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系列報導|「杭兒風」的源頭,原來就藏在江南民俗文化中

2020-12-14 騰訊網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黃子洋

民俗,自悠久歷史積澱而來,是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的人們所共同擁有的生活方式。在江南,「走三橋」、「花朝節」、「賞廟會」、「賽龍舟」、「三月三」都是比較經典的民俗傳統,它們從江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也影響著世世代代江南人。

江南屬水鄉,先秦兩漢時期被劃分出來,自古便山水相伴、土壤肥美、物資充沛、生產發達。江南傳統民俗文化也隨著朝代更迭慢慢沉澱,家住浙江的名家豐子愷也曾飽含深情地寫道:「我們是浙江石門灣人,住在上海也只管說石門灣的土白。吃石門灣式的菜,度石門灣似的生活!」

如今身處杭州,也還是能感受到鮮明的江南民俗文化的傳承。著名民間文學研究專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呂洪年說,明朝民歌《杭州風》就是如今「杭兒風」的源頭——其實風俗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怎樣生日祝壽,怎樣行成年禮,怎樣結婚生子。

江南水鄉孕育獨特風俗

冬天下酒菜是螃蟹

呂洪年說,明朝時有首著名的民歌《杭州風》,裡面有幾句「杭州風,會撮空;好知歹,麗一宗」就說明當時民風浮誕,一人倡,百人和,「『起無頭而過無影』的一陣風,這就是如今『杭兒風』的源頭。」

江南民俗文化起源於大禹治水時期,在江南獲得成功之時,種植稻穀的開山祖師是防風氏。若算其繁榮時期,約莫是在烠焬帝下江南觀光的年代。

「江南的農業經濟孕育了民間文化,農業方面一是生產稻穀為主,蠶桑養殖業為主;二以水田與旱地為主進行種植。」呂洪年介紹,江南民俗文化不僅包含了江南尋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也蘊含著傳統節日、方言俗語、民間信仰等。

《宋書·孔靖傳論》言:「魚鹽杞梓之利,充牣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長江下遊的江南地區港汊交錯,河流縱橫,山巒低伏,氣候溫暖,除了作為越國與南宋的政治中心外,也是不少朝代商業最繁榮的地區。

在如此富足的環境下,江南也產生了大量獨特的民俗。清代的《清嘉錄》就曾按節候羅列蘇州地區的風俗,比如正月鬧元宵、打燈謎,二月撐腰糕、賞梅花,三月插楊柳、吃青團;又或是八月吃餈粑、鬥蟋蟀,九月登高賞菊,十月吃蟹。

豐子愷在《憶兒時》中也回憶,臨近冬天父親就會做一道江南獨特的下酒菜——螃蟹,「剝得很精緻...放一點姜醋,拌一拌」。這蟹是江南水鄉溝渠到處生長著的蟹,不少江南人家對蟹獨有鍾情。

杭州民俗風情多

中元放水燈、端午雷峰塔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這是《憶江南》詞中最膾炙人口的一句,也是最適合描述杭州與江南關係的一句。在唐代,杭州還有「江南列郡,餘杭為大」的讚譽,如今作為浙江省省會城市,也是江南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地區。

在古代,杭州有水會和水燈的習俗,它們是農曆7月15日中元節的重要活動。凡15日左右,會有水會船隻經過中城河、上城河,船中有道士、和尚吹唱道場,有老太婆念佛號,船頭設佛籠的一座燈塔,四周設立冥鏹製成的傘扇等。

呂洪年說:「這日夜晚還要放類似荷花狀的水燈,據說是為屈死水中的冤魂引路。水燈以新安江上所放的最為著名,也有錢塘江水燈壓住大潮以防漫過三江口的傳言。」

2007年,呂洪年還曾前往蕭山區進化鎮沈家渡村觀看浦陽江水燈,「當晚7點多,伴著鑼鼓、鞭炮和喝彩聲,三千多盞水燈在燕子灣水域流淌成一條『龍』,蔚為壯觀!」

雷峰塔,因《白蛇傳》傳說故事而出名,是杭州民俗風情的象徵物。在杭州的節日風俗中,唯獨五月初五端午節與雷峰塔關係最密切。相傳這一天由於金山寺法海和尚的挑撥,使許仙強勸白娘子喝下過量雄黃酒而顯出白蛇真身,把許仙嚇個半死。

呂洪年提到,端午一是健身,二是防疫,圍繞強健體魄的主題,便有賽龍舟、採草藥、喝雄黃酒、吃癩蛤蟆、插艾草、掛菖蒲、香荷包、備「五毒扇」、吃「五黃」(雄黃、黃瓜、黃魚、黃豆板和鹹鴨蛋黃)等民俗風情。

「杭州大劇場與民間草臺班也會演出《白蛇傳》,滿城爭看《白蛇傳》也是杭州歷來的風俗。」他說。

除了杭州,浙江其他地區也有著獨特的民俗風情。在紹興市的農村和城鎮,有許多祭祀鬼神的紹興社戲如廟會戲、節令戲等,也釀造著著名的紹興黃酒;而在寧海縣則流行著正月舞獅,寧海武師在長期流傳發展中有著一套獨特的獅子舞風格。

此外,嘉興市的五芳齋粽子、網船會,海寧市的古典劇種皮影戲,舟山群島的漁民口頭音樂「號子」,寧波市的泥金彩漆工藝等等,也都是浙江省流傳下來、古老而悠久的江南民俗。

民俗滲透百姓生活

不少隨著時代流傳至今

呂洪年老家在紹興新昌,那兒有很多民間藝人的會班、大的廟會,民間文化氛圍非常濃厚。「我大哥能唱戲、能拉二胡、會做孔明燈;二哥也能玩,跳房子、打銅板都會。」

「風俗就在我們生活中,是我們生活的百科全書。」對於民間風俗,他這麼描述:「傳統的技藝或文化從老百姓流傳下來,世世代代滲透於百姓生活,在現代生活中依舊可以看到。」

比如在婚喪嫁娶的衣飾方面,南宋開始「新嫁娘坐花轎」。相傳康王為兌現承諾特許「浙江女子盡封皇」,自此便有浙江女子出嫁「十裡紅妝」,延續至今,成為今天特別是浙東地區的獨特婚俗。

在飲食方面,兩宋時期的著名菜餚如江瑤清羹、鱉蒸羊、蟹釀橙、荔枝白腰子等,已經被根據當時的菜譜和製作方法進行了仿製,成功端上了餐桌。

「以鱉蒸羊為例,一些重大宴席的第一味往往是以羊為原料的佳餚。鱉,則是江南山村流傳的民間補食菜餚,兩者相配,營養和味道都到位了。」呂洪年補充道。

另外,作為吉祥之物、強體之器,已有800餘年歷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餘杭滾燈,每逢元宵必參與表演;西湖綢傘、武林活拳也保留至今。他說:「之前提到的沈家渡中元節水燈會還上了電視,也吸引了無數遊人觀者。」

不過,也有不少杭州民俗文化在年代裡消亡。比如,杭州西湖區留下街道東嶽社區的東嶽廟原來存在著一個民俗事象——「審瘋癲」,通過類似「唱雙簧」的辦法刺激審犯。這是過去時代治療精神病的一種絕招,不僅十分愚昧,也好生可笑。

呂洪年說,隨著現代醫藥科技事業的進步,精神刺激並不那麼可取了;其次或是「天堂地獄」觀念不再盛行,因此「審瘋癲」無效而消亡。

「江南民俗文化的流傳是比較普遍的,也有部分不適應現代社會的老習俗在時代中緩慢消亡。我們需要儘可能為優秀的江南民俗申請遺產保護,不能讓它們隨意消亡。」他說。

學者名片

呂洪年著名民俗學家,浙江大學教授,著有《萬物之靈》等,曾獲香港董建華頌文史哲著作二等獎。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上海博物館江南文化藝術展:帶你走進夢中江南
    ▲ 展廳裡的浙江海寧皮影人與明成化年間說唱本,上海博物館藏上海博物館供圖▲ 南宋哥窯五足洗,上海博物館藏動脈影攝▲ 明朱稚徵竹雕高士圖筆筒,上海博物館藏上海博物館供圖▲ 明宣德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花卉紋執壺,上海博物館藏沈 量攝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中,江南是一個可以勾起無限想像的詞。
  • 李天綱:江南文化與歐洲世界
    過去殖民者說上海原來是小漁村,是誇耀他們的功績;今天外界貶稱上海漁村,是打壓自信心。作為新、老上海人,不自大驕傲,不妄自菲薄,但不能接受沒有事實的說法。上海不是小漁村,上海歷史博物館藏一幅「丹鳳樓下」畫卷,萬檣林立的景致。一季有幾千條船從福建、廣東、東南亞進到黃浦江,「南貨」中夾帶著很多「西洋貨」,怎麼就是小漁村?
  • 江南水文化,不只是帶有柔曼詩性
    二、從獨木舟到水上航運,發達的水運拓展江南先民的活動空間,形成了見多識廣的文化視野。江南地區,水網密布,「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考古發現的獨木舟,證明了早在8000年前,江南地區就因地制宜創造了舟船,拓寬了交往的途徑。春秋戰國時期,舟船除了用於交通運輸之外,還用於軍事上的防禦。
  • 來崇明這個地方休閒度假,感受一場江南文化~
    在遊玩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休閒餐廳中,品味崇明地道的農家菜。
  • 江南文化的特點:主情、尚文
    江南文化不是在一個封閉系統中自我繁殖起來的,而是在地理環境影響下各種文化歷史融合的產物。在傳統的儒道互補中,江南文化在精神上體現出對道的偏重,形成主情、尚文的文化。江南文化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雅文化,並受到城市市民文化的影響。
  • 「魚湯飯 品豐年」江南水鄉傳統民俗迎新春
    ↑1月4日,泉慶村的文化禮堂內,當地百姓和遊客準備品嘗魚湯飯。當日,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東林鎮泉慶村舉辦「魚湯飯 品豐年」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迎接新春佳節。泉慶村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村裡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成為漁業特色示範村。目前,魚湯飯已成為當地的特色傳統節慶活動,每年都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品嘗特色鄉村美食、滿足味蕾享受,感受濃濃年味。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影報導↑1月4日空中俯瞰泉慶村的民俗文化表演現場(無人機照片)。
  • 國內第一家由農民創辦的園林:以吳文化為內涵,展現江南人文民俗
    在位於無錫惠山區堰橋鎮西高山有一座極少數遊客知道的民間文化園林,這個地方門口有貫通長江南北的錫澄公路,南側有重要的交通樞紐滬寧高速公路,交通便捷,是太湖風景區中,一個別具風趣的鄉野文化景觀
  • 從「夜航船」到「他鄉客」,長三角江南文化論壇觀點精彩紛呈
    另一方面,它又充分顯示了江南水鄉的環境與道路特點。「船」是特殊的空間,它使旅客隔離於陸地,將其置於水上、行走的情境之中。 張繼的詩,塑造了很多優美的江南意象。烏啼和鐘聲訴諸聽覺,霜月、江風和漁火訴諸視覺,這些富含情韻的美妙意象,只有與大運河的背景結合起來,只有在充滿動感的「夜航船」中才會顯得格外美妙。
  • 胡曉明:江南文化,不只是風花雪月與小橋流水
    既然是「江南文化」而不是「江南地理」或「江南行政區劃」,我主張應以中國歷史與文學上形成的「江南認同」為依據來界定這個概念,即從先秦到近代,中國人對「江南」的描述、詠贊、議論、記憶、想像、追懷、體味、反思與前瞻,其中包括:文教與文明的認同、進步與開放的認同、社會和諧的認同、自由精神的認同、環境的認同、審美的認同等;可以從中提煉出「剛健、深厚、溫馨、靈秀」,是其特質。
  • 江南視點:略說江南的「狀元文化」——兼行雪浪山蔣子書院
    古代江南為皇朝提供了大量人才江南的「狀元文化」「狀元文化」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密切相關。隋唐之前,中國的官吏任用主要是世襲制和薦舉制,西漢的察舉和徵辟是薦舉製成熟的標誌,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則成了保護貴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
  • 主題環創,別具匠心的靈感——民俗風
    民俗文化是中國的瑰寶, 承載一個民族的記憶, 凝聚著匠人的精神 見證時代的過去, 前輩們留下來的文化智慧!
  • 醉美江南!26家晚報齊聚蘇州,觸摸古城文脈,體驗吳地民俗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王建偉 「最是江南美好蘇州」,第二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正在舉行,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陸續展開。近日,來自上海、濟南、合肥、寧波、南京、揚州等城市的26家重點晚報的媒體嘉賓代表齊聚蘇州,參加「相約『江南小劇場』品讀『姑蘇八點半』——2020長三角重點城市晚報·融媒體社長總編江南文化藝術節採風活動」。 此次採風活動中,媒體嘉賓們親身參與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遊節的相關活動,共同領略詩意江南的獨特魅力,共享精緻江南的美好生活。
  • 江南·人文|江南農民畫,中國民間美術的獨特一脈
    由此,農民畫像是一個窗口,觀者能夠從中窺看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等,更有時代背景,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現代化建設中,農民畫堪稱與時代脈搏共起伏,是以個人的「小時代」記錄著社會變遷的「大時代」。 江南很多地方都有散發著泥土芬芳的農民畫。金山農民畫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不僅體現金山或海派風貌,也浸潤著江南文化的特點。
  • 小橋流水碧於天,煙雨江南,一場不願醒來的江南夢
    在耳熟能詳的詞中,白居易筆下的江南意境:山間水際桃樹花開,嫣紅秀潤,春意盎然太過於濃烈些。這或許就是植入白居易腦海裡的江南吧!江南的四季總是風情萬種,但說到意境我還是感覺蘇東坡《望江南》「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更加貼切些。
  • 【科學文化】百年旗袍與江南文化(下)
    【科學文化】百年旗袍與江南文化(下) 2020-12-16 1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是名副其實的「江南」,但位置在長江以北
    說到「江南」地區,我相信很多中國人的腦海裡都會浮現出山清水秀、溫柔迷人、富庶發達等許多美好的想像, 關於「江南」的概念,被認為是指「長江中下遊以南」,其實「江南」的概念自古以來就在變化, 其實不僅僅是地理概念。
  • 關中本位與南北的區別江南政治上的江南為什麼會使隋朝衰落?
    在庾信入北之後,江南文學風格迅速在長安文壇流行起來,就像不毛之地文化沙漠吹來的南國風,江南體的迅速流行和傳播,使北周統治者深感不安,他們不願失去了關隴群體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固有的話語權。面對這樣的局面,北周統治者採取了「大誥體」來阻止江南書寫風格對北周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侵蝕。
  • 2020日記——江南的女子
    江南的風如此溫柔,輕輕吹過我柔柔的發間,輕輕吹過我溼潤的雙眸;江南的風如此溫暖,我靈敏的鼻息仿佛嗅到你談吐間暖暖的氣息;我敏感的身體仿佛觸到你拉著我手時潤心的溫暖;江南的風如此多情,吹綠了閃閃發亮的葉子,吹紅了暗香盈袖的花朵。江南的水靜靜的流淌。
  • 在長三角文博會,從「江南文創百景圖」一路看到「世界文化產業百景...
    這裡有最前沿的文創黑科技、 最勁爆的電競比賽現場、 最具江南特色的非遺工藝, 這裡有長三角文化旅遊產業 不斷融合的今天, 和創新發展的未來。
  • 華胥氏文化創始人宮阿娜: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創新與創意
    朝陽區委常委、副區長暴劍(右)朝陽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朝陽區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劉靜(左)作為專業文化IP商業運營者的與會代表,北京華胥氏文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宮阿娜在本次峰會上,從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創新與創意角度,分享了華胥氏文化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策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