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共同為中秋福州閩山廟會文化主題民俗活動亮燈啟幕。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9月30日電(記者劉可耕)「閩山廟裡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菸袋,子弟場中較十番。」30日,「閩山中秋夜,十番月當門」中秋閩山廟會文化主題民俗活動在福州三坊七巷舉行。
活動以「廟會文化」這一歷史傳承為背景,融合中秋節日習俗,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文化活動。
身著漢服的男女青年進行傳統拜月禮儀展示。 記者劉可耕 攝
活動現場,最顯眼的當屬鰲山習俗展示。這一起源於明代歡慶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凱旋的習俗,用泥塑玩偶、奇珍異寶等擺成各類歷史故事,為佳節添彩,更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會來賓共同為鰲山亮燈啟幕。
隨後,一群身著漢服的女青年款款而來,進行了一場傳統拜月禮儀展示,那份「花好月圓」的節日場景,體現中秋節俗和廟會文化的別樣風採。
中秋主題書法展示。 記者劉可耕 攝
作為本次活動特色亮點,現場十番音樂悠揚,將歷史上福州閩山廟中秋夜十番鬥月的場景予以復原。此外,活動現場還相繼開展了中秋主題詩朗誦等活動,展現中秋節俗文脈,體現古老廟會之中喜慶熱鬧的繁華景象。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卓氏委員會顧問卓廷富表示,本次活動凸顯「閩山廟會」主題,集中呈現福州中秋民俗,以擺鰲山、拜月、中秋詩朗誦、十番鬥樂等形式,生動展現坊巷民俗文化、卓公信仰文化、閩都文化的故事,充分體現了節日文化與閩山廟會文化的悠久傳承。「讓優秀傳統文化之精華,通過節日文化讓更多的市民了解,代代相傳」。
福州十番音樂演奏。 記者劉可耕 攝
福州民俗專家鄭子端介紹,中秋擺塔是舊時福州民間的一項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動,歷史悠久,起源於明代嘉靖年間。
相傳戚繼光赴閩平倭患大捷全勝,回到福州恰逢中秋節,福州百姓為歡迎凱旋之師,將家裡的貴重物品擺在門口以示慶賀。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擺設品也多為古塔的模型,故稱「擺塔」;老福州人過中秋節,除了「擺塔」外還有「拜塔」的習俗。
當天,建於宋代治平年間的福州裴仙宮舉行中秋「擺塔」民俗活動。供桌上,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神話人物及福、祿、壽等神仙栩栩如生,大殿內烏塔、白塔遙遙相望,燈火璀璨,吸引民眾前來觀賞、祈福。(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