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讀音一致,讀完後舌頭不會「打彎」了

2021-01-20 飯道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每每讀起唐詩宋詞元曲,都不得不被古代文人的才情所折服。從古至今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少家喻戶曉代代流傳的絕世佳作,最近網上又出現了一篇堪稱神一般的文章,這篇文章全文僅78個字,讀音都是一致的,很多網友表示:讀完後舌頭都不會「打彎」了。

這篇神作便是趙元任老先生所寫的同音文《季姬擊雞記》。整篇文章只有78個字,開篇的三句話便是「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翻譯過來的意思是:一名女子名叫季姬,她養了一些小雞來緩解獨自生活的寂寞。這些小雞原本是生活在荊棘裡的野雞,女子見野雞餓的咕咕叫便給它們事物以救濟它們。

這篇文章主要就是描述了季姬這位女子的日常生活場景,趙元任先生的過人之處就在於用相同讀音的文字構成了這一篇文章,這真的非常了不起, 這篇文章在網上流傳之後,很多網友都紛紛挑戰進行朗讀,但是絕大多數都在剛剛開始就放棄了,尤其是南方人,因為這些文字的讀音全都是一樣的,就是音調不同,讀起來特別繞口,好多人說感覺讀的自己的舌頭都快不是自己的了。

這篇獨具匠心的《季姬擊雞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新型體裁,不負神作的稱號。中國正因為有如此多頗負才情的文人才有如此多流傳千古揚名內外的藝術瑰寶。

相關焦點

  • 最神奇的一篇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一致,網友讀完大呼過癮
    今日我們要介紹的這篇,則是極為有意思的——整篇文章78個字,但是這78個字的讀音,卻都是一致的,能完整的讀過去,便已經是強大了。這篇文章便是《季姬擊雞記》。相信有些朋友在讀標題的時候,就已經敗下陣來了吧。現在,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全文的魅力: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
  • 最奇特的一篇文章,全文94個字的讀音相同,網友:讀完的都是天才
    一回他在朝堂之上跟大臣們說話,講到「豬」字時,並沒有按照「洛陽讀書音」讀成「dyo(雕)」,而是按照長安的音讀「jyu(誅)」,結果遭到了恥笑,現今人人都知道「豬」的讀音是「zhū」,這源於漢語拼音。鴉片戰爭發生後,我國的一些讀書人思慮國家,發現當時不識字的國人佔多數,而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於是出現了「切音字運動」。清末學者盧戇章是我國第一個創造拼音文字的人,但盧戇章並不要求廢除漢字,而是主張切音字與漢字並列,1913年時我國進行了讀音統一,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
  • 神一般的文章,僅78字讀音卻都一樣,外國人表示沒法翻譯
    從小學方塊字長大的我們,對各種漢語早已爛熟於心,但對於外國人來說,漢語實在太難學了,有些人學了一輩子,水平可能還不如中國的一個小學生。漢語的魅力在於它的變化多樣、含義豐富、文字唯美,而許多古典詩詞的美,大概也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到。
  • 最神奇的一篇文章,全文94個字讀音一致,網友:能讀懂都是天才
    中國文字是歷史較長,廣深,4000年多前倉頡氏「書契開始製作,代籤訂了繩子連接」和被從漢字出生的,但歷史學家們倉頡氏製造了字的只不過是神話傳說認為,漢字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是無法否定的今天的「神」級的文章,全文94字(後擴張到103字,題目的7字110字)完全一致的讀法,儘管我們沒有閱讀的影響,中國的漢字和漢字的發音的不可思議的體現者又名施氏食獅史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來看看  這些字你會讀嗎?
  • 這篇古文共78個字,卻全部讀一個音,舌頭捋不直的建議多讀幾遍
    它又叫口吃詩,即每行每句皆採用聲母相同的字,讀起來像讀同一個字,像有口吃的人在讀一樣。再說淺顯些,也就相當於現代的繞口令。口吃作品誕生於南北朝時期,發展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不少才子文豪都寫過,像王融、溫庭筠、蘇軾等都是「口吃」的高手。其中蘇軾的《西山戲題武昌王居士》水平很高,我們簡單領略兩句:「江幹高居堅關扃,犍耕躬稼角掛經。
  • 趙元任創同音文後,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讀音一樣
    所謂同音文是指整篇文章所用的漢字都是一個讀音,當然對於字形、標點和四聲是沒有限制的。這樣的文章要求高,對於創作者來說難度還是很大的,沒有足夠的文學積累、沒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是很難創作出這樣的文章的。趙元任創作的這篇文章題為《季姬擊雞記》,全文如下: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全文78個字,全都是一個讀音。
  • 民國曠世奇才趙元任,寫下一篇神一樣的文章,全文96個字讀音一樣
    我們很多人對趙元任可能不了解,但他寫的一篇奇文,很多人將其視為神一般的存在,因為全文96個字的讀音都一樣,都讀「shi」。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
  • 民國的一篇奇文,全文94個字就一個讀音,能夠讀下來的都是神人
    因為他們的愛情,我才注意到趙元任,深入了解後,發現這位民國大師實在是了不起。 回國後,他任教於清華大學,教授的課程包括了物理、數學、普通語言學、西洋音樂欣賞等等 由他譜曲創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是當時的流行音樂,曾紅遍全國。 而他最為後世矚目的是他的語言天賦,他會講三十多種漢語方言,當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時,就是他全程陪同翻譯。
  • 北大教授費盡心思寫篇神作,通篇96字都一個讀音,寫完就該後悔了
    在全球文字普遍字母化後,漢字卻以其獨特的魅力,保留著它最本真的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為了漢字該走向何方,文化界曾有過不少爭論。1930年前後,關於漢字是否該拼音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些支持者中有不少社會名流,其中有一位就是本期的主人公趙元任先生。趙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北大等多所名校的教授,被稱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
  • 語言大師一篇拍案叫絕之作,全文78字同一讀音,漢語果然博大精深
    漢字又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思,一句同樣的話在不同的環境下中可以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比如舉一個比較好玩的例子:我國的兵乓球誰也打不過。我國的足球誰也打不過 。趙元任是一位語言大師,自然在語言功夫上比較深,他自創過一種名叫同音文的文章類型,意思就是在一篇文章中要求所有的字都發一個讀音,這種文章難度極大,若非有深厚的文學語言功底和知識,根本不可能寫得出來。
  • 他寫下一篇無法超越的奇文,全文96字讀音全一樣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施氏食獅史》——是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的一篇至今讓人無法超越的奇文,96個字的讀音居然都是"shi",出奇地相同一致。其原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1917年,胡適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回國,他率先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
  • 專家要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專家讀完服了
    專家要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專家讀完服了 眾所周知晚清至民國時期,國家貧弱,屢受他國欺負,這讓我國的學子十分憤然,因此非常想改變國家的狀況,所以仔細研究了中西方文化,一些專家得出,國家之所以落後、腐敗,歸根結底在於舊的傳統文化,而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麼頑固,原因則在於漢字,
  • 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全文96字讀音都是「shi」,讀音相同,但是字不相同,所代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讀來一頭霧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解釋一下不同的字的意思。一字多音的產生可以分為五個原因:古代「四聲別義」;古代假借通用文字;古今音變;方音與普通話音共存;口語和書面語分讀。用一個字表示幾個讀音和意義不同的詞,這樣做確實是節省了許多漢字,但這樣做恰恰也為學生們學習漢字造成了不少困難,一個字有多種讀音,學生在學習時如果記憶不深刻,就很容易發生混淆。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為此特地召開了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一大半人都是北方人,由於南北文化的差異,北方人的意見並不能代表全國所有地區的意見。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文/阿聞標題: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這個漢語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非常的悠久,也是現在全世界以來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語言他認為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根本不能丟,在當時這些專家提出了這個提議之後,他就感覺非常的荒唐,而且表示出了嚴重的不滿和反對,但是對於這些人們來說,他自己一個人顯然沒有說服力,所以後來他就寫下了一個全文都只有一個讀音的《施氏食獅史》,來表示自己的抗議。
  • 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1930年9月,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海參崴舉行。
  • 一篇民國「奇文」,至今無人超越,全文96字讀音字字相同
    我們現在從小開始,學習漢字都是從拼音開始入手,先要掌握最基本的讀音才能開始慢慢的拓展詞彙量。但是在我們的民國時期,在那個時候拼音的概念還沒有被大眾所接受,人們使用拼音的機會也並不多。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