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蓮花》:因雕刻引發的情誼,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

2020-12-16 橙光暮語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時光荏苒,澳門已經回歸祖國母親懷抱20周年。

不管時間如何流逝,歲月如何變遷,每當《七子之歌》的旋律在耳畔響起,我們的內心總是湧動著澎湃的情緒。這首歌唱出了中華兒女拳拳的愛國心,唱出了每個人對祖國母親深深的眷戀之情。

2019年,一部紀念澳門回歸20周年的電影《又見蓮花》在網絡引發熱議,收穫無數好評。

電影《又見蓮花》以澳門珍貴的文化遺產「神像雕刻」為主題並以其標誌性雕塑「盛世蓮花」為靈感創作來源,描述了一段澳門雕刻工匠和內地雕塑大師長達20年的真摯友情。在海峽兩岸兩代人的傳承和努力下,這份跨越時間和距離的友誼,最終情歸到澳門首個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澳門神像雕刻」。

這部電影借澳門回歸之名,用細膩動人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幅濃鬱的澳門人文畫卷和現代澳門人蓬勃向上的精神世界,展現了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

《又見蓮花》這部影片沉澱著獨有的人文氣息,向觀眾打開了一道通向澳門的文化精神大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以「神像雕刻」的獨特視角,展示澳門的多元文化

說到澳門,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是它無處不在的賭場,秀麗迷人的風景,還有令人垂涎的美食。但鮮少有人,熟知並了解它的文化遺產和人文歷史。

在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神像雕刻是擁有最強烈的本土文化歸屬感和民族認同感的一個 ,它也是澳門首個獨立申報獲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澳門的神像雕刻,迄今為止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的起源,與澳門漁民的民間信仰有關。

澳門作為沿海城市,依託自身的地域優勢,自古時開埠以來,捕魚業就成為當地的重要經濟產業。由於海上作業極易遇到危險,對大海存有敬畏之心的澳門漁民為了祈禱平安,便在漁船之中設神龕、供海神,十分重視海上的敬神儀式。

從古時簡單質樸的木雕到如今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型佛像,澳門的神像雕刻,既有對中華神像雕刻傳統工藝的繼承和發揚,也有對澳門地方性工藝美術的積澱和運用,在兩者的完美結合下,折射出神聖莊重、奇美瑰麗的文化魅力。它代表著澳門的悠久人文歷史,也寄託著澳門人民對和平生活、幸福人生的嚮往。

電影《又見蓮花》的創作靈感,來源於見證兩岸歷史時刻的,澳門的標誌性雕塑「盛世蓮花」。

「盛世蓮花」有著美好的寓意,亭亭玉立的蓮花翩然綻放,冉冉升騰,象徵澳門永遠繁榮昌盛,欣欣向榮。這尊雕塑是1999年為慶祝澳門正式回歸祖國,中央政府贈送給澳門特區政府的禮物,與香港的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齊名。

在《又見蓮花》的劇情中,內地雕塑大師顧松林為創作中央政府贈送給澳門特區的雕塑「盛世蓮花」去澳門採風,因緣結識了澳門廖記木雕店的掌門人廖濟昌,兩人出於對雕刻共同的愛好和情懷,成為了至交好友,並由此引發了一段長達20年,橫跨兩岸的,關於「雕刻」的曲折動人的故事。

在這長達20年的故事裡,有廖記木雕店的發展興衰;有兩岸雕刻匠人的堅守初心和執著追夢;有尋求雕刻工藝創新的新一代澳門人;更有兩代人圍繞雕刻產生的思想分歧和意識交融。

作為一部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的影片,《又見蓮花》摒棄了其他影視作品中講述澳門的主流題材,獨闢蹊徑。

它採用獨特視角,充滿想像力的用「雕刻」這一藝術形式,將鮮為人知的澳門文化遺產,「神像雕刻」的人文意蘊細緻鋪陳開來;並以木雕店創作的一件雕像作品為紅線,將故事情節一一串聯。

雕刻藝術從電影開篇就一直貫穿劇情始終,以細膩入微的筆觸,充分、生動的展示了澳門的多元文化。

以木雕店兩代人的雕刻「鬥爭」,以小見大,展示澳門的精神傳承

一直以來,澳門在世人的眼中,是座娛樂不夜城。受以往關於澳門的影視劇的影響,說起澳門人的精神生活,我們總是自然而然的將其和本地繁榮的「博彩業」相聯繫。

從澳門的大三巴到媽祖廟,這裡遍布著各種各樣造型奇異的賭場酒店。每當夜幕降臨,流光溢彩的霓虹燈照亮澳門的每一個角落,各式的賭場酒店爭相散發出璀璨的金色光芒,盡顯澳門的繁華景象。

然而在這繁華世相之下,澳門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精神文化。這種精神文化,是澳門人對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對真善美世界的無限嚮往,對夢想和初心的不懈堅守;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尊崇,對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揚。

這種精神文化,在時光的打磨和歲月的沉澱中,已經深深鐫刻進澳門人的骨子裡,並滲入澳門人的日常生活,由此催生了專注於「神像雕刻」的雕刻工匠一行

在電影《又見蓮花》中,承載澳門人這一精神文化的就是一家隱匿於街巷中的木雕店——廖記木雕店。這家木雕店由掌門人廖濟昌和他的兒子廖梓豪共同打理,但父子兩人對於祖輩傳承下來的「神像雕刻」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和想法。

廖濟昌代表著澳門老一輩的雕刻工匠,他們固守傳統工藝,對其保持敬畏之心,有著自己的執著信念,將畢生精力都傾注於摯愛的「神像雕刻」事業。廖梓豪則代表著有激情有活力,喜歡嘗試新事物,有創新精神的澳門新一代年輕人。

兩代人秉持的截然不同的雕刻理念,在雕刻技藝上產生了極大的分歧,並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鬥智鬥勇」。

廖濟昌是一位技藝精湛,極具「工匠精神」的雕刻師傅,他付諸半輩子的心血,堅持純手工製作,默默守護著自己的木雕店和祖輩珍貴的傳統雕刻工藝「媽祖神像」。

廖濟昌骨子裡有著老一輩人對傳統工藝的固守和執念,脾氣倔強,他認為雕刻作品就是在雕刻人生,「雕刻」最需要的就是對初心的堅守。為此,他曾把雖技術高超卻剛愎自用的徒弟逐出師門,也甚是反感兒子天馬行空的思維和不務實的想法。

而廖梓豪最是看不慣父親的固執和守舊,他一心尋求現代科技發展下的新工藝,來扭轉木雕店生意不景氣的現狀。為了一單生意,他找到當年被父親逐出師門的徒弟徐師傅,決意仿製神像。

一邊是固執倔強,初心不改的師傅,堅持使用傳統技藝全神貫注地雕刻著媽祖神像;一邊是富有個性,沉默寡言的徒弟,專注於以自己的方式打造著屬於自己的媽祖神像……這是《又見蓮花》中,師徒隔空切磋技藝的精彩一幕。

《又見蓮花》通過木雕世家父子倆的矛盾衝突,牽引出「媽祖神像」這一澳門傳統雕刻技藝,並在兩代人的彼此「較量」和「切磋」中,展示出這門工藝的精細珍貴、存在價值與獨有的歷史意義、人文內涵,烘託出祖國和兩岸人民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

廖濟昌和廖梓豪父子倆的「鬥智鬥勇」,另一方面也代表著當下社會裡,傳統的手工技藝和現代新科技、新工藝的衝突與磨合。

到最後,廖師傅的兒子和徒弟真正懂得了廖師傅心中堅守的初心,明白何為真正的「工匠精神」,他們抱著自己的媽祖神像,前來求得廖師傅的原諒;而脾氣固執的廖師傅,也摒棄前嫌,與年輕人達成了共識。當電影上演至大團圓結局的這一幕時,承載著澳門人精神文化的傳統技藝「神像雕刻」,也在兩代人之間得到了傳承。

以跨越20年的「蓮花」友誼故事,生動展示澳門的風土人情和兩岸人民的深厚感情

澳門的市花是白色蓮花,《又見蓮花》以「蓮花」為名,「盛世蓮花」雕塑更是貫穿整部影片的靈魂。

「盛世蓮花」由中央美術學院的著名雕塑家郭寶寨先生設計,它與澳門的神像雕刻有著緊密的聯繫,同時也將澳門人民深厚的「蓮花」情結賦予其中。「蓮花」代表著澳門人對和諧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是澳門的象徵。

電影《又見蓮花》中,內地雕塑大師顧松林與澳門廖記木雕店掌門人廖濟昌因「盛世蓮花」雕塑結緣,在兩人「以刀會友」的切磋中,彼此惺惺相惜,成為莫逆之交。兩人約定,在澳門回歸二十周年慶典之際,顧松林要在自己的雕塑展上展示廖濟昌的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神像雕刻」工藝所展示出的澳門文化傳承。

顧松林和廖濟昌,這兩位來自兩岸的雕刻匠人,一直都在為「雕刻」堅守初心,執著追夢。並共同努力,將澳門珍貴的文化遺產「神像雕刻」展示在世人面前,讓更多的人熟知和了解,讓這門傳統技藝更好的傳承下去。

影片藉助這段跨越20年的「蓮花」友誼故事為載體,多線敘述,在父子情、師徒情、摯友情、戀人愛情的交織下,生動展現了澳門的風土人情。隱匿於小巷裡的雕刻館,人流攢動的旅遊街,繁華熱鬧的大三巴牌坊,澳門蛋撻、杏仁餅等傳統美食以及流光溢彩、璀璨迷離的澳門夜景,港珠澳大橋、媽祖廟等澳門風光。

影片中也從側面描繪了當下澳門年輕人的成長和創業,向觀眾展示這座繁榮昌盛的城市中,澳門同胞的安寧幸福的生活狀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而在最後,廖濟昌父子、師徒的雕刻「鬥爭」經過顧松林和女兒顧曉婕的調解,雙方摒棄前嫌,和好如初。兩家人在澳門,共同歡慶澳門回歸二十周年的盛典,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在電影高潮得到完美的呈現。

結語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不管時間如何流逝,歲月如何變遷,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永遠不會改變。

《又見蓮花》這部電影沉澱著獨有的人文氣息,向觀眾打開了一道通向澳門的文化精神大門,聚焦傳統和現代,直面歷史和未來,將澳門的多元文化和人文底蘊娓娓道來,細微之處彰顯著兩岸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澳門的熱愛。

相關焦點

  • 臺灣專家呼籲臺當局和有關人士勿借疫情進一步破壞兩岸人民感情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臺灣醫事聯盟協會理事長高明見表示,疫情當前,不要讓政治幹擾醫療,否則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和猜忌。對於湖北臺商臺胞回臺加班機遲遲無法成行,他認為臺當局將責任歸咎於大陸是不對的。「應該是救人優先,今天的加班機回不來,搭明天的加班機可以回來。應該馬上將湖北臺胞接回來,不要再進行負面炒作。」  他表示,圍繞新冠肺炎疫情,兩岸因為彼此不溝通,發生許多誤會。
  • 駐澳門部隊第十六次軍營開放:蓮花盛開 情誼常在
    駐澳20年:蓮花盛開 情誼常在——駐澳門部隊第十六次軍營開放見聞■溫志中 方 釗 葉華敏77名官兵組成的軍樂儀仗隊現場演奏《歌唱祖國》《駐澳門部隊之歌》《威武鏗鏘》《七子之歌》等曲目,隊形隨之變換成CHINA 70、20、蓮花等圖案,寓意對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澳門回歸20周年的美好祝福。72名特種兵組成的格鬥方陣和120名官兵組成的刺殺方陣依次登場,格鬥團體操、一招制敵、散打對抗等課目展示了特種兵勇猛、團結的特戰精神。
  • 名門望族|南溪包氏:勇於為義,血濃於水
    光緒六年,他赴京參加會試,正逢老友、進士黃湘病卒,因家貧,全家10多人不能返鄉,情景慘然。包弼臣特備奠儀兩百餘金,送到黃家,並為文以祭,大哭失聲。事後,又覓得可靠人士護送黃湘靈柩及眷屬返回四川珙縣家鄉。
  • 臺灣希望恢復兩岸航線,藉助大陸力量,以此拯救臺灣經濟!
    近日有媒體曝出:臺灣希望恢復兩岸航線,藉助大陸的力量來拯救臺灣的經濟!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方面會考慮恢復兩岸之間的航線航班,由於之前受到疫情的影響,臺灣和大陸之間的航線只剩下北京、上海浦東、廈門和成都的機場在開放,而其他的城市目前還處於封閉狀態。
  • 「三國蜀漢杯」海峽兩岸青年巴蜀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在成都啟動
    匯集兩岸青年創意智慧,聚力打造三國文化精品。9月29日上午,「三國蜀漢杯」海峽兩岸青年巴蜀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啟動儀式在成都天藝∙濃園藝術博覽園舉行。  大賽旨在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心靈契合;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持續擴大兩岸交流合作,積極落實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深入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深度挖掘四川、重慶三國蜀漢文化特色、弘揚巴蜀文明內涵,攜手川渝臺共同打造巴蜀文化創意精品,針對性開展文化創意設計,吸引兩岸文化創意行業人才;繼續拓寬兩岸青年交流渠道,向兩岸同胞系統地展現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亮麗特色
  • 李商隱禪詩:苦海蓮花,一一蓮花見佛身
    「苦海迷途去未因,東方過此幾微塵。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苦海迷途去未因,東方過此幾微塵。」那人生就像是苦海迷途,牽起過去,未來種種不可思議無法擺脫的因果呀。就算是東方朔落在人間,也不過是天地的一顆塵埃呀。」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那些歷史上的大人物,都是時間和空間的一粒灰塵,沒有什麼永恆。
  • 難得遇知己,如今竟別離,一首詩蘊含著李白對友人的深厚情誼
    對於他的詩詞,小編覺得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感情豐富。每一首詩詞都是這位偉大的詩人用心雕琢而成。對於一些廣為流傳的詩,相信大家都已經十分熟悉了,小編就不在此作過多介紹。這次要說的詩詞,相對來說有些偏冷門,它就是《沙丘城下寄杜甫》。雖然冷門,但裡面的真情實意卻值得大家細細品讀,接下來就由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來品味一下這首唐詩吧!
  • 爾冬陞秦沛姜大衛首次同框,現身演員請就位,三兄弟真是感情深厚
    不愧是親兄弟,是的是得,真不愧是親兄弟,看得出來情誼深厚,看得我有點羨慕啊。好傢夥開襠褲整上了,親兄弟感情真好啊,這仨人關係也太好了,真的太久沒擁抱了,羨慕這樣的兄弟情,真的是一把年紀了,還這麼可愛呀!
  • 【詩意童年】《贈汪倫》:深厚情誼 踏歌送別
    【詩意童年】《贈汪倫》:深厚情誼 踏歌送別 2020-09-18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孫亞夫:「兩岸人民越走越遠」並非交流合作的錯 政治分歧未決才是...
    ,兩岸人民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提供了強勁動力」。——《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下篇﹒第九章﹒第三節12月16日,「兩岸關係發展的經驗與啟示」學術研討會暨《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新書發布會在京召開。本書作者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講座教授孫亞夫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兩岸人民越走越遠」並非交流合作的錯,政治分歧未決才是根本原因。
  • 臺灣地名中大量的大陸元素,體現了兩岸人民的親緣關係
    歷史上遷往臺灣的移民中,有些人因種種原因而再也沒有回過故鄉。這些人背井離鄉,歷盡艱險,飄洋過海來到臺灣定居下來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故土和親人的思念日益加深。為了使後代牢牢記住自己的祖根所在,他們往往以自己的姓氏或籍貫所在的府、州、縣名來為新居的冠名,現在臺灣很多地方都保留著這類地名。
  • 多肉中的翡翠蓮花—三角琉璃蓮,這麼養護,翠綠透亮,水盈盈
    佛陀坐蓮花顯得很莊嚴,清淨自在,安詳無比。今天我們要說的植物也和蓮有關,它就是形如蓮花,通體透亮,宛如翠玉的多肉中的三角琉璃蓮,也叫水晶蓮,如水晶一般晶瑩剔透。三角琉璃蓮是瓦葦屬多肉,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群生,蓮座葉盤4釐米大,綠色透明的葉2—3釐米長,1.3釐米寬,兩邊圓凸,頂端有細小的「須」,葉緣有細鋸齒。
  • 架起兩岸情感融合橋梁 第十七屆「贛臺會」在江西吉安市舉行
    「因為我們是兄弟,不管遇到多少阻礙,兩岸同胞的交流都不能停不能斷」,江西省省長易煉紅致辭時指出,此次大會主題「開放合作,融合發展」體現了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兩岸同胞血脈親情在任何時候都割捨不斷。他也期待與臺灣各界朋友進一步加強交流交往,擴大經貿合作,持續增進情誼,促進贛臺兩地合作向更高領域、更深層次邁進,為兩岸同胞帶來更多福祉。
  • kiki小魔女2020雙魚12月感情:深厚的情誼背後也有背叛
    Hi,歡迎大家來到kiki的佔卜分享,今天佔卜的題目是雙魚座12月的感情運勢。Kiki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是集合了大眾的能量帶來的佔卜,而大眾的佔卜無法準確的符合個人的情況,在觀看解牌之前呢請大家去查詢自己星盤中太陽、月亮、上升、金星星座的宮位落在哪個星座。
  • 《許三觀賣血記》;什麼是「血濃於水」的親情?22碗血換來的
    許三觀是一個舊時代的小市民,在一生中賣了11次血,在為了救治得了肺炎的兒子,在去醫院的路上連續賣了8次血。全書圍繞許三觀賣血來展開。許三觀是一個「巨人」,他的價值觀,世界觀,他的堅強與不服輸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今天小偏要講的是他那血濃於水的親情,甚至於不顧自己的性命來救自己的孩子,父愛如山,值得讚頌。
  • 郴州高速與蘇仙區人民武裝部開展慶「八一」共建活動
    紅網時刻7月30日訊(通訊員 郭彥希 張俊壬)在「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湖南高速集團郴州分公司與郴州市蘇仙區人民武裝部譜寫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一家親的新時代讚歌,築牢高速公路「一路多方」抗冰救援等應急搶險的聯動機制。
  • 「傳遞中國人民情誼的友好使者」
    雅各布說,大熊貓因其溫順的性情和憨厚的體態被視為和平、友誼的象徵。「在國際舞臺上,大熊貓已成為傳遞中國人民情誼的友好使者。世界上很多人對中國的第一印象和我一樣,是來自大熊貓,由於喜歡大熊貓而對中國產生濃厚興趣,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逐漸加深對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認識。」  雅各布感慨:「對於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星球地球來說,大熊貓的存在和繁衍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