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於清道夫這種魚,相信頭條上的朋友們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它的事跡。有媒體就曾報導過:清道夫在廣東等南方地區泛濫成災的事件,要知道清道夫原產於拉丁美洲,那麼國人為何要引進這種「危險」的魚呢?
而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垃圾魚晉升成「網紅魚」的?今天我們就去探尋一下清道夫的發展與變遷。
清道夫的來歷
清道夫學名叫甲鯰,原產於南美洲的河流中。因喜食河道內的殘餌、汙物而起到淨化水質的作用,因此得名。成年的清道夫食量巨大,除了青苔等藻類,它還會以其他魚類的魚卵為食,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魚卵,同樣它也會吞食魚苗。
因此清道夫絕對算不上一個合格的「清理工」。當有營養而且美味的魚蟲、魚食放到它們眼前時,它們是絕對不會看上那些殘餌汙物的。而且清道夫的排洩物非常多,畢竟」直腸子「,因此用來清理水族箱的話,情況可能會更顯得更糟糕。
清道夫的網紅之路
那麼可能大家會有一個問題:清道夫是如何成為網紅的呢?起初人們引進這種魚的目的就是為了清除魚缸內的魚類糞便殘留物與清理河道。但是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清道夫會成為外來入侵生物。清道夫入侵我國後,由於其生命力頑強,且幾乎沒有天敵,曾在廣東等地的河道內大量繁殖。
但這一切只是清道夫成為網紅路上的第一步,清道夫之所以能成為眾人皆知的魚類,不僅是因為它的「特異功能」。還和美食有關,大家都知道清道夫這種魚表面有非常硬的魚翅,而且肉質也算不上絕佳。但即便是這樣也仍舊難逃」中國吃貨」的魔爪。
清道夫適合食用嗎
現如今在各大視頻平臺上,搜索 " 清道夫 ",你就會發現關於它的一萬種吃法。煎炒烹炸、燜溜熬燉,更有甚者,把它做成了刺身。
曾有一位博主,將清道夫魚處理後,直接水煮,沾著醋和芥末吃,雖然賣相不好,但很多網友表示 " 不爭氣地流下了口水"。
也有博主將小龍蝦和清道夫魚一同下入油鍋,加香料爆炒,八角桂皮香葉與蝦肉和魚肉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紅白相間、色澤誘人宛如麻辣香鍋。只見博主一手剝蝦,一手舉起魚肉,大快朵頤,一邊吃一邊跟觀眾打趣," 對付你們這些入侵物種,就得下油鍋。"
友情提示:
1. 首先清道夫作為一種觀賞魚類,其實並不適合食用的,因為觀賞魚不屬於科學養殖的魚類品種,營養不均衡,不能提供人體所需的蛋白質。而且清道夫畢竟是吃水中垃圾為食的。它的腹腔中有大量的細菌或是寄生蟲,若是在烹飪過程中處理不好的話,很可能使人中招。
2.清道夫這種魚雖然能吃,但是肉質並不算鮮美,況且這傢伙渾身上下,基本都是骨頭沒啥肉。
清道夫的頑強生命力,堪比小強?
我們都知道,魚類離開水後,都活不久。一般來說,魚離開水後,大約能活10-20分鐘左右。但是傳說中的清道夫生命力有多強呢?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從河裡抓了幾條清道夫上來,放在石頭上高溫暴曬了一整天,沒想到,都這樣了它遇水後居然還能活過來!
而且清道夫並不只是強在這,即便河流汙染嚴重,重金屬超標,或者細菌超標等等,清道夫都不」帶皺下眉頭「的,因為這傢伙本身就是一條「垃圾魚」。實力強到沒朋友。
食人魚vs清道夫
國外小夥曾做過一個實驗:將10幾條食人魚放在魚缸中餓了二天,然後再把暴曬一天的清道夫放進去,原本想餓了二天的食人魚會把清道夫撕成碎片。但是令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食人魚們在清道夫旁邊遊來遊去,始終沒有對它下手,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清道夫太臭了,所以食人魚才不吃它的,不過清道夫也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臭出強大」。
為何釣魚人也開始討厭清道夫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清道夫喜歡吃魚卵,一旦放生到河道中,會吞食魚卵和魚苗,而且清道夫的食量很大。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魚卵,如此一來會嚴重影響到其他魚類的生存。而釣魚人也是經常會空手而回,要是被釣魚人逮到的話,肯定少不了」一頓毒打「
結語
最後,再次提醒下各位。對於清道夫、福壽螺、巴西龜這種外來生物,需要妥善處理、胡亂放生很可能會破壞本地生態的平衡,引起物種泛濫。好了,有任何獨到的見解和想法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感謝各位的關注!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