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00」後高中生執著八家將民俗 自發練習傳承技藝

2020-12-24 和訊

【解說】悶熱的午後,八位年輕小夥,手上各執道具,在祠堂內緊張地排練著八家將舞蹈。只見,小夥子們動作乾淨有力,眉目傳神,他們都是「00」後的八家將民俗愛好者,目前都還在讀高中。每到周末和寒暑假,他們便聚在一塊勤加練習。7月18日,記者來到了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葉廈村,領略原汁原味的福州八家將風採。

【解說】八家將是發源於福州臺江,盛行於臺灣民俗廟會的傳統陣頭。出生於2003年的孫彥哲是一名高一的學生,學習八家將舞蹈兩年,目前也是這支名為錦麟軒八將團的一名隊長。孫彥哲告訴記者,自己是安徽人,小學三年級才隨父母來到福州生活,從那時起,他就對福州的傳統民俗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

【同期】福州八家將民俗舞蹈愛好者 孫彥哲

差不多三年級來福州的時候,就是接觸了這些民俗文化,後面認識我們的師傅,他給我們介紹八家將這一項民俗,當時就聽著挺感興趣的,就想練一下試一下。練得時候是挺辛苦的,但是因為很喜歡福州的民俗文化,所以就一直想著把它傳承下去。所以我們現在就是一直努力地練習。

【解說】採訪中,記者得知,這八名團員大都來自不同的省份,包括安徽、江西、廣西等地,他們都在福州讀高中,也因為喜歡傳統文化,而聚到了一起。

【同期】福州八家將民俗舞蹈愛好者 王鑫傑

就感覺其實老一輩人傳承這些東西挺不容易的,因為也要學習很多東西,有很多我們也不太知道的,就要問老一輩的人,我們會做其它的事情,興趣愛好來說我們可以一直把這個傳承下去。

【解說】出生於1996年的黃杜飛是福州八家將民俗舞蹈傳承人,也是錦麟軒八將團的團長。課餘時間,黃杜飛就陪著團員們,悉心給予指導,每個神情、手勢、動作,他都嚴格要求。由於記載八家將舞蹈的文獻不多,他們只能根據僅有的資料和老一輩的口述進行舞蹈訓練。但是,臉譜的繪製以及保存的方法卻沒有任何的文獻可以查詢。

【同期】福州八家將民俗舞蹈傳承人黃杜飛

我們的文獻記載是非常非常少,很多特別像臉譜這些東西沒有辦法說我們自己用福州的這邊顏料去弄。所以說我們只能通過網絡上的一些軟體,去結交更多臺灣那邊的一些師傅,去請教他們。來教我們臉譜,所以說我們跟臺灣那邊是有一些互動。

【解說】雖然宗祠內的風扇不停地運轉著,但是一段舞蹈下來,團員們全部汗流浹背,他們咬牙堅持,利用有限的時間加緊排練。黃杜飛告訴記者,雖然團隊成員都很年輕,但是大家因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而走到一起,也一直在堅守著傳承傳統文化的初心。

【同期】福州八家將民俗舞蹈傳承人黃杜飛

把這八位將軍用來當一個護駕的形式,我們說的護駕主神,要出巡、巡遊村莊,用來護駕,但是慢慢我發覺,八家將不僅僅是一個護駕主神的一個形式,更多的是給我們一種精神,所謂的精神就是忠義,和我們說的信義。我們現在社會上,更多喜歡我們福州傳統文化的一些小朋友們,就可以參加到我們這裡面來,就是說一起去把這個文化去傳承下去。

記者 吳晟煒 福建福州報導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95後」迷戀「福州八家將」 帶領「00後」苦練民俗技藝
    廈門網訊 據福州晚報報導(見習記者 林雅 林雙偉 實習生 張婉緣 文/攝)臉譜彩繪精緻,隊形臺步似舞蹈,身段動作如武術……日前,臺江區上下杭城音國學館,一場閩臺青年信俗文化季活動吸引了超過51.3萬海內外網友觀看,其中「福州八家將」民俗表演尤其精彩。  令人驚奇的是,表演者是清一色的「00後」,來自福州錦麟軒八將團。團長是一名「95後」,名叫黃杜飛。
  • 黃杜飛:迷戀「福州八家將」
    臉譜彩繪精緻,隊形臺步似舞蹈,身段動作如武術……日前,臺江區上下杭城音國學館,一場閩臺青年信俗文化季活動吸引了超過51.3萬海內外網友觀看,其中「福州八家將」民俗表演尤其精彩。令人驚奇的是,表演者是清一色的「00後」,來自福州錦麟軒八將團。
  • 揮毫舞墨 刻畫八家將神韻
    圖/ 中新社改良技法 吸引年輕人據傳,源自中國大陸東南一帶巫儺文化臺灣陣頭,目前分為北部官將首及南部八家將兩大體系。臉譜是否栩栩如生,是其陣頭成功與否的關鍵點之一。在林自賢看來,臉譜形象是面師們揣摩神明性格、職責後的藝術創作。雖然每位角色都具有相對固定的特徵,但細節處的不同變化,仍給這項傳統藝術留有創新空間。
  • 福州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 留住文化根與魂
    為更好地迎接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近年來,福州鼓樓區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展開保護和傳承工作,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時代特色,用這些傳統文化基因展示閩都文化、講述鼓樓故事。福州茉莉花膏古法製作技藝傳承人、改革開放後第一代調香師郭斌介紹,這是一門古老昂貴、瀕危珍稀又繁複耗時的手工製作技術,核心是冷吸法。  「早在青銅器時代,古人就知道油脂吸香的原理。」 郭斌說,他於1993年開始拾起冷吸法這項傳統工藝,經過12道工序、36次窨制,讓凝脂吸收花香和活性物質達到飽和狀態,最終製成天然環保的茉莉花膏。
  • 福州再現中秋閩山廟會文化民俗活動「憶鄉愁」
    來賓共同為中秋福州閩山廟會文化主題民俗活動亮燈啟幕。 記者劉可耕 攝中新網福州9月30日電(記者劉可耕)「閩山廟裡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菸袋,子弟場中較十番。」30日,「閩山中秋夜,十番月當門」中秋閩山廟會文化主題民俗活動在福州三坊七巷舉行。活動以「廟會文化」這一歷史傳承為背景,融合中秋節日習俗,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文化活動。身著漢服的男女青年進行傳統拜月禮儀展示。 記者劉可耕 攝活動現場,最顯眼的當屬鰲山習俗展示。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內,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 呂明 攝中新網福州1月13日電 (葉秋雲)「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百鳥朝鳳》:嗩吶由興轉衰的背後,是傳統民俗文化的消逝
    影片中,吳天明導演延續了一如既往的寫實風格,展現了黃河岸上深厚的鄉土人文和嗩吶匠的傳承與堅守,同時他不負第四代導演一直肩負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將自己對民俗文化的思考和憂慮融入到影片中,對當今民俗文化逐漸消逝的現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種民俗文化的流傳,離不開人們的傳承與堅守,在傳承與堅守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困境或磨難,使得傳承與堅守之路充滿了艱辛。
  • 「禪和共臨水·文傳會兩岸」閩臺非遺文化線上活動在福州舉行
    央廣網福州5月18日消息(記者萬存靈)5月17日,在三坊七巷安民巷內的漢服天下以及臺灣桃園中壢臨水鳳儀宮,一場由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臺灣傳統文化促進協會共同主辦的「禪和共臨水 文傳會兩岸」閩臺兩地非遺連線主題活動,通過東南網提供的網絡直播平臺,搭起了一道兩岸文脈與情感的橋梁。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兩岸同心,一脈而傳……願授技藝,傳汝匠魂,上合傳薪之道,下順師徒之心……」那邊廂,韓燕、唐山、黃綱興和蔡玉雯等四位閩臺名匠分別收下拜師帖,並依古禮回贈寓意勤奮、聰明的芹菜和青蔥。  11月28日,由(福建)省總工會主辦、省工藝美術大師協會、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等承辦的2020閩臺匠人大會在福州舉行。
  • 福州遊神民俗活動,很多人穿著人偶服裝,這樣的民俗看過嗎
    福州遊神民俗活動,很多人穿著人偶服裝,這樣的民俗看過嗎 2020-12-04 18
  • 泉州:培養「三創型」現代新工匠 推進傳統技藝保護傳承
    根據方案,泉州將針對部分技藝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現狀,加大品牌建設和保護力度,多層次全方位塑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和大師品牌,同時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工藝美術行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意能力和創業素養的「三創型」現代新工匠,不斷壯大優秀人才隊伍,促進傳統技藝得到保護傳承。泉州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全市現有石雕、陶瓷等37項技藝品種。
  • 北京復活民俗絕技(圖)
    又一項瀕臨失傳的民俗絕技從此有了傳承的希望。  作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發祥地,近年來,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宣武區一直在積極挖掘、整理、挽救民俗文化,特別是老天橋藝人留下的絕活兒。目前,已有多項民俗絕技被從瀕臨失傳的邊緣上搶救回來。  「五鬥齋高蹺秧歌」收徒弟  19日上午,76歲高齡的張全增老人把闊別十多年的高蹺又綁在了腿上。
  • 面孔丨劉培宗:傳承百年布偶 守護民俗文化
    劉培宗是「劉氏布偶」的第四代傳人了,作為山東省民間手工藝製作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培宗鍾愛著這項傳統手工技藝,不僅從父輩那裡繼承了下來,更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讓它在自己手裡閃出更耀眼的光芒。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 福州倉山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打造鄉村學校少年宮特色品牌
    12月9日上午,由福建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心、中共福州市委文明辦、倉山區文明委主辦的「茉莉芬芳 陽光少年」2020年福州市倉山區鄉村學校少年宮成果展示暨鄉村學校少年宮10周年文藝匯演在福州市城門中心小學舉行。
  • 非遺|傳統技藝·河套糖畫
    非遺糖畫糖畫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糖畫,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這一頗具民間特色的工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糖畫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和美好的想像,無論在廟會、集市還是普通的街巷中,它都是最受歡迎的民間技藝之一。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非遺精神,開啟拾遺之旅,體驗眉山糖畫技藝
    作者:張昊,郭旭為響應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號召,7月13日四川農業大學機電學院拾遺團隊再次出發,與外教Dr.Hassan(漢森博士)一起來到眉山市東坡區修文鎮探究糖畫製作的奧秘,跟隨傳承人孫世龍一起體驗了糖畫的製作技藝。
  • 兩岸學子敬狀元活動舉辦 體驗傳統民俗文化
    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東南網11月28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今日上午,「兩岸學子敬狀元」民俗活動在福州勅建萬壽尚書廟舉行,約60名兩岸學子共同體驗省級非遺項目《陳文龍信俗》的民俗文化和精神內涵並共敘友誼。焚香,鳴鼓,過三通橋,兩岸學子在司儀的引導下有序進場。
  • 專研竹扎技藝數十年,只為傳承不朽民族技藝!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經金山,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經金山,男,76歲,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氏第十六代傳人,民間竹扎第三代傳人。
  • 江蘇非遺|周雙喜:傳承「南京雲錦技藝」 織出「璨爛星華」
    從18歲到南京雲錦研究所當學徒,到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雙喜凝聚匠心,用雙手織出璨爛星華,為國家搶救複製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雲錦,填補了研究領域的空白,受到文物專家的高度評價,並在退休後依然持續守護著「南京雲錦技藝」,希望其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