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2020-12-17 騰訊網

「地球上文明古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梁啓超

美國的麥克高希在創作《世界文明史》的時候,提出了我們都很熟悉的「五大文明的概念」的概念,即世界文明史上,人類文明有五個古老的起源地: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還有中國。1900年,梁啓超在《二十世紀太平洋歌》歌中,導入了文明古國的概念,被世界各地的人們一直認可並沿用至今。

觀察人們對人類幾大文明起源地的稱呼,可以發現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無論是「五大文明起源」還是「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之外,其餘幾者均要在名字面前冠上一個「古」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除了中國之外的幾處起源地上,最初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的原住民都已經不在了。

以古巴比倫為代表的兩河流域文明先後經歷了迦勒底人和波斯人的踐踏,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再也看不到文明的痕跡,只有空中花園的傳說和再沒有人能夠破譯的漢謨拉比法典沉默地注視著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古埃及文明在與波斯的角力中陷入了長期自我消耗的怪圈,最終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不僅趕走了波斯人,也把最後一個古埃及王朝埋入了歷史的深淵當中,後來又先後被土耳其人和英國人控制;古埃及象形文字在金字塔的壁畫上一點點被磨蝕得看不出本來的痕跡。

古希臘文明被羅馬帝國強行注入了基督教的內核,在千年的演變中面目全非,雖然仍然被無數歐洲人視為精神皈依,但流傳下來的故事中,能追根溯源為「信史」的部分寥寥可數,只有遊吟詩人留下的零星散碎資料和一窺見端倪。

古印度的「印度」之名雖然還在,但經歷了雅利安人、蒙古人和英國人長達幾千年的奴役與改造,當今的印度,已經沒有人能認出屬於古印度時期的文字和語系了。

可以這麼說,中國以外的文明古國,在千萬年發展的過程中,都經歷了慘烈的斷檔,瑰麗繁盛的文明抵擋不了蠻橫的侵略者和貪婪的殖民者,導致曾經的輝煌被草草埋入錦灰堆當中,成了後來的既得利益者們悼念的符號和自我標榜的工具。

中華文明與漢字

中華文明能在幾個文明起源中脫穎而出,發展至今,其中固然有地緣條件、經濟條件、文化條件等多重複雜的原因,但「書同文」,絕對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理由。

正因為幾千年來,中國民族有著同樣的語言——漢字,我們的血脈和歷史才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彼此聯繫,形成一個共同發展的整體,生生不息地一直流淌到現代社會當中。

漢字,一直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漢字的出現與發展,乃至成為中華民族幾年來共同書寫記事的工具,是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得以文脈不斷,代代傳承至今的不竭動力。

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歷來有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大概還是倉頡造字說,當然,漢字這樣龐大而精巧的語言文字系統,必定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所謂「倉頡」,大概就是先民集體智慧的一種寄託。

漢字的特殊之處在於,當代社會中,它是唯一一種仍在被人們普遍使用的象形文字。其他的文字,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乃至神秘的瑪雅文字,等等,雖然也是象形文字,但很明顯,都已經成了今人無法破解的謎團。而漢字,卻能作為象形文字,不斷演進和發展,作為聯合國六大官方語言之一,烙印在世界文明史當中。

近代漢字發展的拉丁化倡議

漢字一直是在不斷進化的,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書、隸書,其實到了近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否要拋棄漢字,改用拉丁字母,還一度成為當時語言學界和社會上討論的焦點。

我們都知道,文化的解放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首倡「白話文」,就是配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發起文化改良的先聲,指斥過去做的文言文章為「死文字」。

在當代中國,應該利用白話文這樣的活文字,方才能夠讓中華文明重煥生機。白話文運動只是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諸多改造漢語的倡議之一。

事實上,當時的社會上還有一種比以胡適為代表的倡議者們更激進的群體,這群人主張,漢字字形繁難,不利於文化下沉和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因此,想要快速地讓文壇的風氣為之一新,最好的辦法是,拋棄象形文字,徹底西化,改用拉丁字母表情達意。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甚至還頒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學習俄文的瞿秋白和知名作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和領導者魯迅,都一度認為將傳統的漢字北方化拉丁化,是一個非常值得倡議的提案。

趙元任的96字奇文

然而這個提議,卻遭到了語言學家,後來被稱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的批評和反對。趙元任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奇才。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他是一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總能做出一番名堂的天才學者。他與胡適、竺可楨等人同批赴美留學,先是在康奈爾大學修習數學,以理學博士的身份順利畢業後,他因為兼修了哲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並且成績優異,哈佛大學在給他深造的獎學金通知時,居然告訴他,他可以在理學和哲學兩個學科中間挑選一個,趙元任沒有選擇繼續深造理學,而是轉而投入哲學的懷抱。

而這麼一個人,在他博士畢業的時候,學校給他提供的教職居然是物理學講師,其人涉獵之廣、研究程度之深,可以說是讓人瞠目結舌、自愧不如。

1920年,趙元任回歸祖國,進入清華大學教授課程,同年,他為遠道而來的羅素擔任專屬翻譯,這個契機,讓他與語言學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清華大學,也開授了語言學方面的課程,可以說是當時方興未艾的中國語言學這門學科中數一數二的專家。

趙元任雖然對漢字拉丁化這一提案非常不滿,但是他沒有當庭駁斥首倡者,而是巧妙地用了一篇96字的奇文,來引導著那些過度關注「革新」,而忽視了中華文明的來龍去脈的人。

這篇奇文,名字叫做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若用拉丁文書寫,那麼全文就成了只有「shi」一個讀音,讓人不明所以的廢話,但是換成中文,卻成了一個人物、地點、故事俱全,收尾勾連,因果明白的故事,將漢字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讓人拍案叫絕。

相關焦點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次運動中,關於漢字的改革讓社會文化有了歷史性的改變,甚至有許多文人志士為了漢字是否要改革不惜放下文人的儒雅而衝突不斷。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二、成落後之「罪魁禍首」,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眾所周知,清朝末年的中國貧弱而又腐敗,再加上西方的殖民與侵略,令中國人不得不開始反思導致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三、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趙元任原籍江蘇武進,也就是如今的常州。他於1892年時生於天津,作為清朝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代,趙元任是一名語言天分極高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天才般的存在。
  • 瞿秋白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打倒它們之後,文人還不能解氣,於是就有人提出來一個觀點:近代中國落後,是因為思想落後。既然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漢字」就是中國落後的元兇!1930年前後,瞿秋白到上海拜訪了茅盾、丁玲等進步作家,又與「左聯」負責人馮雪峰會面,創作出一系列關於「文藝大眾化」的文章。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趙元任1920年,「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提出「國語羅馬字」的方案,這一方案遭到了翟秋白的反對。
  • 為反對翟秋白漢語「拉丁化」,趙元任寫96字奇文,全都一個讀音
    瞿秋白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曾經提議,將漢字改為拼音,認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而和瞿秋白截然不同的人,則寫出了96字的奇文,對瞿秋白的這一說法進行反對。此人就是趙元任,他寫出的文章全文只有一個,讀音,甚是驚奇。
  • 瞿秋白主張用拼音代替漢字,趙元任寫96字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瞿秋白呼籲漢字拉丁化,趙元任不作聲,寫同一讀音的96字奇文反對
    今天,中國已在全世界88個國家,設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可見漢字的傳播之遠、影響之深。從甲骨文、金文到大小篆書、隸書以及今日的簡體,漢字從未停止進化。它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和生活的言說者,生生不息,演變至今,成為中華文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回味歷史,漢字也曾經歷過一次「釜底抽薪」的重創,讓人今日憶起都不禁為之一顫。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
  • 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因此學者認為,將漢字廢除,改用拉丁字母來代替漢字,是最為簡單的辦法:並且,只要這個方案可以得到推行的話,那麼,中國人只要一個月甚至一星期的時間裡,就可以掌握寫字的技能:當然客觀來說,民國時代的專家這樣認為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所謂的漢字拉丁化,其實就是將漢字拼音化。這的確可以解決認字的時間成本問題。舉個例子說:當代的一個學前班的小孩,雖然很多字寫不出來,但可以用拼音來表達自己想寫的內容。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不過在近代時期,卻有著一群專家提議廢除漢字,還好有一位文人,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這才保留了漢字。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他寫下兩篇奇文反駁廢除漢字一說,也正是這兩篇文章,才使得那些文學者停止對於漢字留與不留的爭論。這兩篇文章便是《施氏食獅史》與《季姬擊雞記》。看似兩篇普通的文章,裡面卻蘊含著我國漢字幾千年來的精髓。
  • 漢字差點被「拼音化」,為何會遭到趙元任反對?他用96個文字證實
    正因為如此,漢語才成為了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漢字不僅在筆畫上稍微複雜,在讀音上也是比較難懂,英文上同一個音標註音的單詞可能會有一個到兩個,但是在中文上一個拼音衍生的漢字或許會到達十幾種甚至更多,或是說一個字有好幾種讀音,不同的讀音也代表它不同的意思。
  • 當年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他用96字奇文力挽狂瀾,全文僅一個讀音
    那是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多國列強侵略中國,而許多有志氣的人們開始抵抗,而文字是否要學習西方的英文一樣,還是堅持使用漢字,而不是去採用拼音,這讓許多人都在糾結這個問題。對於漢字的改革也有人提出,但是漢字的改革是這些改革時間最長,耗費精力最大的,同樣也是跌宕起伏的。
  • 瞿秋白曾提議廢漢字,全部採用拼音,趙元任用一讀音文章回懟
    許多人開始反思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通過不斷地對比,他們認為中國落後的原因在於舊傳統文化,舊傳統文化的產生根本即為漢字。那麼如果要是想要拯救中國,就必須先掃除舊文化,也就是要廢除漢字。廢除漢字的這場運動比想像中要持續的久,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不少文人參加到了這次運動中,他們認為廢掉漢字是走向新世界的第一步。
  • 民國曠世奇才趙元任,寫下一篇神一樣的文章,全文96個字讀音一樣
    這位大師就是趙元任。趙元任是語言天才,胡適被他的才能所折服,稱「比自己聰明一百倍」。前面提到趙元任有很多頭銜,可他最後卻以「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被後人所銘記。趙元任精通8種外國語言和33種方言,因祖父經常有工作調動,全家也跟著多次搬家。
  • 一篇民國「奇文」,至今無人超越,全文96字讀音字字相同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相信對於漢字的魅力和博大精深,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作為世界上,歷史現存最悠久的一門文字語言,這漢字的獨特之處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講明白的,畢竟這是經過了上千年的歷史演進,才有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 我們都知道,現在全國統一使用的漢字,已經是最簡化版的漢字了。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文/阿聞標題: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這個漢語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非常的悠久,也是現在全世界以來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語言但是就是對於這樣一種特殊的文化,近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卻認為應該要從根本上將這一組漢字廢除掉,因為根本的原因就是說漢字的音譯拼寫太複雜,根本就不利於國家的教育和推廣普及,甚至還想用簡易的字母來代替漢字。在當時的時候,這個人提出來這些意見的時候,還處於民國時期,當時全國的文盲幾乎已經超過了80%,一個國家只有首先在精神上面富足起來,物質才能跟著有所發展。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而有一人,身為語言之父,也很提倡,並寫下一篇奇文《施氏食獅史》,全篇96字,讀音皆為「shi」(當時沒有聲調之分)。這篇《施氏食獅史》講得是一個姓施的人喜歡吃獅子,於是想盡辦法要吃夠十隻獅子,最終他收集到十隻獅子,卻發現都是石獅子,故事簡單,奇在讀音上,若只耳聞而不見文字,想必沒有人能聽懂這個故事。
  • 專家建議將漢字拼音化,趙元任:你讀下這篇奇文,96字讀音全一樣
    漢字,也就是中文,這是韓愈的記錄符號。它跟英文、印地文、俄文都不一樣,但它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也是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到現在為止,漢字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從漢字中又衍生出西夏文、契丹文等等,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曾受到過它的影響。漢字的數量沒有準確的記載,只是大概知道有十萬個,不過人們日常使用的只有幾千個字。
  • 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普通話」這個詞在清末時已經出現,在1904年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繫會」,所擬的一份簡章中便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