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中流傳著一種畸形審美叫「扁頭」,遠遠望去整顆頭大致就跟慄子似的。
這一刀切的後腦勺可不是天生的,而全靠後天加工而成,是老一輩利用各種工具辛勤作弄取得的「偉大」成果。作案工具包括不限於:書本、穀物枕頭、平地搖籃。
幼嬰的頭骨並沒有完全癒合定型,骨片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很容易在外力的擠壓下變形,只要讓幼嬰其仰臥的姿勢枕著平整的硬物睡上些日子,扁頭自然就水到渠成。
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是中國境內最早搞扁頭的,從出土的頭骨看,大汶口居民扁頭率高達百分之百,但學術界傾向認為早期的人類才沒閒心考慮「扁頭是否更好看?」這種無關吃喝的問題,所以判定大汶口居民的扁頭無關審美,純粹是不小心睡出來的。
真正開始把扁頭當審美的源於三國時期,《魏略》裡傳授了擁有扁頭的方法:辰韓俗喜歌舞彈瑟,瑟形似築,兒生欲令其頭扁,皆押之以石,今辰韓人皆扁頭,亦文身。
辰韓是古代朝鮮半島上的「三韓」之一,根據文獻記載可歸入東北古民族中的穢貊族系,這好像也合理解釋了東北人扁頭存在率比其他地區高的原因,畢竟受其審美觀念影響久遠。
而扁頭最盛行的還是在清朝,滿族人以後腦勺扁平、臉盤平圓為美,同時扁頭也更適合扎小辮子,因而成為審美主流。
辛亥革命時期常用摸頭骨來區分滿人漢,《中華全國風俗志》裡描述:「故辛亥之役,摸頭骨以別滿漢,以滿平直而漢硬起也。」
扁頭會享受到更好的待遇。
在頭骨尚未定型時,仰臥睡覺會造成兩個太陽穴以及眉宇的鼓起,就是所謂的「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面相,老一輩認為這是福相、官相,為了孩子們的「前途」,更熱衷於搞扁頭改革。
顯然,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扁頭這項目發動起來哪止影響太陽穴和眉宇,是影響全臉,好嗎?
一旦用力稍稍不對,「扁」就很容易變成了「偏」。
如果頭型不正,臉型也會跟著歪斜,從而引發大小眼、嘴歪、髮際線後移等各種問題,妥妥的在幫倒忙啊!
發自靈魂深處的拷問一句:把孩子門面整壞了,真不怕招恨嗎?
臉殘都不是最嚴重的,更嚴重的還有腦殘,後腦勺扁平是會影響大腦發育的,醫學上管這叫「扁頭症候群」。
某百科上是這麼說的:「導致嬰幼兒視神經發育不平衡;導致嬰幼兒頭部兩側肌肉組織發育不均衡;導致嬰幼兒精神發育相對遲緩;「扁頭綜合症」帶來的頭顱變形,會損傷正常腦容腔結構,影響腦容量發育,並使腦附件產生錯位。嚴重的畸形會使嬰幼兒腦容量不足,危害智力正常發育。」
最後,就問你怕不怕?
註: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