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普及宣傳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

2020-12-04 中新網福建

  中新網福建新聞12月3日電 (陳麗卿 吳楠 丁瑜鴻)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閩南傳統民居建築價值內涵,近日,泉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黎明職業大學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承基地等單位聯合舉辦系列活動,普及宣傳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普及宣傳活動走進泉州第六中學。

  在泉州第六中學內的小城隍廟內,舉辦了「守護身邊的古建築」科普展覽,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科普講座、古建築榫卯結構初探、拆裝體驗活動等。黎明職業大學和泉州六中近百名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主辦方表示,希望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加強新時代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閩南傳統建築文化的了解,提升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進一步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自信。

  黎明職業大學老師王玫用生動活潑、淺顯易懂的語言,為高一師生上了一堂認識「紅磚古厝」、守護閩南傳統建築的科普課,分享了閩南古大厝的人文故事、形制、大木作、建築材料和裝飾紋樣的運用等專業知識,使大家對身邊閩南古建築的內在神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黎明職業大學老師丁瑜鴻則充分運用自身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採用現場示範拆裝古建築木鬥拱模型、與初一年同學積極互動,指導大家進行魯班鎖現場拆卸拼裝體驗,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中國古建築榫卯結構的奧妙之處。同學們對古代建築匠師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深感敬佩。

  此外,「守護身邊的古建築」科普展覽吸引了眾多的同學。展覽按照「前言」「型制」「大木作」「磚作」「石作」「剪粘」等六個主題設置,較為系統地介紹了閩南傳統建築特點、木構架體系、傳統建築材料、細部構造、營造技藝等內容。展板製作精美、圖文並茂,內容簡明扼要,形成較好的科普宣傳效果。(完)

【責任編輯:林玲

相關焦點

  • 泉州:培養「三創型」現代新工匠 推進傳統技藝保護傳承
    根據方案,泉州將針對部分技藝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現狀,加大品牌建設和保護力度,多層次全方位塑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和大師品牌,同時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工藝美術行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意能力和創業素養的「三創型」現代新工匠,不斷壯大優秀人才隊伍,促進傳統技藝得到保護傳承。泉州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全市現有石雕、陶瓷等37項技藝品種。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技藝共有27項,國家級1個,泉州市級4個,南安市級22個。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起源於曾為世界第一大港所在的泉州,曾作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而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福建多個地區,將房子稱之為「厝」,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
  • 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向外國友人宣傳推介泉州
    近二十名外國友人體驗閩南民俗感受古城文化包粽子、聽南音、看木偶戲……25日,來自美國、俄羅斯、菲律賓、埃及、葉門、義大利、約旦等國家的近20名外國友人在泉州走街串巷,體驗閩南文化與端午民俗。昨日,泉州市古城辦、泉州市文旅局組織開展了「海絲泉州 粽情古城」泉州古城文化旅遊資源宣傳推介活動,由第五屆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帶領外國友人遊覽古城,全程英文講解,並體驗泉州傳統美食製作技藝。
  • 來自泉州的她用刻紙雕出閩南的風情萬...
    黃麗鳳,泉州李堯寶刻紙國家級傳承人。她聞名遐邇的手上功夫來自於家族傳承。外公李堯寶是泉州早期著名的民間刻紙藝術家。黃麗鳳小時候經常看到外公在一張簡易的工作檯上認真地刻製作品,黃麗鳳也漸漸喜歡上了刻紙藝術。從那個時候起,外公便有意識地培養這個小外孫女。
  • 美國國家地理關注閩南的「滴水獸」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滴水獸是閩南地區特有的排水構件,並未出現在中國其他地區的傳統建築中。在中國古代,與之最為接近的建築構件當屬螭首,它廣泛運用於宮殿建築須彌座臺基的排水。在北京故宮,每逢暴雨,常常可見千龍吐水的景觀,吐水的便是「螭首」。
  • 藝攬閩臺:大師與您面對面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如今,「藝攬閩臺」已成為市委、市政府打造大師品牌、宣傳大師業績、推介大師作品、發展大師經濟的重要展示交流平臺,活動有效促進了傳統技藝的傳承、推廣與創新,加強了兩岸文化融合交流。據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線下展覽活動邀請大師們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進行作品展示、現場創作並與現場觀展嘉賓進行傳統技藝交流互動,作品包括我市傳統工藝美術精品佳作,有享譽絲路的中國白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木偶頭雕刻、被譽為石頭上攝影的惠安影雕和紮根閩南文化的融合創新產品等。
  • 一塊紅磚,承載了閩南的建築文化
    也許這就是閩南紅磚建築特色吧!「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在閩南,房子用閩南話來說叫厝,也叫閩南紅磚古厝。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閩南紅磚古厝,紅磚紅瓦,豔麗恢弘,盡顯建築之張揚,而內在則質樸端莊。
  • 重陽節陪父母來個泉州兩日遊
    泉州北濱江公園,起於黃龍大橋,沿晉江母親河而下連接濱海公園,長約18公裡,總佔地面積約3400畝,分為「五區十園」,即生態野趣區(北峰園、白水營園)、文化展示區(筍江園、石筍園、筍浯園)、全齡樂活區(田安園、浦西園)、溼地保護區(沉洲園、汀洲園)、濱海休閒區(濱海園)。各個公園根據定位不同,設置有兒童樂園、運動場地、科教普及、戲曲文化、閩南古建、溼地景觀等功能空間。
  • 閩南師大舉辦閩南文藝集錦展演活動 演繹閩臺傳統藝術
    閩南網9月21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黃金蘭 沈瑞芳 康哲力)9月20日上午,閩南師範大學舉辦閩南文藝集錦展演,師生共同演繹具有閩南韻味的閩臺傳統藝術,展現學校開展閩南文化藝術實踐和學術研究的成果。
  • 什麼是閩南建築風格?
    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閩南建築具有極明確的辨識性,令人一眼就看出它的與眾不同。隨著閩南向外發展的移民,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被擴散出去,明末傳播到臺灣,清代則遠播至南洋,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中國建築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今天我們只要看到有閩南建築的地方,就可聽到閩南話,就可發現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閩南地區主要包括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廈門,閩西與粵東的潮州與閩南相鄰,建築藝術也有許多相似之處。臺灣自從明末鄭成功驅荷之後,大量的漳泉移民湧入,後來雖有客家人移人,閩南文化在臺灣仍是主流。到底什麼是閩南傳統建築的特色?這是身處閩臺的人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 鯉城加強傳統建築構件保護 為城市發展留存鄉愁記憶
    鯉城區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眾多,傳統建築構件蘊含豐富內涵。日前,鯉城區出臺《鯉城區閩南傳統建築構件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明確加強傳統建築構件回收利用管理工作,防止有價值的傳統建築構件流失或損毀。
  • 泉州傳統村落之永春茂霞:蘊含在園林中的閩南文化生態
    村落遍布閩南傳統風格的古厝,一條主街劃分出福茂寨和霞奏兩個小聚落,千餘棵百年荔枝樹、樟樹、龍眼樹點綴其中,紅磚綠樹色彩明豔地交錯著,形成獨特迷人的園林古村落景致。金秋時節,茂霞仍綠意環繞。穿過一片鬱鬱蔥蔥的荔枝林,兩棵500多年的「荔枝王」分隔南北,靜立在田園水影中,默默守護著這一方古老的土地。雖是老樹,但「荔枝王」產量驚人,已連續多年年產荔枝達1800斤以上。
  • 多彩的閩南文化:鬥陣來學閩南語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區的人(主要是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閩南地區從西晉末年開始開發,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異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包容多元文化的閩南文化。
  • 沉浸式「非遺」活動走進泉州職業技術大學
    12月9日,泉州職業技術大學首屆大學生藝術節首場活動——「非遺」進校沉浸式體驗活動,邀請了泉州市社科聯、晉江市社科聯作為指導單位,攜手在校師生共赴一場泉州「非遺」文化之旅,品鑑古韻匠心,領略傳統非遺魅力。
  • 南少林地術拳入選 教育部傳統技藝大師示範項目
    本報訊 (記者羅劍生)近日,由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辦的第二屆全國職業院校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長沙舉行,共有全國94所院校261人參加。泉州華光職業學院選送的傳承項目「南少林地術拳」榮獲全國二等獎,成為此次傳統武術類唯一獲獎項目。
  • 七個一·街巷新生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古城千年的輝煌並沒有因循守舊,而是不斷催生創新傳承的前進動力。2017年3月,泉州市被住建部列為第二批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泉州古城6.41平方公裡是重點實施區域。基於「保護、還原」的出發點和打造精品文化園林的初衷,設計組走訪了泉州規劃專家顧問組、方志委、博物館、民間文史專家等,搜集大量文字圖片資料,保護修繕方案基本還原了小山叢竹的歷史風貌。古建築建造部分邀請了閩南古民居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的團隊來參與設計、建造,「修舊如舊」的手法力求重現當年風貌。小山叢竹公園項目一期主要為修建景觀和建築,規劃8.9畝的公園復建已經完工,二期將考慮周邊文化資源整合。
  • 從高居屋簷到案頭小件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延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古時候建築的排水孔,常會做成動物的形象,象徵著威嚴與莊重,並會從特定的排水口流出,寓意著:「細水長流」,有很好的聚氣效果。這種裝飾在閩南叫滴水獸,也稱作雨漏。 最早的滴水獸見於燕下都遺址,戰國的先民把平淡無奇的板瓦瓦口做成伸出的鳥形,使屋頂的雨水可流至鳥腹,再通過高昂的鳥嘴飛濺而出,一場大雨就可以讓整座建築出現「千鳥吐水」的奇觀,非常富有想像力;其次,鳥嘴延長了雨水下落的距離,可以讓雨水飄得更遠,起到保護臺基的作用。 如今,潮汕、閩南新建祠堂和民居越發喜歡裝飾這種滴水獸,且越來越精美。
  • 湖裡區2020年「閩南曲藝說唱新思想鬥陣行」宣傳活動火熱開展 傳統...
    廈門網訊 (文/圖廈門日報記者 葉舒揚 通訊員 徐淑純) 答嘴鼓、木偶戲、歌仔戲,說的唱的都是濃濃「閩南味」,聽的看的都是新理論新思想——這就是湖裡區火熱開展中的2020年「閩南曲藝說唱新思想鬥陣行」宣傳活動,是湖裡區「決勝小康奮鬥有我」主題宣講系列活動的又一創新形式。  這是一次傳統與當下、曲藝與宣講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