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文化之二:古代造像承載傳播化育民眾目的

2020-12-04 藝術鑑賞網客戶端

來源:藝術鑑賞網作者:李冰 著名雕塑家

  寶頂山臥佛 宋代  佛教造像中無論是摩崖石刻群雕大場景、單窟獨龕組合還是單體小品,絕大部分包含了眾多的藝術造型方式,其中有繪畫、浮雕、圓雕以及介於這三類之間的過渡類型。

  媚態觀音 宋初 大足北山  造型形式的多樣性豐富性渾然天成,其背後的原因往往並不是藝術造型的本身,而更多是為傳播、宣教、化育為目的下的產物。

  「父母恩重經」寶頂石刻  大場景摩崖石刻自然是一種綜合的藝術藝術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其表現的題材內容的豐富性,自然就會涉及到更多的場面以及各個角色等。如何組合這些人物事件就成為古代造像者必須考慮的畫面構圖了。

  九龍灌頂 大足石刻  南朝齊梁時期畫家、繪畫理論家謝赫在《古畫品錄》論著中提出中國繪畫上的「六法」中的「經營位置」就是繪畫的構圖。經營原意是營造建築,《詩·大雅·靈臺》:「經始靈臺,經之營之。」經是度量、籌劃,營是謀畫。謝赫借來描述作畫之初的布置構圖說「至於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把安排構圖看作繪畫的提綱統領。

  大足寶頂石刻,圓覺道場  大足寶頂山佛灣的題材內容眾多包含了:祖師法身經目塔、七佛龕壁、報恩經變洞、殿堂月輪佛龕及十惡罪報圖、毗盧庵洞、華嚴三聖洞、灌頂井龕、「父母恩重經」、「十大明王」等。若無整體的規劃經營,藝術形式的多樣性處理,造像尺度大小對比等,場面就會變得十分混亂。因此在佛灣的處理中就綜合運用了圓雕、浮雕、線刻和繪畫,石刻經文等各種樣式。

  大足北山石刻  在大足北山石刻更多是單體龕窟,同樣是以綜合的造像手段來進行處理。通常龕窟中的主尊像以圓雕的方式背靠龕窟石壁或者是在龕窟中形成獨立圓雕主體。

  大足石刻 六道輪迴  而脅持隨從部眾則從圓雕、高浮雕的方式處理;亭臺樓閣、祥雲虹彩、器樂飛花、天女飛龍等作為龕窟中的場景元素分布時候體量與厚度都有所遞減,甚至成為繪畫性線刻。

  大足北山 水月觀音  這種將繪畫、浮雕、圓雕的造型方式,在一尊佛像上也是同樣三種混用切換自然。單體的佛菩薩金剛護法中對於發須、寶冠的處理,瓔珞配飾多運用浮雕的處理手法,在平面中進行鏤空雕刻或者線刻。身軀頭手法器則是以圓雕樣式居多。

  《佛首肖像研究》李冰作品  在三種造型方式都運用之外,還賦彩模擬現實的物像色澤,貼金以顯佛像之莊嚴。從傳統佛教造型語言的豐富性以及混合運用的方式,反應出古代的造像者並不嚴格的遵守雕塑三維體積和繪畫二維的平面性特徵,而是為承載教義內容、圖像傳播、化育民眾為目的而採取的最為有效手段。因此當我們面對傳統雕塑遺物的時候,若無與古代造像者同樣的思維,將會迷失在其造型的迷宮裡而出現種種誤讀,對於從業造像者來說不得不察。

  李冰,2000年四川美術學院雕塑專業獲得學士學位,同年任教於景德鎮陶瓷學院。2011年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專業獲得碩士學位。現任教於湖北美術學院雕塑系,《雕塑》雜誌傳統雕塑論壇主持,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民協彩塑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美術學會會員,湖北美學學會會員。  藝術鑑賞網編輯:劉勇軍(北京)

相關焦點

  • 梵天東土,並蒂蓮華|中國古代佛教造像(上)
    從五胡十六國時代開始,到南北朝格局形成,不同民族登上歷史舞臺,形成大割據、大融合和文化多樣性的紛亂時代,最終走向隋唐大一統。中國佛教在這一時期得到迅猛了發展,與國家政權和世俗信仰的結合日趨深化,與此同時,中國佛教藝術在吸收外來影響的基礎上,開始加速本土化的進程,為中國藝術的成熟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成為盛唐藝術的先聲。
  • 《絲路梵華—吉泉齋藏古代佛教造像集珍》賞析—二臂瑪哈嘎拉像
    文化的置入,是感受生活最「知性」的做法二臂瑪哈嘎拉像元代(1271-1368 年)中原壽山石 高 19 釐米此尊造像表現一面二臂,頸掛骷髏項鍊的忿怒尊神形象,通過其雙手持鉞刀、顱碗的特徵可以推斷,此像表現的應是藏傳佛教神系中佔據重要地位的護法神馬哈嘎拉形象。
  • 李巍先生捐贈一批元明清佛造像 促進佛教文化發展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非物質遺產保護委員會委員王家鵬;中國北京文物藝術品物證司法鑑定中心主任,首席專家,文物鑑定首席專家梁亞力;清華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漢藏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沈衛榮;絲綢之路文化教育專項基金主任趙立萍;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古代織繡專家張淑賢;CCTV-4 國寶檔案策劃總監翁藝等。
  • 陳嶺:中國古佛教造像藝術解析(二)
    【來源:消費日報】陳嶺:中國詩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書畫展銷中心主任) 、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京匯聚文化服務有限公司董事 、北京普蘭朵文化有限公司總監、《國家藝術》雜誌特約撰稿人。
  • 隱藏在北京鬧市區的一家佛造像藝術空間
    佛教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近幾年,佛造像藝術品也漸漸進入大眾視野。今天帶領大家走進摩訶深處,感受古代佛造像精湛的鑄造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她經常到訪佛教聖地和各大博物館頂禮、觀想獨具匠心的傳世佛造像藝術品。看到殊勝的佛造像時,切身體悟是內心激動,頭皮發麻,有灌頂之感。會將當下所觀所感用照片或視頻的方式分享給更多師兄和有緣人。同時會與男主人商議,將佛造像請回家。她認為好的佛造像應有好的歸宿,她願盡其所能為優秀佛造像提供更好的道場。一些在好友家中的佛造像,她也會言無不盡的告知好友這尊佛像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價值。
  • 犍陀羅藝術,造像之光
    犍陀羅地區原為公元前6世紀印度次大陸古代十六列國之一,孔雀王朝時傳入佛教,1世紀時成為貴霜帝國中心地區,文化藝術很興盛,犍陀羅藝術主要指貴霜時期的佛教藝術而言。因其地處於印度與中亞、西亞交通的樞紐,故其藝術風格受東西方的影響,形成十分鮮明的特徵。
  • 安嶽發現唐初佛教造像:神秘戴笠人形象藏「獠人」秘密
    兩龕都是一主尊坐像二弟子立像二脅侍菩薩立像,主尊及菩薩均為雙層背光,外層為寶珠形,內層為圓形裝飾連珠紋,主尊雙手合於上腹部捧有一物,須彌座裝飾採用透雕卷草紋,兩側立二力士帶頭光,力士腳下各有一獅。兩龕在裝飾和人物的動作等細節上略有不同。另一則題記則在雙龕造像之右,位於造像下部。
  • 阿育王塔形造像碑
    【阿育王塔形造像碑】西魏、青石、高78釐米、座邊長43釐米,1975年西安市雁塔區夏家莊出土。阿育王塔形,略呈方柱體,分塔剎、塔身、基座三部分。塔剎殘存覆缽式剎座,剎座四周雕刻捲雲如意紋,下疊澀出簷,塔身四面雕刻佛龕。
  • 鈞魂分享: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裡的藏傳佛教金銅造像鈞魂鈞魂:青銅專業委員會理事,愛好古陶瓷/青銅器/金銀器研究;熱衷於古代藝術品收藏。「古代中國陳列」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它以王朝更替為主要脈絡,分為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和明清時期八個部分。
  • 觀音菩薩出家日:來欣賞幾尊古代造像,都是價值連城的藝術瑰寶!
    在佛教中,觀音菩薩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徵。其能救世間苦、無剎不現身的慈悲精神,使觀音信仰在中國形成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盛況,並緣結四海,成為「大半個亞洲的信仰」,在世界各地深深紮根。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將觀音奉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萬能之神。
  • 南朝金銅佛造像為何出現在南京德基廣場施工現場?
    德基13號: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藏背屏式一佛二菩薩三立像,主尊缺失。 該背屏為有緣舟形背光,雖橫向裂為三塊,仍能較好拼合。主尊位置空缺,現存兩身脅侍菩薩,二菩薩面部豐滿,帔帛均作X型交於腹部,並在身體兩側呈外展式下垂。
  • 看展|第三屆古代造像藝術品展覽及交流會11月10日在廈門舉行
    早期的佛教藝術品以寶塔、蓮花、菩提樹為主,公元一世紀,佛像在古印度出現,十六國時期,中國內地真正出現了佛像,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前兩屆古代造像藝術交流會取得成功的基礎上,第三屆展會選址廈門,主要源於當地佛教盛行,有很多國內外享譽盛名的寺廟,不僅建築宏偉,而且香火旺盛。
  • 自在觀音——最具禪意的觀音造像
    本文來自玉雕名家官網對於佛教中的諸多造像來說,最讓人們喜愛的非觀音菩薩莫屬,尤其是對於封建社會深受迫害的女性來說,觀音菩薩那和善美麗的女神之姿,可謂是內心深處最大的慰藉。也因為民眾多觀音的喜愛,使得觀音造像在我國有著最繁複的變化,式樣最豐富,名稱也最多。自在觀音就是觀音菩薩的另一稱謂,民間也多簡稱為觀自在菩薩,意為觀世界形能自在無礙,對苦惱眾生能自在拔苦與樂。佛教中謂之:「觀世音菩薩,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聞名不著於名,見相不惑於相,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自在無礙。」
  • 清源山造像:儒釋道濟濟一堂,現存古代規模最大的「老子」石像
    泉州,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作為宋元時期溝通海內外的東方第一大港,境內文物古蹟數量眾多,繽紛多彩,令人眼花繚亂。俗語云「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文物看泉州」,說起泉州便不能不提清源山,山高齊雲,叢林密布,四季如春。
  • 手摹心慕「禮」佛印 龍昕陽佛造像印淺議
    手摹心慕「禮」佛印 ——龍昕陽佛造像印淺議 文/萬瑞傑
  • 濟群法師:如法造像,是佛教信仰建設的重要內容
    商人造佛像,是把它當做產品,目的是在於暢銷,在於利潤最大化,往往是走迎合大眾趣味的路線,難免使造像世俗化甚至庸俗化。藝術家造佛像,尤其是沒有信仰的藝術家,只是把它當做藝術品,目的是在於創作,往往走的是標新立異的路線,以與眾不同為能事。所以,不管是商人還是藝術家造的佛像,多半是不如法的。可能有商業價值,可能有藝術價值,但這和如法都不是一個概念。
  • 宋代道教造像的絕巔——石門山三皇洞
    其藝術風格歷來受到世人讚賞,早在清光緒年間李型廉在《遊石門山記》中描述到:轉而南,有三皇洞,豁然開朗,諸像列眉,上鐫三皇,垂旒執笏,猶見太古衣冠;左右二力士睜目露牙,陰森可畏,兩旁鐫立像大下數十,精工妙麗,肅若朝班,惟左班像多短裂。可見,古人對其造像甚為讚賞。在今天的的各種著述中,亦比比皆是。
  • 第三屆佛友會暨古代造像藝術精品展圓滿落幕
    感受古代造像藝術魅力,領略廈門獨特自然風情,11月10日-1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古代造像收藏愛好者齊聚廈門磐基希爾頓酒店,共赴第三屆佛友會暨古代造像藝術精品展。本屆展會由廈門博美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慕古雅集·佛友會主辦,泰山石化公司、海絲藝術品中心協辦,會期4天,廣大藏友不僅可以參加古代造像藝術研討會,學習專業知識,還可以觀看歷代佛造像精品展,直接上手罕見頂級佛像。聯拍在線受邀參與了此次盛會。
  • 佛教造像藝術東傳的轉折點——雲岡石窟各窟介紹(下)
    此外,十四窟和十五窟還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沒有明顯的大型造像,所以,與其它洞窟主佛像或脅侍像的包泥加彩繪不同,這裡多數雕刻能夠體現一些北魏時期原有風貌。作為雲岡石窟早期工程,曇曜五窟,既有鮮明的佛教藝術風格,也有深刻的政治背景表述,這與營造者曇曜法師不無關係。
  • 唐十一面觀音石造像
    、佛殿內,作為盛唐時期佛教雕刻的代表性作品而聲名遠揚。塔中原供奉有大量的石刻佛教造像,部分已散失海外,存於西方各大博物館。寶慶寺散於海外的幾尊高浮雕十一面觀音石像——現存寶慶寺唐代造像中,共有7座十一面觀音像,全部在海外。在日本和美國各博物館。以在日本的最多,且最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