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劫後餘生,下半年,是扭轉業績困局的故事。
中國烹飪協會的《2020年上半年餐飲行業復工復業情況報告》顯示,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14609億元,同比下降32.8%,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42.2個百分點。連「火鍋一哥」海底撈都預計虧損超9億元。
一場「黑天鵝」後,中國的餐飲圈仍在慢慢自愈。面對人流、現金流周轉的挑戰,餐飲業需要改變。
2月份,我們看到西貝董事長賈國龍 「即使貸款發工資,撐不過3個月」的哭訴,也記得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手撕員工「減薪聯名信」的視頻。暗合了公眾心理,餐飲企業家的發聲火遍全網。
一個月後,一場土味發布會再次將老鄉雞推上熱搜,有評論稱,預算200元辦出了2個億的傳播效果。
人出名後,名氣可以變現,企業同理。
浦發銀行、安徽農信主動找到老鄉雞,「10個億的貸款授信幾乎都不是我們自己去找的。」
發布的招聘啟事也事半功倍,老鄉雞人事部3天就收到了5000份簡歷,市場部則接到了全國不同商場的尋租電話,給出的條件十分優惠。
創始人束從軒覺得有點飄,只好對著所有員工說,「你們千萬要穩住,該幹什麼幹什麼。」
公關部負責人吳月峰向「電商在線」復盤了這場走紅,「真的沒有高價聘請策劃團隊,算是一次偶然的必然。」
在意外走紅後的5個月,「電商在線」發現「老鄉雞」悄悄開出了一家天貓店,將餐飲生意搬到了網上。
要評論這件事情的意義,可以對照肯德基的戰績:2016年,肯德基入駐天貓,經過了幾年新零售的探索,去年雙11, 9個小時銷售額就破億。
與開設網店同步的是,老鄉雞正在緊鑼密鼓地全國擴張。一個原本看起來土氣、保守的,據扎在安徽的區域品牌,疫情後的表現,對餐飲業要怎麼走出去,或許可以帶來一些啟示。
在改名前,老鄉雞以「肥西老母雞」的形態存在了將近10年。一名安徽人回憶,和任何一家普通快餐店沒什麼兩樣。
「走進一家『肥西老母雞』,你根本不會注意到它叫什麼名字,在安徽,除了『肥西老母雞』還有『肥東老母雞』呢。」
這一段,是父親束從軒的主場故事。一個退役軍人,回到肥西老家,拿著幾百塊錢養起了母雞,做成了全合肥最大的養殖戶。又在天花板到來之際,學習進入餐飲行業,開啟了事業第二春,那是2003年。
到2012年,「肥西老母雞」在全安徽開出了100家連鎖店,隨後改名「老鄉雞」,從品牌感上,一下子讓人有了記憶點。
那年,兒子束小龍留學歸來。子承父業原本並不在規劃之內,一次父親公司的培訓讓他有了決心,「原來品牌是這麼打造的。」
先下養殖場,然後從店員、店長到區域經理,最後才進入管理層。父子搭檔讓「老鄉雞」正式作為一個連鎖品牌開始了在快餐賽道的競爭。
市場部負責人劉旭九這麼形容兩位當家人的角色分工,「董事長(束從軒)做事有決心和氣魄,接班人(束小龍),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對產品會有極致的追求。」
換個理解是,束從軒為企業劃定了大方向和目標,而束小龍則在具體的實務上有了更多的嘗試和動作。
幾乎每過一兩年,「老鄉雞」就要進行一次形象工程的升級,到2020年,「老鄉雞」已經進化到了第5代店面,據稱這所有的設計和最終的方案都是束小龍從全世界學習帶回來的,他還引入了早餐、透明化廚房。
父子二人配合,用7年時間,把老鄉雞從一個與鄉土和地域掛鈎的快餐店發展成了行業榜首。
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快餐70強」榜單,老鄉雞排在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之後,是中式快餐品牌的第一名。
資本開始逐利,2018年1月,老鄉雞接受加華偉業資本2億元的投資。
2019年底,老鄉雞在上海召開發布會,宣布未來3年,將突破1500家餐廳,5年內將實現百億銷售規模,10年內成為中式快餐的名片。
這個目標在突如起來的疫情面前變成了一個難以實現的承諾,在「那場200元發布會上」, 1500家餐廳的目標最終調整為1000家。
「數位化」是「老鄉雞」在疫後屢次提到的一個關鍵詞。
對一個餐飲企業來說,數位化工程不可能因為一次當頭棒喝,一夜間突然到位,對「老鄉雞」來說,目前是一個夠用但仍待進化的階段。
市場部負責人劉旭九向「電商在線」列數這夠用的部分,包括管理層面的數位化、無紙化辦公,門店銷售的自助點餐、智能結算,中央廚房到門店的冷鏈物流可視化等等。
他覺得,短板在於與網際網路平臺的深度融合。
首先是外賣。早在三四年前,老鄉雞就已經開通了外賣的服務,與美團、餓了麼等平臺有合作,但抽成導致的利潤偏低問題,在內部也就沒有很重視這塊業務,直到疫情讓所有線下生意歸於零點。
2月份,老鄉雞成為第一批接入餓了麼團餐的企業,外賣成為彌補損失的重要板塊。
損失5個億,當客流恢復到達天花板時,新零售業務就成為新的救命稻草。
負責公司新零售部門的劉旭九回憶,其實早在年前,新零售就已經列入戰略規劃,「12月31號晚上夜裡12:00,我們集團在開共識會,當時就覺得2020年,新零售這個板塊應該是帶來更好增長的地方。」
疫情加速了業務進程,也加速了老鄉雞與網際網路平臺的深度合作。劉旭九提到,在開網店之前,他們先上線了口碑,思考到店和到家的業務邏輯。
但正式開通天貓旗艦店,經歷的磨合遠比想像中多,「我們以前完全沒有涉及過這方面,無論從技術的對接開發,以及和平臺的交流溝通,每一步我覺得中間都會有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困難。」
一個典型的疑問,一家餐飲企業開網店要賣什麼?電子券是一個可以從肯德基、麥當勞那裡可以借鑑的思路,但具體是什麼菜單,什麼產品組合都是問題。
「這些電子券不是說隨意上的,我們有一個選的邏輯。根據我們每天40萬的進店消費,什麼樣的菜品組合是最合適吃的,我們會去研究和分析,這個過程我們就花了兩個月。」
困難還包括要讓上萬名員工認同、配合,「要跟員工的交流和培訓,測試電子券使用的問題等等。」
7月31日,老鄉雞在天貓靜默上線,負責人稱,想先觀察一下效果如何。結果剛上線幾天,日均銷售額就能達到幾萬,「沒想到大家還這麼關注我們。」
選擇這個時間點,老鄉雞有自己的考慮,「下半年是行業需求的高峰期,這時候是我們搶先佔位的一個機會。從內部講,這個階段是我們戰鬥力最好的時候,也是我們最能做成功一件事的時候。」
劉旭九對在電商平臺的成長抱有極大期待,他以肯德基、麥當勞作為榜樣,覺得老鄉雞可以成為洋快餐之外電商TOP品牌。
而肯德基在天貓上的戰果也的確具有激勵作用。2017年,肯德基在超級品牌日推出的1999元的「全年吃雞」套餐借著爆款網遊的熱度,一上線就在40分鐘內全部售罄。
老鄉雞也有自己的野心,劉旭九介紹,未來餐廳開發出的半成品,比如雞湯搭配麵條等產品都會在改良後上線到網上。此外,「更多跨界聯盟的周邊也在我們這些計劃之內」。
願望和計劃很美好,但現實的問題依然存在。線上和線下有著天然的溝壑,相比頭部玩家,肯德基、麥當勞的網店運營時間都超過三年,粉絲數分別為466萬、283萬,只有4000多人的老鄉雞,無論用戶規模還是電商運營能力,都還差上不少。
開店就用了4個月的籌備期,後期如何運營好電商業務,打造專門的電商團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網店賣的電子券,最終要到線下兌換。
題中之意是,新零售的布局得線上線下同步進行,進軍全國是走紅後的五個月裡,老鄉雞忙碌的另一件重要事情。
劉旭九提到,他們的團隊不斷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進駐,到年底會開出最新一代店鋪,至於1000家直營店的目標進程則尚且無法公布。
公關部負責人吳月峰佐證了整個老鄉雞的忙碌狀態,「兩位老總最近幾個月在全國各地穿梭,連他都經常都聯繫不到人。」
對快餐連鎖企業來說,快速擴張的前提就是極致的標準化,最直觀的就是肯德基和麥當勞。對應中式餐飲,外婆家每一家餐廳的廚房都嚴格按照相同的標準做菜和管理,新店有能力快速複製老店的經驗。
2003年,據說束從軒花了半年時間,自己草擬了6本操作手冊,很多知識點都是對肯德基、麥當勞的模仿。
而如今,老鄉雞需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我們餐廳會不斷地有新品,基本做到月月上新,要讓900家店同時上一道新菜,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事情,因為牽涉到17000多名員工的標準化操作。」
「電商在線」了解到,在老鄉雞,從研發,到中央廚房的製作工藝,在到配送到門店,門店標準地製作出來,這樣的標準流程會牽扯到7到8個部門。
截至2020年,標準化操作手冊已經達到了23本,「會嚴格規定到一個員工入職的每一天,入職後的他一兩年每天應該要幹些什麼。」
開網店、開發半成品,進軍全國、升級標準化流程,這兩件大事情基本可以概括老鄉雞走紅的5個月裡在忙些什麼。
劉旭九提到老鄉雞學習的對象,除了肯德基、麥當勞,甚至還有喜茶、服裝店等等,在品牌打造的過程中,老鄉雞仍處在摸索的階段。
老鄉雞的兩次出圈,刷的都是束從軒的臉。作為企業家網紅,他甚至自己開了個抖音帳號,但除了第一條理髮的視頻,所有點讚數都在1000以下。
這足以說明,意外走紅仍然解決不了企業長久的品牌力問題,老鄉雞以餐飲企業品牌出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此外,老鄉雞剛從安徽的區域走向全國,如何用一套標準去解決全國各地不同口味習慣的問題,也是新的命題。
有一個小插曲,兩個月前,老鄉雞還擺起了地攤生意。
有唱歌、有啤酒、有夜宵,「一個店第一天晚上賣了四五百塊,第二天就賣了三四千,第三天賣了一萬了。」
這很符合創始人的性子,「我說這個是好事,大家抓緊幹。過去研發就要幾個月,現在我們是搞一個店先幹,然後再研究各種問題。」
一面是品牌進化的自我修養,另一面是為了生存、放低姿態的做法,看似進可攻退可守,但老鄉雞的未來圖景仍需要更長時間的驗證。
(文章來源:電商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