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前,眾多學者主張漢字拼音化,他寫出同音奇文進行反駁

2020-12-15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保存文化、傳播信息、記錄歷史,是文字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國的文字,主要有兩種形態,一種是「形意文字」,也叫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筆畫文字,主要代表有漢字。形意文字在本質上是一種圖畫符號,依靠筆畫符號在平面上的有序排列來記錄信息,能體現出豐富而抽象的文化含義,表達語音只是次要作用。

看到一個漢字即使不認識,也不曉得讀音,但是,根據字體結構和偏旁部首,完全能推斷出這個字表達的意思,甚至猜出讀音,這是漢字最大的優勢。

另一種是「字母文字」,也叫拼音文字,主要代表有拉丁文和阿拉伯文。字母文字是在「形意文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筆畫符號被簡化成標準化的字母符號,記錄信息和文化的作用被大幅度弱化,僅僅用來表達音節,無法表達文字本身的內涵。

甲骨文

面對一個由字母組成的陌生單詞,根據語法容易拼讀出讀音,但不容易搞清楚它的意思。

漢字是5000多年前根據「六書」法創造而成的表意文字,是目前全球使用人數最多,使用歷史最悠久,唯一一個傳承有序的文字符號。漢字在造字之初,就確定了以「表意」為主的方向,一直保持著記錄信息、表達「字外之意」的優勢,這些優勢是字母文字無法比肩的。

漢字從繁到簡的演變,主要經歷了甲骨文、鐘鼎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字體形態,發展歷史十分漫長,每一個字承載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神採奕奕的生命力,不僅是一種記錄符號,也是一種藝術符號。漢字可以作為書法藝術的載體,可以當作抽象繪畫來創作,世上其他文字則不能。

利瑪竇和徐光啟

隨著15世紀末期,西方強國開啟「大航海時代」以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方人為了更多地了解東方大國,學習複雜的漢語文化,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方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義大利人瑪竇(1552年——1660年),他不僅是傳教士,還是一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精通數學、天文、地理、哲學,是歷史上溝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

利瑪竇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三點。

一是他給晚明帶來了《幾何原本》,跟明末大學者徐光啟(1562年——1633年)共同翻譯成漢語譯本,讓中國學者首次了解了先進的古希臘數學知識和哲學思想。

二是他給明朝製作了一幅名叫《坤輿萬國全圖》的世界地圖,讓中國人首次明白,原來世界那麼大,強中自有強中手。

三是在1605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他在明朝都城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一書,內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在這些文章裡,他首次提出並制定了用拉丁字母標註漢字的方案,為漢字在將來完成拼音標註做出了巨大貢獻。

大篆

利瑪竇提出漢字拼音方案,主要目的是覺得漢字和中文晦澀難懂,對外國人來說,學起來異常困難,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方式,就像我們學習外文單詞用中文給注音一樣,有利於快速搞清讀音,便於學習。

自「鴉片戰爭」之後,我國積貧積弱,被西方列強不斷魚肉,國民自信心深受打擊。在國家危亡的關口,一些知識分子不斷反思,開始懷疑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質疑傳統文化的正確性與合理性,認為文字、藝術、風俗、禮教、服飾等方面跟西方存在著顯著差異,才是導致中國不如西方的根本原因,於是,在一批知識分子的倡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改革熱潮,史稱「新文化運動」。

在文字領域,以「漢字拉丁化」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這些學者認為漢字過於繁瑣複雜,很難被國際化,不利於我國教育的普及。其中,大文豪魯迅(1881年——1936年)和大學者劉半農(1891年——1934年)是強有力的支持者。

魯迅

魯迅1934年曾在《關於新文字——答問》一文裡說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其中,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這句話後來被一些學者簡化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八個字,影響很大。

除過魯迅之外,劉半農、陳獨秀等文化界名流同樣公開發表了類似的言論,對「漢字拉丁化」極力支持。

「漢字拉丁化」的核心是: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所有漢字,標註漢語的聲調,讓漢字跟世界上絕大多數拼音文字保持同步。

可以看出,採取這種方式把漢字強行改變成拼音文字後,唯一優點是利於快速書寫,但缺點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楷書

其一,漢字中因為有許多讀音相同的異體字,如果把漢字全用拼音標註出來,會造成在閱讀和理解上非常困難,每當讀完一個拼音,需要聯想相對應的漢字,這樣無疑會讓閱讀速度大幅度下降。

其二,漢字拼音化後,會自動喪失表意文字的所有優勢,無法再體現出文字符號自帶的含義。

其三,中國書法一直以漢字作為母體,如果漢字被拼音化,會直接讓書法喪失存活的本體,導致書法藝術消失。

另一方面,反對「漢字拉丁化」的聲音也很強烈,其中,以大學者趙元任(1892年——1982年)最有代表性。

趙元任出生於天津一個書香門第,早年跟隨父母學習傳統國學,青年時期留學歐美,是學貫中西的大學者,在語言學和音樂領域的成就最高,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被稱作清華「四大導師」,擁有「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和「中國現代音樂學先驅」的美譽。

趙元任

當同時期許多著名學者支持漢字改革時,趙元任則冷靜地認為:「漢字拼音化」的提法很荒謬,面對同音異字的文章,如果沒有古文基礎,完全讀不懂,如同看天書。

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趙元任在1930年左右,以文言文的形式,相繼創作了兩篇奇特的「同音文」,一篇是《季姬擊雞記》,另一篇是《施氏食獅史》,其中,以後來創作的《施氏食獅史》的影響更為深遠,連一向挑剔的《大英百科全書》也把這篇文章當作語言學典範,收錄其中。

《施氏食獅史》全文103字,講述了一個頗具哲理的故事,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清華五大導師

翻譯成普通話為:石頭屋子裡住著一名姓施的詩人,喜歡吃獅子,發誓要吃掉十頭獅子。他經常去市場尋找獅子。某天10點正好有十頭獅子送到市場。他正好也走到市場。於是,他注視著十頭獅子,憑藉十把石頭弓箭殺死十頭獅子。然後,他扛起獅子的屍體回到自己的石頭屋子。石屋很潮溼,他讓僕人擦拭。石屋擦好以後,他開始吃十頭獅子。猛然發現,這十頭獅子屍體並非真的獅子屍體,而是用十塊石頭做成的石獅子。他這才意識到這就是事情的真相。並嘗試解釋這件事情。

倘若把這篇《施氏食獅史》全用拼音標註出來,會發現,通篇是「shi」的讀音,不論一個人多麼有學問,也不可能把全文對應的漢字都想像出來,導致認知上的混亂,將會讓這篇文言文變得毫無實用價值,甚至會讓讀者產生反感。

可見,漢字因為具有獨特的形成環境和演化歷史,具備了其他文字無法取代的文化內涵,「漢字拼音化」是文化自信心受挫後表現出的一種偏激思潮,當上世紀80年代初期,漢字的電腦輸入法被徹底解決好,我們的文化自信心不斷增強以後,這個思潮就自動消失在歷史裡。

相關焦點

  • 魯迅:拼音化文字取代漢字迫在眉睫,一專家寫出千古奇文啪啪打臉
    因此,當時出現一批專家學者對用於記錄文言文的「漢字」也展開激進的抨擊。其中,以語言學家錢玄同(錢家人才輩出,其子錢三強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文學家魯迅、原北大校長蔡元培以及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等專家學者都或多或少的主張廢除漢字,將漢字用拉丁字母取代,尤其以魯迅為代表的,對要求廢除方塊漢字,以拉丁字母改良中國文字的訴求更為激進,這從魯迅先生留下的的一些文集中就可以看出。
  • 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這一系列的變故,導致了近代的學者、精英們,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方案和主張,以求能夠達到救國的目的。這些方案中,很多內容用當代的視角來看,無疑是謬誤的,但是,結合當時的社會客觀環境來看,這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畢竟,時代的局限性導致了這一切。在近代的知識分子所主張的理論中,其中有這樣一項主張:既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來書寫漢語。
  • 專家建議將漢字拼音化,趙元任:你讀下這篇奇文,96字讀音全一樣
    所以便有了長達半個世紀廢除漢字的狂潮,譚嗣同算是最早提出改漢字為拼音文字的人。除此之外,錢玄同、陳獨秀、魯迅、劉半農、蔡元培等人都贊同,這些人相比他們的名字都不陌生,隨便一個拿出來都是民國時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的立意是好的,但漢字拼音化真的就行得通?有意思的是有這麼一個人寫了兩篇文章,全部的讀音都一模一樣,這兩篇文章便能很好的反駁漢字拼音化。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因此,中國人開始反思落後的原因,很多人對幾十年來的中西文化進行了對比,有些人則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落後是因為古老的傳統文化,而漢字是頑固的傳統文化的「元兇」,蔡元培、陳獨秀、魯迅、等人都紛紛表示贊同。但有這樣一個人卻不怎麼認為,他就是民國時期的第一個鬼才趙元任。
  • 專家聯名要廢除幾千年的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都一致
    魯迅說出這番話並不是說要漢字徹底消失,而是說漢字過於繁複,不利於勞動人民的學習。新文化運動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魯迅先生跟劉半農還提出了漢字拉丁化這個想法,指的是漢字拼音化的一種具體形式。這個設想是用拉丁字母代替漢字,最終達到廢除漢字的效果。他們認為這樣子就能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人民的識字率,好跟西方國家接軌。
  • 激進學者提出「廢除漢字」,他寫下兩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其中就包括漢字領域的改革。要知道民國時期推行的繁體字相比於現在的簡體字來說,不但結構複雜,書寫起來更是難上加難,如此一來,中國的文盲率是居高不下。而此時虎視眈眈的日本已經在著手研製航空母艦,可是中國居然還有百分之八九十國民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眼看中國的文盲越來越多,有志之士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絞盡腦汁在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民國時有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才子寫下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因此,當時出現一批專家學者對用於記錄文言文的「漢字」也展開激進的抨擊。其中,以語言學家錢玄同(錢家人才輩出,其子錢三強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文學家魯迅、原北大校長蔡元培以及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等專家學者都或多或少的主張廢除漢字,將漢字用拉丁字母取代。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一個對於語言有著純粹情感的學者,為什麼也對廢除漢字持贊成態度呢?還寫下一篇奇文,作為回應: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我國主要的文字就是漢字,漢字在很久以前就誕生了。漢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成熟,才會成為現在我們這些獨特的漢字。當然,沒有一個文明的發展過程都是順利的,而漢字也是不例外的。曾經有專家提出要廢除漢字,直接改用字母,而有一個奇人就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的讀音竟然都是一樣,是怎麼一回事?
  • 專家要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專家讀完服了
    專家要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專家讀完服了 眾所周知晚清至民國時期,國家貧弱,屢受他國欺負,這讓我國的學子十分憤然,因此非常想改變國家的狀況,所以仔細研究了中西方文化,一些專家得出,國家之所以落後、腐敗,歸根結底在於舊的傳統文化,而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麼頑固,原因則在於漢字,
  • 專家要廢除漢字,此人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竟讀音相同
    這場轟轟烈烈的廢文行動很快得到了各路專家學者的認可,急於改革的傅斯年曾公開表示:笨重繁瑣的文字不應該出現在自由開放的時代;魯迅也對此表示贊可,學術界、文學界頗有權威之人對其表示認可,文字一時間成為了口誅筆伐的存在。文字拉丁化和漢字複雜化的激烈角逐,究竟誰能略勝一籌?
  • 語言天賦超強的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專家提出的拼音替代漢字!
    著名文學家魯迅也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但是,也有專家反對廢除漢字,認為漢字傳承了古代文化和歷史經驗代並代表著中華文化的獨特性。讓這場爭論停歇下來的是趙元任寫出的兩篇奇文,在這裡不得不提到趙元任的語言天賦。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和「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漢字,作為一種符號與象徵,不僅承載著幾代人的故事,同時也是我國上千年文化的積澱。殷商甲骨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其次便是金文,再為大篆,而後小篆,秦末隸書出現,西漢草書現世,楷書與行書成為東漢的代表。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因此,為了能夠強國富民他們提出了廢除漢字,對漢語進行西化改造,或者是全面的拼音化,在當時廢除漢字的聲音洶湧而來。要知道,在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教育的,再加上漢字博大精深,需要費一大番功夫才可能學會。因此有專家認為,當時的文盲率居高不下,要歸咎於書寫複雜的漢字,若是想讓更多人擁有識文斷字的能力的話,那麼廢除漢字是當務之急。
  • 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趙翼的後人趙元任則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先驅,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另外趙元任還是我國首位用科學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調查的學者,考察和研究過吳語等近60種方言。
  • 漢字差點被「拼音化」,為何會遭到趙元任反對?他用96個文字證實
    但是最初這種拼音注音方式被提出來的時候,絕對不僅僅是方便讀漢字這麼簡單。當時中國重要的語言理論家瞿秋白,就是提出這種符號的先驅,然而他的目的是希望可以用拼音文字取代漢字,將漢字的書寫全面的拼音化。人們就會質疑到,國家有屬於自己的古老文字,為什麼還要模仿別人呢?
  • 為什麼說拼音化是一條邪路?
    為什麼說拼音化是一條邪路自清末民初以來,關於漢字拼音化的論調一直存在,時高時低,影響至今。漢字拼音化究竟是一條走向世界共同化的光明之路,還是一條閹割民族文化的邪路呢?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漢字拼音化產生的原因。中國自文明肇始,數千年來從來一直使用漢字,從來沒有廢棄漢字的論調。為什麼在近代出現了漢字拼音化的論調呢?原因在於西方文明的強勢崛起。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不過後期卻有人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提議,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而他則寫了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由於有人對專家所持有的的觀點表示極度不贊同,也無法用字母來代替,故而寫出了兩篇奇文,這兩篇文章中通篇都使用的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卻清楚地表達出了文章的含義,故而這兩篇文章一出現之後,世人關於廢除漢字的浪潮和呼聲也漸漸消除,漢字真正成為了國人心中的中國標誌。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漢字的起源,相傳是倉頡所造。倉頡呢,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當時因為部落聯盟之間的外交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如今普遍使用的行楷,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極富有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1917年,胡適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回國,他率先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他提倡廢除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推廣簡單易懂的白話文。此觀點一經發表,就引起社會各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