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經金山,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經金山,男,76歲,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氏第十六代傳人,民間竹扎第三代傳人。
一根根普通的小竹棍,經過切割、打孔、穿插,就構成了鐘鼓樓、八大怪、大雁塔等一個個精巧絕倫又極具藝術感的造型,無論是動物、人物還是建築,在他的手中都能都夠通過幾根竹子變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這便是精美的民間竹扎手工技藝。
民間竹扎技藝距今有數百年的歷史,據記載,雁塔民間竹扎技藝起源於宋代河南鞏義市的和義溝經氏家族,1930年經家第十五代傳人遷到西安市雁塔區。經家為了生計就地取材,用空心毛竹編制竹筐、竹底笊籬、篩子等生活用品。後隨著歷史的演變,人們對鳥蟲的愛戴熱潮加劇,經家在竹編的生活用具基層上發展到製作蟈蟈籠螞蚱籠、鳥籠等。
民間竹扎技藝工序複雜,需先構思大樣,畫樣,然後設計各點連接,套接,選料,用料必須來用嶺產的毛竹,直徑4毫米,竹節超過10釐米以上才可以用。
「製作時首先需要繪製作品圖樣,依照比例濃縮作品的尺寸,然後選用竹竿通直,竹節勻稱的竹子,經過裁料、打磨、打眼,部分材料須經浸水泡竹、火工彎曲、磨具定型,再將楔子塗膠扎進打好的小孔,露出部分扎入另一竹竿空心,如此連結,環環相扣,從而製成各種精美的器具用品。」經金山老師緩緩地說道。
經金山與竹扎技藝的結緣,是從一隻蟈蟈開始的。大概在他7、8歲時,年幼的經金山玩耍時在山上逮了一隻蟈蟈,於是爺爺便拿了個草繩給這一綁,將蟈蟈帶回了家。因為無處放置,當時他的爺爺便用高粱杆製作了個籠子,然後將蟈蟈放進去,就這樣經金山便與竹扎技藝結下了不解之緣。
經金山的作品不僅題材具有陝西特色,呈現的觀感也透露著磅礴大氣之風度,感受到了一代人的歷史文化中的古老韻味。
民間竹扎技藝中即使簡單的作品也要十多個榫卯構件,複雜作品要千至三千個構件。所使用的工具非常多,主要材料有毛竹、502膠、骨膠、橄欖油、竹釘等。他在製作竹扎技藝時簡單的作品需要兩天,複雜的作品往往一周一件甚至數月一件。
經金山的竹扎技藝製作工藝嚴謹精緻,是濃縮生活中的物品再現,結構嚴謹,立體感強,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極具觀賞價值。
經金山眾多作品均為國內首創,由他製作的奧運鳥巢在中央電視臺二套播出,世博會中國館人民日報也曾報導。由於經金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獲得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市群藝館特聘民間藝術家稱號。經過多年的培養,目前已有了孫新義等接班人。
他在創作上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每一件佳作都傾注了頗多的心血,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故事。每一次的構思、製作,都在訴說著千年匠心的傳承,是他作為非遺傳承人一輩子堅守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