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古往今來,江南地區、江南文化都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江南地區的水文化孕育了魚米之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古鎮、名鎮。它們的成功源自水、得益於水,又進一步豐富了水鄉風情的文化根底和人文基因。
比如,浙東的唐詩之路,讓水路詩路交融、歷史人文地理交匯,具有山清水秀、詩情畫意的典型特點。在唐代,這條水路吸引前來踏訪、遊賞、交遊、吟詠的詩人在400位以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維等都在此留下了精品佳作,讓整個江南洋溢靈動的詩性,口口相傳、代代流傳。
在江南,一部城市的文明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治理水患、利用水源的歷史。江南地區的文化,雖然呈現千姿百態的不同特色,但都或多或少帶有水文化的基因。它們不只有優美柔曼的詩性,更有開放進取的野性以及海納百川的包容性、追求卓越的開拓性;既是大自然的恩賜和造化,更是我們祖先通過勞動、創造留下的歷史積澱,蘊含無數的人文傳奇。
歷史上,「五裡七裡一縱浦,七裡十裡一橫浦」的江南地區,憑藉水的流動孕育了靈動、豐富的水文化;長三角地區特定的生存生態和自然環境,為江南文化的成熟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發展條件。面向未來,它也是推動長三角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軟實力。
造就「窗外聞櫓聲,門前連市井」的別樣風景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平均每平方公裡的河網長度達6公裡左右。在太湖、澱山湖、大運河、蘇州河、黃浦江和東海的江河湖海中,散落著享譽世界的諸多水鄉古鎮。
一、水生水植水產「三水」等養育勤勞智慧的江南先民,形成了富有才智的江南文化基因。
民以食為天。江南地區的河姆渡、崧澤等古文化遺址的發掘和考古,向人們展示了六七千年前江南先民的生活環境。那時已有水井的開鑿,解決了飲水之困;粳谷和秈谷的出土,證明了水稻的人工栽培和種植;水生動物和水產魚類骨骼的遺存、水生植物(茭白、藕等)的遺蹟,表明人類逐步進入農耕牧漁時代,出現了較為富足的魚米之鄉的跡象。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漁比獵要安全。潮起潮落的「拾海」捕魚,體現了江南先民的生存智慧。「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即利用潮汐上下,插竹布陣,用智慧製造捕捉魚蝦的「蟹籪」,也成就了上海的地名「滬」。
由水而生的鹽業,進一步豐富了江南先民的味覺,在飲食上有了新的創造。隨之而來,以鹽業為依託的醬業、酒業、染業等,構建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內在乾坤。
在江南地區,除了豐富的水產魚類之外,水生蔬菜中的茭白、蓮藕、慈姑、水芹、荸薺、菱、芡實、蓴菜,被人們稱為「水八仙」,作為飲食的佳餚,讓人們有了更多舌尖上的美味享受。
據《越絕書》記載:(勾踐)「走犬若耶,休謀石室,食於冰廚」。冬冰夏用,是江南先民對水的物理狀態認識的深化。可以說,這是人類最早的冰凍技術和保鮮手段的創造、創新。
二、從獨木舟到水上航運,發達的水運拓展江南先民的活動空間,形成了見多識廣的文化視野。
江南地區,水網密布,「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考古發現的獨木舟,證明了早在8000年前,江南地區就因地制宜創造了舟船,拓寬了交往的途徑。
春秋戰國時期,舟船除了用於交通運輸之外,還用於軍事上的防禦。
《墨子》中記述了一場舟戰:昔者,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退難;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而退速。越人因此若勢,亟敗楚人。這是江南先民善於利用水流的特點,把握戰機、創造先機,繼而戰勝對方的成功案例。
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在上海青浦的吳淞江邊建造高等級的「青龍戰艦」,標誌著軍事力量的從小到大、由弱變強。這也為上海最早的對外貿易港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青龍港,由軍事向貿易轉型奠定了基礎。
豐富多彩的水文化,對江南先民的衣食住行產生了深遠影響。「開門見湖,出門動櫓」以及「窗外聞櫓聲,門前連市井」等,別有一番情趣。
智慧的江南人,還憑藉水的資源、水的靈性,創造了眾多的文化產品。
例如,藍印花布,靠水扎染;酒醬釀造,柔情如水;水印木刻,得水靈性;水彩繪畫,寫意心境。
再如,搖快船、打船拳、蕩湖船、划龍舟,以及那具有江南韻味的田山歌、越劇、滬劇、錫劇等飄蕩在湖畔水面,成為江南水文化的源頭和碼頭。
三、天人合一塑造平等自由的生態,進一步豐富人們的精神家園。
江南先民面對令人不解的自然界現象時,往往會求助於上天和神靈。在上海崧澤和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都發現有燎祭祀神的遺蹟;出土的玉琮上都有獸面鳥紋。
江南先民早期崇拜的鳥,主要源自他們生活的大片鹽鹼沼澤地。那裡潮汐出沒、水草叢生,是鳥類棲息和繁殖的理想之地。鳥類既能自由翱翔,又可悠閒自得地生活,讓江南先民羨慕不已。在近海,鳥可與人為伴,解除人們的寂寞;在遠海,又可預示陸地的方位,引導船隻航行。鳥類這些「神靈」啟示,讓江南先民對它們肅然起敬。
對龍的崇拜,則源自對江海怒濤的恐懼。這也是一種水文化的具體體現,最終融入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大家庭中。
四、通過順勢而為的水利設施改造創新,形成了通達善變、敢為人先的文化特性。
江南的水系,既是水利,也是水害。從遠古大禹治水,建立江南一帶的水利系統,到奮戰在吳淞江、蘇州河的林則徐、任仁發等地方官員前赴後繼治水,包括上海普陀紫丹苑的水利工程遺址,都是科學昌明與工匠精神的生動案例。
同時,一系列江海灘涂圍墾工程的實施,造就了豐衣足食的工農業生產基地,加速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大批專業化、工商型的巨鎮、大鎮、強鎮和富鎮。
造就移民匯聚、人才輩出與文化的融合創造
江南之勝在於水,水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靈魂、血液、細胞。源遠流長的江南水文化的精神內涵,具有如下幾個特質:
一是水滴石穿的堅韌品質。
江南人歷來具有臥薪嘗膽、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諸如大禹的治水、任仁發的吳淞江整治,都是在與水患的頑強拼搏中經歷錘鍊。上世紀50年代,以上海青浦任屯村等為代表的江南地區水環境改造、「消滅釘螺,送走瘟神」的偉大創舉,是滴水穿石、逆水行舟的典型代表。
堅韌是江南水文化的根底所在。江南不僅有杏花春雨的風花雪月,更是孕育江海奔流、創造奇蹟、凝聚精神的一方熱土,具有流水般的人生大智慧。
二是海納百川的豐厚內涵。
具有吸納特質的水文化總是繞不開海納百川的「海」字。開放和包容是江南文化的主要內涵。水陸交通的便利,造就了人才的集結。古代的廣富林、現代的上海灘,都帶來移民的匯聚、精英的集聚。
人文的豐厚、民眾的教化,使得江南地區人才輩出。唐宋時期的青龍鎮,米芾的到任、蘇東坡等名士集聚以及文化望族的形成、名門家學的淵源,都是與水文化不可分割的。
考古發現,江南水文化也受到荊楚、中原等地文化的深遠影響。包容接納又不斷融合創造,最終塑造了江南水文化的風採和風骨。
三是和風細雨的溫潤特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水是一個重要的審美對象,通常給人帶來一種安寧、純淨、祥和的溫情,如「似水流年」「柔情似水」「清如水,明如鏡」等。
在江南水文化的特別土壤中,人們通過自然平常的江南風物和天然人倫,可以一步步體會到生活的雅致、生命的精深,進而轉化成追求內在的超越、細緻、醇正與典雅。它讓生命的安頓方式有了新的途徑,營造了經世致用、務實篤行的人格特質。
從唐代開始,江南地區就成為人們心嚮往之的詩意棲居地。韋莊在《菩薩蠻》中寫道:「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詩意家園,讓文人流連忘返。
四是流水不腐的靈動性格。
江南地區因流動而交流、因流動而自由、因流動而多元、因流動而靈動。不論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還是陸機的草書《平復帖》,也都體現了水的律動和靈性。
靈動的水文化,展現了江南人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江南人性格中的清澈而精明、平淡而內斂,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而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結果。
歷史上,江南地區還湧現了不少英雄豪傑、聖賢名相、詩家書聖等。不僅有「劍膽琴心」之類的才俊英豪之氣,還有柔中帶剛、剛中帶柔、剛柔相濟、厚重自強的文化基因。
江南的女性,也創下非凡的業績。據不完全統計,清代江南女作家有2258人,佔當時女作家總數的70%之多。江南水文化中,由於女性的創造,增添了更多的審美和詩意,讓剛柔相濟的文化基因源源不斷、生生不息。
造就安而重教、富而思善及率先求變的智慧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讓江南水文化與長三角一體化共生共榮、協調發展,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城市群的吸引力、競爭力和影響力。
第一,傳承好「智者樂水、通達善變」的水文化智慧。
長三角地區具有「三江五湖」的天時地利,人們性格中養成的靈活善變、機智敏捷具有充分的施展空間。回溯歷史不難發現,每當機會來臨,長三角地區的人們總是能夠搶抓機遇、順應潮流、順勢而為。
無論是唐代的「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宋代的「蘇湖熟,天下足」,還是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率先萌芽、城市群的不斷壯大、實業家的蓬勃湧現、老字號品牌的不斷造就,都得益於此。近代以來,江南地區的人們機智巧思、大膽開拓,走出了一條敢為天下先的創業創新之路,受到全國各地的關注。
當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我們要傳承好江南水文化的智慧,滿足健康宜居的生存需求,率先求變轉型、轉化創新,發展好綠色智慧的新經濟,創造好綠色生態的新生活。
第二,弘揚好「上善若水、兼容並蓄」的水文化精神。
隨物賦形、融匯百川讓江南文化、紅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等古今中外多元文化在此互動,寫下文明、文化融合發展的精彩篇章。
第三,培育好「崇文重教、經世致用」的水文化基因。
江南水文化,賦予長三角地區的人們以溫潤柔和、崇文尚雅的性格特徵以及安而重教、富而思善的社會心理。水文化是詩性的,但絕對不是避世的,而是要經世致用。任何時候,「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者之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都必須繼承和弘揚。
第四,塑造好「剛柔相濟、雅俗共存」的水文化性格。
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滬劇、越劇、崑曲、錫劇、評彈等文藝樣式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傳統的名士文化、民俗文化、書法文化、酒文化、橋文化、絲綢文化、地名文化等,要在傳承中發展,走向雅俗共賞。
第五,孕育好「求新求變,巧奪天工」的水文化氣質。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匠人匠心,是江南水文化的一個寶貴特徵。
可通過建立博物館聯盟、文化聯展等,讓文化遺產重新煥發生機,讓古文化動起來、水文化流起來。
進一步來看,在服務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要用好、用足江南水文化的資源,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其成為長三角地區城市之間交流合作的黏合劑、潤滑劑和催化劑。
要變城市間的競爭格局為共贏格局,變分割模式為協作模式,共享人才、資本和技術資源。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創造更加豐富和優質的文化產品,形成區域文化品牌。
要充分發掘水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弘揚水文化的開放和交流特徵,進一步盤活江南水鄉的文化資源,讓文化資源成為發展和轉型的資本,繼而流出中國、走向全球,最終匯入世界文明的浪潮中。(曹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