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
多元風格作品與文獻作品一起展現深圳當代藝術的脈絡——由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資助項目支持,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主辦的「深圳時間——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日前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雲中心開幕。本次展覽得到深圳市20餘家美術機構的藏品及文獻支持,共展出47位藝術家的60餘件(套)當代藝術代表作品以及深圳四十年當代藝術的一批文獻。
以全國範圍的文化藝術發展為參照系,深圳文化藝術的發展無疑是快速的、迅捷的,雖不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卻也避免了負重前行。改革開放將深圳放置到了經濟和精神發展的前沿,跨越式的城市發展需求催生了當代移民浪潮,開放的國際化城市發展目標也需要一種顯性的、充滿張力的文化來彰顯其城市個性和人文精神。由此,雜糅著城市各個階層文化訴求的新移民文化漸成深圳城市文化的主流。改革開放40年來,這種以移民為特色、兼收並蓄的本土文化慢慢積澱,從淺層的作品表述到深層的精神追求,一步步完成由移植到造血的本土化進程,形成具有鮮明的深圳城市文化特色的整體風貌。
此次展覽嘗試對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的深圳當代藝術創作、發展的脈絡進行系統性學術梳理,加深公眾對中國當代藝術及深圳本土藝術文化的認識,繼而以深圳為原點,以當代藝術的先鋒性、實驗性為紐帶,形成充滿活力的城市文化氛圍,並以此增強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聯繫,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提供助力。
以「時間」作為本次當代藝術文獻展的主題詞,是因為「時間」這個詞彙於深圳人有著特殊意義。正如策展人張新英所說:「若論用某種特殊性事物來描述一座城市的形狀,於深圳而言,最貼合的莫過於『時間』。」「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三天一層國貿大廈」……關於這座城市歷程的很多記述,都與時間相關。本次當代藝術文獻展以「時間」為主題詞,藉以說明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以及發生在它短短40年曆程中的當代藝術特點。
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展出的作品涵蓋了王川、張曉剛、邱志傑、龐茂琨、毛焰等一批知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也不乏如董小明、陳湘波、周力、梁銓、戴耘等一批本土藝術家的作品,還有一批國外藝術家的作品,內容豐富,各有千秋。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也細心梳理了承載深圳當代藝術的機構和畫廊以及產業群落,通過這樣的方式,打開了觀眾了解深圳當代藝術的一扇「窗口」。記者了解到,深圳當代藝術包容性強,聲音藝術、行為藝術、獨立影像、動畫藝術、新媒體藝術、創客藝術、社區藝術、傳播藝術……這些非傳統的藝術形態都曾經在深圳有著活躍的群體和受眾。一向致力於「打造中國當代藝術的航空港和風向標」的OCAT當代藝術中心也將整個館群的總部設在深圳,深圳的多家美術機構亦設立了常設性的當代青年藝術研究項目,這些藝術現象和活動都讓深圳當代藝術乃至深圳這座城市具備了一種獨特的氣質:新銳、敢闖、敢拼、活力四射。
尤其是近些年,隨著新媒體、創客藝術以及社區藝術的湧現和發展,深圳良好的高新技術環境、包容的社會文化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候鳥」藝術家、「海歸」藝術家聚集這裡,一種以藝術創新和社會文化責任為導向的當代藝術生態蔚然形成。
此次展覽將展至11月30日,免費對公眾開放。(記者 尹春芳、齊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