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中國醫生已明白瘟疫原理:空氣傳播微生物、人畜患病不同

2020-12-17 騰訊網

自從人類開始定居,瘟疫就如同附骨之疽不斷糾纏人類,而且越是人口眾多、越是文明發達的地區,瘟疫流行的次數和頻率也就越高。中國作為文明古國,跟瘟疫周旋了數千年,產生了一大批關於瘟疫的觀點和理論,尤其以明末的吳又可提出的「雜氣說」為集大成者。

吳又可的「雜氣說」,早在微生物學出現之前,就大膽地提出了傳染病來自人體之外的「雜氣」,而人之間會因為「雜氣」的交換,通過口鼻患病,實事求是地說,吳又可的理論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思想貢獻。

中國古代的「疫」與「瘟」

中國古代將傳染病稱為「瘟疫」,從詞源發展上說,先有「疫」,後有「瘟」。

甲骨文和金文中均無「疫」字,這並不表示商周之際沒有大規模的傳染病,當時因為人口較少,且爆發次數較少,所以人們對瘟疫的認識並不深刻。到了戰國時期,人口增加,傳染病開始大規模流行,於是在《墨子·兼愛下》中就出現了「疫」字:「今歲有癘疫,萬民多有勤苦凍餒。」

成書於西漢的《禮記》,也在《月令》篇中提到了「疫」:「行秋令,則民大疫。」東漢時期,由於傳染病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於是《說文》中專門解釋了「疫」——「疫,民皆疾也。」

《說文》中有「疫」,但沒有「瘟」,是因為「疫」字就可以籠統指稱傳染病了,而到了東漢末年,劉熙所著的《釋名》中出現了「注病」,所謂「注病」,即「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顯然就是指急性傳染病。

急性傳染病的流行,使得「疫」字無法概括所有傳染病的形式,於是「瘟」字就出現了,成書於東晉的《抱樸子·內篇微旨》記載「經瘟疫則不畏」。也就是從這時起,古人稱傳染病為「溫病」,「溫」與「瘟」其實是一個字。「溫病」的意思有兩個:一是指發病原因——「溫氣」外侵;二是指患病症狀——身體發熱。

從詞源來分析,「疫」側重傳染病流行的特點,而「瘟」強調人因「溫氣」外侵而患病,且具有發熱體徵。所以,在中國文化中,瘟疫就是由外力作用引起的,身體發熱的傳染病,可以說中國的瘟疫概念基本上總結了傳染病的特點。

中國古代對瘟疫的研究

秦漢至宋元時期

秦漢之際,中國人口進入一個快速增長期,因此瘟疫也開始頻繁出現。

成書於秦漢的《黃帝內經》專門研究了「疫病」,書中指出「疫」的共同特徵:「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另外,《素問》篇判斷了「疫」的爆發原因是天氣——「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雖然秦漢時期人們對瘟疫多有研究,但仍然無法制止這種傳染病的流行,比如王充在《論衡·命義》中說「溫氣癘疫,千戶滅門」。曹植也在《說疫氣》中記錄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爆發的一場大瘟疫:「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戶而殪,或覆族而喪。」

由於瘟疫帶來的危害實在太大,古人對傳染病十分恐懼,所以對待瘟疫的態度十分決絕,比如在《大戴禮記》中,古人提出的「休妻」的「七出」中,就有妻子患「惡疾」一項,這種「惡疾」並非一般疾病,而是有傳染性的疫病。因為害怕傳染眾人,無法參與家族祭祀,所以才規定有「惡疾」的妻子可以休掉。

成書於北宋的《太平御覽》是一部百科全書,在《養生要術》篇中,就記載了古人防治「瘟疫」的一種方法:臘夜持椒臥井傍,勿與人言,投於井中,除瘟疫。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由於玉米、馬鈴薯和番薯等高產量糧食作物的傳入,中國人口快速增長,與之相應的是瘟疫也頻繁爆發。據統計,有明一代276年間,共發生大規模傳染病64次,而清代國祚295年,瘟疫出現了74次。比如道光年間爆發的一場瘟疫,據汪期蓮《瘟疫彙編》記載,當時「有紅頭青蠅千百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而死亡者。」

明清之際,由於人口增長與城市化發展,很多人聚集在村鎮和城市,瘟疫一旦出現,必然造成巨大的損失,於是中國人在結合古代醫學典籍,如《黃帝內經》《傷寒論》等著作的基礎上,通過防治瘟疫的實踐,逐漸形成了「溫病學說」。

「溫病學說」在明清交替之際成形,明末醫生吳又可的《溫疫論》既是「溫病學說」的理論源泉,也是中國第一部關於治療傳染病的專著,對醫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吳又可與「雜氣說」

吳又可,原名吳有性,字又可。他生活於明朝末年,當時正是瘟疫頻繁爆發的時期,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華中和華東地區疫病爆發,吳又可深入疫區,通過在一線接觸和治療瘟疫,獲得了大量資料,並以此為基礎,於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完成了《溫疫論》一書。《溫疫論》首先思考了傳染病的起源,吳又可認為「雜氣」是造成瘟疫的罪魁禍首。

「雜氣」說

吳又可否定了古代關於瘟疫的種種解釋,尤其是《黃帝內經》判斷瘟疫是「冬傷於寒、至春為溫病」。他在《溫疫論》一開始就提綱挈領地表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他把這種「異氣」叫做「雜氣」,並撰寫《雜氣論》《原病》等專篇詳加論述。

吳又可認為傳染病有不同種類,不同等而視之,雖然患病原因都可稱「雜氣」,但雜氣之中又分不同氣,所以,某些病只傳染特定動物而不傳染於人,傳染人的病也不一定傳染動物。

他在《論氣所傷不同》篇說:「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從這裡我們能看出,吳又可已經區分了傳染源,跨出了防治瘟疫的一大步。

「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知其氣各異,故謂之雜氣。」在這裡,吳又可又總結了傳染病的一般特徵:患病各異,以傳染為共同表現。然後,在「雜氣說」的基礎上,吳又可提出了一整套關於傳染病的理論。

第一、瘟疫來源

吳又可推翻了前人關於瘟疫跟季節有關的論斷,提出了疫病的病因是「感天地之異氣」,所謂「異氣」,就是他發明的雜氣,而雜氣,就是充滿了微生物的空氣,在病毒學和細菌學出現之前,吳又可對瘟疫來源的認識是極為準確的。

第二、瘟疫傳播途徑

吳又可通過《溫疫論》分析了瘟疫的傳播途徑,他認為瘟疫傳播有兩個途徑,即「天受」及「傳染」。所謂「天受」,是指看不見的空氣傳播疾病,而「傳染」指的是病患與其他人的接觸導致疾病傳播。吳又可說「凡人口鼻通乎天氣」,所以「邪自口鼻而入」,從這一點上看,他明確發現了病毒和細菌是通過呼吸道進行傳播的。

第三、瘟疫防治方法

經過大量實踐,吳又可在《溫疫論》中提出了許多防治瘟疫的方法,除了外力作用,他尤其重視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作用。吳又可認為「本氣充滿,邪不可入」:如果人體抵抗力強,即使接觸傳染源,也未必發病。這與現代醫學的觀點不謀而合。

總之,吳又可的「雜氣說」,以及其著作《溫疫論》將中國古代防控瘟疫的思想和理論提到了新高度,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瘟疫與歷史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城市發展水平一直很高,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始終保持著大量人口,社會繁榮帶來的一個負面作用,就是古代瘟疫的傳播和蔓延。中國先民通過防治瘟疫,摸索出了一套樸素的醫學理論,而明末吳又可的「雜氣說」和《溫疫論》,將這種樸素的醫學理論系統化、理論化、專門化,是中國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即便放在現代醫學環境中,它們仍然有積極的借鑑作用。

參考資料:

《中國防疫史》鄧鐵濤

《中國醫學史》甄志亞

《溫疫論》吳又可

《瘟疫彙編》汪期蓮

相關焦點

  • 河森堡:人間地獄——物資匱乏、瘟疫肆虐的明朝末年
    喬弗裡·帕克(Geoffrey Parker)是一位對17世紀危機有過深入研究的學者,他表示,從第一手數據來看,當時全球可能有1/3的人口在頻繁的戰亂、饑荒和瘟疫中消失。需要強調的是,這個數據描述的是擁有各種現代化農業設備的當今中國。考慮到明朝末期的生產力水平,氣候惡化對農業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只可能更大,可想而知,中國萬千農民在明朝末年面臨的是怎樣的絕境。  中國自公元前21世紀建立第一個王朝並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在4000餘年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明朝末年那麼冷過,也正是在極度的幽寒之中,各種天災在明末迎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集中爆發。
  • 中國古人是如何應對瘟疫的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在《歷史視角看瘟疫》課程中,講述了中國古人是如何應對瘟疫的。  中國古代最早發生的傳染性瘟疫是在什麼時候,我們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也就是殷墟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蟲」「蠱」「瘧疾」「疾年」這些文字的記載。特別是「癘」這個字,在中國古代文字中就是瘟疫的意思。
  • 明末「老鼠」大瘟疫是如何爆發的?比瘟疫更可怕的是人心!
    瘟疫讓北京城防一度等於零, 十室九空,赤地千裡,病體纏身,衰弱不堪。明朝末年大瘟疫的爆發原因這裡提到的明朝末年爆發的大瘟疫,其實有一個根本性的罪魁禍首:那就是老鼠。這裡說的老鼠,不是咱們平常日子裡常見的家鼠,而是草原鼠。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瘟疫高峰期是什麼時候?
    疫病,是中國歷史上對流行性傳染病的統稱,包括因病毒、細菌、寄生蟲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多種疾病。而以發熱為主要症狀的疫病則稱為瘟疫。 中國自古是一個多疫災的國度。 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中,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
  • 古人發生瘟疫,他們是如何預防的?方法放在現在,依然十分管用
    在電視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瘟疫爆發,男女主如同天神般登場,以某種方式治好了這一批人,被人稱為神仙下凡。中國歷史上的「天神」並不多,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瘟疫到來時,古人又是如何防治瘟疫的呢?據歷史記載,從西漢到清朝末年,中國歷史上發生過300多次大瘟疫,因而在這一次又一次的爆發中,中國人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 我們和瘟疫的戰爭,從來談不上勝利
    張仲景所經歷的這場奪走了無數人生命的「傷寒」,便是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建安瘟疫。 青年歷史研究者劉滴川的《大瘟疫:病毒、毀滅和帝國的抗爭》(下稱《大瘟疫》)這本著作,便是從建安瘟疫開始延展的。
  • 瘟疫蔓延 蝙蝠是自然界吹哨者?
    武漢疫情恐慌正在全球蔓延,蝙蝠再度成為熱詞,當蝙蝠捲入瘟疫風暴之際,背後也暴露出支離破碎的環境生態。套句《愛在瘟疫蔓延時》作者馬奎斯的話,「瘟疫就是傷害不懂,也不能保護自己的人。」
  • 瘟疫一次次襲來:一部人類痛史
    ▲黃巾起義的背景是東漢末年大規模瘟疫傳播。 東漢時期,中國的瘟疫流行,開始從區域性、小範圍傳播轉向全國性的大爆發,瘟疫傳播從休眠期進入高速活躍階段,並且在西晉時達到了整個中國古代瘟疫流行的巔峰。
  • 人類與瘟疫的不懈鬥爭
    隨著農業文明的進程,人類與馴化動物、家禽的接觸更加密切,擴大了微生物、寄生蟲的傳播機會。早期城鎮衛生狀況惡劣,為病原微生物的傳播提供了機會。大約在公元前500年前後,伴隨古老文明中心的發展,天花、白喉、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傳染病迅速地在人類之間傳播。傳染病的流行不僅危及個人的健康和生命,同時也影響到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與瘟疫抗爭的歷史。
  • 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播至人類,警惕「人畜...
    病原體從動物「跨越物種界限」傳染給人類,這類疾病被稱為「人畜共患疾病」。警惕「人畜共患病」據央視新聞,1997年8月,印度尼西亞,山火蔓延。800萬公頃土地被燒焦,生活在雨林裡的動物紛紛逃命。雨林中的果蝠難以飽腹,只得遷移尋找新的棲息地。
  • 鳥嘴醫生,走在抗疫一線,卻被看作死神和瘟疫的代表,這是為什麼
    鳥嘴醫生,又名瘟疫醫生,英文名The Plague Doctor(疫病醫生)。從1348年開始,一場大瘟疫——黑死病開始肆虐整個歐洲,它首先發難於地中海沿岸,後在1348~1451年間陸續蔓延在歐洲各國,這些地區的人口死亡近三分之一,整個歐洲有2500萬人死於黑死病,直到1898才被發現是由鼠類和蚤類傳播的,而不是所謂的「神降下的懲罰」。
  • 歷史上,中國戰勝了321次大瘟疫
    《中國疫病史鑑》記載,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裡,中國先後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 由於中醫的有效預防和治療,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
  • 通風"戴口罩"飲用達原飲 懸壺濟世吳又可奇方戰瘟疫
    >>>鼠疫頻發明朝實行多種舉措鼠疫也叫黑死病,它爆發的年代較早,根據文獻記錄最早應該是在2400年前。公元前431年伯羅奔尼撒戰爭後,鼠疫吞噬了大量的人口;公元164年,古羅馬帝國敘利亞凱旋時,也將瘟疫和戰利品一起帶回了羅馬城,史稱安東尼瘟疫。
  • 全球歷次大瘟疫:起源、影響、應對及啟示
    值得一提的是,鼠疫很可能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歷史研究表明,明朝末年鼠疫的大爆發至少導致1000萬人口死亡。  1.3    戰疫歷程:從蒙昧和天譴走向理性和科學,催生隔離、檢疫等公共衛生制度  疫情初期愚昧的預防方法不僅無助於疫情的控制,反而有些使得疫情更加惡化。
  • 中世紀歐洲黑死病中的聖戰士——鳥嘴醫生
    但與歐洲黑鼠身上的「印鼠客蚤」不同,角葉蚤對褐鼠的忠誠度極高,即使宿主死亡也不會從老鼠轉移到人類身上,這就從根本上阻斷了疫情傳播的途徑。隨著褐鼠逐漸在歐洲站穩腳跟,黑死病仿佛被風颳走了一樣一去不回,所以有時候消滅疫情的不一定是藥物,相反卻是毒源被另一種毒源取代。
  • 探究瘟疫「元兇」之路
    致病微生物引發的瘟疫曾導致人類的大量死亡,人類探尋瘟疫病原的努力從未停歇。人類早期把瘟疫歸之於超自然神力的影響。古希臘醫學家模糊認識到瘟疫與自然界有某種外在因素的聯繫。在長期與瘟疫交鋒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疫病可能是隨某種傳染物而擴散的。1546年,義大利醫生伏拉卡斯託羅把傳染源解釋為一種小粒子,是人類感覺不到的東西。
  • 雅典大瘟疫——古典文明的浩劫
    由此產生的人畜混雜和公共用水困難,都在為外來瘟疫的爆發推波助瀾。 瘟疫的爆發讓人口密集的雅典損失慘重。 此後,疫情就在雅典城內瘋狂傳播。病人往往從頭部高燒等症狀開始,並隨病情惡化而轉移到胸部。然後伴隨著腹部疼痛、嘔吐和痙攣出現腸道的嚴重潰爛與腹瀉。到病人生命的最後階段,患者會突然擁有超越常人的大力,直至將自身體力耗盡為止。
  • 推薦幾部電視劇,來看看中國有血有肉的英雄
    看慣了美國大片,看慣了那種為了全世界人民,和惡勢力作鬥爭,然後殺身成仁的超級英雄的題材之後,我們平復一平復一下心情,來看看咱們中國的英雄。他們沒有超能力,但是他們的做的事情,保衛了國家保衛了人民,甚至還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來看看中國那些不喊為全世界人民而戰的英雄。
  • 鳥嘴醫生:恐怖的「死神使者」,瘟疫下的逆行勇者
    「在我主降生後第1348年,義大利城市中最美麗的一座--就是那繁華的佛羅倫斯,發生了一場可怖的瘟疫······它最初發生在東方,不到幾年功夫,死去的人已不計其數······佛羅倫斯城裡,居民相繼死亡,幾乎成了空城。」
  • 中國古代最嚴重的五大瘟疫,讓多個王朝覆滅,件件都是血淚
    瘟疫,總體來說就是由一些客觀條件所引起的惡性傳染病,多發於自然災害或者戰亂後。在我國,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疥、瘧、首風、疾年」等字樣,而到了《呂氏春秋·季春紀》中,就已經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的記載。下面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古代最嚴重的五場大瘟疫,件件可謂都是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