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老匠人專注雕刻自學技藝 一心傳承傳統文化

2021-01-20 中國文明網

譚秉祺正在雕刻龍頭。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木雕龍船的龍頭。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譚秉祺製作的獅頭。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譚秉祺製作的木雕工具。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木雕是民間傳統老手藝之一。經過刻刀的雕刻,木頭在手藝人的一次次打磨下被賦予新的生命,變成各種形狀的工藝品。在佛山高明富灣上灣村,70後的譚秉祺自小受村中龍獅文化浸染而自學木雕龍船,做出的作品精美堅固。不僅如此,一心傳承傳統文化的他還拜師學藝,逐漸掌握扎獅的技巧。

  專注雕刻 普通木頭化身龍船

  18日,在富灣上灣村一座房子內,38歲的譚秉祺正坐在二層閣樓靠窗的位置,戴著一副黑框的眼鏡專注地進行雕刻。他所擅長的是木雕的龍船模型。一張簡單的長桌,幾個筆筒內放著雕刻的小工具,桌上還放著幾個待完成的龍頭或龍尾……這樣簡單擺設就構成了譚秉祺不足30平方米的工作室。

  在刀具的一鑿一錘間,譚秉祺將一塊普通的木頭雕刻出各式花紋。伴隨著木屑的逐漸掉落,龍船的基本形狀也逐步浮現。但木雕技術並非如此簡單,從初始雕木到完成整一個龍船模型,他至少需要耗費10多天的時間。

  「內心要先構想做出來的東西有多寬、有多長。」譚秉祺表示,木雕的龍船模型講究工夫,幾乎完全按照龍的造船工藝來做。在材料上,船身一般採用幾十年的龍眼木,龍頭、龍尾則選用樟木。「龍頭、龍尾需要手工雕刻的地方較多,而樟木材質較軟,能方便雕刻。」他說。

  在構思、選材完成後,譚秉祺首先製作的是模型的底座,他選擇將底座雕刻成蓮花的形狀。在船身方面,則需要削木、雕刻、嵌裝木板、打磨、上油、上漆等一系列步驟。在嵌裝木板上,最為講究的是各塊木板之間的卡位是否得當。對於譚秉祺來說,他所製作的模型並沒有使用一顆釘子,卻可以使整個模型非常堅固。

  而整個龍船模型最為複雜的又是龍頭、龍尾的部分。「龍頭的眼睛、牙齒都不足一個手指的大小,需要很耐心地一筆筆雕刻。」他說。由於模型細緻,譚秉祺無法從日常的工具中找到適合木雕操作的,為此不少刀具都是他親自製作的。

  記者細細端詳整個龍船模型,兩端的龍頭龍尾顏色豐富鮮豔,中間船身小木板交錯嵌裝,整個模型線條優美,仿佛是水中昂頭行駛中的一艘船。

  自學技藝 一心傳承傳統文化

  其實,譚秉祺的木雕技藝並非代代相傳,而是靠自學而來的。捧著龍船的模型,他坦言,自身學習木雕的原因,很大程度來源於朋友偶然稱讚一句「手工好」的話,才激勵起他學習木雕的信心。因此,自2008年開始,他決心嘗試木雕的技藝。儘管第一次的成品以失敗告終,他仍選擇堅持了下來。

  另一方面原因則在於,譚秉祺生長於富灣的上灣村,自小受到村中傳統文化的浸染。從小時候,他便觀看區內或者村中的龍舟賽,久而久之對龍獅文化產生熱愛,並想將這些文化傳承下去。

  譚秉祺表示,他木雕創作的靈感也來源於村中文化。據悉,上灣村具有濃厚的龍舟文化,村中龍船亭保存的龍頭曾長達200年的歷史。因此,他決定仿照古老的龍頭尺寸、構造、角度等進行木雕,做出來的龍頭既具有變化又活靈活現,側面看可顯露出微笑的表情,正面看表情則較為兇狠。

  在這8年的時間內,他堅持用雙手製作出10多隻龍船。有朋友特意將他製作的龍船放在店裡,以此激勵員工像扒龍舟競賽一樣力爭上遊,保持團結一致。

  現在,除利用空暇時間埋頭木雕外,譚秉祺與村中兄弟一起,共同籌資購買起一隻真正的龍船。每周固定2次的訓練時間,這幫村兄弟都會到附近的翠鷺灣進行扒龍舟,用行動踐行著傳承傳統文化的承諾。

  登門拜師 老藝人傳授扎獅技巧

  除製作木雕外,譚秉祺對扎作獅頭也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回憶,當時深受親戚開武館的影響,便萌生了學扎獅頭的念頭。

  一次偶然的機會,譚秉祺在電視上認識了明城鎮七社村老手藝人譚志明,並了解到他扎作獅頭過人的技藝。抱著滿腔的熱情,譚秉祺決定親自登門拜師,向這位老人學習扎獅。對於上門求藝的外人,譚志明並沒有拒絕。為了在短時間儘快學好技藝,譚秉祺決定在附近租屋住了下來,一住就是3個月。

  學習扎獅,首要的步驟就是開篾。「單練習開篾就花費一個星期,兩隻手都練到起泡發腫。」譚秉祺感慨地說。在掌握開篾的技巧後,譚秉祺開始學習更深入的步驟。每天他都會早早地去譚志明家中學習,由老師示範扎作獅頭的步驟,緊接著進行模仿練習,每晚超過11點才會休息。一旦成品製作好了,譚秉祺就拿去給老人檢查指導,再不斷修改更正。

  對於那段時間的艱辛經歷,譚秉祺最佩服的就是老師將每件作品都要求得十全十美,慢工出細活。「別人用料只有2~3層的,老師就會用5層,因此他的獅頭才可以用到5年以上。」他說。

  如今,向老師傅拜師後的譚秉祺既有自身創作木雕的才藝,也學習到扎作獅頭的基本技巧。每逢閒暇時間,他就埋頭傳統工藝製作,讓二層的閣樓除擺放木雕的龍船外,四周牆壁還掛了10餘個獅頭。

  「或許做其它事情沒那麼有耐性,但製作獅頭我可以靜下心來,一做就是幾個小時。」他表示,無論是木雕還是獅頭,都希望有人能將這些文化傳承下去。同時,他表示,若干年退休後,或許會利用現在學習到的技藝,一心一意專攻獅頭和木雕的創作。(文/圖 佛山日報記者黎翠怡 )

 

相關焦點

  • 墨戎苗寨銀飾手工鍛制技藝傳承之匠人精神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鄉村文化振興戰略,並強調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一直以來,墨戎苗寨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在帶動景區升級和群眾增收上取得明顯成效。  銀飾手工鍛制技藝是苗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塊藝術瑰寶,墨戎苗寨作為當地重要的銀飾手工鍛制技藝傳承基地,近年來,已成功申報非遺傳承人4人。其中年齡最小的遲宏光僅23歲,他9歲開始跟隨外公石元志學習鍛打銀器,並不斷專研繪畫、雕刻等技藝,為他之後在銀飾鍛制上的精湛技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百鳥朝鳳》——匠人最後的堅守,傳統文化的輓歌
    無論是音樂上的"嗩吶藝術"、視覺上的電影藝術還是傳統手工藝,千百年來,"百鳥朝鳳"的文化符號給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帶來了許多美好期望。"百鳥朝鳳"典故源自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九百一十五卷引《唐書》:"海州言鳳見於城上,群鳥數百隨之,東北飛向蒼梧山。" 舊時喻指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後用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
  • 新老匠人探尋惠州陶瓷復活之路,傳承創新東平窯文化
    到明清時期,廣州、佛山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陶瓷產業也發生了轉移。人才的流失、地緣優勢的失去以及資源的減少,惠州陶瓷業逐步走向衰落。傳承創新新老藝人重燃千年窯火築匠心拉坯、利坯、修足、蘸釉、蕩釉……日前,記者來到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東平窯陶瓷傳承創新基地,林惠新正帶領學生學習製作東平窯陶瓷。
  • 佛山禮餅製作技藝傳承人:將公仔餅文化傳承下去
    「有一位順德區博物館的專家,他說能擁有百年前的老模具是一件幸事,如果用老模具,做出『新餅』,對順德區乃至整個珠三角的美食傳承文化都是一件好事,朋友們都勸我努力嘗試下,不要怕『失敗』。」  有了專家朋友們的鼓勵,何雪芬與同事們一起,開始著手「復活」百年公仔餅的工作了。
  • 佛山有2000家衛浴企業,為什麼做出「一念一心」的是這家?
    想裝修個可心的家,離不開這座城,因為「有家就有佛山造」。想打造自己夢想中的衛浴空間,也要和這座城結下不解之緣,因為「中國全衛定製看佛山,佛山全衛定製看伽藍」。在集中了2000家衛企的佛山,新品發布已不足為奇。但佛山伽藍公司近日煥新推出的「一念一心」浴室櫃,還是讓全衛定製市場眼前一亮,人們不禁想探究,這款史上「佛系」的浴室櫃系列,究竟「佛系」在哪裡?
  • 「耕育匠藝」傳承耕育文化、工匠藝術和工匠精神
    「耕育匠藝」是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揮「工匠精神」,把工匠藝術、民族技藝與古今中外文化和藝術融合,發揚提升到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耕」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農耕文明,所有匠藝和文化都來自於農耕和土地。「育」是傳承和保育,以及美育、勞育和育人。
  • 茶語大師茶空間:傳承匠人精神,專注茶行業創新
    在七次出訪中,八次介紹、論述了茶文化的價值,六次與外國元首茶敘,為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做出了表率。中共十九大號召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大健康產業,均是茶事業最大的政策利好。茶葉對社會和文化的價值不言而喻,如何抓住新時代的歷史機遇,推進茶文化與茶產業現代化呢?茶語大師茶空間緊跟國家政策導向,發展成為行業新標杆。
  • 以花樣面點大賽為脈,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原標題:以花樣面點大賽為脈,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國面點文化歷史悠久、品類豐富、用料考究、製作技藝精湛,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中國匠人的堅持與傳承
    事實上,直到今天,全國有名的 13 家年畫產地依然據此分為手工填色和套色印刷兩大流派,比如天津楊柳青、四川綿竹、湖南灘頭、廣東佛山採用手工填色,山東濰坊、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山西臨汾、河南朱仙鎮則採用套色印刷。恢復傳統年畫並不容易,在老畫版丟失的情況下,邰立平只有沿著父親當年走過的路,設法搜尋散落各地的畫樣。「我的責任是搶救和恢復,先把前人的成果複製出來。
  • 小罐茶發聲中國匠人大會 以創新設計智造傳承非遺匠人精神
    12月25日至27日,由故宮博物院、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指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在杭州隆重舉行。大會以「匠心初地,玉汝於成」為主題,深入探討傳統中國文化如何從「人類生活的總集」轉型成為具有經濟價值、可消費的文化產品等議題。
  • 《又見蓮花》:因雕刻引發的情誼,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
    然而在這繁華世相之下,澳門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精神文化。這種精神文化,是澳門人對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對真善美世界的無限嚮往,對夢想和初心的不懈堅守;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尊崇,對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文化,在時光的打磨和歲月的沉澱中,已經深深鐫刻進澳門人的骨子裡,並滲入澳門人的日常生活,由此催生了專注於「神像雕刻」的雕刻工匠一行。在電影《又見蓮花》中,承載澳門人這一精神文化的就是一家隱匿於街巷中的木雕店——廖記木雕店。
  • 非遺尋訪2︱剛硬易碎的海派水晶雕刻,如何才能真正傳承
    在海派玉雕(水晶雕刻)項目傳承人沈德盛看來,當下的水晶雕刻得「兩條腿」走路。一條腿走的是傳統題材的雕刻,另一條則是創新,結合時尚,增加了實用性,「這兩條腿合起來,才是最好的傳承。」 水晶,古人又稱水玉、水精等,為石英結晶體,傳統列為寶石之一。
  • 建盞匠人修光明:君子文化和匠人精神相連,跨越古今,煥發生機
    修光明作為一位建盞匠人,他相信一生專注一件事,做到極致,才是一個手藝人最重要的堅守。而建盞用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把君子文化和匠人精神緊密相連,以此跨越古今,煥發生機。建盞基本特徵是口大底小,從器型上主要分分為束口、敞口、撇口、斂口,建盞造型古樸,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 《巧手神探》:綜藝節目創新背後的匠人精神,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所以節目組另闢蹊徑,將綜藝與手藝「兩藝」結合,在宣傳民間傳統文化的同時注入時尚的綜藝元素,讓節目更有看點,受眾群體較為廣泛,這也是它獲得喜愛的重要原因。在機器工藝也在不斷進步的今天,手工的靈魂與美也無法被完全取代,它的傳承也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每一件藝術作品展現是讓人驚豔的,但背後需要忍耐多少寂寞、枯燥、孤獨、恆心、毅力缺一不可,這也是當今浮躁社會大家所缺乏的東西。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有多久沒有放下手機去體會大自然的美,讓心靜下來?有多久沒有真正啟動心流去專注於自己的熱愛之事?
  • 閒遊佛山,發現一處詠春拳館的古蹟,揭開了詠春拳的傳承與歸屬
    周末閒來無事,便又騎上單車,在佛山閒逛了, 不知不覺走進了佛山南海區桂城的東二村,在東二村遇見了一個驚喜,竟然發現了一處文物古蹟——佛山詠春拳東二義詠堂,還是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推斷,東二公園的前身應該是一處教授詠春拳的老拳館,後在拳館的基礎上擴建成了公園,現在在公園裡承擔著東二村社區的活動中心的功能。
  • 熱愛木雕,用心傳承——陳正民的雕刻人生
    陳正民堅持木工雕刻三十多年今年五十一歲的他還兼顧教學工作將畢生所學傳授年輕一輩保護和傳承木工雕刻這一傳統文化陳正民,中共黨員,一個來自"中國木雕之鄉"浙江東陽的巧匠,先後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工藝品雕刻工技師」、「中山市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從事木工雕刻藝術已經三十多年,獲獎無數。
  • 石碑墓碑雕刻用什麼雕刻機?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傳承,這些傳承讓我們後人了解了歷史,而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歷代的石碑墓碑功不可沒。為什麼墓碑成為了文化傳承的載體呢?古代墓碑拓片在古代,石碑墓碑雕刻是一種高技術含量的工種,要求從業人員不止要有文化,而且要有審美觀,所以在古代,石碑墓碑匠人是很體面的。
  • 【甲子金漆木雕】:一刀一槌,堅守匠心;一雕一鑿,恪守傳承
    經由丁氏家族百年木雕匠藝的世代薰陶,8歲時丁全便跟隨叔父學習木雕技藝,聰慧卓越的天賦造就了其以民俗木雕工藝藝術傳承為己任的職業發展路徑,在祖父丁敦舜、父親丁照林的影響下,專注於古建築、木雕的傳承工藝。
  • 「老二次元」匠人走紅B站,眾網友跪求他開網店
    02 八九十年代當地最火的木雕匠人玩起木雕相當有一套的小盧一開口,就是「老莆仙了」。盧正義來自福建莆田的仙遊縣,而此地正是明清古典家具四大流派之一「仙作」的發源地。03 讓更多「27歲」,認識這門手藝雖然擁有百萬粉絲,但在木雕這門傳統手藝面前,盧正義覺得自己仍是個年輕人,「關於雕刻我需要學的、掌握的地方還很多」。
  • 佛山77歲眼鏡修補匠人:修補老物件,重拾舊記憶
    店面牆壁上整齊擺放著各式老款眼鏡,正上方掛著一塊已經用了十幾年的白底紅字木板,上面寫著本店的經營業務。木板旁五顏六色的模特海報已泛黃褪 色。若不是牆上醒目的「微信支付」標識,差點讓人誤認為穿越了80年代舊時光。1962年,19歲的江啟燊跟隨離開單位的父親從廣州回到三水,開始經營修補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