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九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的出家日。
在佛教中,觀音菩薩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徵。其能救世間苦、無剎不現身的慈悲精神,使觀音信仰在中國形成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盛況,並緣結四海,成為「大半個亞洲的信仰」,在世界各地深深紮根。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將觀音奉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萬能之神。不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很多老百姓家中都供有觀音像,希望得到祂的加持和護佑。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幾尊古代觀音造像,每一尊都是價值連城的藝術瑰寶——
九面觀音菩薩像
此像雕造於八世紀,是日本現存年代最早的檀像,由白檀香木整材雕出。
據文獻記載,此像於奈良時代養老三年(公元719年),從中國大唐請至日本。目前藏於日本奈良法隆寺百濟觀音堂。1955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寶。
菩薩像高37.6公分,頭上正面為化佛坐像,左右慈悲相各一面,左側忿怒相二面,右側白牙上出相二面,背面大笑相一面,及髻頂佛面,共計八面,加上本面,稱為九面觀音。
八臂觀音菩薩像
此像出自敦煌莫高窟。為現存的中國西部佛教造像中,罕見的多臂觀音木雕造像。
菩薩原本頭戴寶冠,但冠已損毀;身長八臂,對稱中富有變化,兩臂上舉,手掌已毀壞,其餘六臂下垂,主右臂託掌置於腹前。
目前藏於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十一面八臂觀音菩薩像
此像為我國明代金銅造像,乃西藏昌都丁青金卡寺的鎮寺之寶。
觀音十一面、八臂,頭分五層,依傳統樣式自下向上排列為三、三、三、一、一面。
二主臂當胸,其餘六臂:左臂自上而下,第一手持蓮花(已毀),第二手持弓(已毀),第三手持寶瓶;右臂自上而下,第一手持念珠(已毀),第二手持法輪(已毀),第三手施與願印。
仇寄奴造觀音菩薩像
此像為北魏時期觀音金銅造像。菩薩跣足立於覆蓮臺上,蓮臺下有四足方形臺座。
方臺後足刻有發願文「皇興五年三月廿七日新城縣民仇寄奴為父母造觀音像為亡父母上生天上……」可知此像造於北魏皇興五年(公元471年),為新城縣人仇寄奴為死去的父母所造。
目前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水月觀音菩薩像
此像為1956年浙江省金華市萬佛塔塔基地宮出土。系北宋嘉祐年間金銅造像。
觀音頭戴三葉寶冠,冠上飾化佛,冠帶和髮絲披肩。左腿下垂,右腿抬起置石面上,舒坐於巖座上,左臂微微向後撐於石面,右臂放右膝上。身後圓形鏤空背光上飾火焰紋。
整尊造像造型結構嚴謹,塑造精美,體態優雅,堪稱觀音造像中的精品。
目前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觀音菩薩像
此像於1909年陝西西安出土。為北周至隋代石雕造像。
菩薩頭戴化佛寶冠,頭微俯,臉上略帶微笑。右手垂下,左手上舉,持蓮蓬。跣足立於仰覆束腰蓮臺上。蓮臺下方四角各蹲踞一獅。
整尊造像沉穩莊嚴,又具寫實動感,是隋代寺院石雕造像的經典之作。
目前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讚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古今神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