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2020-12-10 格子道歷史

據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記載:「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傳說,倉頡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而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當時的社會迫切的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工作便交在黃帝的史官倉頡的手上,後來便出現了漢字。

時至今日,漢字經過了數千年的流傳以及不斷的完善,如今已經非常的成熟了,其底蘊在全世界都難有文字能夠相比較!

然而,在漢字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不能夠說是一帆風順、水到渠成,而且經過了時間的驗證才得以延續至今日!

那麼,漢字之底蘊究竟有多麼深厚呢?

實際上,漢字不止是在中國流傳數千年,在此過程中也對眾多的國家有著或深或淺的影響!

一、全世界最難學習的語言——漢語

如今,以漢字為基礎的漢語在中國最為廣泛的使用,而漢語可不止一種,而是同時有著眾多的方言存在的!同時,漢字也是全球範圍內使用時間最長,並且從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時至今日,漢字的歷史早已經超過了六千年!

並且,從漢字中又衍生出例如西夏文以及契丹文等等文字。並且,不僅僅是中國,數千年來,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也都曾或多或少的受到過漢字的影響,可以說,漢字底蘊之深厚,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現如今,漢語被基本公認為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這就是因為漢語言文字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積澱之後,變得越來越博大精深,因此學習起來感到困難也就很正常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令許多外國人感到非常頭疼的漢語,其實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已。實際上,漢字的總體數量並沒有非常準確的記載,人們只是大概的知道有超過十萬個,然而,如今的漢語使用者日常所使用的漢語不過只使用了幾千個漢字而已!僅是百分之一便讓人頭疼不已,漢字的深厚之底蘊不言而喻!

然而,擁有如此底蘊的母語,作為中國人應該由衷的感到高興才對,為何卻曾有人提出過要將漢字廢除呢?

實際上,這樣的提議並非只是少數人提出的,甚至還差點成功實現!而之所以會有廢除漢字的聲音出現,竟然是因為漢字的底蘊太過深厚了!

二、成落後之「罪魁禍首」,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

眾所周知,清朝末年的中國貧弱而又腐敗,再加上西方的殖民與侵略,令中國人不得不開始反思導致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

而在經過了數十年的中西方文化對比之後,以及參照了國內不斷的暴亂恐慌以及復古等等事件之後,在國人中的一拔文化精英們,最終得出這樣一種結論:中國之所以會落後腐敗,就是因為舊的傳統文化在作祟!

而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樣頑固的本因便是漢字。也就是說,要想拯救中國的話,那麼就必須要先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先廢掉漢字。

於是,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出現了一群為救國圖強的新文化精英,他們將中國的沒落,歸咎於方塊漢字。因此,為了能夠強國富民他們提出了廢除漢字,對漢語進行西化改造,或者是全面的拼音化,在當時廢除漢字的聲音洶湧而來。

要知道,在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教育的,再加上漢字博大精深,需要費一大番功夫才可能學會。因此有專家認為,當時的文盲率居高不下,要歸咎於書寫複雜的漢字,若是想讓更多人擁有識文斷字的能力的話,那麼廢除漢字是當務之急。

那麼,廢除了漢字用什麼來作為替代呢?部分人提出,中國的文字就應該向西方看齊,要直接的使用簡單的字母作為文字載體,這樣的話可以快速有效的降低文盲率。而其實這樣的提議,之所以能夠在全國範圍內掀起軒然大波,關鍵在於有不少的大人物也持同樣的說法。

例如,像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之徒錢玄同,就曾提出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說法,在錢玄同看來,漢字過於複雜而妨礙了人們學習,而這必將導致中國陷入了落後的深淵,甚至從而走向滅亡!因此,廢除漢字被當成了當務之急。

瞿秋白以及魯迅等人,都曾認為將傳統的漢字北方化拉丁化,是非常值得倡議的。於是,在這一大批專家學者們的推動之下,在1931年之時出現了「中國文字拉丁化」標準,就直接繞過了漢字,原本為文盲的老百姓們,只要認識有幾十個拉丁字母,並學會拼寫的話,就能夠加以使用了,而這其實就是開始了廢除漢字的進程!

那麼,漢字面臨如此危機,最終是如何度過的呢?

實際上,有提倡廢除漢字的學者,便會有主張保留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者!面對如此情況,國內的一些有識之士,也站出來進行反擊,而這其中就有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

三、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趙元任原籍江蘇武進,也就是如今的常州。他於1892年時生於天津,作為清朝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代,趙元任是一名語言天分極高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天才般的存在。

作為一代奇才,趙元任一生中在多門學科都有著不凡的建樹,因此他也有像數學家、物理學家以及哲學家等等頭銜,然而,他最後卻是以「中國語言之父」封頂,也足以見得其語言天分確實不是浪得虛名。有許多的中國現代著名語言學家都是其學生!

作為中國語言之父,趙元任對於漢字的了解極深,並且其對漢字的感情也是相當的深厚的。因此,當廢除漢字的提案出現之後,在反對者中他是首當其衝的。

在趙元任看來,漢語的語音與文字都具有其相對獨立性,並且只有二者的完美結合才能夠字盡其用。而僅僅是這樣的解釋明顯,難以抵擋廢除漢字的時代浪潮,為此,編寫了不少的「同音字故事」,竟然讓重語音輕文字的新文化精英們,一時間皆無言以對。

而其中最有名的「故事」,莫過於《施氏食獅史》了,其全文連標題在內,一共96個字,全部為統一讀音,卻給讀者講述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其內容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毫無疑問的是,趙元任的這篇奇文,向漢字拉丁論打了兩記響亮的耳光,因為他們所提倡的方式雖然簡單,但是卻錯漏百出,用他們提倡的提案,根本就無法解讀趙元任這一篇奇文!

可以說趙元任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抵擋住了廢除漢字的時代浪潮自此之後,廢除漢字的聲音便漸漸的消失了。於是人們邊開始思考,如何將漢字的推廣與意義的保留相結合,而不是廢除漢字。

最終,於1958年之時,國家頒布了《漢語拼音方案》完美地將漢字、拼音字母以及普通話相結合,為我國的掃盲運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從此奇文以及故事的結果就可以看出,趙元任先生之才堪稱世上獨有,古今無雙!而漢字最終而挺過難關,繼續的傳承下去!

小結

一個民族的語言所存在的往往並不是個小問題,它不僅僅是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同時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最直接載體,因此其興廢之事可不能隨心所欲。

漢字其本身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當初提出廢除只是因為一時自信心受挫,如今的我們可不能僅僅以當時貧弱,便要否定漢字長久以來所帶來的貢獻,否定漢字其優勢所在,因此這是在否定千年來的文化累積,作為獨特文化,我們應該要對其有自信。

而漢字的博大精深,也使得它經受住了歷史狂潮的巨變並最終得到了保留。而這結果自然也是離不開像趙元任先生這樣的有識之士的努力,也正是他們的努力,才保住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未來,我們作為新一代,也要好好的保留這優秀文化,並一代代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說文解字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次運動中,關於漢字的改革讓社會文化有了歷史性的改變,甚至有許多文人志士為了漢字是否要改革不惜放下文人的儒雅而衝突不斷。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打倒它們之後,文人還不能解氣,於是就有人提出來一個觀點:近代中國落後,是因為思想落後。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兇!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甚至還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學習俄文的瞿秋白和知名作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和領導者魯迅,都一度認為將傳統的漢字北方化拉丁化,是一個非常值得倡議的提案。
  • 為反對翟秋白漢語「拉丁化」,趙元任寫96字奇文,全都一個讀音
    瞿秋白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曾經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認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而和瞿秋白截然不同的人,則寫出了96字的奇文,對瞿秋白的這一說法進行反對。此人就是趙元任,他寫出的文章全文只有一個,讀音,甚是驚奇。
  • 瞿秋白主張用拼音代替漢字,趙元任寫96字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趙元任1920年,「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提出「國語羅馬字」的方案,這一方案遭到了翟秋白的反對。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今天,中國已在全世界88個國家,設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可見漢字的傳播之遠、影響之深。從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書、隸書以及今日的簡體,漢字從未停止進化。它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和生活的言說者,生生不息,演變至今,成為中華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不過在近代時期,卻有著一群專家提議廢除漢字,還好有一位文人,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這才保留了漢字。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他寫下兩篇奇文反駁廢除漢字一說,也正是這兩篇文章,才使得那些文學者停止對於漢字留與不留的爭論。這兩篇文章便是《施氏食獅史》與《季姬擊雞記》。看似兩篇普通的文章,裡面卻蘊含著我國漢字幾千年來的精髓。
  • 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因此學者認為,將漢字廢除,改用拉丁字母來代替漢字,是最為簡單的辦法:並且,只要這個方案可以得到推行的話,那麼,中國人只要一個月甚至一星期的時間裡,就可以掌握寫字的技能:當然客觀來說,民國時代的專家這樣認為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謂的漢字拉丁化,其實就是將漢字拼音化。這的確可以解決認字的時間成本問題。舉個例子說:當代的一個學前班的小孩,雖然很多字寫不出來,但可以用拼音來表達自己想寫的內容。
  • 漢字差點被「拼音化」,為何會遭到趙元任反對?他用96個文字證實
    正因為如此,漢語才成為了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漢字不僅在筆畫上稍微複雜,在讀音上也是比較難懂,英文上同一個音標註音的單詞可能會有一個到兩個,但是在中文上一個拼音衍生的漢字或許會到達十幾種甚至更多,或是說一個字有好幾種讀音,不同的讀音也代表它不同的意思。
  • 當年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那是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多國列強侵略中國,而許多有志氣的人們開始抵抗,而文字是否要學習西方的英文一樣,還是堅持使用漢字,而不是去採用拼音,這讓許多人都在糾結這個問題。對於漢字的改革也有人提出,但是漢字的改革是這些改革時間最長,耗費精力最大的,同樣也是跌宕起伏的。
  • 瞿秋白曾提議廢漢字,全部採用拼音,趙元任用一讀音文章回懟
    許多人開始反思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地對比,他們認為中國落後的原因在於舊傳統文化,舊傳統文化的產生根本即為漢字。那麼如果要是想要拯救中國,就必須先掃除舊文化,也就是要廢除漢字。廢除漢字的這場運動比想像中要持續的久,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不少文人參加到了這次運動中,他們認為廢掉漢字是走向新世界的第一步。
  • 民國曠世奇才趙元任,寫下一篇神一樣的文章,全文96個字讀音一樣
    這位大師就是趙元任。趙元任是語言天才,胡適被他的才能所折服,稱「比自己聰明一百倍」。前面提到趙元任有很多頭銜,可他最後卻以「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被後人所銘記。趙元任精通8種外國語言和33種方言,因祖父經常有工作調動,全家也跟著多次搬家。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文/阿聞標題: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這個漢語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非常的悠久,也是現在全世界以來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語言但是就是對於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近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卻認為應該要從根本上將這一組漢字廢除掉,因為根本的原因就是說漢字的音譯拼寫太複雜,根本就不利於國家的教育和推廣普及,甚至還想用簡易的字母來代替漢字。在當時的時候,這個人提出來這些意見的時候,還處於民國時期,當時全國的文盲幾乎已經超過了80%,一個國家只有首先在精神上面富足起來,物質才能跟著有所發展。
  • 一篇民國「奇文」,至今無人超越,全文96字讀音字字相同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相信對於漢字的魅力和博大精深,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作為世界上,歷史現存最悠久的一門文字語言,這漢字的獨特之處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講明白的,畢竟這是經過了上千年的歷史演進,才有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 我們都知道,現在全國統一使用的漢字,已經是最簡化版的漢字了。
  • 他寫一篇奇文,96字僅一個讀音,能一次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絕沒問題
    1931年,受俄國的影響,語言拉丁化的趨勢在國內迅速蔓延,試圖以拉丁文字取代漢字和拼音。 這篇獨特文章通篇96個字,全部都是以「shi」為讀音的字組成。當人們進行閱讀的時候,因為裡面加入的那些文言文字詞以及全部一樣的讀法,根本無法理解。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而有一人,身為語言之父,也很提倡,並寫下一篇奇文《施氏食獅史》,全篇96字,讀音皆為「shi」(當時沒有聲調之分)。這篇《施氏食獅史》講得是一個姓施的人喜歡吃獅子,於是想盡辦法要吃夠十隻獅子,最終他收集到十隻獅子,卻發現都是石獅子,故事簡單,奇在讀音上,若只耳聞而不見文字,想必沒有人能聽懂這個故事。
  • 專家建議將漢字拼音化,趙元任:你讀下這篇奇文,96字讀音全一樣
    漢字,也就是中文,這是韓愈的記錄符號。它跟英文、印地文、俄文都不一樣,但它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也是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到現在為止,漢字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從漢字中又衍生出西夏文、契丹文等等,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曾受到過它的影響。漢字的數量沒有準確的記載,只是大概知道有十萬個,不過人們日常使用的只有幾千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