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是「清道夫」,引入我國卻成入侵物種,網友:沒法吃不好辦

2020-12-22 騰訊網

氣候、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導致了各地都有不同的動植物的分布。而這些差異是經過了很多年的變化形成的,慢慢才形成當地一個完整的生物鏈體系。但要是有其它的物種被引入進來,可能就會導致生物鏈體系的破壞,甚至會有一些物種因此沒有了生存的空間,這樣的例子在現在看來,確實有不少,有時候給人們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種這樣的物種,它就有這樣的情況,在國外是「清道夫」,引入我國卻成入侵物種,網友:沒法吃不好辦。

這就是鱷雀鱔,是一種大型的食肉魚類,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1億多年了。因為它的吻部外形的特點,就有了這個名字。在遠古時期,它在北美洲、歐洲和非洲都有分布,但隨著氣候的變化,到人類社會的時候只有北美地區才有野生的品種。它的體長可以達到3米左右,主要生活在淡水水域,偶爾也會出現在海水附近。在北美地區,亞洲鯉魚曾作為一種觀賞性比較強的魚類資源被引入,但引入後卻發現沒有天敵,所以在北美泛濫成災。

後來人們想到了利用鱷雀鱔來達到抑制亞洲鯉魚生長的方式,因為鱷雀鱔的捕食能力非常強大,一片一畝多的水塘裡要是有2隻鱷雀鱔,幾乎所有的水裡魚類都會被吃光,鱷雀鱔的捕食能力驚人,甚至可以捕捉鱷雀鱔體長三分之二的魚類。所以在一些地區,就把鱷雀鱔當作清道夫來清理亞洲鯉魚了,投入之後的效果也非常的明顯的,食量驚人。一時間讓它有了可以被人們利用的價值了。而這些地區,又有美洲鱷魚、水貂等鱷雀鱔的天敵存在,所以對於鱷雀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然而這種水裡的霸主,卻被我國當作一種觀賞魚類被引入,養殖在水箱裡面只要吃得飽、睡得香,它的脾氣也非常的好,而看著這樣龐大的身軀在水中靜靜的漂過,也是一種極為享受的過程。可是被一些人把它當作放生魚類進行了放生,就這樣導致了鱷雀鱔在我國野生環境下有了一定的分布。而我國的淡水水域和北美地區的水域魚類資料又不一樣,除了亞洲鯉魚之外,還有很多我國特有的魚類。再加上鱷雀鱔沒有了像美洲鱷魚、水貂等天敵之後,就成了水裡的霸主了。

不僅在我國的廣東地區有分布,而且現在發現在我國的長江下遊地區都有零星的分布,對於當地的野生魚類資源有著極為強大的破壞能力,甚至有一些鱷雀鱔還逸生到了池塘裡造成的後果非常大。一些人質問,我國有大量的吃貨,連一些害蟲都可以吃,怎麼鱷雀鱔就不吃了。一些網友道出了實情,因為鱷雀鱔的毒性比較大,可以和河豚相比較,但不同於河豚的時候,鱷雀鱔即使經過複雜的工序處理好後,它的肉質也是非常沒有口感,基本不適合食用,用網友的話說,沒法吃就不好辦了。

相關焦點

  • 「清道夫」在我國為何能泛濫?論生物入侵的危害
    在玩視頻軟體的時候,只要是看到有人捕撈「清道夫」的視頻,基本上都能夠得到大量網友的誇讚,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人們是有多麼厭惡「清道夫」。可能北方一些朋友對於「清道夫」是什麼還不清楚,但是南方許多河流裡面已經泛濫成災了,令當地朋友十分無奈。這裡所說的「清道夫」是一種全身灰黑色,有黑白相間的花紋的魚類,一些喜歡水族的朋友會將它當成觀賞魚來養,以便清潔水族箱。
  • 我國660種入侵物種裡,哪些是能吃的?靠吃能解決物種入侵嗎?
    在網上經常看見這樣一些說法,「最沒尊嚴的動物就是中國的入侵動物」、「任何物種入侵中國,都會被吃成保護動物」、「中國吃貨就是入侵物種的天敵」、「美國、澳大利亞物種入侵問題那麼嚴重,是他們不會吃,派中國吃貨去一定能解決問題」。此類言論我將其稱為「吃貨無敵論」,從我第一次接觸到這種言論,就知道這是毫無根據、娛樂性質的段子,一笑了之就行,不必當真。
  • 清道夫在我國泛濫,為何不用「吃」來解決這個問題?
    「吃」是解決物種泛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一點可以參考適應和繁殖能力都很強的小龍蝦,在我國竟然淪落到需要養殖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實例。而清道夫作為少有的能在我國泛濫的物種,為什麼躲過了「吃貨」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清道夫能吃嗎,我們可以用吃來解決清道夫嗎?
    同樣遭遇的還有羅非魚,自從引進後,雖然數量大增,一度成為生態災難,國人精湛的廚藝,加上羅非魚價格實在和刺少等優點,消費者也都接受了這樣的美食,入侵問題,也不再是大難題。 然而,有的入侵物種,因為口感太差,連吃都沒辦法解決,那就是清道夫。
  • 雲南發布全國首個省級入侵物種名錄 見到它們請就地消滅
    新京報訊(記者 李玉坤)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到許多生物,餐桌上香氣四溢的牛蛙和小龍蝦、公園裡隨風搖曳的花草、建築旮旯裡令人生厭的蟑螂……你有沒有想過,它們可能是入侵物種。近段時間,一種名為日本虎杖的植物在英國大肆蔓延,並對建築產生嚴重破壞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回憶起曾在國內遇到的疑似入侵物種,並對我國監控入侵物種工作表示了關注。
  • 清道夫在我國泛濫,為什麼沒人吃?它有營養價值嗎?
    從外觀上看,清道夫全身都被黑色的盾鱗覆蓋,頭部呈扁平狀,背鰭豎立,胸鰭有棘刺非常的堅硬,可以讓它在陸地上爬行。也就說說,清道夫就像「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怎麼看都不像是能吃的。清道夫對於我國來說,屬於「外來物種」,它之所以會被引進,就是因為它的習性。
  • 全球「最厲害」的三種入侵物種,打敗廣東人,還有誰能消滅它們?
    而我國在之前是一個世界著名的消滅物種大國,很多國家都紛紛向中國吃貨求救,我們也會幫他們解決,就像之前的入侵物種——小龍蝦,在入侵的時候就被中國吃貨發現了它的美味,於是還沒開始大量繁殖破壞,就被中國吃貨吃到需要人工繁殖了,可見我們中國吃貨了力量,但是如今又有幾個入侵物種進入中國,連廣東人都表示吃不動了。
  • 人人喊打的清道夫真的一無是處嗎?不,垃圾魚也有「春天」
    說起清道夫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清道夫魚又稱琵琶鼠魚、吸盤魚、垃圾魚,這種魚的原產地是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在1978年首次作為觀賞性魚類引入我國臺灣。然而,這種外來物種一旦被放入到自然環境中就成了一種災難,清道夫魚的野生種群已經在臺灣、廣東、浙江等省份的河流中擴散開來,成為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 讓老外毫無辦法的4種入侵物種,中國吃貨:你說吃成幾級保護動物
    在我們國家,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而對於吃貨來說,沒有什麼事情比吃更重要了。我們有流傳幾千年的飲食文化和精湛的烹飪技藝,無論什麼食材,在我們廚師的手中都會變成一道道可口的菜餚。而國外就不一樣了,他們的烹飪方法很簡單,做出的美食也很單調。所以近些年在國外泛濫成災的物種,讓老外焦頭爛額,因為他們不會製作,無奈之下只好求助我們國家。
  • 入侵物種被國人這樣吃,外國人要羨慕了
    導讀:一說起入侵物種,各國猶如談虎色變一般,如小龍蝦以及牛蛙,由於沒有什麼天敵,就會導致泛濫成災,如今又有一種入侵物種泛濫成災了,它就是刺莧,當然在中國的情況就不一樣了,想必外國人都要羨慕我國了。刺莧,原產於南美洲,是莧科莧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和我們吃的莧菜是同一科屬的植物。刺莧的葉子和莧菜長得極為相像,不過比莧菜更加高大,它一般可以生長到1米的高度,而刺莧的顯著特點是,在它的莖上長著許多清晰可見的尖刺,如果不小心碰到的話很容易被扎傷。
  • 湄公河鯰魚「入侵」中國,卻為何活不過童年,網友:不夠吃啊!
    大自然是美妙的,我們要保護大自然的環境,從身邊做起,但是外來物種的侵入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一旦外來生物種類繁衍繁多,不僅會破壞當地生態平衡,也會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造成嚴重威脅。在中國,我們也曾面臨過許多外來生物的入侵案例,在我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說道,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生物的入侵,71種已經對自然生態造成了威脅,在這外來入侵裡,一半以上是植物入侵,動物入侵只佔三分之一。
  • 清道夫生命力到底有多強悍,40度高溫暴曬一天後,依舊幹翻食人魚
    有媒體就曾報導過:清道夫在廣東等南方地區泛濫成災的事件,要知道清道夫原產於拉丁美洲,那麼國人為何要引進這種「危險」的魚呢?而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垃圾魚晉升成「網紅魚」的?今天我們就去探尋一下清道夫的發展與變遷。
  • 清道夫為什麼在別的國家泛濫成災,而在原產地並沒有?
    同樣遭遇的還有羅非魚,自從引進後,雖然數量大增,一度成為生態災難,國人精湛的廚藝,加上羅非魚價格實在和刺少等優點,消費者也都接受了這樣的美食,入侵問題,也不再是大難題。然而,有的入侵物種,因為口感太差,連吃都沒辦法解決,那就是清道夫。
  • 國人很喜歡的葛根,在美國瘋狂繁殖,成了外來入侵物種被人嫌棄
    世界各國都存在外來物種入侵的情況,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情況都是非常之多,正因為物種入侵,就打破了原來的生態平衡,就像美國的錦鯉泛濫一樣,整個河流都很少看到別的魚類,在我國也經常看到有人在捕殺清道夫,清道夫也是一種外來物種;另外就是我們最喜歡吃的小龍蝦,有部分也是屬於入侵的物種,當然這個還沒有被完全的證實。
  • 中國十大入侵危害物種,不是吃就能解決問題的!
    如果一個外來物種引入後,可能成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變或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就發生了許多外來物種入侵造成危害的情況。這貨是最受中國人喜歡的外來入侵物種,但實際上,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非洲和歐洲多國、加勒比海地區都有養殖食用克氏原螯蝦的歷史和傳統。&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8大多數種類產於巴西,個別種產於美國的密西西比河。
  • 清道夫中國泛濫成災,印度人民的頂級美味,中國吃貨為啥就不吃?
    如果提前豹紋脂身鯰,各位肯定不太熟悉,但如果提起它的外號「清道夫」,大家肯定聽過,「聲名顯赫」的清道夫已被中國生態環境部頒布的《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收錄。大家戲稱清道夫是最成功的入侵物種。在中國泛濫成災的清道夫,卻是印度人民的頂級美味,印度喜歡油炸或者紅燒清道夫,按道理來說,清道夫是可以吃的,為什麼中國吃貨就不吃呢?
  • 40年前作為食物引入我國,如今卻被列入黑名單,寄生蟲高達上萬條
    導讀:40年前作為食物引入我國,如今卻被列入黑名單,寄生蟲高達上萬條作為外來物種,小龍蝦無疑是十分成功,現在在我國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種夏季美食,在華中地區,小龍蝦也成了許多農村地區支柱型產業,不少農民都在從事小龍蝦的養殖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48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2020年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引發關注。
  • 清道夫終於有天敵了,成噸的清道夫被巨獸吃光,網友直呼:過癮!
    清道夫終於有天敵了,成噸的清道夫被巨獸吃光,網友直呼:過癮!清道夫因喜食水族箱的殘餌,汙物,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而得名,一些國家聽說清道夫是一種專吃水中汙物的魚類,於是便引到國內想利用它清理河水中的垃圾,可是沒想到卻造成了巨大災難。
  • 它是「最蠢」入侵生物,入侵中國還沒泛濫,就被吃成瀕危物種!
    求助中國吃貨幫忙之後,很快就得到了解決,不僅把小龍蝦出口到中國,還學習了中國人烹飪小龍蝦的方式,自己也開始吃小龍蝦了。除了小龍蝦之外,還有一種比較愚蠢的生物,在丹麥泛濫成災,入侵中國之後還沒泛濫就被吃成瀕危物種了。這是有史以來入侵中國的「最愚蠢」的入侵生物,在被侵佔之前就被當作瀕危物種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