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這些字你會讀嗎?

  前不久央視舉辦的中國漢字書寫大賽大概「打擊」到了不少人。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漢字都只會說不會寫。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來看看

  這些字你會讀嗎?

  繞口令能讓人舌頭打結並不稀奇,可是你有沒有體驗過單獨一個漢字的發音都能讓你的舌頭「十八彎」的感覺?微博「當時我就震驚了」發布的一條微博確實讓不少網友震驚了一把。在博大精深的漢字面前,眾多網友惶恐地發現自己「失語」了。

  作為中國人,還能被漢字給難倒?那讓我們先從一個構造簡單的漢字開始見識一下吧。「怾」這個字怎麼讀?看清楚,這可不是白熾燈的「熾」。好吧,你可能會說不認識這個字。沒關係,用漢語拼音給你註上音以後,你總該能讀出來吧。這個字的注音是「gi」。你自己試試吧。很非主流的發音更像是某種擬聲詞。記者查了這個字的釋義,是「山名」,組詞是「怾怛(da)」。

  再看這個「黁」字,它的漢語拼音注音是:nun。這個字的意思是香氣,例句是「溫黁飄出麝臍燻」。事實上,清代詩人龔自珍在自己的《己亥雜詩三百十五首》裡就用過這個字:「一番心上溫黁過,明鏡明朝定少年。」可是這個奇怪的發音連微博的原作者都忍不住吐槽:「讀這個字感覺自己像是沒開化的原始哺乳動物啊。」

  奇怪的是,上面說到的這兩個字,記者在百度百科裡查找得到,可是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用部首檢字法卻沒有找到。你以為這兩個只是個例嗎?那你就錯了。接下來還有「兺(bun)」、「猠(ceon)」、「椧(mieng)」、「焾(nemu)」、「栍(saying)」等二十多個漢字「輪番轟炸」,全部讀完的話對舌頭的靈活度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網友讀到舌頭打結

  留學生說是朝鮮語常見發音

  試讀了這些「喪心病狂」讀音的網友個個「丟盔棄甲」,紛紛表示「讀完這些舌頭打結到現在就沒有解開!」有網友自我檢討說:「一個都不認識,小時候真是活該被老師打!」有網友感慨,「事實證明,拼音早就被咱老祖宗們玩兒壞了。」還有網友號召大家:「默默地滾去學拼音吧」。其實,在微博的最後,作者用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提醒了大家:經過考證,上面所列的一部分漢字其實是韓國漢字。比如「怾」、「栍」、「猠」等,所以讀不出來的網友別忙著自責漢語拼音沒學好,也別拿 「韓國漢字」去為難自己的「中國舌頭」了。

  當然,也有細心的網友看出了其中玄機,在微博下評論說:「仔細留意圖片最下面小字,真是坑了,虧那麼多人認真去讀!」「這哪裡是漢字,大多數都是高麗文棒子文好不好,不要侮辱我堂堂中華文字正冊。」 還有網友指出,其中一些字其實在中文裡有標準的發音,比如「焾這個字應該念『nian』(第三聲),其實是個很正常的字。之所以有『nemu』這麼變態的讀音應該是韓國漢字的關係。」

  這些奇葩的讀音真的來自韓國?昨天,記者採訪了北京語言大學的韓國留學生金英敏(音譯),看到這些讀音,她告訴記者:「自己並不認識微博上的漢字,但漢字上標的gi、bun等大多數中國漢字沒有的音節,卻是朝鮮語中很常見的發音。」

  專家觀點

  標準漢語裡沒有這些彆扭發音

  這些讀音神奇的字真的是漢字嗎?它們還能使用嗎?蘇州大學文學院的汪平教授告訴記者:「漢語拼音是建國之後中國大陸獨創的,雖然漢語拼音拼出來的發音是有限的,但基本上涵蓋了所有標準漢字的讀音。」看到了網友微博發帖,汪教授非常肯定地對記者說:「漢字的發音是很優美的,這些彆扭讀音在標準漢語拼音裡不存在,字典裡更不可能收錄。」同時,汪教授還強調,不光大陸不認可這些彆扭漢字發音,在臺灣,也沒有這些發音。

  至於微博上這些「奇葩」的漢字,汪教授坦言有些字自己也不認識。他說:「漢字偏旁和部首有很強的組合能力,不過這些字屬於中文裡確實有很多冷僻的怪字,已經不使用了。目前日韓常用的一些漢字,也是經過了多次的轉化變形。」不過汪教授強調:「對於漢字的使用,是我們在先,而日韓在後,如果把日韓的漢字編進中文字典,那說明編字典的人水平也太低了。」實習生 於軼婷 揚子晚報記者 韓 飛

相關焦點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讀音一致,讀完後舌頭不會「打彎」了
    從古至今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少家喻戶曉代代流傳的絕世佳作,最近網上又出現了一篇堪稱神一般的文章,這篇文章全文僅78個字,讀音都是一致的,很多網友表示:讀完後舌頭都不會「打彎」了。這篇神作便是趙元任老先生所寫的同音文《季姬擊雞記》。整篇文章只有78個字,開篇的三句話便是「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
  • 最奇特的一篇文章,全文94個字的讀音相同,網友:讀完的都是天才
    之所以各朝各代皆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是因為漢語最初是誕生在中原地區,以「洛陽音」為標準音創造出了漢字,接著便是華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古人想要學習漢字就得學習它的讀音,因此出現了「讀書音」的傳統。鴉片戰爭發生後,我國的一些讀書人思慮國家,發現當時不識字的國人佔多數,而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於是出現了「切音字運動」。清末學者盧戇章是我國第一個創造拼音文字的人,但盧戇章並不要求廢除漢字,而是主張切音字與漢字並列,1913年時我國進行了讀音統一,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
  • 專家要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專家讀完服了
    專家要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專家讀完服了 眾所周知晚清至民國時期,國家貧弱,屢受他國欺負,這讓我國的學子十分憤然,因此非常想改變國家的狀況,所以仔細研究了中西方文化,一些專家得出,國家之所以落後、腐敗,歸根結底在於舊的傳統文化,而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麼頑固,原因則在於漢字,
  • 民國的一篇奇文,全文94個字就一個讀音,能夠讀下來的都是神人
    他曾經因為好玩,寫過一篇奇文,全篇94個字,就一個讀音,能夠一口氣讀完的都是神人。 這篇文章就是《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
  •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 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同時,隨著《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詩詞節目帶動的「國學熱」和「吟誦熱」升溫,人們也愈發認識到,詩歌尤其是古典詩詞在語言美和音律和諧上的講究。此次刷屏的讀音改動中,引發爭議最大的莫過於很多人覺得改動之後,古詩詞的意境和美感是否會被破壞。
  • 我國名字最繞口村莊,村莊名五個字發音還相似,網友:舌頭打結了
    導語:我國名字最繞口村莊,村莊名五個字發音還相似,網友:舌頭打結了木心先生說:「人生在世,需要一點高於柴米油鹽的品相。」在這個燈紅酒綠、壓力倍增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想要擺脫繁雜的生活,渴望得到自由,渴望得到紓解。於是旅遊就成為人們舒緩壓力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精品小盒遊戲出版社Oink的新作 居然是一款讓你的舌頭打結的搞笑作品
    精品小盒遊戲出版社Oink的新作 居然是一款讓你的舌頭打結的搞笑作品 2018-07-28 23:49  DICE桌遊社
  • 賭一袋熱條,當你讀了七遍眾神之王的名字時,舌頭打結了一定會
    賭一袋熱條,當你讀了七遍眾神之王的名字時,舌頭打結了一定會可以說巴啦啦小魔仙是相當有名的動畫,當我年輕的時候,我被這個角色所吸引。最後,可以看出美琪美雪打敗了黑仙人王,也就是黑暗之神,覺得這部動畫一定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學習日語舌頭打結?別怕繞口令練習走起
    但是一看到單詞舌頭就打結,打結,打結。在五十音的學習過程中,相信大家都嘗試了各種方式,諧音法,空耳法,聯想記憶法。死記硬背……不過今天龍龍給大家推薦一個繞口令發。在日語的練習中,有一種方式是大家比較常見,先讓我們一起複習一下吧!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升級版!——五十音繞口令練習五十音繞口令是什麼鬼?
  • 讀音最多的漢字是哪一個?「和」字有7個讀音,竟然只能排第二
    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象形上,也體現在讀音上,比如多音字。所謂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用以區分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詞性、不同詞意或者不同用法。(漢字書法欣賞:顏真卿《祭侄文稿》)情況三:讀音不同,場合不同。以漢字「血」為例,口頭語中一般讀作【xiě 】,比如:吐了一口血;而書面語中一般讀作【 xuè 】,比如鮮血、血緣。
  • 讀音最多的漢字:人人會讀,天天使用,卻沒發現竟然有10種讀音
    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象形上,也體現在讀音上,比如多音字。  所謂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用以區分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詞性、不同詞意或者不同用法。    以漢字「血」為例,口頭語中一般讀作【xiě 】,比如:吐了一口血;而書面語中一般讀作【 xuè 】,比如鮮血、血緣。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還有方言形成的多音字和通假字形成的多音字,在此不贅述。  那麼,你知道讀音最多的漢字是哪一個嗎?
  • 日語裡五個常見漢字的生僻讀音
    各位同學好,今天老師想談一談日語裡常見漢字的讀音問題。大家都知道,日語裡的漢字讀音分為音讀和訓讀兩種,但不管是哪種,讀音都不是唯一的,有些訓讀的單詞,漢字後的送假名不同,意思和讀音也不同。比如最常見的「生」,就有:生(なま)、生(い)きる、生(う)む、生(は)える等許多種讀音,前面這四個詞分別表示「生的」,「活著」,「生(孩子、蛋等)」,「生(蟲子、鏽等)」。下面老師想介紹五個特別常見的漢字的生僻讀音,據說這些詞99%的人都會讀錯,看看你認不認得吧!
  • 北大教授費盡心思寫篇神作,通篇96字都一個讀音,寫完就該後悔了
    與法語、英語、俄語等語系的「婀娜」相比,一筆一划、端端正正的漢字,似乎並不算優美。但漢字,卻是最有魅力、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全球文字普遍字母化後,漢字卻以其獨特的魅力,保留著它最本真的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為了漢字該走向何方,文化界曾有過不少爭論。1930年前後,關於漢字是否該拼音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些支持者中有不少社會名流,其中有一位就是本期的主人公趙元任先生。趙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北大等多所名校的教授,被稱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
  • 日語中那些漢字的讀音與古漢語,和你的方言相似嗎?
    日語中有很多的漢字,這些漢字有時候會給我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些讀音就是漢字音讀,音讀又分為吳音、漢音、唐宋音、慣用音等,其中吳音、漢音是最常用的音讀,吳音大部分是有南北朝時期金陵地區傳入日本,漢音是唐朝時期的長安洛陽的日本留學生帶回日本,今天我們就根據古今漢字音的角度來解釋這些漢字吳音
  • 嬲和嫐,奇特的兩個漢字,字形比讀音更搶眼
    漢字,來自於遠古,生於虛無,它是人類不斷探索而逐漸演變的印記。每個漢字都有它的故事。一個小小的方塊,見證了朝代的更替。從漢字中了解中國的過去,從漢字中窺探中國的未來。以筆傳書,寫下那一行行芬芳,讓美好久存於心。漢字的圓,非常方正;漢字的方,沒有邊界。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
  • 為何日語有些漢字讀音會和江浙方言很像?吳音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在日語中,漢字是分為兩種讀法的: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指的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而訓讀呢,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而在音讀當中,有這麼一種發音方式:吳音。吳,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地名,對的,日語中所謂的吳音就是從中國的吳地傳過去的讀音,不過傳過去的時間很早,那還是西元五至六世紀,日本大和時代(中國南朝)時期的事情,當時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南京)周圍吳語區的漢字讀音傳到了日本,所以這種漢字音就被稱為吳音。
  • 日語中一個漢字兩個讀音,究竟是音讀還是訓讀?不要傻傻分不清
    你是否還在為日語漢字,音讀還是訓讀而煩惱,耐心看完這篇文章,音讀和訓讀其實很簡單。音讀 (おんよみ)訓讀(くんよみ)就是日本語中漢字的兩種讀音。為什麼日語中漢字有兩種讀音呢?古代中國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很密切,日本人知道某樣事物怎麼讀,但不知道它怎麼寫,於是就來中國求教,中國漢字的發音和日本人認知的事物的發音不一樣,所以這才導致了一個漢字有兩個讀音。音讀(おんよみ):從文中演變而來的發音。
  • 我國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都是同一個讀音,你可能也讀錯了
    漢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古老的說法就是倉頡(jié)造字一說。當然倉頡造字也是上古神話,距離我們年代已經十分久遠,但是中華文字的出現,無疑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從最初的甲骨文,到現在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漢字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本質上的改變。就拿讀音來說,古代漢字有很多讀音,和我們現在的讀音就很不一樣。比如我國就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來都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如今的普通話把這個漢字定義成了另外一個讀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