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費盡心思寫篇神作,通篇96字都一個讀音,寫完就該後悔了

2020-12-14 美詩美文

與法語、英語、俄語等語系的「婀娜」相比,一筆一划、端端正正的漢字,似乎並不算優美。但漢字,卻是最有魅力、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全球文字普遍字母化後,漢字卻以其獨特的魅力,保留著它最本真的美。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為了漢字該走向何方,文化界曾有過不少爭論。1930年前後,關於漢字是否該拼音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些支持者中有不少社會名流,其中有一位就是本期的主人公趙元任先生。趙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北大等多所名校的教授,被稱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或許因為他也深諳音律,所以他十分推崇漢語拼音,他認為完全可以用拼音代替漢字,這其實就是支持漢字字母化。

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他費盡心思寫了篇神作,全文96個字都一個讀音,名字叫《施氏食獅史》。讓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

說到底,趙先生這篇文章寫來就是為難讀者的。全文用文言文寫就,每個字的讀音都是「shi」,很多人讀完這麼多翹舌音,舌頭都難受了。但是這文章寫完,趙先生就該後悔了。他的本意是想強調拼音的重要性,想說明中國拼音的博大精深。但此文一出後,很多人都認為他是想強調漢字的重要性,因為這樣的文章若是只有拼音沒有漢字,誰能理解它的意思。就連當時採訪趙先生的記者,都誤解了他寫此文的真實意圖。

就這樣,這篇舉得很不成功的例子,流傳了90年,它的存在證明了漢字才是真正的「王者」。大家別覺得這段文字僅是一堆「shi」字音的堆砌,其實它講的是一個有頭有尾的趣事,事情是這樣的:

石頭屋子裡住了一個姓施的詩人,他好吃獅子,發誓要吃10頭,便經常去集市尋。這一天的10點,他又來到集市,看到了10頭獅子,便把它們都射斃了。於是他扛著這些獅子回到自己的石頭屋裡,回到家裡發現石屋溼了便擦試了一番,然後才開始試著吃獅。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己背回來的是10塊石頭。

為了寫出這樣的神作,趙先生確實是用心了。全文通篇圍繞著姓施的文人好吃獅子這件事展開,通篇無一字多餘,寫得充滿了畫面感,可見他確實是對語言理解很深的,令人佩服。事實上,當時趙先生並不只寫了這一篇同音文,當年他還寫了一篇名為《季姬擊雞記》的文章,全文也是一個讀音,大家若是有興趣可以找來讀一讀,也是很挑戰人的。

咱們的漢字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它曾是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官方文字,雖然如今不少國家都不再用了,但14億國人早就把它帶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一次又一次的漢語熱證明了它的魅力。有人說它難寫,有人說它難學,但這一撇一捺都藏著咱們幾千年的文明。大家說是不是?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往中國遊玩或是定居,很多的外國人都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被打敗。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
  • 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1930年9月,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參崴舉行。
  • 「漢字篇5」一個相同的字竟然有三種讀音和兩種寫法「丨」
    沒錯,你沒有看錯,就是這個字「丨」原諒我眼神不好使,這難道不是阿拉伯數字的1嗎?難道不是英文字母的I嗎?它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個符號,稱之為字也無可厚非。那麼它的讀音是什麼呢,有人說它讀「豎」,也有人直接稱呼它為「一根棍」。其實都不太準確,寫法不同,讀音也不同。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為此特地召開了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一大半人都是北方人,由於南北文化的差異,北方人的意見並不能代表全國所有地區的意見。
  • 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全文96字讀音都是「shi」,讀音相同,但是字不相同,所代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讀來一頭霧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解釋一下不同的字的意思。用一個字表示幾個讀音和意義不同的詞,這樣做確實是節省了許多漢字,但這樣做恰恰也為學生們學習漢字造成了不少困難,一個字有多種讀音,學生在學習時如果記憶不深刻,就很容易發生混淆。拿「和」來說,這一個字就有五種讀音,每個讀音表示的意義都不一樣。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不過在近代時期,卻有著一群專家提議廢除漢字,還好有一位文人,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這才保留了漢字。在21世紀,幾乎沒有人不識漢字,就算再貧窮,父母都還是會讓自己的子女讀上書,為的就是識得漢字,不被人嘲笑。但在古代以及近代,有許多的文盲,他們不識漢字,不了解文學,使得在生活中極受限制。
  • 民國「鬼才」趙元任一篇奇文,至今都無法超越,96字讀音都一致
    民國「鬼才」趙元任一篇奇文,至今都無法超越,96字讀音都一致老話說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文化界的名人有許多,李白、杜甫等詩人書寫下的古詩令現代人都感覺沉浸其中。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才子出現。
  • 為反對翟秋白漢語「拉丁化」,趙元任寫96字奇文,全都一個讀音
    而和瞿秋白截然不同的人,則寫出了96字的奇文,對瞿秋白的這一說法進行反對。此人就是趙元任,他寫出的文章全文只有一個,讀音,甚是驚奇。中國文字拉丁化不同的人,有著自己救亡圖存的方法,而文化人的救亡圖存方法自然是從文化方面入手。
  • 專家建議將漢字拼音化,趙元任:你讀下這篇奇文,96字讀音全一樣
    它跟英文、印地文、俄文都不一樣,但它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也是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到現在為止,漢字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從漢字中又衍生出西夏文、契丹文等等,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曾受到過它的影響。漢字的數量沒有準確的記載,只是大概知道有十萬個,不過人們日常使用的只有幾千個字。廢除漢字在許多人看來都是難以想像的事,但確實是有人提出過,大概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間。
  • 他寫一篇奇文,96字僅一個讀音,能一次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絕沒問題
    《演說》中曾寫過:「語言是人類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藥方。」除了智慧之外,語言和文字都是讓我們從大自然裡脫穎而出的一種特質。一方面它們是最主要的感情表達渠道,另一方面這更是一種文明和文化的承載體,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地位。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他用96個同音字寫下一篇奇文來反駁廢除漢字,且這96個字讀音都完全一樣。民國鬼才趙元任趙元任,字:宣仲,宜重。現代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趙元任出生於天津,高中因成績優異被康奈爾大學數學專業錄取,並選修物理和音樂。
  • 瞿秋白主張用拼音代替漢字,趙元任寫96字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讀音一致,讀完後舌頭不會「打彎」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每每讀起唐詩宋詞元曲,都不得不被古代文人的才情所折服。從古至今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少家喻戶曉代代流傳的絕世佳作,最近網上又出現了一篇堪稱神一般的文章,這篇文章全文僅78個字,讀音都是一致的,很多網友表示:讀完後舌頭都不會「打彎」了。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和清代的小說,成了今天中國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來源、文化創新的不竭動力,而這一切都以漢字為基礎。一字一詞,一詞一句,漢字成了中國文化特有的符號和象徵。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將視線切到十九世紀末,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意識到需「師夷長技以制夷」才能拯救中國。於是,從制度、藝術、武術以及漢字等方面,皆有進步人士提出改革。其中,漢字的改革不僅歷時最長,也最驚心動魄。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對於漢字的起源,人們普遍認為是在黃帝時期,倉頡所創造出來的象形文字開啟了文字的變革,這些漢字幾乎都是根據事物的形態來創造的。此後也就衍生出了諸如篆書,金文,楷書以及隸書等形態。到了近代時期,漢字也經歷了最後一次變革,那就是化繁為簡,從繁體字變成了簡體字,降低了入門的門檻,也使得漢字的傳播更加方便。漢字一直都是中國所特有的文字,這些方塊字也正是中國文化的代表。
  • 民國曠世奇才趙元任,寫下一篇神一樣的文章,全文96個字讀音一樣
    大家都知道,民國期間大師輩出。在眾多大師中,有一位堪稱是真正的曠世奇才,他教過物理學、數學、哲學、中國音樂史、中國語言、漢語語法、理論語言學、邏輯學等課程。如此博學的他,被冠以數學家、語言學家、翻譯家、哲學家、邏輯學家、音樂家等頭銜,可這些都不足以表達他取得的成就。
  • 一篇民國「奇文」,至今無人超越,全文96字讀音字字相同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相信對於漢字的魅力和博大精深,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作為世界上,歷史現存最悠久的一門文字語言,這漢字的獨特之處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講明白的,畢竟這是經過了上千年的歷史演進,才有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 我們都知道,現在全國統一使用的漢字,已經是最簡化版的漢字了。
  • 民國的一篇奇文,全文94個字就一個讀音,能夠讀下來的都是神人
    他曾經因為好玩,寫過一篇奇文,全篇94個字,就一個讀音,能夠一口氣讀完的都是神人。 這篇文章就是《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可以說,當時極具影響力的文壇名家和學者都站在了傳統文化的對立面。而有一人,身為語言之父,也很提倡,並寫下一篇奇文《施氏食獅史》,全篇96字,讀音皆為「shi」(當時沒有聲調之分)。這篇《施氏食獅史》講得是一個姓施的人喜歡吃獅子,於是想盡辦法要吃夠十隻獅子,最終他收集到十隻獅子,卻發現都是石獅子,故事簡單,奇在讀音上,若只耳聞而不見文字,想必沒有人能聽懂這個故事。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1917年,胡適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回國,他率先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