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為期4天首屆廣州當代藝博會即將落下帷幕之際,十位參展畫廊、藝術機構代表匯聚一堂,暢談此次來廣州參加首屆當代藝術博覽會的「初體驗」。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藝博會藏家群體呈現年輕化趨勢
截至本屆當代藝博會結束,多家參展畫廊給出了高度評價。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相關負責人趙軼表示,廣州當代藝博會從展牆搭建到燈光設計,沒有出現過任何紕漏,這讓我們感受到了主辦方的專業和用心。廣州市民對藝博會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我們結識了一些新的藏家,這側面證明了廣州當代藝術品市場有著一定的潛力。常青畫廊代表彭詠儀說道:「廣州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收藏底蘊,這一次能夠在全球疫情的情況下舉行線下實體的藝術博覽會,並能在短時間內以這樣出色的狀態呈現,非常不容易,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值得點讚。」
分享會現場
據了解,本屆廣州當代藝博會中,藏家呈現出年輕化的特點,90、00後的藏家已經開始行動。「在展會現場,接觸到的都是本地比較年輕的藏家,有這麼多的年輕人願意投入到收藏隊伍中來,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當代藝術收藏的新希望。」 北京CLC畫廊負責人孫士嫻說道。共同藝術中心相關負責人鮑禹表示,本屆藝博會的藏家們對藝術家的知名度比較看重,很多年輕的藏家來到現場第一眼看到作品很喜歡,會回去之後做一定「功課」再來購買,有的則會選擇比較熟悉的藝術家作品來收藏,比如這次我們帶來的莊紅藝的作品就很受歡迎,因為在廣州瑰麗酒店的大堂,就有一件他的藝術裝置。
談及未來對藝博會藏家的期許,參展畫廊們表示,希望能夠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範圍,將整個珠三角的藝術市場串聯起來。「珠三角地區的很多藝術機構都在持續地推出當代藝術的展覽。未來藝博會如果能將這些地區的藝術生態整合起來,以省會廣州來聯動珠三角地區,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當代藝術生態發展都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三域·匯的負責人李漢濤表示。
新的力量促成廣州當代藝術日漸生長
那麼,本屆廣州當代藝博會對於未來廣州藝術生態的構建又將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在我們的展位上,碰到了一位之前是收藏嶺南畫派的老先生,駐足在藝術家楊興廣的作品跟前細細觀看,問了很多問題,當他第一次知道當代藝術裡面有很多與中國古典精神相通的表達方式,非常興奮,仿佛打卡了新世界。未來藝博會一定會成為連接廣州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窗口和契機。」北京公社畫廊代表呂晶晶在分享會現場說起了這個令她印象深刻的故事。
分享會現場
同時,她也很欣慰地表示,北京公社此次展位上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作品都是裝置類,而裝置類作品在廣州人氣很旺,「這讓我深受鼓舞,說明廣州的當代藝術生態並不是想像中的那般保守,是有新的力量在成長,很可能在未來幾年裡會匯聚成新的潮流。」
「我們畫廊在70多年前是古董店,當我們從原來的古董收藏躍升為亞洲第一個當代畫廊之時,原來收藏古董的藏家反而更容易轉型到當代收藏。所以,審美其實是共通的,對傳統藝術感興趣的藏家對於藝術的判斷自然有他的獨到眼光,所以,我對廣東未來的藝術市場充滿信心和期待。」東京畫廊代表池麗萍說道。
受疫情影響,今年全球大部分藝博會和雙年展等活動都宣布取消。而在12月的廣州,首屆當代藝博會如「平地一聲雷」驚豔羊城,帶給藝術市場一股嶄新的氣象,也為廣州當代的藝術的發展與種下了希望,正如著名雕塑家隋建國所評價的那樣,「本屆藝博會就像把根扎在地下,總有一天會湧上地面,成為廣東當代藝術的轉折點。」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李巧蓉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李巧蓉
圖片來源:主辦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動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