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儀仲子之喪,檀弓不受。仲子舍他的孫女,立他的兒子,檀弓曰:'何謂?「我還沒聞呢,」趨而就子服伯子於門右,曰:「仲子舍其孫而立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也猶行古之道。昔之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孫而立衍。子遊問諸孔子,孔子曰:「夫子亦猶行古之道乎?Seather!'--《禮記·檀弓》
這段話似乎有一點複雜,我們來簡單解釋一下:一位名叫公儀仲子的人在家主持喪事。沒有立立嫡子嫡孫為喪主,而是立嫡子嫡孫為喪主。檀弓去了弔喪,覺得奇怪,問別人這是怎麼回事?這種禮法與自己所知的不符啊!
於是伯子向他解釋,公儀仲子這樣做也無可厚非,之前已有例證。不料孔子聽後,堅決反對,表示錯了,庶出的人怎能壓得住庶出的頭?如果有嫡子在,庶出的兒子就沒有了!
為什麼孔子要講這個?真容易啊!孔子是「周禮」的頭號粉絲,一生講究「克己復禮」,周朝禮法嚴格,無論爵位、財產,繼承者都是嫡長子。這種嫡長子繼承制,粗略算下來,從商代晚期一直到清朝,這種體制少說也影響到中國歷史3000年!
那還沒完,永遠不要認為嫡子繼位就是「古玩」。想一想,我們身邊是否有這樣的家庭:非要生兒子,以為只有兒子才能延續香火,養家餬口(儘管很多時候只是想得漂亮);日本、韓國等許多國家的文化意識都受到古代中國文明的影響,他們的家族企業、繼承者都是嫡長子。
您看劉邦,劉邦娶呂雉之前,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劉肥,劉肥是劉邦庶長子,呂雉生的劉盈是嫡長子,因此劉肥撐死封王,皇帝的寶座只給了劉盈;您看朱元璋,朱元璋的嫡子朱標英年早逝,他明明知道朱允炆的實力不如朱棣,還傳給他,為什麼?由於朱允炆是嫡長孫啊。
為什麼李世民要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由於李建成是嫡長子,即使他的才幹和功勞都不如李世民,這種地位使李世民被壓垮了,李世民沒有採取最激烈的手段,最終李建成登基,哪裡能容得下他!
為什麼乾隆皇帝期望富察皇后有個孩子,生一個就立他為太子?由於清以前的皇帝都是庶出,乾隆渴望能夠迎娶嫡子繼位,以打破這一尷尬。
因此,古時候的嫡長子繼承制相當穩固,除非父親特別偏愛庶子,或者其他什麼情況,可能會受到小範圍的破壞,但基本上是不變的。然後有人就會問,古人到底怎麼想的,這麼對別的孩子不公平啊?如果讓嫡子無能,淨瞎幹,豈不害全家人?
實際上,這與古代的社會形態有很大的關係,不管是奴隸社會(夏商周)還是封建社會(漢唐明清),嫡長子繼承制都可以使整個社會保持穩定。那麼,也許是寫在紙上得,讓我們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解釋。
將嫡子立為太子,不讓其他庶子挑戰,至少有三個作用。
首先,可以避免家庭分財產越來越分散,勢力越來越弱。否則,漢武帝為什麼要頒布《推恩令》,讓天下諸侯的兒子都享有繼承權,打破了嫡長制的統治格局?越分越少,對朝廷的威脅就越小,不能謀逆,漢武帝就可以安心地把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裡了。
二是能維護正妻地位,避免「寵妾滅妻」,讓兩家結親和睦;如果隨便一個妾室都可以挑戰正妻,那麼光家族內部會產生多少矛盾呢?而正妻的家人也不會同意。正妻之子,地位穩定,家業可傳,但凡有頭腦的皇帝,都會希望家家多生孩子,免得打一場缺人的仗,那些兒子為爭財而互相爭權,豈不是要造成多少失寵的禍患?
其三其實是前面兩點的概括,嫡長子佔有家族財產(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大部分),財產繼承明確明了,明了是非,家穩則國穩,維持封建統治的宗法制,還可以維持下去。對現代人來說,這個嫡長子繼承制似乎並不公平,有許多缺點,但在古代已經是最佳的選擇。
封建社會的那個大家庭裡,最幸福的是皇上,皇上可是個江山美人啊,皇上又是一個國家裡最特別的人。電影裡總沒有那些母憑子貴的鏡頭,如果皇上選擇了誰來侍候,侍候的人當然也會特別珍惜這個機會。由於一些人可能一年不能見到皇上,侍寢越久懷孕的坑當然就越大了。
住在後宮的女人也很想生個皇子。伺候也是可以被尊敬的,但清朝的時候很奇怪,妃子們伺候完之後,要連夜被送回宮中,這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侍者不能在皇上面前留宿?所有的就寢時間都由翻牌人決定,妃子的名字也寫在這張小紙板上。
是否可以入睡,實際上取決於太監放置牌位的位置,所以有些後宮妃子是要賄賂太監的。儘管翻牌侍寢,皇上還是有自己的偏好,翻牌面上是隨機的,但也有不好的地方,翻牌面也是為了讓皇上不偏寵哪一個。翻牌也是為了讓皇上的情報保密。有三個原因可以解釋侍寢的妃子被遣返。清宮妃子為什麼不能在夜間入睡?真正的理由讓人難開口!
因為皇上精力有限,每天要批閱奏章很累,這樣做也是為了保證皇上充足的睡眠。有一次,皇上因房內勞累而死。第二,為了避免皇上沉溺於美色。如果皇上專寵哪一個妃子,那八個皇帝的統治就會被耽擱。
宮裡的生活也很不容易,宮裡的規矩比較多,有些規矩雖小看無濟於事,但實際上有很大用處。老一代的智慧也值得我們借鑑,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規則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守住上一代打下來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