界上有什麼事是哥薩克會懼怕的嗎?等著吧,那一天總會到來的,總有那麼一天你們會知道到底什麼叫俄國東正教!即便是現在,遠遠近近的人們已經感覺到一位沙皇將在俄國大地上崛起,世界上將不會再有任何力量不在他的腳下臣服!」

電影運用了視覺形象來強調一種平行手法——布爾巴主動犧牲自己、被活活燒死來拯救他的哥薩克軍隊和基督被釘上十字架之間的相似性,但在果戈理的文本中這一手法卻幾乎沒怎麼使用。在這一場景中,觀眾的視線被吸引到了瀕死的布爾巴所承受的痛苦上,他被高高地釘在木質的架子上,周圍都是敵人,一邊敦促他的同志們走向安全地帶,一邊如救世主先知一般地展望帝國的未來。而且,在果戈理的結尾中,哥薩克們在逃脫的同時緬懷著他們倒下的首領,過程中帶有一種懷舊的色彩;如果說這是某種程度上的收斂,那麼電影版的結尾則側重視覺角度的運用,在觀眾面前直接展現哥薩克們戰鬥場面的全景鏡頭,整個結尾在烈士布爾巴慷慨就義時達到電影敘事的高潮。同理,博託克抓住一切機會妖魔化信奉天主教的波蘭人,並因此把哥薩克人當作東正教的保衛者(這正是當前地緣政治實際情況的生動反映)並且把他們與穆斯林土耳其聯繫起來,同時,還(在這樣一部血腥的電影中)減弱了果戈理原著中對哥薩克人身上破壞性力量的描述。所以,回到博託克所作的《塔拉斯·布爾巴》是「一部關於我們時代的電影」這一聲明,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導演是如何利用這部電影來創造或者再造復興了的俄羅斯帝國神話的:重新宣布對那些已「喪失了」的前蘇聯殖民地中「外國」的所有權,替那些野蠻勢力辯護,將它們描述為抵抗鄰近敵國的防禦力量,這些鄰國對真正的俄羅斯信仰造成了威脅。

連續劇版的《日瓦戈醫生》更進一步地表達了這一觀點。導演亞裡克山德·普羅希金也呼應了博託克的說法,他堅稱:「日瓦戈的確是一幅關於我們現實的畫卷。它最初是一出歷史劇,但同時我們並沒有從當年的那些問題中走出來。我們並沒有學會如何吸取教訓。」如果說博託克的《塔拉斯·布爾巴》相對說來仍然儘量地與原著保持一致,普羅希金的《日瓦戈醫生》在改編帕斯捷爾納克的作品時則毫不羞愧地表現出了巨大的自由性。不僅人物角色被大大改變了,電影的對話和敘述也背離了帕斯捷爾納克的文本。普羅希金和他的編劇尤裡·阿拉波夫明確地告訴我們,他們向當今觀眾展示的是依據帕斯捷爾納克文本的「主題」而重新拍攝的電影——那就是說,沒有義務忠實於原著的文本——這正充分地說明了博託克的《塔拉斯·布爾巴》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如果說普羅希金試圖給出的是他自己對於俄國歷史的理解(他主動承認他更改了帕斯捷爾納克小說的結尾,因為他覺得那個結尾不適合當今的社會現實),那麼問題就是:到底為什麼要改編《日瓦戈醫生》呢?經典文本在當下的俄國電影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其在重造俄國歷史來為今所用的這一工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用文學文本來書寫、敘述俄國身份並不是一個新現象。從普希金到蘇聯時代的作家們都把文學文本當做生活的教科書和衡量國家歸屬感的標尺。但在當下的改編熱中令人驚詫的是,在蘇聯文化當局宣揚的「最博學最好讀書的國家」中,當人們除了網絡日誌博客,已經不再有任何其他閱讀時,文學文本(當然是電影中的文學)作為定義國家身份的基石竟然仍然有著極為特殊的權威——這種權威集中表現為一種極富攻擊性的帝國幻想。這一趨勢中尤其令人不安的因素是,考慮到電視和電影這類媒體的高投入,俄羅斯政府已經成為這種修正主義的「歷史現實主義」的主要資助者。

那麼,名著對於那些已經不再閱讀的公眾群體還有什麼力量和影響呢?最直接的答案可能是這些文本作為文化資本仍然具有頑強的「名牌」價值,因此它們成了一種可以吸引人們眼球的渠道,人們試圖利用它們重塑後蘇聯時代的國家敘述,尤其是那些陽春白雪的電影人試圖將文化精英在創造國家神話過程中的作用永久化——這帶有不容置疑的政治暗示性。因此,一位評論家大力讚揚了《日瓦戈醫生》的改編過程中所表現的自由度,而他的理論基礎正是通過對原文本的自由改編,電影導演促使當下的觀眾去思索那些原著讀者當年思考過的問題:

在電視劇的結尾用電影技術表現出,米沙·戈爾東接受了死去的尤裡·日瓦戈留下的盛滿詩稿的箱子。詩歌讓位給了令時代著迷的電影藝術,而正是因為電影藝術將詩歌再次帶回到了觀眾面前······帕斯捷爾納克才能再次被人們閱讀,而如果不是因為電視引起了他們的興趣,他們是永遠不會去讀帕斯捷爾納克的。

[1] 凱薩琳·塞爾莫·涅波姆尼亞奇(Catharine Theimer Nepomnyashchy)是巴納德學院斯拉夫語系教授,兼任系主任,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哈裡曼學院院長。她的著作和研究主要集中於蘇聯和後蘇聯時代的文學及流行文化、普希金、俄國芭蕾舞、俄國移民文學和文化,以及區域研究的前景等。她目前正在撰寫新書《納博科夫和他的敵人》。此外,她在2011年還獲得了美國斯拉夫語言文學教師協會頒發的傑出教育獎。

[2] 我想將改編劇的這次「繁榮」與那些頗為外行的改編電影相對比,比如2001年的《傾覆的房子》。這個電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白痴》的90年代「新俄國人」版本,被俄國電影網(Kino Rossil)評價為「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主題流氓式的喜劇改寫」。這種對於經典充滿不敬意味的改寫更像是普京政權初期的電影風格,而不是近些年壓倒多數性的嚴格「忠實於」原著的改編特色。

相關焦點

  • 一首《昨日重現》,重溫赫本、費雯麗和褒曼絕世美貌
    《昨日重現》 一首《Yesterday Once More 昨日重現》,永遠的美女,奧黛麗·赫本,費雯麗,英格麗褒曼。一首經典的《昨日重現》,重溫奧黛麗·赫本,費雯·麗,英格麗褒曼的絕世美貌。
  • 連環畫要追求的,並非「昨日重現」
    而追溯發源地中的「源頭」,長樂路上的人美社當之無愧。在這裡,先後湧現出趙宏本、程十髮、顧炳鑫、賀友直、錢笑呆、陳光鎰、顏梅華等百餘畫家,號稱「一百零八將」。隱身在弄堂盡頭的「一百零八上苑」,與連環畫的氣質甚是貼合,通俗、有煙火氣。在連環畫發展的鼎盛階段,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50開連環畫是很多人心中的黃金記憶。俗稱「小人書」的連環畫,是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 名著改編電影十年變遷史:時至今日,為什麼我們還在看經典?
    隨著名著改編電影層出不窮,這樣的選角爭議也依然持續。《漂亮朋友》(Bel Ami,2012)即是一典型例子。改編自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長篇小說,該片講述窮困的退役士兵杜洛瓦憑著一張精緻臉蛋,嘗試倚借貴婦助力,躋身上流社會的故事。莫泊桑以突破性的深刻筆觸,在小說中對空洞心靈和晦暗報業政治極盡諷刺。然而躍升大銀幕後,卻也遺憾地陷於可恨與可憐的擺蕩之間。
  • 新的一年,我們去文學名著中找尋靈魂的棲息地
    抵達世界有很多方式,文學是最可靠真實的……讀一本經典名著,有時勝過一次膚淺地環遊世界。最近,天喜文化推出《世界名著大師課》(套裝),用世界文學經典陪您走進新年。各名家從作者經歷、時代背景、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創作技巧等不同角度展開,對經典名著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解讀,深入探討了青春成長、夢想奮鬥、人情財富、愛恨生死等緊扣現實生活的主題。「世界名著大師課」系列,能解決快節奏時代的經典閱讀困境,名家解讀經典,能幫助忙碌的現代人,尤其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們擺脫閱讀時間匱乏、無暇閱讀原著和讀不懂、理解不透外國文學作品的雙重困境。
  • 宅在家裡看名著:巴黎聖母院、戰爭與和平、日瓦戈醫生
    工作的時候,沒有整塊的時間看名著。新冠肺炎防疫時期,宅在家裡看名著改編的電影,有一種大快朵頤的感覺。雨果的名著《巴黎聖母院》早就心嚮往之。大學時代只是看了個「開頭」就放下了,這一放就放了30多年。電影《巴黎聖母院》精準把握了原著的精髓,人物形象鮮明,無論是艾斯米拉達,卡西莫多,還是副主教克羅德,弓箭隊隊長菲比斯,都栩栩如生。尤其是外表醜陋內心善良的卡西莫多,令人久久難忘。艾斯米拉達「刑場救命」流浪詩人格蘭瓜爾,與卡西莫多「刑場救命」艾斯米拉達,都彰顯了人性的魅力!《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託爾斯泰的鴻篇巨著。
  • 電影《卡拉什尼科夫》:AK-47神槍加持,俄國電影風格一覽無餘
    造槍本就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過程,像槍枝這種現代熱武器的產物,本具有著粗暴、狂野的戰爭美感,在該片中的製作過程卻只用了短暫的鏡頭一筆帶過。很多網友都紛紛表示:如果能融入更多槍枝細節,描述更多的AK-47槍枝美感相信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熱門電影。但終究畢竟是電影,拍攝內容難免會遭受某些限制,該片選擇呆在安全區中規中矩,雖然無咎,但終歸有點遺憾。
  • 昨日重現?崔娃總結:2020年與1918年疫情之下美國的相似之處
    昨日重現?2020-07-28 15:53:53   來源:央視網     【摘要】 近日,美國抗疫專家安東尼福奇在採訪中表示
  •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國的普羅米修斯」
    這無異於在俄國民眾中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彈。1863年年中,車爾尼雪夫斯基落入彼得要塞監獄。即便在失去自由的日子裡,他也沒有停止鬥爭——和警察舌辨,絕食九天,最重要的是,完成了長篇小說《怎麼辦?》。當《怎麼辦?》在《現代人》雜誌上發表,作者本人仍身陷囹圄。1864年,車爾尼雪夫斯基接受宣判——在西伯利亞苦役十四年。
  • 中考必備,初中語文名著中主要人物形象歸納
    名著作為中考重要考點出現,出題的形式靈活,涉及的知識點又多方面,人物形象分析在考題中佔的分值為4分左右,為了更好的拿到分數,下面就人物的形象為你進行總結,讓你在學習名著時不會出現人物混亂,又能幫你系統記住人物不同的特點;這樣能幫你更好的答題又能提高寫作的能力,記住這些讓你一舉兩得.
  • 古天樂《尋秦記》時光機歸位,項少龍整裝待發,烏小姐昨日重現
    >項少龍整裝待發,一些可以哄女友開心的物件,自然是不能少的,老版本電視劇中,古天樂《尋秦記》烏小姐那好像昨日重現的美麗容顏
  • BBC七大經典名著改編影集推薦
    提到BBC 的經典名著改編影集,不少粉絲腦中可能閃過較早期的作品。然而隨著時代變遷,不少經典再度翻拍,由全新演員演繹永垂不朽的佳作。以下推薦七部BBC 近年推出的經典名著改編影集,若熱愛聽濃濃英式口音的你千萬不要錯過!
  • 《白色圓舞曲》:改編自俄國名著的日漫,讓人意難忘的將臣
    第一部《白色圓舞曲》的故事背景來自於1936年的日本,是齊藤千穗根據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託爾斯泰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進行改編的。《戰爭與和平》裡的俄國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是書中的男一,但到了《白色圓舞曲》裡,以他為原型的日本鬼堂院將臣則成為了男二。將臣也算是讓我們最意難忘的角色,他從小就很驕傲,湖都愛上了英國軍人亞斯也讓他有了重重的一記打擊。
  • 託爾斯泰、《復活》:一部俄國貴族青年人性復活的懺悔錄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是世界著名文學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復活》、《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這些小說皆可列入世界文學寶典。但是,你知道嗎?他的著名小說《復活》,卻是一部懺悔錄,深刻揭示了一個俄國貴族青年的良心發現和人性的復活。
  • 讀書節目「名人讀名著」上線:聽高曉松讀《白痴》,麥家讀《老人與...
    高曉松首先向大家介紹了已經參與 " 名人讀名著 " 領讀節目的嘉賓,其中包括阿乙、陳魯豫、高曉松、黃磊、賈樟柯、江南、敬一丹、李洱、李少紅、梁曉聲、路內、馬伯庸、馬東、麥家、莫文蔚、史航、雙雪濤、徐則臣、張悅然、張澤群、周大新、周國平、祝勇、白茶等。高曉松領讀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在他眼裡,俄國文學當然首推 " 陀爺 "。
  • 《昨日奇蹟》:披鬥士樂隊的專屬電影演唱會
    2015年哪部電影最火?《捉妖記》?《尋龍訣》?還是《港囧》?都不是……雄霸2015年,至今口碑與人氣依舊高居不下的其實是:《夏洛特煩惱》。這部電影也是「開心麻花」瘋狂時代的開啟之作,其後的幾年,但凡「開心麻花」出品的電影,基本都是票房奇高,從《羞羞的鐵拳》到《西虹市首富》,無一例外,幾無失手。但論及口碑,第一部的《夏洛特煩惱》出道就成了絕唱,其後再沒有其他作品,大賣的同時可以收穫口碑上的好評。而《夏洛特煩惱》之所以口碑上佳,便在於一個重要的劇情內核:「回到過去」!請問?
  • 世界十大名著!不容錯過
    世界十大名著!不容錯過2000年,根據《紐約時報》和美國《讀者文摘》組織的橫跨歐、亞、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萬讀者的投票調查,精選出的十部經典長篇名著。《巴黎聖母院》維克多·雨果著作這部書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的俄國,因為雨果思想活躍,既有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傾向,又同情剛剛興起的無產階級的革命,因此保守頑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國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童年》高爾基著名三部曲自傳體小說高爾基是一位完全自學成材的作家。
  • 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
    應該是在帝國主義陣線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即在帝國主義防衛最差而革命最容易開展的地方和國家。帝國主義陣線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構成。一是帝國主義的各種矛盾在那裡表現得最突出,帝國主義的統治力量最薄弱、最腐敗,防衛力量最差;二是革命的主觀條件成熟,有較強大的工人階級和成熟了的無產階級先鋒隊。它能團結國內各種革命力量,具有用革命手段解決一切矛盾的現實力量。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 讀名著,看電影——2020年搬上大銀幕的世界名著
    將名著搬上大銀幕一向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很少有改編電影能做到比書更精彩。但當你最喜歡的角色和故事以鮮活形象在電影裡呈現在眼前時,還是令人興奮,如果那些角色是由一流演員扮演的,就相得益彰,效果可能出乎我們的期望。2020年這些受到好萊塢青睞的重磅名著改編,又讓我們充滿了期待。
  • 10部名著改編的電影,暑假和孩子看起來吧!
    很多孩子對閱讀經典名著不太感冒,事實上,我們還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培植孩子的閱讀興趣。把經典名著以及相關的電影結合起來,讓電影遇見書,培養孩子閱讀經典的興趣。 今天推薦的這個片單,都是世界名著改編的,即便拋開名著題材,電影本身也製作精良,很值得給孩子看。
  • 《雷米奇遇記》世界名著真人版電影躍上大銀幕!
    他們走遍全法國展開一段偉大的冒險旅程,沿途中他們一同經歷了許多難忘的風景,命懸一線的危機,以及陌生人的伸出援手,最後他也發現了自己的身世之謎感動全球破億讀者經典名著改編!而除了盛大的選角之外,片中更請來多達800位臨時演員,每一位臨演演出前都會由理髮師和造型師搭配出那個時代特有的形象造型,再添加一點童話世界的感覺,營造出屬於《雷米奇遇記》冒險故事中獨有的寓言世界。新銳童星馬勒姆派昆通過五百人海選擔綱《雷米奇遇記》的主角雷米,在此之前他多是拍攝平面照與廣告,演出電影處女作《雷米奇遇記》才年僅11歲便展現了過人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