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中曾寫過:「語言是人類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藥方。」除了智慧之外,語言和文字都是讓我們從大自然裡脫穎而出的一種特質。一方面它們是最主要的感情表達渠道,另一方面這更是一種文明和文化的承載體,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地位。
但儘管如此,在我們數千年的歷史裡,無論是文字亦或是語言都經歷了頗為曲折的演變過程。先是自甲骨文開始的字體演變,再到普通話的普及,最終從文言文轉變為現今的白話文,其中的故事已經太多太多。
從《呂氏春秋》中寫到的「倉頡造字」開始,漢語一直在隨著時代發展進行著變化。相比如今的語言來說,古漢語更多是一種看似簡潔實則複雜的存在。根據《古代漢語》一書描述,它是由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能夠以一個字包含多種含義,十分簡便。
但相對而言,比起如今的白話,這種「駢文」語言實在是太晦澀難懂了。早在唐朝時期,韓愈就已經開始推廣漢語通俗化,但一直到清末這種風潮才變得盛行。1898年戊戌變法時期,「新文體」開始出現,加上1902年普通話概念的推廣,全新的漢語言已經慢慢有了自己的雛形。
而在我們的語言發展史裡,趙元任先生的名字絕對不能不提到。他出生於1892年,畢生都致力於對國語的推廣,也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作為一名愛國的巨匠,他時時刻刻都牽掛著國語的發展,就在上世紀30年代那個推廣陷入瓶頸的時間裡,他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
1931年,受俄國的影響,語言拉丁化的趨勢在國內迅速蔓延,試圖以拉丁文字取代漢字和拼音。這時,趙元任寫下的一篇名為《施氏食獅史》的獨特文章被刊登了出來,瞬間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全文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這篇獨特文章通篇96個字,全部都是以「shi」為讀音的字組成。當人們進行閱讀的時候,因為裡面加入的那些文言文字詞以及全部一樣的讀法,根本無法理解。實際上,它講述了一個住在石頭房子裡喜歡獅子的詩人施氏的故事,他想要吃掉十頭獅子,但最終只獲得了一堆石獅子的屍體。
這是一個充滿諷刺意味的鬧劇,而其中趙元任先生要表達的就是對於「拉丁化」這種抵制拼音現象的否定。沒過多久,他又寫下了《季姬擊雞記》這篇同音文。這些文章哪怕有拼音都十分地難讀,無比拗口,倘若能一次讀順想必普通話考試是絕對沒問題了。也正是這樣巧妙的設計,才徹底將那些反對普通話和拼音的言論擊敗了。
在趙元任先生的眼裡,漢語是一門擁有極高價值的語言。當拉丁化這種想要貶低我們傳統的風氣出現時,他毫不猶豫地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進行了還擊。漢語永遠燦爛無比,而這篇奇文更是成為了後世尊敬無比的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