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完善垃圾分類投放機制、進一步推動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嘗試建立生產者責任回收制度……針對政協委員在9月9日市政協「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推進落實情況」專題監督會上提出的16條意見建議,市綠化市容局近期進行逐條答覆,並向市政協反饋採納落實情況。
創造「方便大家分」的投放環境
會上,孫建國等委員建議完善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機制。市綠化市容局表示,下一步將做好「一小區一方案」的定時時段、定點位置設置,創造「方便大家分、引導大家分」的分類投放環境;將引導有需求的社區設置誤時投放點,並完善分類投放點的配套設施,在各個居住區全面配備破袋工具、洗手池等便民設施。
尹大強等委員建議改變溼垃圾破袋方式。市綠化市容局表示,為方便投放,已在全市推廣破袋工具。下一步將引導企業開展技術創新,依託「智能垃圾廂房」,逐步實現溼垃圾自動破袋和智能監管。
還有委員提出完善有害垃圾投放機制。目前,本市在1.3萬個小區設置了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各區配置了99輛有害垃圾收集車。市綠化市容局表示,將按照「品類全覆蓋、應收盡收」原則,統籌生活垃圾中轉站、兩網融合集散場或裝修垃圾中轉設施等資源,合理布局有害垃圾區級儲存場所,確保有害垃圾的應收盡收。同時,建立有害垃圾全程監管信息子系統,實現各區收集車、貯存點、收運企業收運車、分揀中轉場以及末端流向的全程監控。
推動可回收物實現「應收盡收」
監督會上,市政協常委陸月星建議,上海應全力主攻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並重點主攻溼垃圾資源化利用。
市綠化市容局表示,本市將把垃圾「三化」目標中的「資源化」作為主攻方向,把可回收物和溼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作為主要內容。目前,本市70%以上的溼垃圾資源化處理工程採用了產沼發電工藝,為打通餘下30%的溼垃圾制肥項目和沼渣的資源化利用出路,今後本市將進一步對照標準研究相關扶持政策,完善溼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鏈。
針對臧熹等委員提出的完善大件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機制的建議,市綠化市容局表示,下一步將加強監督管理,對大件垃圾產生、投放、收集、運輸、處理、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開展全過程監管,掌握區域大件垃圾流量、流向,做到「有帳可查、源頭可溯、去向可控」。
針對鳳懋倫、戚永宜等委員提出的完善垃圾回收利用體系建設的建議,市綠化市容局稱,將加快可回收物站點的標準化改造,提升6000個可回收物服務點、170座中轉站和10座集散場的服務功能,做到應收盡收,加快在本市各類循環經濟園區、工業園區導入一批再生資源利用產業,作為本市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的穩定渠道。本市還將細化出臺可回收物服務點、中轉站建設補貼細則,加快督促各區制定並落實促進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及資源化利用的支持政策,鼓勵各區因地制宜制定廢玻璃、泡沫塑料等特定品種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專項支持政策,激勵主體企業應收盡收,加快實現資源增量、垃圾減量。
為推動二手閒置資源回收利用,馬馳等委員建議,在確保依法依規、衛生安全的前提下,建立更多的二手市場,讓居民家中的閒置物品進入流通環節,「變廢為寶」。市綠化市容局答覆,正在嘗試培育特定品類產品的二手回收和交易市場,圍繞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大件垃圾、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開展線上線下二手交易市場新機制研究,提煉相關舊物回收利用和二手交易管理制度和模式。
試點建立生產者回收責任制度
不少委員提出,要推動落實生活垃圾分類「人人有責」。
市綠化市容局表示,本市為推動垃圾源頭減量,主要採取了幾方面措施。其一,進一步嚴格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一次性辦公用品的使用規範和要求,推進落實綠色辦公、淨菜採購、光碟行動、杜絕餐飲浪費等行動,並將相關工作要求納入黨政機關考評。其二,推動落實餐飲企業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並將該要求納入綠色餐廳和文明餐廳創建標準,將源頭減量落實情況作為餐飲服務單位文明創建的指標體系。其三,推廣快遞綠色包裝和可循環使用,推動在寄遞企業網點推廣設置快遞廢棄包裝物回收裝置,提高快遞包裝物回收使用率。
監督會上,李道季等委員建議,建立生產者回收責任制度,建立產品生命周期可追溯的智能管理系統。市綠化市容局表示,將通過調研,探索確立相關行業企業主體的法定回收義務和責任,嘗試建立有效的資金管理規則,同時探索制定資源再生利用產品標準及使用制度,逐步試點,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