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拼音化是一條邪路
自清末民初以來,關於漢字拼音化的論調一直存在,時高時低,影響至今。漢字拼音化究竟是一條走向世界共同化的光明之路,還是一條閹割民族文化的邪路呢?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漢字拼音化產生的原因。
中國自文明肇始,數千年來從來一直使用漢字,從來沒有廢棄漢字的論調。為什麼在近代出現了漢字拼音化的論調呢?原因在於西方文明的強勢崛起。
從十三世紀起,中西方文明各自開啟了不同的發展狀態,中國在滿蒙兩次破壞的影響之下,經濟科技文化諸方面的活力都日趨停滯;歐洲在東方文明的滋養之下,從文藝復興開始,一路高歌猛進,先後經歷了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完成了向現代社會的華麗轉身。西方的鼎盛時期和中國的低谷在中國的清末民初發生了遭遇,其結果不言而喻。老大衰落的清帝國在西方列強面前,被認為是百事不如人,漢字的地位也一落萬丈,被認為是「是愚民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拼音化的提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
一、拼音化的錯誤
漢字拼音化的理由,歸納起來大體有如下幾點:
1.漢字太複雜,不利於文化普及,拼音化可以可以大大的減輕學習負擔。
2.拼音化可以促進國際化。
3.認為文字的發展規律是從表形發展到表意,最終過渡到表音。
漢字拼音化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漢字難學,影響力文字的普及,造成中國文盲多,遠不如拼音文字簡單易學,只要掌握有限的字母和拼寫規則,就可以運用這種語言。
然而,這些推行漢字拼音化的理由並不能成立,理由如下:
1、打錯了板子
漢字的學習難度確實比拼音文字大,但這不是造成中國文盲多,識字率低的根本原因。在清末民初,中國文盲率高,識字率低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社會的發展陷入停滯,和清朝實行的高壓政策和愚民政策直接相關。中國當時處於農業社會,農業社會對勞動者的文化要求本來就不高,和已經工業化的西方社會完全不同,再加上清朝實行的文化的高壓政策,導致了中國的文盲率比較高。這種文盲率高不是由漢字造成的,卻把板子打在了漢字身上,這是不合適的。建國以後,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掃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印度在開始和我們差不多,現在因為發展的滯後,他的文盲率遠遠高於我們,拼音文字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掃盲的高效率,漢字並沒有成為掃盲的障礙,因為識字率高低的關鍵是社會的發展程度和社會對文化的需求程度,不是由文字本身來決定的。
2、看錯了方向
認為文字的拼音化是世界文字的大潮流,是文字發展的方向,這種認識是非常片面的。很多論述文字發展歷史的著作,總是先把拼音文字看成最先進的文字,然後再為它的先進尋找理由。比如,周有光的《文字發展史》,就用了大部分篇幅論述字母文字,對於漢字卻一筆帶過,二把漢字歸入了和古埃及和蘇美爾文字一類的古典文字行列,完全無視數千年來,漢字經歷的規範化、線條化、筆畫化和簡化的發展歷程,這種選擇性的失明是基於字母文字本位論的必然表現。現代漢字和字母文字同樣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變化,經歷了和語言的磨合適應,同樣屬於現代文字。
3、選錯了方法
認為文字拼音化可以有助於文化的國際化,這種說法就更沒有道理了。我們的國際影響力取決於我們的科技經濟文化的實力,不取決於我們是否用了和西方一樣的文字。土耳其和越南都採用了拼音文字,其國際影響力遠不如日本,但是日本並沒有採用拼音文字。
二、漢字的特點
漢字和拼音文字相比,有著自身的優勢,是和漢語相適應的文字,它具有適應性、簡潔性和高信息性。漢字縱貫千古,橫薄四海。
1、漢字的適應性
漢字自誕生以來,就處在和漢語不斷地適應磨合的過程,經歷數千年的磨合,漢字漢語已經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漢語存在大量同音詞,這些同音詞在書面語中通過字形加以區分,在口頭上通過語境加以區分,不會對交流造成影響,如果實行了拼音化,這大量的同音詞必然造成交流的混亂,或者通過增加詞的長度加以區分,造成交流的冗長和繁瑣。比較典型的是趙元任的奇文《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2、漢字的有簡潔性,
說的漢字,很多人認為非常繁瑣複雜,這只是一種膚淺的認識,其實漢字是一種非常簡潔的文字。字母文字的簡潔體現在字母構成的簡潔,使用上並不簡潔,而是非常繁瑣。以英文字母為了,字母的基本構建不過半圓、圓、橫、豎、斜等有限的筆畫,漢字的基本筆畫多達32種,這32種筆畫所組成的部首更是達到了一百多個相比於英文的5個筆畫26個字母,遠不是一個量級。這麼多的筆畫和部首會產生兩個結果,一個是給學習增加了難度,二是給使用帶來了簡潔。舉一個例子,二進位就需要兩個數字0和1,掌握二進位的基本數字非常簡單,但是用二進位表示一萬這個數,則表示為10011100010000,位數多達十四位,使用起來並不簡單。十進位有0---9十個數字,在掌握數字的時候要比二進位麻煩很多,但是使用起來卻比二進位簡潔很多,一萬用十進位表示為10000,僅有五位數。英文和漢字的關係就像二進位和十進位,一個是學習時簡單,使用時麻煩,一個是學習時麻煩,使用時簡潔。
4、漢字的超語音性特點
漢字的表意性特點使得漢字超越了語音直指含義,不想拼音文字的含義必須經過語音這一個中介。西方人認為語言是思維的影子,文字是語言的影子,這樣,文字就成了思維的影子的影子。漢字不是這樣,在漢語裡,漢字的字形和語音都是思維的影子。漢字的超語音的特點讓不同方言區的人能夠通過文字無障礙交流,跨越了區域的限制。
3、漢字的大信息量特性
文字是用來交流的,文字所承載的信息量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到交流。文字信息量的大小文字的構件的多少和組合的方式。從構件上來看,漢字有多達32個筆畫和一百多個部首,在此基礎上構成字和詞,其信息量是巨大的,英文有5個基本筆畫和26個字母,相比於漢字,其對信息量的承載能力上就不是一個量級了。再一點,英文的單詞是用字母進行線性排列,組合方式非常簡單,漢字從筆畫到部首,從部首到漢字,是在平面內進行的,其組合方式要比線性複雜許多。因此,用32個筆畫,一百多個部首在平面內組合成的漢字,其對信息的承載能力,要比5個筆畫26個字母呈線性排列的英文,要高出許多。
漢字的大信息量的特點,使之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將古往今來的信息一併承載,如果信息量小的話,會是古今信息發生混淆。漢字的超語音性的特點,讓漢字跨越了空間障礙,使得不同方言的人能夠無障礙地交流。漢字的這種橫薄四海,
漢字的這種大信息量的特點,在信息化的今天,其優勢就更為明顯。
三、拼音化的危害
拼音化是一條錯誤的道路,一旦推行,其危害是巨大的。
1、縱向來看,割裂歷史
漢字因為其表意性,能夠跨越時間的鴻溝,溝通古今,一旦實行了拼音化,我們所有的古籍都成為了死的材料,沒有人再能讀懂。這一點朝鮮和越南已是前車之鑑。歷史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我們忘了歷史,就失去了文化的認同。
2、橫向來看,阻斷交流
一旦推行拼音化,不同地區的人就會形成不同的拼寫方式,進而發展成不同的語言,就像歐洲一樣,不同的語言形成不同的民族認同,一方面弱化了華夏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另一方面,不同區域的人進行交流就需要學習不同的語言,人為地增加了相互交往的成本。
3、造成分裂
由於弱化了共同的歷史認知,同時增加了不同區域交流的障礙,必然導致不同的文化認同,不同的文化認同帶來的是分裂。
因此,推行拼音化,是一條邪路,必然給華夏文明帶來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