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六歲繼位是託了多爾袞的福?那是歷史遺忘了他的政治資本!

2020-12-14 滿清遺史

崇德八年,大清國的開國之君皇太極在清寧宮突然駕崩,享年僅52歲。由於事發突然,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更重要的是,皇太極臨終前並未留下傳位詔書,故而,留下的權力真空瞬間就吸引了所有勢力的關注,一場圍繞皇位的爭鬥也開始拉開帷幕

對於這場爭鬥,很多人都認為當時的主角是多爾袞和豪格:多爾袞為了顧全大局,最終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地將年僅6歲的福臨推到皇位,而自己則以攝政王的身份進行輔佐。持這種觀點的人甚至會覺得,福臨之所以能夠登上皇位,完全是多爾袞的功勞。其實,福臨繼位的背後,要遠比人們想像的複雜,六歲的他,也早就擁有了自己強大的政治資本

皇位角逐

當時和皇位有牽連的有三個人:豪格、多爾袞、福臨!咱們先分析一下豪格和多爾袞

豪格

豪格,不但是皇太極的長子,也是唯一一位封王的皇子。豪格年長多爾袞3歲,他自小就跟隨皇太極南徵北戰,也算得上是有勇有謀,在朝中也有一批堅定的支持者。皇太極去世時,豪格執掌正藍旗,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也表示擁戴豪格。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籌碼,豪格還命心腹竭力拉攏執掌鑲藍旗的濟爾哈朗。這麼一來,八旗中擁護豪格的幾乎佔到半數;

多爾袞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的弟弟,才智過人、戰功顯赫,深受皇太極的賞識,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在朝中也享有很高的威望。除了個人能力,多爾袞的兩位兄弟武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也都是響噹噹的實權人物,有了他們的支持,多爾袞完全有能力和豪格一爭高下。但是,多爾袞卻始終向外表露沒有爭位之心。在《滿文老檔》中記載著多爾袞回憶:

英王、豫王跪請吾繼尊位,予誓死不從,曰:若果如此言,予當自刎!

這才有了阿濟格也準備參與皇位之爭的鬧劇。

這個回憶錄是後來的,我們不排除多爾袞刻意拱託自己胸懷的目的,但是,如果結合當時的實際情形,我們也可以認為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

雖然女真族歷來就有「兄終弟及」的傳統,但是,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就更側重於「子承父業」,先後立褚英、代善為太子就是最好的證明。再後來,皇太極繼位,大量接納漢官,學習儒家思想,中原王朝的皇位傳承原則也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在他們心裡,也已經確定了「只有皇子可以繼承皇位」的理念。在這樣的情況下,多爾袞若是執意與豪格相爭,無疑犯了忌諱,即便贏了,也失了民意;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多爾袞還要站在豪格的對立面呢?這就要追溯到皇太極繼位之初的「兩旗易幟」了

「兩旗易幟」留下的恩怨

皇太極繼位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重塑皇權的威嚴,第一個大動作就是進行了「兩旗易幟」:將自己統率的兩白旗改成兩黃旗,而兩黃旗則變成了兩白旗。因為從努爾哈赤創立八旗開始,兩黃旗就被認為是大汗的親屬軍隊,是榮譽的象徵。努爾哈赤在臨終前已經逐步將兩黃旗交給多爾袞三兄弟了,可是努爾哈赤去世後,四大貝勒逼死了大妃阿巴亥,輕而易舉就解除了多爾袞兄弟的威脅;另外,皇太極登基之初,還要受到其他三位貝勒的約束,也只有兩白旗和兩黃旗互換,才觸動不到其他大貝勒的利益,才能得到他們的贊同。

可是,「兩旗易幟」後,兩白旗和兩黃旗之間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你想,本來是大汗的親屬軍隊,極具尊崇;在戰利品的分配上,雖然女真奉行「公平分配」的原則,但實際操作中,大汗所屬的兩黃旗還是要多於其他八旗。現在說換就換,曾經的兩黃旗失去的就不僅僅是榮譽,還有利益,心裡能不恨嗎?而皇太極的兩黃旗自然也竭力想保住易幟後的利益,雙方的衝突就在所難免了

故而,索尼、鰲拜等人義無反顧地支持豪格;而兩白旗的諸王也向多爾袞哭訴「若立豪格,我等俱無生理」!在這樣的情況下,多爾袞若是選擇了與豪格爭位,那勢必會引起四旗的紛爭,甚至還會波及到其他六旗,使剛剛建立的大清陷入分裂。作為政治家的多爾袞自然不願看到這一點,但同時,他也不能讓豪格上位,那會更加激化兩白旗和兩黃旗之間的對立。怎麼辦?這時,我們的另一位主角——福臨就登場了

福臨的資本

許多人認為,福臨能當皇帝,完全就是被天上掉下的那個「餡餅」砸中,是多爾袞將他推到了皇位。其實,這是個誤區,福臨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

其一:貴寵之列

皇太極改元崇德時,後宮也進行了改制,當時後宮最為顯赫的五位妃子分別是:中宮文皇后、關雎宮宸妃、永福宮莊妃、麟趾宮貴妃、衍慶宮淑妃。其中,文皇后和淑妃膝下無子,宸妃生了八皇子,莊妃生了九皇子,貴妃生了十皇子。皇太極時期,已經實現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後宮同樣是等級森嚴、尊卑有別,只有這五宮之子才能步入「貴寵之列」。宸妃所生的八皇子,曾被立為皇嗣,只可惜,早年夭折;再往後推的話,那九皇子福臨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嗣的人選了。這一點,讓福臨在名分上有了優勢;

其二:利益使然

另外一點,看看五位妃子的出身。雖然她們都隸屬於博爾濟吉特氏,但並非來自同一部落。而文皇后哲哲、宸妃海蘭珠、莊妃布木布泰三人不僅都來自科爾沁部落,而且三人還是姑侄關係(海蘭珠去世在皇太極之前),十分親密。在當時,政治聯姻的目的就是為了部落的未來和榮耀,雖然史料中沒有記載,但是,文皇后和莊妃豈能放過這麼一個天賜良機?

多爾袞為何擁立福臨?

由此可見,6歲的福林在繼承大統前已經具備了諸多有利條件,他缺乏的,是一個能夠將他推到臺前的「跳板」,多爾袞無疑就扮演了這個角色。多爾袞為什麼要幫福臨?4個理由不容忽視:

1,兩白旗的利益所在,豪格堅決不能立;

2,科爾沁部在大清的擴張中已經展現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影響力,多爾袞需要這股力量的繼續支持;

3,多爾袞母親去世後,年幼的他被帶入宮中由文皇后撫育,並結識了莊妃,三人的感情肯定非他人能比;

4,莊妃的妹妹是多爾袞的妃子,福臨顯然屬於「自己人」;

有了這些前提條件,多爾袞就有了推立福臨的理由,但是,有些事,可以做,卻未必一定會去做,多爾袞需要更多的「動力」去促使他邁出這一步,是什麼呢?《滿清野史》中有如下記載:

莊妃脅多爾袞入宮,立其子,以居攝餌之,遂定

本來,野史的可信度不大,但是,野史中的這個描述卻將整個事件連結起來,不但滴水不漏、異常完整,偏偏還合情合理。而後來,福臨繼位時,多爾袞的身份不正是攝政王嗎?我們可以推斷,即便野史是假的,莊妃為了讓多爾袞扶福臨上位,也必定在日後的權力分配上給予了多爾袞一些承諾,攝政王的身份,可能在當時已經謀定;

與此同時,一件意外發生了。皇太極去世五日後,當多爾袞召集兩黃旗的索尼等人商量冊立一事時,索尼竟然給出了「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的含糊回答!這個回答很重要,或者說,這個不起眼的小細節是整個「冊立」的轉折點,這說明,五天時間裡,兩黃旗擁護豪格的決心已經動搖。讓兩黃旗改變原則,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不多,但是,會努力去做這一點的人卻不會少,起碼有兩個:多爾袞和莊妃。甚至不排除有文皇后參與進來的可能性,畢竟,部族榮譽的吸引力也足以讓她冒一次險

由此可見,順治能順利繼位,後宮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而這些,不都是福臨與生俱來的政治資本嗎?

尾話

評價歷史,我有個一貫主張:任何一個朝代的滅亡都不是某一位皇帝、或某一次事件就能導致的,而是諸多矛盾經過長時間壓抑後集中爆發的結果,某一次事件可能碰巧成為「導火索」,但絕對不是根源!同樣道理,順治帝的繼位也並非偶然,此次事件也是在多種外部因素的交匯下醞釀而成。

多爾袞繼承皇位的最大阻力並非豪格,而是「子承父業」;同樣,豪格的阻力也並非多爾袞,而是「嫡子」身份。既要是符合「子」的原則,又必須屬於「貴寵之列」,那麼,就只有九皇子福臨和十皇子了。福臨是哥哥,一下子站到「長子」的位置,再加上莊妃的暗中操作以及她背後科爾沁部落的強大影響力,順治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眾望所歸了

多爾袞不重要嗎?當然重要,如果沒有多爾袞,豪格就沒有競爭對手,完全可以直接上位了;另外,多爾袞作為皇位競爭者,「擁立九皇子福臨」由他提出和別人提出的意義完全不同。別人提出來,未必會被接受不說,還會被認為是一種「投機」,而由多爾袞提出,則表示他願意在皇位繼承權上做出犧牲和讓步。多爾袞都肯退一步了,你豪格又不是「嫡子」,你為什麼不能退一步呢?

多爾袞的存在是這場皇位之爭的必要前提條件,而之後的兩旗對立、拔劍弩張等事件,又進一步為順治的登場提供了契機。作為順治的母親,莊妃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機會,就以此為跳板進行布局,利益誘惑也好、陰謀陽謀也罷,結果就是,她成功說服了多爾袞和兩黃旗的大臣各退一步,讓多爾袞的思想和兩黃旗大臣的思想有了一個平衡點,繼而達成共識,這個平衡點就是順治。

順治的繼位固然有幾分僥倖在裡面,但是,他所擁有的強大政治資本才是最終得以上位的關鍵所在

相關焦點

  • 手握大權的多爾袞,為何沒有謀權篡位,反而專心輔佐順治
    由於清太宗在位期間沒有立太子,在他暴斃之後就關於誰是下一任皇帝的人選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甚至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會有戰爭的發生。在爭奪皇位的人選中,有兩人的呼聲最高,同時也最有實力,分別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最終繼承皇位的不是二人中的任何一個,而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稱順治帝。
  • 多爾袞死後兩個月就被掘墓鞭屍,順治皇帝為何對他如此仇恨?
    順治先是褫奪了多爾袞生前及身後的一切爵位和恩俸,後來又對其挖墳掘墓,鞭屍、梟首示眾。只有一個人恨極了對方,才會做出這樣的事來吧!想當年,順治帝能順利登基、入主中原,全賴多爾袞的一手扶持,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對多爾袞如此仇恨呢?
  • 順治皇帝23歲就過世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孩子?
    順治,全名為愛新覺羅?福臨,是清朝第三位皇帝,入主中原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在六歲時就登基為皇帝,到23歲去世,執政時間為18年。提起福臨繼位,在歷史上有許多說法。一是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另一個是長子豪格。當時清軍還未入關,沒有受漢文化的影響,誰的實力最強誰做皇帝。多爾袞和豪格實力相差不多,雙方僵持不下。而多爾袞比較實際,他推選年幼的福臨為皇帝,自己做輔政大臣,攝政王。結果鐵帽子王們都同意福臨做皇帝,這樣多爾袞還是清軍實際上的統治者。福臨登基後,一直由多爾袞輔政,不過在福臨13歲時,多爾袞因病去世,他提前親政。
  • 清王朝覆滅的七大徵兆:順治帝親問國運,多爾袞算命最靈
    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王朝都會順應「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麼一個規律,逐漸的退出歷史的舞臺,一個新的替代會出現,但是在這些王朝滅亡之前,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徵兆,不過話說回來,這其實就是一個社會預測,其實並沒有什麼神秘可言。
  • 多爾袞去世後,他的獨生女下場有多慘?
    大清國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臘月,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去世,對於順治帝來說,自己等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多爾袞去世一個月以後,順治帝宣布清算多爾袞的罪狀,從此多爾袞成為清朝的罪人。直到一百多年後,乾隆帝才宣布,當年多爾袞離開人世以後的遭遇,其實是歷史的誤會,自己要給予糾正。
  • 多爾袞被順治定罪,康雍尚且不敢翻案,乾隆為何要為他平反?
    順治七年(1650年)冬,清朝入關的第一功臣、攝政王多爾袞於塞北狩獵途中薨逝,年僅39歲。噩耗傳至京城後,順治帝親率諸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五裡,迎接多爾袞遺體。為了表彰多爾袞為大清立下的不世之功,順治帝下詔追尊他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並以皇帝的規格舉行喪禮。由於多爾袞沒有子嗣,順治帝又特別將宗室子過繼到他的名下,以承襲多爾袞的親王爵位,待遇是其他諸王的三倍。這段本該成為君臣佳話的故事,卻在不久之後上演了大逆轉。
  • 東莪格格作為多爾袞的獨生女,她人生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多爾袞在死後曾被短暫的追諡為義皇帝,上廟號為清成宗,但是很快屈服在多爾袞之下的順治在清理完他的同黨之後就開始對他進行政治清算,多爾袞被削除了帝號還褫奪了他生前的睿親王爵位,多爾袞更是被開棺戮屍,其子女自然也受到連累。
  • 多爾袞為何沒有廢帝自立?並非實力不夠而是有個致命缺陷
    睿親王多爾袞,先後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死後追封「義皇帝」,廟號成宗。儘管多爾袞在清代歷史上並不能算是名正言順的皇帝,但不可否認,他是有清一代的親王中距離皇帝最近的一個。
  • 順治皇帝一共八位阿哥,為什麼會讓「庶子」康熙成為了新君?
    康熙能夠繼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婆婆媽媽。順治皇帝一共八位阿哥,分別為:長子牛鈕、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燁、皇四子榮親王、皇五子常寧、皇六子奇綬、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幹。確立可能性:清朝不遵循嫡長子繼承制度!
  • 皇帝繼位都愛玩「勉為其難」的套路,他卻玩砸了,與皇位失之交臂
    張勳腦後拖著一條花白的長辮子,他先向溥儀磕頭請安,然後直奔主題:「共和不合咱們的國情,只有皇上復位,萬民才能得救……」溥儀心中大喜,卻沒忘記老師的教誨,知道不能這麼快答應,當即推辭道:「我年齡太小,無才無德,當不了如此大任。」張勳老奸巨猾,當然不會傻到信以為真,又將小皇帝大力誇獎一番。兩個人就這樣心照不宣,一個再三請求,一個再三推辭,總算把戲演足了。最後,溥儀說:「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
  • 凌駕山海關,縱橫紫禁城的多爾袞,至死沒想到自己會栽在一匹馬下
    我是孝莊,我終於讓兒子順治成功繼位了,我委身於多爾袞,周旋於幾個顧命大臣之間,多爾袞雖然以皇帝年少自己全力輔政,但我看他確是以此為由獨攬大權,他居然還把我兒子順治的玉璽取回到自己的府中,並且在禮儀上和我兒子看齊,我雖然很憤怒無奈,但是也沒有辦法,我只有默默的抱著兒子輕輕說到,先忍著,我們還要用他來打下江山。
  • 多爾袞當年大權在握,為何讓位給福臨?你看他和孝莊什麼關係?
    多爾袞與皇太極結下"佔位、逼母、奪愛"之仇。當多爾袞得知大玉兒已嫁皇太極為妃後,叱吒戰場、頂天立地的他,竟倒在蘇茉兒的懷裡痛哭流涕。這番情景,著實感人。而大玉兒呢?儘管多爾袞對她情深依舊,但她卻為了大清基業與兒子的未來,對多爾袞若即若離,以柔情拴住多爾袞稱帝的野心。兩人彼此相依相愛,卻又互相暗鬥提防。
  • 他是多爾袞十世孫,至今留辮子,為保龍裔血脈純正選擇近親結婚
    我們都知道,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在十七歲的時候就跟隨自己的皇兄皇太極四處徵戰,並立下了赫赫戰功。在皇太極去世之後,順治福臨繼位,多爾袞雖然是以攝政王的身份輔佐順治帝,但實際上他的權力已經遠遠超越了順治帝。不過總的來說,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夠順利入關和快速完成國內的大一統,這跟多爾袞的雄才大略是分不開的。
  • 15歲嫁給鰲拜侄子,她是順治皇帝唯一的女兒,如今葬在東北翠花屯
    不說風花雪月,但說功績,順治皇帝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一個明君。順治六歲登基,在叔父多爾袞去世後親政,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得到了各個階層的讚揚。
  • 歷史上最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酒興正酣時,康熙憶往昔,想起了曾經那些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輔佐他成就這不世功績的功臣元勳們,遂心生萬分感概,健在的老臣還可以與他同享這大好河山,然而那些逝去的老臣卻再也無福享受。康熙自覺應該給予這些逝去老臣一些獎賞,感謝他們幫助自己成就了如此偉業,於是乎,或給他們一些死後哀榮,或賞給他們後人些許恩典。
  • 多爾袞去世2個月後,被掘開陵墓鞭屍,孝莊太后為何如此憎恨他?
    多爾袞生於遼東赫圖阿拉,當時父親還在統一女真各部,自幼便在戰火中長大。8歲時,聰穎的多爾袞開始參與國政;16歲時,跟隨兄長皇太極北徵蒙古各部,建立起卓越功勳。他在屢次對明戰爭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為清朝入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多爾袞聞名於世的不僅是其卓越的功勳,還有其與孝莊太后之間的糾葛。
  • 康熙的一臉麻子為他皇位繼承加高分,順治的幹爺爺也起到重要作用
    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在皇太極駕崩後,滿族統治者內部為皇權繼承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矛盾無法調和的情況下,年僅六歲的順治就機緣巧合的當上皇帝,成了大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他共育有八皇子,而長子、四子、六子夭折。到順治去世前,只剩下五位皇子,其中福全年齡最長,玄燁次之。
  • 順治為董鄂妃「放棄江山」,年僅24歲去世,生前17個孩子如何而來
    愛新覺羅福臨深知多爾袞狼子野心,在位期間在朝中與他鬥智鬥勇,不斷通過各種手段削弱多爾袞的勢力,培養自己的親信,最終保住了清朝皇帝的中央集權,為後來的清朝留下了一大批忠於皇帝的官員,雖不能說光宗耀祖也可以說是政績不凡。
  • 這種動物500年出現一次,多爾袞因此而死,專家:可能早已滅絕
    歷史上關於狩獵麒麟的傳說並非只有「西狩獲麟」,相傳多爾袞也曾率人圍獵麒麟,結果不僅沒有得手,還因此喪命!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多爾袞 受《孝莊秘史》的影響,人們提起多爾袞最先想到的是他與大玉兒之間的情感糾葛,其實那都是影視劇杜撰出來的,真實的多爾袞在成年之前從未見過大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