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秉祺正在雕刻龍頭。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木雕龍船的龍頭。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譚秉祺製作的獅頭。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譚秉祺製作的木雕工具。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木雕是民間傳統老手藝之一。經過刻刀的雕刻,木頭在手藝人的一次次打磨下被賦予新的生命,變成各種形狀的工藝品。在佛山高明富灣上灣村,70後的譚秉祺自小受村中龍獅文化浸染而自學木雕龍船,做出的作品精美堅固。不僅如此,一心傳承傳統文化的他還拜師學藝,逐漸掌握扎獅的技巧。
專注雕刻 普通木頭化身龍船
18日,在富灣上灣村一座房子內,38歲的譚秉祺正坐在二層閣樓靠窗的位置,戴著一副黑框的眼鏡專注地進行雕刻。他所擅長的是木雕的龍船模型。一張簡單的長桌,幾個筆筒內放著雕刻的小工具,桌上還放著幾個待完成的龍頭或龍尾……這樣簡單擺設就構成了譚秉祺不足30平方米的工作室。
在刀具的一鑿一錘間,譚秉祺將一塊普通的木頭雕刻出各式花紋。伴隨著木屑的逐漸掉落,龍船的基本形狀也逐步浮現。但木雕技術並非如此簡單,從初始雕木到完成整一個龍船模型,他至少需要耗費10多天的時間。
「內心要先構想做出來的東西有多寬、有多長。」譚秉祺表示,木雕的龍船模型講究工夫,幾乎完全按照龍的造船工藝來做。在材料上,船身一般採用幾十年的龍眼木,龍頭、龍尾則選用樟木。「龍頭、龍尾需要手工雕刻的地方較多,而樟木材質較軟,能方便雕刻。」他說。
在構思、選材完成後,譚秉祺首先製作的是模型的底座,他選擇將底座雕刻成蓮花的形狀。在船身方面,則需要削木、雕刻、嵌裝木板、打磨、上油、上漆等一系列步驟。在嵌裝木板上,最為講究的是各塊木板之間的卡位是否得當。對於譚秉祺來說,他所製作的模型並沒有使用一顆釘子,卻可以使整個模型非常堅固。
而整個龍船模型最為複雜的又是龍頭、龍尾的部分。「龍頭的眼睛、牙齒都不足一個手指的大小,需要很耐心地一筆筆雕刻。」他說。由於模型細緻,譚秉祺無法從日常的工具中找到適合木雕操作的,為此不少刀具都是他親自製作的。
記者細細端詳整個龍船模型,兩端的龍頭龍尾顏色豐富鮮豔,中間船身小木板交錯嵌裝,整個模型線條優美,仿佛是水中昂頭行駛中的一艘船。
自學技藝 一心傳承傳統文化
其實,譚秉祺的木雕技藝並非代代相傳,而是靠自學而來的。捧著龍船的模型,他坦言,自身學習木雕的原因,很大程度來源於朋友偶然稱讚一句「手工好」的話,才激勵起他學習木雕的信心。因此,自2008年開始,他決心嘗試木雕的技藝。儘管第一次的成品以失敗告終,他仍選擇堅持了下來。
另一方面原因則在於,譚秉祺生長於富灣的上灣村,自小受到村中傳統文化的浸染。從小時候,他便觀看區內或者村中的龍舟賽,久而久之對龍獅文化產生熱愛,並想將這些文化傳承下去。
譚秉祺表示,他木雕創作的靈感也來源於村中文化。據悉,上灣村具有濃厚的龍舟文化,村中龍船亭保存的龍頭曾長達200年的歷史。因此,他決定仿照古老的龍頭尺寸、構造、角度等進行木雕,做出來的龍頭既具有變化又活靈活現,側面看可顯露出微笑的表情,正面看表情則較為兇狠。
在這8年的時間內,他堅持用雙手製作出10多隻龍船。有朋友特意將他製作的龍船放在店裡,以此激勵員工像扒龍舟競賽一樣力爭上遊,保持團結一致。
現在,除利用空暇時間埋頭木雕外,譚秉祺與村中兄弟一起,共同籌資購買起一隻真正的龍船。每周固定2次的訓練時間,這幫村兄弟都會到附近的翠鷺灣進行扒龍舟,用行動踐行著傳承傳統文化的承諾。
登門拜師 老藝人傳授扎獅技巧
除製作木雕外,譚秉祺對扎作獅頭也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回憶,當時深受親戚開武館的影響,便萌生了學扎獅頭的念頭。
一次偶然的機會,譚秉祺在電視上認識了明城鎮七社村老手藝人譚志明,並了解到他扎作獅頭過人的技藝。抱著滿腔的熱情,譚秉祺決定親自登門拜師,向這位老人學習扎獅。對於上門求藝的外人,譚志明並沒有拒絕。為了在短時間儘快學好技藝,譚秉祺決定在附近租屋住了下來,一住就是3個月。
學習扎獅,首要的步驟就是開篾。「單練習開篾就花費一個星期,兩隻手都練到起泡發腫。」譚秉祺感慨地說。在掌握開篾的技巧後,譚秉祺開始學習更深入的步驟。每天他都會早早地去譚志明家中學習,由老師示範扎作獅頭的步驟,緊接著進行模仿練習,每晚超過11點才會休息。一旦成品製作好了,譚秉祺就拿去給老人檢查指導,再不斷修改更正。
對於那段時間的艱辛經歷,譚秉祺最佩服的就是老師將每件作品都要求得十全十美,慢工出細活。「別人用料只有2~3層的,老師就會用5層,因此他的獅頭才可以用到5年以上。」他說。
如今,向老師傅拜師後的譚秉祺既有自身創作木雕的才藝,也學習到扎作獅頭的基本技巧。每逢閒暇時間,他就埋頭傳統工藝製作,讓二層的閣樓除擺放木雕的龍船外,四周牆壁還掛了10餘個獅頭。
「或許做其它事情沒那麼有耐性,但製作獅頭我可以靜下心來,一做就是幾個小時。」他表示,無論是木雕還是獅頭,都希望有人能將這些文化傳承下去。同時,他表示,若干年退休後,或許會利用現在學習到的技藝,一心一意專攻獅頭和木雕的創作。(文/圖 佛山日報記者黎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