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文化,不只是帶有柔曼詩性

2021-01-09 新華社客戶端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古往今來,江南地區、江南文化都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江南地區的水文化孕育了魚米之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古鎮、名鎮。它們的成功源自水、得益於水,又進一步豐富了水鄉風情的文化根底和人文基因。

比如,浙東的唐詩之路,讓水路詩路交融、歷史人文地理交匯,具有山清水秀、詩情畫意的典型特點。在唐代,這條水路吸引前來踏訪、遊賞、交遊、吟詠的詩人在400位以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維等都在此留下了精品佳作,讓整個江南洋溢靈動的詩性,口口相傳、代代流傳。

在江南,一部城市的文明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治理水患、利用水源的歷史。江南地區的文化,雖然呈現千姿百態的不同特色,但都或多或少帶有水文化的基因。它們不只有優美柔曼的詩性,更有開放進取的野性以及海納百川的包容性、追求卓越的開拓性;既是大自然的恩賜和造化,更是我們祖先通過勞動、創造留下的歷史積澱,蘊含無數的人文傳奇。

歷史上,「五裡七裡一縱浦,七裡十裡一橫浦」的江南地區,憑藉水的流動孕育了靈動、豐富的水文化;長三角地區特定的生存生態和自然環境,為江南文化的成熟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發展條件。面向未來,它也是推動長三角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軟實力。

造就「窗外聞櫓聲,門前連市井」的別樣風景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每平方公裡的河網長度達6公裡左右。在太湖、澱山湖、大運河、蘇州河、黃浦江和東海的江河湖海中,散落著享譽世界的諸多水鄉古鎮。

一、水生水植水產「三水」等養育勤勞智慧的江南先民,形成了富有才智的江南文化基因。

民以食為天。江南地區的河姆渡、崧澤等古文化遺址的發掘和考古,向人們展示了六七千年前江南先民的生活環境。那時已有水井的開鑿,解決了飲水之困;粳谷和秈谷的出土,證明了水稻的人工栽培和種植;水生動物和水產魚類骨骼的遺存、水生植物(茭白、藕等)的遺蹟,表明人類逐步進入農耕牧漁時代,出現了較為富足的魚米之鄉的跡象。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漁比獵要安全。潮起潮落的「拾海」捕魚,體現了江南先民的生存智慧。「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即利用潮汐上下,插竹布陣,用智慧製造捕捉魚蝦的「蟹籪」,也成就了上海的地名「滬」。

由水而生的鹽業,進一步豐富了江南先民的味覺,在飲食上有了新的創造。隨之而來,以鹽業為依託的醬業、酒業、染業等,構建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內在乾坤。

在江南地區,除了豐富的水產魚類之外,水生蔬菜中的茭白、蓮藕、慈姑、水芹、荸薺、菱、芡實、蓴菜,被人們稱為「水八仙」,作為飲食的佳餚,讓人們有了更多舌尖上的美味享受。

據《越絕書》記載:(勾踐)「走犬若耶,休謀石室,食於冰廚」。冬冰夏用,是江南先民對水的物理狀態認識的深化。可以說,這是人類最早的冰凍技術和保鮮手段的創造、創新。

二、從獨木舟到水上航運,發達的水運拓展江南先民的活動空間,形成了見多識廣的文化視野。

江南地區,水網密布,「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考古發現的獨木舟,證明了早在8000年前,江南地區就因地制宜創造了舟船,拓寬了交往的途徑。

春秋戰國時期,舟船除了用於交通運輸之外,還用於軍事上的防禦。

《墨子》中記述了一場舟戰: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退難;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而退速。越人因此若勢,亟敗楚人。這是江南先民善於利用水流的特點,把握戰機、創造先機,繼而戰勝對方的成功案例。

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在上海青浦的吳淞江邊建造高等級的「青龍戰艦」,標誌著軍事力量的從小到大、由弱變強。這也為上海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青龍港,由軍事向貿易轉型奠定了基礎。

豐富多彩的水文化,對江南先民的衣食住行產生了深遠影響。「開門見湖,出門動櫓」以及「窗外聞櫓聲,門前連市井」等,別有一番情趣。

智慧的江南人,還憑藉水的資源、水的靈性,創造了眾多的文化產品。

例如,藍印花布,靠水扎染;酒醬釀造,柔情如水;水印木刻,得水靈性;水彩繪畫,寫意心境。

再如,搖快船、打船拳、蕩湖船、划龍舟,以及那具有江南韻味的田山歌、越劇、滬劇、錫劇等飄蕩在湖畔水面,成為江南水文化的源頭和碼頭。

三、天人合一塑造平等自由的生態,進一步豐富人們的精神家園。

江南先民面對令人不解的自然界現象時,往往會求助於上天和神靈。在上海崧澤和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都發現有燎祭祀神的遺蹟;出土的玉琮上都有獸面鳥紋。

江南先民早期崇拜的鳥,主要源自他們生活的大片鹽鹼沼澤地。那裡潮汐出沒、水草叢生,是鳥類棲息和繁殖的理想之地。鳥類既能自由翱翔,又可悠閒自得地生活,讓江南先民羨慕不已。在近海,鳥可與人為伴,解除人們的寂寞;在遠海,又可預示陸地的方位,引導船隻航行。鳥類這些「神靈」啟示,讓江南先民對它們肅然起敬。

對龍的崇拜,則源自對江海怒濤的恐懼。這也是一種水文化的具體體現,最終融入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大家庭中。

四、通過順勢而為的水利設施改造創新,形成了通達善變、敢為人先的文化特性。

江南的水系,既是水利,也是水害。從遠古大禹治水,建立江南一帶的水利系統,到奮戰在吳淞江、蘇州河的林則徐、任仁發等地方官員前赴後繼治水,包括上海普陀紫丹苑的水利工程遺址,都是科學昌明與工匠精神的生動案例。

同時,一系列江海灘涂圍墾工程的實施,造就了豐衣足食的工農業生產基地,加速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大批專業化、工商型的巨鎮、大鎮、強鎮和富鎮。

造就移民匯聚、人才輩出與文化的融合創造

江南之勝在於水,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靈魂、血液、細胞。源遠流長的江南水文化的精神內涵,具有如下幾個特質:

一是水滴石穿的堅韌品質。

江南人歷來具有臥薪嘗膽、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諸如大禹的治水、任仁發的吳淞江整治,都是在與水患的頑強拼搏中經歷錘鍊。上世紀50年代,以上海青浦任屯村等為代表的江南地區水環境改造、「消滅釘螺,送走瘟神」的偉大創舉,是滴水穿石、逆水行舟的典型代表。

堅韌是江南水文化的根底所在。江南不僅有杏花春雨的風花雪月,更是孕育江海奔流、創造奇蹟、凝聚精神的一方熱土,具有流水般的人生大智慧。

二是海納百川的豐厚內涵。

具有吸納特質的水文化總是繞不開海納百川的「海」字。開放和包容是江南文化的主要內涵。水陸交通的便利,造就了人才的集結。古代的廣富林、現代的上海灘,都帶來移民的匯聚、精英的集聚。

人文的豐厚、民眾的教化,使得江南地區人才輩出。唐宋時期的青龍鎮,米芾的到任、蘇東坡等名士集聚以及文化望族的形成、名門家學的淵源,都是與水文化不可分割的。

考古發現,江南水文化也受到荊楚、中原等地文化的深遠影響。包容接納又不斷融合創造,最終塑造了江南水文化的風採和風骨。

三是和風細雨的溫潤特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水是一個重要的審美對象,通常給人帶來一種安寧、純淨、祥和的溫情,如「似水流年」「柔情似水」「清如水,明如鏡」等。

在江南水文化的特別土壤中,人們通過自然平常的江南風物和天然人倫,可以一步步體會到生活的雅致、生命的精深,進而轉化成追求內在的超越、細緻、醇正與典雅。它讓生命的安頓方式有了新的途徑,營造了經世致用、務實篤行的人格特質。

從唐代開始,江南地區就成為人們心嚮往之的詩意棲居地。韋莊在《菩薩蠻》中寫道:「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詩意家園,讓文人流連忘返。

四是流水不腐的靈動性格。

江南地區因流動而交流、因流動而自由、因流動而多元、因流動而靈動。不論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還是陸機的草書《平復帖》,也都體現了水的律動和靈性。

靈動的水文化,展現了江南人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江南人性格中的清澈而精明、平淡而內斂,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而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結果。

歷史上,江南地區還湧現了不少英雄豪傑、聖賢名相、詩家書聖等。不僅有「劍膽琴心」之類的才俊英豪之氣,還有柔中帶剛、剛中帶柔、剛柔相濟、厚重自強的文化基因。

江南的女性,也創下非凡的業績。據不完全統計,清代江南女作家有2258人,佔當時女作家總數的70%之多。江南水文化中,由於女性的創造,增添了更多的審美和詩意,讓剛柔相濟的文化基因源源不斷、生生不息。

造就安而重教、富而思善及率先求變的智慧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讓江南水文化與長三角一體化共生共榮、協調發展,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城市群的吸引力、競爭力和影響力。

第一,傳承好「智者樂水、通達善變」的水文化智慧。

長三角地區具有「三江五湖」的天時地利,人們性格中養成的靈活善變、機智敏捷具有充分的施展空間。回溯歷史不難發現,每當機會來臨,長三角地區的人們總是能夠搶抓機遇、順應潮流、順勢而為。

無論是唐代的「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宋代的「蘇湖熟,天下足」,還是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率先萌芽、城市群的不斷壯大、實業家的蓬勃湧現、老字號品牌的不斷造就,都得益於此。近代以來,江南地區的人們機智巧思、大膽開拓,走出了一條敢為天下先的創業創新之路,受到全國各地的關注。

當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我們要傳承好江南水文化的智慧,滿足健康宜居的生存需求,率先求變轉型、轉化創新,發展好綠色智慧的新經濟,創造好綠色生態的新生活。

第二,弘揚好「上善若水、兼容並蓄」的水文化精神。

隨物賦形、融匯百川讓江南文化、紅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等古今中外多元文化在此互動,寫下文明、文化融合發展的精彩篇章。

第三,培育好「崇文重教、經世致用」的水文化基因。

江南水文化,賦予長三角地區的人們以溫潤柔和、崇文尚雅的性格特徵以及安而重教、富而思善的社會心理。水文化是詩性的,但絕對不是避世的,而是要經世致用。任何時候,「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者之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都必須繼承和弘揚。

第四,塑造好「剛柔相濟、雅俗共存」的水文化性格。

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滬劇、越劇、崑曲、錫劇、評彈等文藝樣式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傳統的名士文化、民俗文化、書法文化、酒文化、橋文化、絲綢文化、地名文化等,要在傳承中發展,走向雅俗共賞。

第五,孕育好「求新求變,巧奪天工」的水文化氣質。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匠人匠心,是江南水文化的一個寶貴特徵。

可通過建立博物館聯盟、文化聯展等,讓文化遺產重新煥發生機,讓古文化動起來、水文化流起來。

進一步來看,在服務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要用好、用足江南水文化的資源,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其成為長三角地區城市之間交流合作的黏合劑、潤滑劑和催化劑。

要變城市間的競爭格局為共贏格局,變分割模式為協作模式,共享人才、資本和技術資源。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創造更加豐富和優質的文化產品,形成區域文化品牌。

要充分發掘水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弘揚水文化的開放和交流特徵,進一步盤活江南水鄉的文化資源,讓文化資源成為發展和轉型的資本,繼而流出中國、走向全球,最終匯入世界文明的浪潮中。(曹偉明)

相關焦點

  • 胡曉明:江南文化,不只是風花雪月與小橋流水
    胡曉明:這裡常常會有一個誤區,一些學者在界定江南文化的概念時,往往習慣於先從江南地域講起,這是不對的。 胡曉明:江南文化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與吳越文化的融合,因而具有最為充分的南北二元性,既是最深厚,也是最靈秀的。它又是除了北京之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因而得益,是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十八世紀產生了江南經濟奇蹟,是古代中國文化的高峰,也是中國早期的現代性,因而是至今仍最有活力的文化。
  • 江南文化的特點:主情、尚文
    江南文化不是在一個封閉系統中自我繁殖起來的,而是在地理環境影響下各種文化歷史融合的產物。在傳統的儒道互補中,江南文化在精神上體現出對道的偏重,形成主情、尚文的文化。江南文化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雅文化,並受到城市市民文化的影響。
  • 梅雨,鐫刻在江南上的一首詩
    梅雨,鐫刻在江南上的一首詩 楚予微茫 荊楚大地,予以文化 暗夜微茫,如希望點點 關注
  • 上海博物館江南文化藝術展:帶你走進夢中江南
    它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景,是「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柔情,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繁華,也是「長江白浪不曾憂」的淡泊……上海博物館歷時兩年打造的「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力圖用文物闡釋「江南」這一內涵豐厚的文化意象。
  • 從「夜航船」到「他鄉客」,長三角江南文化論壇觀點精彩紛呈
    另一方面,它又充分顯示了江南水鄉的環境與道路特點。「船」是特殊的空間,它使旅客隔離於陸地,將其置於水上、行走的情境之中。 張繼的詩,塑造了很多優美的江南意象。烏啼和鐘聲訴諸聽覺,霜月、江風和漁火訴諸視覺,這些富含情韻的美妙意象,只有與大運河的背景結合起來,只有在充滿動感的「夜航船」中才會顯得格外美妙。
  • 潘江龍:水彩重生之詩性表達
    」,近代英國美學家雖然把詩性思維提到美學的主要地位,但他們只是局限在機械的「觀念聯想律」的圈子裡,並沒有說明詩性思維與藝術創造的真正關係。水彩畫類同於中國的水墨畫,當畫面具備了「詩性思維」特徵後,「意」顯而「興」起,讓水彩畫的表現具有了文化的特徵、精神的品質。一旦具有「隱喻」的功能,畫面中的水彩畫自然而然地就具有了繪畫的本質意義,無論是具象、表現或抽象水彩都會增加它的表現力。
  • 江南文化系列報導|「杭兒風」的源頭,原來就藏在江南民俗文化中
    江南傳統民俗文化也隨著朝代更迭慢慢沉澱,家住浙江的名家豐子愷也曾飽含深情地寫道:「我們是浙江石門灣人,住在上海也只管說石門灣的土白。吃石門灣式的菜,度石門灣似的生活!」 如今身處杭州,也還是能感受到鮮明的江南民俗文化的傳承。
  • 王府禮序,山水詩畫,直抵心靈深處的期許——江南古典園林的意境
    ——王府禮序 山水詩畫——入口落客亭 溯源古代府院生活,提取「天工開物、文心作美、素雅靜淡、意境悠遠」造園觀,傳承世家榮耀,回歸人文,傳承園林空間序列,演繹現代品質生活。以【王府禮序、山水詩畫】的設計理念,貫穿於整個別墅園林設計中。
  • 詩性智慧與智態化敘事
    由諾布旺丹撰著、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性智慧與智態化敘事傳統:格薩爾傳承類型的再發現》,通過對格薩爾史詩書寫藝人丹增扎巴的敘事文本、藝人成長語境的深度追蹤研究,將丹增扎巴的創作稱為「智態化敘事」文本——一種新的格薩爾史詩敘事形態。
  • 來崇明這個地方休閒度假,感受一場江南文化~
    在詩和遠方的意境中,感受崇明的鄉土和鄉愁。三民文化村,等你來玩~江南三民文化村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上海市文化產業園區、上海市科普基地,景區擁有展現民族精神的中華龍宮展示館,展現民間文化、海派非遺的「如詩根藝」館,展現崇明地標民俗文化的崇明土布館和長壽博物館,展現行知教育思想的行知園
  • 他是典型的詩紅人不紅,一首經典的五律,寫出了江南最美的春天
    唐朝有很多詩人,他們儘管名氣並不是很大,可作品卻又是膾炙人口,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典型的詩紅人不紅。那其中最典型的一位詩人,那就是盛唐詩人王灣,雖然他的作品並不是很多,可是一首經典的五言律詩《次北固山下》,卻是深入人心,相信很多人都讀過。
  • 孔雀城柏悅府·匠造|風月彩霞池,復現江南水韻
    江南園林以美景聞名世界,而俗話說無水不成園,園林最美之處正是它的「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往今來,文人雅士皆醉心於在園中營造咫尺山水,以寄託情感。園林依水,而能成詩,四時之景不同,朝夕之間各異。流水輕盈,靜水安寧,碧波遊魚、清荷亭亭,為園景增添自然的生氣。
  • 江南才子徐禎卿:詩有漢唐格調,得江左風流
    詩冠吳中的江南才子徐禎卿江南的繁華,歷來廣受稱讚,清秀婉約的山水、發展迅速的經濟文化,孕育了許多風流倜儻而又情感細膩的讀書人,諸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江南四大才子」。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中四才子」,因為他們居住地蘇州古時又稱吳中,故有此名稱。
  • 錢塘江詩路文化述論-光明日報-光明網
    「錢塘江詩路」即是以「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為主線的一條文化旅遊路線。這條路線以古人的詩歌創作為線索,兼備文獻、文學與地理學價值。本文擬對錢塘江沿線歷代詩歌進行梳理,研析其文學審美性,進而挖掘詩路所蘊藏的文化內涵。
  • 「江南水王」洞庭山如何突圍千億飲用水市場?
    在喝水這件事上,大多數消費者似乎比較隨性,基本的需求都指向了便利和便宜。看似門檻很低,但在業界看來,長時間的市場投入和品牌維護才是最大門檻。    想要保持品牌持久生命力和競爭力,就要不斷推動品牌迎合當下市場,差異化競爭。有業內專家預估,國內瓶裝水市場有不少於3000個品牌,而農夫山泉、怡寶、娃哈哈、百歲山等幾大巨頭佔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 梅雨潤江南 帶你到無錫惠山古鎮賞一番
    「一川菸草 ,滿城風絮 ,梅子黃時雨」,每年的這個時節,又迎來了江南梅雨時節。每年6月中旬以後,雨帶維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帶停留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一天稱為「出梅」。
  • 一首冷門詩,絕美無比,雖然僅28個字,卻寫盡了江南的唯美秀麗!
    那麼,江南到底有多美呢?白居易會這樣告訴你: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只是讀讀這幾句詩,就已經令人心醉了。而江南的美景不僅僅藏在這些人人皆知的名作之中,有一些不知名的詩人,他們的詩中也多有自己對於江南的喜愛,也同樣描寫了江南那令人陶醉的美景。今天,小赫赫就為大家介紹這樣一首冷門唐詩。
  • 小橋流水碧於天,煙雨江南,一場不願醒來的江南夢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詩人白居易一闕膾炙人口的《憶江南》詞,是距離他在蘇杭任職已經過去了十餘年,因銘記江南之美的景致與風物卻從未忘卻,在已過花甲之年後寫就的。
  • 元代王蒙:水暈墨章下鬱茂潤澤的深邃江南
    長松高樹挺立於重山復水間,在秀潤清新中現出厚重渾穆,牛毛皴在石中純以焦墨皴擦,不留一絲餘地,其中再加以破點,遠遠望去頓覺鬱然深秀。茂林山寺間以松林近景,相互屈伸變換,匠心獨運的山谷在穿插映帶中蜿蜒曲折,氣勢繁複鬱茂而單純,令觀者在深邃的意境中奇特的精神享受。獨創的"水暈墨章"令畫中山水似臨風雨,縱橫離奇,端倪莫辨中盡顯溪山的元氣磅礴。
  • 江南早冬: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冬天,在我國一般指的是農曆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這三個月的時間。但是,由於我們國家的國土面積非常廣闊,從北到南進入冬天的時間也有比較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