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 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如期而至,家家戶戶吃月餅賞明月共享幸福團圓的天倫之樂!
說到吃月餅,不得不提起月餅模子,月餅模子就是「手工雕刻的月餅模具」。古時候百姓家中必備的生活用品。現代的月餅製作基本上是機械化的生產模式,那種傳統的純手工製作月餅,屬於農耕時代的文化產物,早已淡出了我們的視野,除非現在有些人對自己在家動手做月餅圖個新鮮樂趣,過去那些製作月餅的各式模子早已成為收藏家手中的寶貝了。
那麼,為什麼說月餅模子是中秋民俗文化的符號呢?
其一. 是融生活和藝術於一體的傳統工藝
月餅模子是早前製作月餅的工具,也叫月餅印子。月餅模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雖然遠古時代就有祭月、拜月的古老風俗,唐代以後也開始盛行中秋賞月的民俗活動,但都並未與月餅掛鈎,有文字可考記載月餅的歷史大約在南宋,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裡有出現「月餅」一詞,北宋年間詩人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飴和酥。」的詩句流傳,月餅與中秋相連的朝代大約在此,推斷月餅模子也應源於宋代。
從流傳下來各式各樣的月餅模子中可以看出,模印構圖飽滿,造型古樸典雅,圖案豐富多彩,雕刻細膩精美,內容以月圓中秋為主打,加入嫦娥、玉兔、吳剛、桂樹、瑞獸、梅蘭竹菊、福祿壽喜等元素,蘊含了國人樸素的思想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月餅模子既實用又藝術,歷經千百年仍韻味猶存,不愧為民間傳統雕刻工藝的瑰寶。
其二. 有著厚重的傳統民俗和時空記憶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而「餅」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餅」在古代是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麵食是古人祭祀的主要食品,比如以「餅」祭月。後來由「餅」衍生出「糕餅」,月餅就是屬於糕餅一類。在《說文解字》裡,糕字原來的書寫是「餻」,後來因為糕大多由米粉製作而成,就改為米字偏旁。以前稱糕為「餌」或「餈」,但二者雖同為糕卻有區別,餌是由米磨成粉而製成的糕,餈是為煮熟搗黏的米製成的糕,餈又叫「粢」,倘若把它放在油裡煎炸,大概類似於上海的粢飯糕。
古人做糕餅最初以手為模,後來發展為用模子,但使用模子的真確年代無從考證。從流傳下來的月餅模子考據,現存木質的實物最早是宋代的,比較常見的是明清時期到民國時期近代的產物。月餅模子多為木質,以棗木和梨木居多,也不乏山楂木、荔枝木、油雜木、白桃木、棠梨木、沙梨木等等,因為用這些木質做模子,月餅會帶上自然的果子清香。也有陶質和瓷質和玉質的月餅模子。
月餅模子在工藝造型方面體現出不同的地域特徵,南方北方各有風格特點。南方的月餅模子普遍小巧秀氣,工藝上精雕細琢,造型上豐富多樣,或六角、或壽桃、或五瓣梅...;而北方的月餅模子寬大粗獷,工藝上簡練率性,造型上相對單一,大多以圓形為主。
中國古代對月亮的崇拜現象較為普遍,從先秦到漢唐、明清,不管是帝王官宦、文人墨客、商賈百姓,人們在中秋明圓月光輝映下,通過拜月、賞月、詠月等活動,就奠定了月圓中秋的各種審美情趣。作為中秋祭月的主導食品月餅,家家戶戶必然要自己製作,因而月餅模子也成為尋常百姓家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之一。
在製作月餅模子的立意上,期盼團圓、渴望科舉蟾宮折桂、追求完美愛情、祈求子嗣康福等等,體現出一種世俗情懷;而傳說中的嫦娥奔月、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吳剛伐樹等神話故事,更讓小小的月餅模子充滿了超越世俗之上的文化意蘊;還有各種瑞獸和梅蘭竹菊、花花草草也常成為圖案的主打;福祿壽喜、月圓中秋等更是月餅模子經久不衰的主題,這些都已成為自古以來傳導中秋傳統文化的符號。
月餅模子在時空上見證了從唐朝以來對中秋賞月的不同意識形態。唐朝是中秋玩月的盛行時期,「把嚴肅的祭司變成輕鬆的娛樂」是對唐朝玩月的真實寫照,這個時期月餅模子大多是廣寒宮裡的各種造型;到宋朝更多的是感物傷懷,所以月餅的寓意以祈求家庭平安、幸福為主;到明清之後,因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更加濃厚,中秋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在中秋的主要形態。月餅模子「月光馬兒」就是代表之一,清朝時期月神形象發生重大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變為佛教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
其三. 延續著民間傳統手工藝術的根脈
月餅模子的精華之處在於手工雕刻花紋,稱為月餅模子的「文身」,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術,在千百年的生活生產過程中,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不要小看一個簡簡單單的月餅模子,它要求圖案新穎、紋路清晰、邊牙均勻、有稜有角、立體感強,這樣的話做出來的月餅美觀大方,而且要求月餅脫模順暢,不粘餅料,月餅脫模時還需要敲打,這又要求模子不能刻得太深,如果雕刻得太深敲打時容易碎裂,這些都需要雕刻者具備一定的經驗和技巧,所謂功夫深淺全在雕刻,因此流傳下來古老而完整的月餅模子都是民間手工高手所作。
木質的月餅模子稱為「打模」或「壓模」,選用的材料一般具有木紋纖細、木質堅硬、便於雕刻、堅實耐用等特點,選料的好壞,直接對月餅模子的質量起決定性作用,木料選好後,先鋸成一塊塊坯料,再根據設計好的月餅造型,用刻刀刻出初步輪廓,俗稱「開方」工序,然後「打牙邊」,接下來就是一道精雕細琢、畫龍點睛的工序,也是最關鍵的工序,從立意到刻制工藝的水平全部體現在此。
近代年間,月餅模子的刻制和銷售在民間很普遍。在「中秋」前的幾個月裡,一些商家和作坊就開始銷售月餅模子,高手刻制的模子非常受歡迎。已故的河南開封老藝人白受彩,就是中原地區刻制月餅模子的高手,在這個行業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的月餅模子往往供不應求。甚至一到中秋,有不少來自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地區的華裔前來買月餅模子。
月餅模子可以說是中秋民俗演化的記憶和見證,它的藝術形態是千百年歷史文化的積澱,也是民間傳統審美觀念的一種物化,帶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性,南方有些省份已將月餅模子的雕刻列入非遺加以保護,並對這種傳統工藝加以傳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