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就是受難日,隨後的周日是復活主日。這是對各地基督教會最重大的節日,但因為新冠疫情,不少教會無法實地聚會。
因為疫情,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和廣場等許多基督宗教的重要場所都關閉了。據悉,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上一次關閉要追溯到1349年的黑死病時期了,距今已經過去了671年之久。因此,今年的棕枝主日和復活節我們沒有看到在耶路撒冷,伯利恆、羅馬等各地往常那些非常熟悉的紀念活動。
「這是基督教兩千年歷史上,首次全世界教會都無法聚集慶祝復活節。」美國超大型教會馬鞍峰教會主任牧師、暢銷書《標竿人生》》作者華理克(Rick Warren)今年如此說。因此,他在4月6日(周一)早上,美國太平洋標準時間八時,發起了在線直播形式的「全球性復活節教牧祈禱會」,邀請了來自不同大洲的牧者夫婦代表帶領會眾就不同的主題同心祈禱。
包括來自北美洲的美國陶匠之家教會主任牧師傑克斯主教(TD Jakes)、澳洲新頌教會創會牧師布萊恩.休斯頓(Brian Houston)牧師、南美洲巴西聖若澤杜斯坎普斯的城市教會主任牧師卡利徒夫婦、亞洲的新加坡聖約播道會堂主任牧師楊桂炎夫婦、歐洲的英國倫敦聖公會聖三一布普頓堂甘力克牧師(Pippa Gumbel)、和非洲盧安達新希望之家事工創辦人勞倫特.蒙班達牧師。
中國正在處於不同行業逐漸復工階段,但教會也因為疫情還未結束所以仍舊暫停實地聚會。不少教會將會在網絡上以不同的形式度過受難周和慶祝復活主日。
華東一位90後的年輕牧者Bin觀察到,疫情對於城市打工者教會和老年人居多的教會打擊是巨大的。
但危機之中,不少教會被迫學習從實地聚會到在線聚會。「這又是一次巨大的契機,對於很多教會而言,從線下到線上,是很難轉變的。這其實就和當年人們排斥電商一樣,但一次非典,電商順勢崛起,那麼這次疫情,也一定是那些能快速反應的教會順勢復興的契機。 到今天,各教會開展線上聚會近三個月,多數教會還在努力適應的過程中....無論神學觀點如何異同,當前,放下成見虛心學習是刻不容緩的。」
無法否認的是,線上聚會比實地聚會少了很多神聖和儀式感。的確,疫情和隔離無法隔絕愛和信仰,但的確也讓我們看到曾經我們習以為常的實地聚會和宗教儀式有著它們無法取代的實質意義。
一位青年牧者大漠弟兄寫到,這也是一個顯露每個人真實信仰的時刻。「在實體紀念活動中,雖然也不免出現一些與紀念氛圍不和諧的動作和行為,但畢竟有所約束和收斂,更何況還有牧者的監督和考察,與主臨在的氛圍自然不會被輕易打破。但在隔空紀念活動中,尤其依靠微信聲音傳達信息的教會,究竟是一種什麼狀態,活動中有沒有這種與主臨在的氛圍都是複雜難辨的。甚至究竟有多少人在參與這個活動都是說不清的。這一隔空,那些因為面子、因為牧者的監督而假裝表現出來的莊重和矜持,都沒有必要了,一切的約束都沒有了。所以,隔空紀念活動的最大弊端就是削弱了與主臨在的氛圍。而紀念受難周活動最應該彰顯出來的,就應該是這種與主臨在的氛圍。」
可以說,在線過復活節不僅對信徒,對牧者也是個很不容易的。90後牧者Bin表示:」」面對疫情、面對線上聚會,或許我們還沒有適應,但無論如何請堅持參與——或許線上聚會有些無聊,沒有抖音快手精彩;或許線上聚會沒有儀式感,有點敷衍;或許線上聚會有點雜亂,狀況百出;或許線上聚會有點冷清,參與的人不多。 沒有眾信徒的參與是教會最大的危機,所以這次復活節,或許也沒有儀式感,沒有精彩的節目,沒有線下相聚的溫暖,沒有多少感動,但請支持自己教會的復活節,支持你的牧者,支持你的教會。要的不多,你參與就好。
「好不好,當牧者邀請你唱詩,你就高唱一曲;好不好,當牧者邀請你禱告,你就開口祈禱;好不好,當牧者邀請你分享,你就敞開心扉;好不好,給他們一點支持,一起來,讓這個復活節不至於流產,讓這個復活節成為我們再次凝聚的機會,讓這個復活節有機會去為主發光。如果你願意,那麼邀請你在復活節那天,全家人整整齊齊的來參與到本教會復活節的線上敬拜,通過這樣的連接,共同沐浴主恩,重新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