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研竹扎技藝數十年,只為傳承不朽民族技藝!

2020-12-14 FY時代記憶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經金山,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經金山,男,76歲,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竹扎技藝項目西安市傳承人,經氏第十六代傳人,民間竹扎第三代傳人。

一根根普通的小竹棍,經過切割、打孔、穿插,就構成了鐘鼓樓、八大怪、大雁塔等一個個精巧絕倫又極具藝術感的造型,無論是動物、人物還是建築,在他的手中都能都夠通過幾根竹子變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這便是精美的民間竹扎手工技藝。

民間竹扎技藝距今有數百年的歷史,據記載,雁塔民間竹扎技藝起源於宋代河南鞏義市的和義溝經氏家族,1930年經家第十五代傳人遷到西安市雁塔區。經家為了生計就地取材,用空心毛竹編制竹筐、竹底笊籬、篩子等生活用品。後隨著歷史的演變,人們對鳥蟲的愛戴熱潮加劇,經家在竹編的生活用具基層上發展到製作蟈蟈籠螞蚱籠、鳥籠等。

民間竹扎技藝工序複雜,需先構思大樣,畫樣,然後設計各點連接,套接,選料,用料必須來用嶺產的毛竹,直徑4毫米,竹節超過10釐米以上才可以用。

「製作時首先需要繪製作品圖樣,依照比例濃縮作品的尺寸,然後選用竹竿通直,竹節勻稱的竹子,經過裁料、打磨、打眼,部分材料須經浸水泡竹、火工彎曲、磨具定型,再將楔子塗膠扎進打好的小孔,露出部分扎入另一竹竿空心,如此連結,環環相扣,從而製成各種精美的器具用品。」經金山老師緩緩地說道。

經金山與竹扎技藝的結緣,是從一隻蟈蟈開始的。大概在他7、8歲時,年幼的經金山玩耍時在山上逮了一隻蟈蟈,於是爺爺便拿了個草繩給這一綁,將蟈蟈帶回了家。因為無處放置,當時他的爺爺便用高粱杆製作了個籠子,然後將蟈蟈放進去,就這樣經金山便與竹扎技藝結下了不解之緣。

經金山的作品不僅題材具有陝西特色,呈現的觀感也透露著磅礴大氣之風度,感受到了一代人的歷史文化中的古老韻味。

民間竹扎技藝中即使簡單的作品也要十多個榫卯構件,複雜作品要千至三千個構件。所使用的工具非常多,主要材料有毛竹、502膠、骨膠、橄欖油、竹釘等。他在製作竹扎技藝時簡單的作品需要兩天,複雜的作品往往一周一件甚至數月一件。

經金山的竹扎技藝製作工藝嚴謹精緻,是濃縮生活中的物品再現,結構嚴謹,立體感強,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極具觀賞價值。

經金山眾多作品均為國內首創,由他製作的奧運鳥巢在中央電視臺二套播出,世博會中國館人民日報也曾報導。由於經金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獲得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市群藝館特聘民間藝術家稱號。經過多年的培養,目前已有了孫新義等接班人。

他在創作上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每一件佳作都傾注了頗多的心血,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故事。每一次的構思、製作,都在訴說著千年匠心的傳承,是他作為非遺傳承人一輩子堅守的誓言!

相關焦點

  • 湯包大師萬俊:堅守一線五十餘載,匠心傳承百年技藝
    15歲做學徒、18歲畢業、20歲掌勺,到如今80歲高齡仍然堅持每天凌晨三四點到尚香盯班,萬俊老先生在靖江面點的製作、傳承和發揚工作上一幹就是50餘年,是目前揚泰地區資歷最久的一輩湯包大師。做湯包精益求精,帶徒弟言傳身教,而比傳承更珍貴的是「堅守」,「如果不能潛心貫注,就不能堅守本心,技藝也無法傳承。」 萬老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詮釋了自己五十年的守望和感悟。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
  • 墨戎苗寨銀飾手工鍛制技藝傳承之匠人精神
    銀飾手工鍛制技藝是苗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塊藝術瑰寶,墨戎苗寨作為當地重要的銀飾手工鍛制技藝傳承基地,近年來,已成功申報非遺傳承人4人。其中年齡最小的遲宏光僅23歲,他9歲開始跟隨外公石元志學習鍛打銀器,並不斷專研繪畫、雕刻等技藝,為他之後在銀飾鍛制上的精湛技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廣西退休教師夫妻搭檔傳承瑤族織繡技藝
    陳秋霞 攝瑤族村民展示織繡技藝。 陳秋霞 攝瑤族織繡藝人鄧瑞英和其丈夫盤修金都曾是人民教師,退休後夫妻倆有了共同的事業——搭檔傳承瑤族織繡技藝。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長垌鄉平孟村青山屯瑤族織繡培訓班,盤修金負責購買學習工具,組織村民參加織繡技藝培訓。鄧瑞英則負責向當地村民講授瑤族服飾的文化內涵,傳授織繡技巧。
  • 泉州普及宣傳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
    中新網福建新聞12月3日電 (陳麗卿 吳楠 丁瑜鴻)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閩南傳統民居建築價值內涵,近日,泉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黎明職業大學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承基地等單位聯合舉辦系列活動,普及宣傳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普及宣傳活動走進泉州第六中學。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泥書:以泥為墨堆字成匾,老絕活迎來新芳華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粽編傳承人周佳霖:無聲世界裡「編」出大未來與新傳承紅網時刻記者 唐頻輝 長沙報導
  • 鑄劍技藝非遺傳承人、拿鐵鐵器首席刀匠陳再榮:做自己的民族品牌
    劍是一種男人的精神,是一個民族強大的靈魂。鑄劍不單純就是打鐵,要做出真正的寶劍,還要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深刻的認識與修養。上初中那時陳再榮就迷戀書法國畫了,而且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時候也沒有停止練習臨帖。十年磨一劍, 霜刃未曾試。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李惠萍開設手工博物館,讓居民體驗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那裡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印刷機器,師傅們依然遵循著舊時的印刷技藝。做活字印刷的工藝很複雜,幾乎全靠人力來一個個環節來實現。但在那裡,這份工序每天都在循環往復地重複著。印刷社裡的鉛字版、圓盤機等觸動了李惠萍心底記憶的那根弦。她被這些堅守內心、傳承技藝的匠人們所感動,也被傳統工藝的那份溫度與儀式所吸引。  「我小時候見過雕版印刷,那是兒時記憶的一部分。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蔡水況傳承創新古老技藝,獲終身成就獎
    他被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廈門漆線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蔡氏漆線雕也作為國賓禮,贈送給外賓。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漆線雕,在一代代工藝人手中精益求精、傳承發展,讓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在國際舞臺上閃亮。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10月16日下午兩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布老虎製作技藝、雕塑製作技藝)高級研修班」在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園舉行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上,天津大學人文社科處人文教育項目主任劉娜教授代表天大社科處發言,她說:「天津大學非遺研培已經成功舉辦了四期,傳承人就像星星之火,把在天大所學的知識傳播到世界各地,增強了傳承的活力。
  • 打銀技藝傳承難 工費低廉無人學藝
    【解說】據洪金泉介紹,柘皋在清朝時水運發達,商貿繁榮,號稱「天下第一鋪」的李鴻章當鋪就坐落於此,他的祖輩從當時就以手工打銀為生,並將打銀技藝和模具代代傳承至今。  【解說】洪金泉表示,碎銀在熔化後,需要經過冷卻、敲打、打磨、塑形、拋光等十多道工序才能製作成銀飾。
  • 傳承優秀非遺技藝 看椰雕藝人柯秋楓如何一步步造出精品→
    什麼是椰雕:椰雕是以椰殼、椰棕、椰木為原料,用手工雕刻成各種實用產品和造型藝術品。椰雕是海南島的特產之一。椰雕因舊時官吏常以它進貢朝廷而得「天南貢品」之譽。椰雕工藝品樣式新穎,造型古樸,畫面雅致,質地輕巧,融觀賞性與實用性於一體,具有濃鬱的海南風格。
  • 非遺技藝「金米奇」來了!獅山傳承人專做「金衣」,薄如蟬翼
    寓意招財進寶、生意興隆,財來數(鼠)錢。但你知道嗎?它們的這件「金衣」來路可不簡單,前前後後需要近20道工序才能製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獅山羅村金箔鍛造藝技傳習所,了解新一代傳承人吳煒全一家三代人對鍛造金箔手藝傳承和堅守的動人故事。
  •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非遺精神,開啟拾遺之旅,體驗眉山糖畫技藝
    作者:張昊,郭旭為響應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優秀中華文化的號召,7月13日四川農業大學機電學院拾遺團隊再次出發,與外教Dr.Hassan(漢森博士)一起來到眉山市東坡區修文鎮探究糖畫製作的奧秘,跟隨傳承人孫世龍一起體驗了糖畫的製作技藝。
  • 新疆柯坪木勺:瀰漫在杏香裡的百年純手工技藝傳承
    這種用杏木製作成的小木勺,不僅是柯坪人祖祖輩輩傳承至今的餐具,還是柯坪獨具特色的文旅精美手工藝品,如今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月中旬,為尋找民間非遺守藝人,我們來到柯坪縣從事木勺製作的老藝人家裡,親眼目睹了他們製作木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聆聽他們講述木勺技藝傳承文化。
  • 亞振家具——傳承百年技藝 融匯中西精髓
    1884年,樂振葆來滬,子承父業,後創辦泰昌木器公司,是海派家具製作技藝第一代傳承人。1922年,水亦明創立了水明昌木器成為海派家具製作技藝第二代傳承人。新中國成立後,海派家具製作技藝依然在不斷傳承。王章榮、王健作為「水明昌」技藝傳人,成為海派家具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蔡水況傳承創新古老技藝,獲終身成就獎|廈門漆線...
    他被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廈門漆線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蔡氏漆線雕也作為國賓禮,贈送給外賓。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漆線雕,在一代代工藝人手中精益求精、傳承發展,讓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在國際舞臺上閃亮。
  • 柳和平:傳承香料技藝 呵護舌尖正能量
    「滷製食品的時候是凝練心智的時候,一定要用心,特別是香料的配比更要精確……」昆明一家餐廳裡,香料技藝傳承人柳和平正在為徒弟們講授香料知識。精準的香料配比,科學的烹飪方法……這些技藝讓製作出的滷雞、御湯、養生藥膳等味道獨特,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
  • 隴中民藝傳承調查:職業匠心和技藝匠心同等重要
    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在隴中大地此消彼長,貫穿了整個中國文明史,草原遊牧文明與黃土高原農耕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由於嚴酷的自然環境,這裡文化變遷的步伐顯得相對遲緩,以至於有許多民間習俗保留得相對完整。很多手藝寓技能於生活、匯故事於人情,富有溫情和力量。
  • 江門金聲獅鼓傳承人:傳承百年技藝 展嶺南文化魅力
    胡沃鎰傳承百年製作技藝 金聲獅鼓響徹嶺南大地  沿襲百餘年,家傳四代,在開平三埠街道的一條騎樓老街裡,有一家金聲獅鼓店仍在堅持手工製作獅鼓。金聲獅鼓流傳百年,聲音洪亮,質量過硬,不僅在江門五邑地區赫赫有名,還深受不少國家和地區醒獅隊的鐘愛,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