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不是在一個封閉系統中自我繁殖起來的,而是在地理環境影響下各種文化歷史融合的產物。在傳統的儒道互補中,江南文化在精神上體現出對道的偏重,形成主情、尚文的文化。江南文化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雅文化,並受到城市市民文化的影響。明清時期,張揚個性解放的精神,對束縛個性的封建綱常理學構成強烈的衝擊。這對文人享受生活此在的,在點滴的日常生活中追求審美化的生活方式,包括寄情於崑曲聲色之中,可以說,影響都頗深。
江南文化是在地理環境影響下各種文化融合的產物,在精神上體現出對道的偏重,形成主情、尚文的文化。江南文化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雅文化,並在特定歷史時期受到城市市民文化的影響。
中西方理論都談到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影響。中國人認為宇宙萬物不過是「氣」的形式,《淮南子·地形訓》從五行的角度來解釋地理物質環境對人的影響:「土地各以其類生,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瘴氣多喑,風氣多聾。」
不同的自然環境還會影響到人的審美心理。北方多崇山峻岭和高原,植被和色彩都顯得相對單調。同時自然山川又具有嚴峻、崇高和闊大的美,自然界的這種美感類型便成為記憶中一種固定的審美感受,而這種審美感受在以後的審美過程中又以審美經驗的形式出現,成為審美判斷的一個基礎。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人,喜好剛毅雄強、粗獷豪邁的美感類型;而江南物產豐饒、山川秀美,植被繁密多彩,景觀變化細微而多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長期感受著的是溫山軟水、鶯飛草長,其文化心理極易被導向精細和柔婉。這是暱狎溫柔、悽迷溫婉的江南地理環境對人的心理與性格的柔化。
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對人的文化心理也會有極大的影響。最能代表江南地區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一是稻作,二是舟船。明代王士性在其《廣志繹》卷二「兩都」條中指出:「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溼,北土燥,南宜稻,北宜黍、粟、麥、菽,天造地設,開闢已然,不可強也。」江南的土壤氣候適合生長水稻。因此,順應自然規律,樂天知命,在對自然「漸變」的把握下形成了的敏感、纖細、穩定、平和的文化心理。
舟船的使用歷史在江南出現得很早,在河姆渡文化的出土文物中,己經有了木船槳、陶舟和獨木舟的遺骸了。《漢書·五行志》稱:「吳地以船為家,以魚為食。」《淮南子》亦云:「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這些都說明了很早時候舟船就是江南地區主要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了。「春水碧於天,畫船聽水眠」,在細膩、柔軟、溫順的水波輕撫下,心靈變得鬆弛、舒展、自在、愜意,這是擺脫桎梏、融於自然後的審美愉悅。「山溫水軟似名姝」,水文化鑄就了江南文化上的陰柔、清纖靈動特點。
在地理環境影響下,文學藝術也會呈現出不同特點。江南地區「還在哲學與藝術方面催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美學思想」,文化與自然有一種天然的溝通,「通常將清虛的玄理寓入日常生活之中,並以此為基礎孕育出一種活潑而又空靈的特殊的詩性特質。」
正如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中國文學思想史》中指出南北方文學精神的不同: 首先就風土來看,一般地說,南方氣候溫暖,土地低溼,草木繁茂,山川明媚,富有自然資源。北方則相反,氣候寒冷,土地高燥,草木稀少,很少優美風光,缺乏自然資源。所以,南方人生活比較安樂,有耽於南國幻想與冥想的悠閒。因而民風較為浮華,富於空想、熱情、詩意。而其文藝思想則趨於浪漫,有流於逸樂的華麗遊蕩的傾向;反之,北方人要為生活奮鬥,因而性格質樸,其特點是現實的、理智的、散文的。從而其文藝思想趨於有功利主義的現實主義,傾向於力行的質實敦樸的精神。
總之,江南文化精神是在地理環境影響下歷各種文化融合的產物。南北方文化的交融,使江南在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中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江南文化並非是單一向度的,而是存在著矛盾性,如倫理上的重利與輕死,文化中的安於現狀的淡泊保守與突破束縛、敢為天下先的求新求變,不同文化特質矛盾、統一於江南文化這一機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