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親王多爾袞,先後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死後追封「義皇帝」,廟號成宗。儘管多爾袞在清代歷史上並不能算是名正言順的皇帝,但不可否認,他是有清一代的親王中距離皇帝最近的一個。
多爾袞名義上不算皇帝,不過自太宗皇太極駕崩直到自己去世的這七年間,他就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幼帝福臨不過傀儡耳。歷史上,廢帝自立者數不勝數,那麼多爾袞在權勢巔峰時期為何就沒有廢順治而自立呢?難道這個世上還有比皇位更具誘惑的嗎?
多爾袞的封號為「睿親王」,其中「睿」即睿智、聰明的意思。他不可能不知道皇位的誘惑力,否則他也不會在皇太極駕崩後積極參與皇位爭奪。之所以沒有廢帝自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皇族宗室內部關係錯綜複雜。
多爾袞是攝政王,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實力而言,他的兩白旗牛錄最多,而且他還在豪格獲罪後將正藍旗也撥給了多鐸。加上兩黃旗在順治繼位後屢受打擊,實力受到很大的削弱。此外,濟爾哈朗所屬的鑲藍旗以及代善父子的鑲紅旗態度一直較為曖昧,所以從軍事方面而言,多爾袞佔有絕對優勢。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多爾袞的這種優勢是建立他保持現有地位的基礎上的。換句話說如果是廢帝自立那麼情形就又不一樣了。
順治帝福臨儘管年幼,但卻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是八旗王公推選出來的。多爾袞一旦篡位,勢必受到八旗內部的極力反對甚至引發激烈的內訌,尤其是那些受到打擊的兩黃旗王公大臣更是會藉此發難,以求翻身。所以,多爾袞即便有勝算,也需付出巨大的代價。
其二、當時的國家大局並不允許多爾袞廢帝自立。
多爾袞執政的七年,正是清初統一中原的關鍵時刻。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尚未蕩清,在西北和四川仍有大規模的戰事。江南各地又有南明政權以及眾多的抗清義軍。多爾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重點放在了統一戰爭上,根本沒有精力也沒有可能搞內鬥。
事實證明,清廷能將農民軍和南明政權消滅已經是十分僥倖了,國家財政幾近癱瘓。更為重要的是,漢人貴族集團也在這個時期先後降清,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漢人貴族集團所效忠的是大清皇帝,而非多爾袞。因為在封建傳統文化思想中,漢人最看重的就是忠君思想,一旦多爾袞篡位,就成了亂臣賊子,是得不到漢人集團的支持的,是會被天下臣民唾棄的。
其三、孝莊太后的影響不可忽視。
野史中記載多爾袞之所以沒有稱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顧及孝莊太后的面子,甚至還流傳出「太后下嫁」的傳聞。筆者對太后下嫁一說不敢苟同,但對孝莊太后的巨大影響力是深信不疑的。
孝莊本身在名義上佔有優勢,她是皇太極的寵妃,又是順治帝的生母,單憑這一身份就足以震懾滿洲貴族。儘管順治年幼沒有親政,孝莊也是千方百計地討好多爾袞以保全兒子的皇位,說她與多爾袞的關係曖昧或許可能,但要說嫁給多爾袞值得商榷。
更為關鍵的是,孝莊的娘家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的黃金家族,也是蒙古諸部落中實力最強的。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多爾袞廢帝自立,那麼孝莊不僅會動員滿洲貴族集團進行抗爭,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也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外孫被趕下臺。這個情況多爾袞應該是清楚的,他不會傻到讓大清後院起火的地步。
其四、沒有兒子做了皇帝又有何用。
多爾袞有七位福晉,而且史書上記載他也頗為好色。但遺憾的是,他的一生只有一位獨生女,而沒有兒子。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過繼給他為子,這是也多爾袞留下的唯一一個養子,他死後即順治七年襲睿親王爵位。
退一萬步說,多爾袞即使能戰勝滿洲貴族集團、能鎮壓抗清力量、又能阻止蒙古反叛,而順利奪得皇位,那他百年之後又將皇位傳給誰呢?難不成讓養子多爾博繼位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多鐸日後豈不成了皇帝的生父了嗎。顯然,這種情況是多爾袞不願看到的,在重視封建綱常的時代,沒有兒子就是天大的缺陷。
從以上幾點不難看出,多爾袞儘管一定程度上擁有廢帝自立的能力,但也有很大的風險。而最致命的缺陷就是他身後無子,這一點註定了他只能成為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