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技術改變世界,也改變著人們對於世界認知方式。對於年輕的藝術家蔣若禹來說,昆明市中心南屏街旁的高山鋪也因此變得鮮活起來,那裡的四合院,那裡的家人和相鄰,那裡的生活日常,通過文字和影像的方式,走出歷史,走進當下。
12月20日,位於長沙遠大城微笑金字塔內的無用博物館,開啟了「數字人文P8星球線上駐留藝術家群展」。蔣若禹等來自6個國家的11位藝術家,分別以自己的方式藝術化展現了他們對於科技、人文以及社會的理解。
據策展人喻瑩介紹,此次展覽作品涉及油畫、版畫、裝置、雕塑,以及影像、VR、AR等方面的形式。在創作和策展過程中,大家碰撞思想的火花,用藝術創作闡述觀點,進行了一次開放性展示和討論,探索當下高度數位化社會的人文現狀及文化研究。
「數字人文是這裡最重要的主題,但藝術家們的作品風格都有著不同的元素,因此這次關於數字人文的討論也會更加多元,這將是一次更加理性,更加獨特的藝術討論。」喻瑩認為,「藝術不僅僅在於視覺、聽覺和感覺,更多的是在於我們思想層面的存在。此次展覽的展品通過不同的形態去展現藝術的價值。數字人文元素的融入讓所有的作品都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他們的看法就代表了藝術家們的藝術認知。」
通過此次展覽,藝術家們與觀眾之間建立起一種全新的互動與認知。「《高山鋪》63號不僅讓我想起了家鄉,更讓我感悟到數位技術對於歷史的改變。」在展覽現場,來自長沙一家文化機構的張女士對蔣若禹的參展作品表現出極大興趣。「在數位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我們記錄、言說歷史的方式更加豐富,可以肯定的是,技術的進步,我們距離歷史的方式會越來越近。」
如展覽前言所言,處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文學科研究的方法也不斷推陳出新,數字人文研究將數位化方法引入人文研究之中,確是符合趨勢和現狀。「數字與人文的跨學科融合,將大量的文化研究材料轉化為可視的信息、數據,並使用標籤或系統來將其分門別類並歸檔,如此的方式或之後的發展是否能將文化研究中強調的特色、個性、差異、多樣性充分體現呢?而無論是在人文研究材料生產或研究的過程中,由『人』這一主體產生或融合的主觀情感、情緒並由此而來的意義和價值在數位化進程下究竟是被抹去了,或是說數字研究這一方式本身也在不斷人文化……」
「數字人文P8星球線上駐留藝術家群展」針對上述思考進行了藝術性的解答。藝術創作這一行為作為藝術家將自己的主題研究內容和日常人文體驗可視化呈現的方式,藝術創作者們也在不斷地將自己的藝術表達和實踐過程推陳出新,跨界融合或是突破個人界限。 作品本身在影射宏觀議題的同時挖掘、保留、發展藝術創作者個人特色和主觀體驗。
此次展覽作品分布在無用博物館的4個樓層,多元的藝術作品呈現傳遞不同藝術家對於不斷數位化、電子化社會發展趨勢的觀點,並通過藝術展覽為載體,與觀眾進行一次擁有不同角度看法的多元化智性、感性交流。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出至2021年2月5日,感興趣的市民可前往長沙遠大城微笑金字塔內的無用博物館參觀。
瀟湘晨報記者徐海瑞 通訊員郭暢
參展藝術家
Akwetey Orraca-Tetteh| 美國
劉天明 Alex Liu| 中國
Dagmar Schuerrer| 德國
Isha Naguiat| 菲律賓
Mila Bubliy | 德國
Joao Villas| 巴西
王君 Jun Wang| 中國
劉錦鵬 Kalman Pool| 中國
黃寶兒 Po Yi Bonnie Wong| 中國香港
蔣若禹 Roy Jiang| 中國
Valery Grancher| 法國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