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繩記事」這個詞不少人都聽過,因為遠古時代的人類沒有文字,但人們又想把生活裡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於是人們「結繩記事」,比如大事打一個大結,小事打一個小結。《周易·繫辭》云:「上古結繩而治」。
中國文字是歷史較長,廣深,4000年多前倉頡氏「書契開始製作,代籤訂了繩子連接」和被從漢字出生的,但歷史學家們倉頡氏製造了字的只不過是神話傳說認為,漢字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是無法否定的
今天的「神」級的文章,全文94字(後擴張到103字,題目的7字110字)完全一致的讀法,儘管我們沒有閱讀的影響,中國的漢字和漢字的發音的不可思議的體現者又名施氏食獅史(原名石室施氏食獅史)
施氏食獅史》原文:石室詩士施氏,食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相信一定漢語基礎的讀者可以大概知道這篇實施食獅子史,閱讀全文,全部發音的全文全部用「shi」發音,說的是一個姓施的詩人非常喜歡獅子,還發誓10獅子,好不容易去市場買了10頭的「獅子」,吃的時候,發現「獅子」是石頭,慌忙別人,這說明
這篇文章屬於「同音文」,整篇文章的漢字只允許採用一個音,四聲不限,標點不限,一般都是文言文,創始人是施氏食獅史的作者趙元任先生
趙元任生於1892年,是中國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先行者,被尊稱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在哈佛大學清華大學耶魯大學密西根大學執教他為什麼寫了這樣的文章呢?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中國本來就沒有「拼音字母」,而是用直音(用同音字寫漢字讀音)或倒切的方法給漢字注音哪種添字方式都不方便到1605年為止,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和其他幾名傳教士在漢字上用羅馬字寫了4篇文章
此後,經過「切音字運動」「數人會」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正式公布國語羅馬字表音法式教育部公布的國音常用字彙等的變化,形成了今天的漢語拼音
終於在1958年的秋天,全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在漢語的拼音採用漢字音完全擊垮了,接著其他的通俗讀物也採用漢語拼音的,一直到今天,所有的1年的孩子首先是拼音學習,再學習漢字
趙元任先生寫「施氏食獅史」的同音字是為了推廣「漢字拼音」,一旦會了漢字拼音,即使不懂這篇文章也能讀懂畢竟在那個時代,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文化,即時翻譯官強行翻譯,也有很多人不明白
但是,趙元任先生實際上是「故意」寫這篇文章的人,他承認實際上不會出現這麼多同音字
正因為有了趙元任老師這樣的先行者,漢字拼音才成為現實,降低了漢字學習的難度,加快了中國漢字走向世界的速度
另外趙元任先生還寫了一篇《季姬擊雞記》,也是同音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參考資料:《周易》《趙元任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