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黃子洋
民俗,自悠久歷史積澱而來,是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的人們所共同擁有的生活方式。在江南,「走三橋」、「花朝節」、「賞廟會」、「賽龍舟」、「三月三」都是比較經典的民俗傳統,它們從江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也影響著世世代代江南人。
江南屬水鄉,先秦兩漢時期被劃分出來,自古便山水相伴、土壤肥美、物資充沛、生產發達。江南傳統民俗文化也隨著朝代更迭慢慢沉澱,家住浙江的名家豐子愷也曾飽含深情地寫道:「我們是浙江石門灣人,住在上海也只管說石門灣的土白。吃石門灣式的菜,度石門灣似的生活!」
如今身處杭州,也還是能感受到鮮明的江南民俗文化的傳承。著名民間文學研究專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呂洪年說,明朝民歌《杭州風》就是如今「杭兒風」的源頭——其實風俗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怎樣生日祝壽,怎樣行成年禮,怎樣結婚生子。
江南水鄉孕育獨特風俗
冬天下酒菜是螃蟹
呂洪年說,明朝時有首著名的民歌《杭州風》,裡面有幾句「杭州風,會撮空;好知歹,麗一宗」就說明當時民風浮誕,一人倡,百人和,「『起無頭而過無影』的一陣風,這就是如今『杭兒風』的源頭。」
江南民俗文化起源於大禹治水時期,在江南獲得成功之時,種植稻穀的開山祖師是防風氏。若算其繁榮時期,約莫是在烠焬帝下江南觀光的年代。
「江南的農業經濟孕育了民間文化,農業方面一是生產稻穀為主,蠶桑養殖業為主;二以水田與旱地為主進行種植。」呂洪年介紹,江南民俗文化不僅包含了江南尋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也蘊含著傳統節日、方言俗語、民間信仰等。
《宋書·孔靖傳論》言:「魚鹽杞梓之利,充牣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長江下遊的江南地區港汊交錯,河流縱橫,山巒低伏,氣候溫暖,除了作為越國與南宋的政治中心外,也是不少朝代商業最繁榮的地區。
在如此富足的環境下,江南也產生了大量獨特的民俗。清代的《清嘉錄》就曾按節候羅列蘇州地區的風俗,比如正月鬧元宵、打燈謎,二月撐腰糕、賞梅花,三月插楊柳、吃青團;又或是八月吃餈粑、鬥蟋蟀,九月登高賞菊,十月吃蟹。
豐子愷在《憶兒時》中也回憶,臨近冬天父親就會做一道江南獨特的下酒菜——螃蟹,「剝得很精緻...放一點姜醋,拌一拌」。這蟹是江南水鄉溝渠到處生長著的蟹,不少江南人家對蟹獨有鍾情。
杭州民俗風情多
中元放水燈、端午雷峰塔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這是《憶江南》詞中最膾炙人口的一句,也是最適合描述杭州與江南關係的一句。在唐代,杭州還有「江南列郡,餘杭為大」的讚譽,如今作為浙江省省會城市,也是江南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地區。
在古代,杭州有水會和水燈的習俗,它們是農曆7月15日中元節的重要活動。凡15日左右,會有水會船隻經過中城河、上城河,船中有道士、和尚吹唱道場,有老太婆念佛號,船頭設佛籠的一座燈塔,四周設立冥鏹製成的傘扇等。
呂洪年說:「這日夜晚還要放類似荷花狀的水燈,據說是為屈死水中的冤魂引路。水燈以新安江上所放的最為著名,也有錢塘江水燈壓住大潮以防漫過三江口的傳言。」
2007年,呂洪年還曾前往蕭山區進化鎮沈家渡村觀看浦陽江水燈,「當晚7點多,伴著鑼鼓、鞭炮和喝彩聲,三千多盞水燈在燕子灣水域流淌成一條『龍』,蔚為壯觀!」
雷峰塔,因《白蛇傳》傳說故事而出名,是杭州民俗風情的象徵物。在杭州的節日風俗中,唯獨五月初五端午節與雷峰塔關係最密切。相傳這一天由於金山寺法海和尚的挑撥,使許仙強勸白娘子喝下過量雄黃酒而顯出白蛇真身,把許仙嚇個半死。
呂洪年提到,端午一是健身,二是防疫,圍繞強健體魄的主題,便有賽龍舟、採草藥、喝雄黃酒、吃癩蛤蟆、插艾草、掛菖蒲、香荷包、備「五毒扇」、吃「五黃」(雄黃、黃瓜、黃魚、黃豆板和鹹鴨蛋黃)等民俗風情。
「杭州大劇場與民間草臺班也會演出《白蛇傳》,滿城爭看《白蛇傳》也是杭州歷來的風俗。」他說。
除了杭州,浙江其他地區也有著獨特的民俗風情。在紹興市的農村和城鎮,有許多祭祀鬼神的紹興社戲如廟會戲、節令戲等,也釀造著著名的紹興黃酒;而在寧海縣則流行著正月舞獅,寧海武師在長期流傳發展中有著一套獨特的獅子舞風格。
此外,嘉興市的五芳齋粽子、網船會,海寧市的古典劇種皮影戲,舟山群島的漁民口頭音樂「號子」,寧波市的泥金彩漆工藝等等,也都是浙江省流傳下來、古老而悠久的江南民俗。
民俗滲透百姓生活
不少隨著時代流傳至今
呂洪年老家在紹興新昌,那兒有很多民間藝人的會班、大的廟會,民間文化氛圍非常濃厚。「我大哥能唱戲、能拉二胡、會做孔明燈;二哥也能玩,跳房子、打銅板都會。」
「風俗就在我們生活中,是我們生活的百科全書。」對於民間風俗,他這麼描述:「傳統的技藝或文化從老百姓流傳下來,世世代代滲透於百姓生活,在現代生活中依舊可以看到。」
比如在婚喪嫁娶的衣飾方面,南宋開始「新嫁娘坐花轎」。相傳康王為兌現承諾特許「浙江女子盡封皇」,自此便有浙江女子出嫁「十裡紅妝」,延續至今,成為今天特別是浙東地區的獨特婚俗。
在飲食方面,兩宋時期的著名菜餚如江瑤清羹、鱉蒸羊、蟹釀橙、荔枝白腰子等,已經被根據當時的菜譜和製作方法進行了仿製,成功端上了餐桌。
「以鱉蒸羊為例,一些重大宴席的第一味往往是以羊為原料的佳餚。鱉,則是江南山村流傳的民間補食菜餚,兩者相配,營養和味道都到位了。」呂洪年補充道。
另外,作為吉祥之物、強體之器,已有800餘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餘杭滾燈,每逢元宵必參與表演;西湖綢傘、武林活拳也保留至今。他說:「之前提到的沈家渡中元節水燈會還上了電視,也吸引了無數遊人觀者。」
不過,也有不少杭州民俗文化在年代裡消亡。比如,杭州西湖區留下街道東嶽社區的東嶽廟原來存在著一個民俗事象——「審瘋癲」,通過類似「唱雙簧」的辦法刺激審犯。這是過去時代治療精神病的一種絕招,不僅十分愚昧,也好生可笑。
呂洪年說,隨著現代醫藥科技事業的進步,精神刺激並不那麼可取了;其次或是「天堂地獄」觀念不再盛行,因此「審瘋癲」無效而消亡。
「江南民俗文化的流傳是比較普遍的,也有部分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老習俗在時代中緩慢消亡。我們需要儘可能為優秀的江南民俗申請遺產保護,不能讓它們隨意消亡。」他說。
學者名片
呂洪年著名民俗學家,浙江大學教授,著有《萬物之靈》等,曾獲香港董建華頌文史哲著作二等獎。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