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神話學丨商業電影先鋒論:當「小丑」成為最後的武士

2021-01-11 澎湃新聞

文藝創作中最經典的、最標準的敘事框架是如何產生的?在「新好萊塢」四大導演脫穎而出之前,無論是觀眾、還是創作者、還是批評學者,都很難給出最確切的回覆。1928年俄國學者普羅普發表《故事形態學》,從大量的民間童話傳說故事中提取了7種角色設定和31種敘事功能。這部作品在近三十年後才被譯介到歐美,被追封為結構主義敘事學的先驅。受其影響,羅蘭·巴爾特《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格雷馬斯《結構語義學》相繼問世。巴爾特將敘事分為功能層、行為層、敘述層來闡釋不同的意義,格雷馬斯則通過對語義和語法的分層,以及對普羅普的31種功能進行的「行動素」的提煉,進行了後來被託多羅夫所定義的「敘事學」的建構。

但結構主義敘事學在後人看來,存在大量的以偏概全之處,面對紛繁複雜的情節模式,簡單的分類非但不一定準確,同時也缺乏意義。這一缺陷本身也是結構主義運動不僅在敘事學方面,也是在其他研究領域退潮的根本動因。而另一個值得指出的缺陷,則是該課題本身強烈的實用性,與研究模式和研究目的之間的錯位。雖然學者們與文藝作品創作者們興許懷有共同的、「尋找最經典敘事模式」的目的,但研究者們對此的理想主義和烏託邦心態,與創作者們需要立刻為其所用的動機是錯位的。其次,研究者們如巴爾特選擇的巴爾扎克《薩拉辛》,格雷馬斯要求突破民間故事的限制、對《追憶逝水年華》的敘事結構分析,與創作者希望用最合適的敘事框架去吸引更多的觀眾的期待,存在專業研究前沿與實踐層面完全錯位的尷尬。

DC電影《小丑》摘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是一個事件。面對現今不是通過結構主義敘事學,而是通過資本控制的電影創作者自行完成的商業電影的經典敘事模式,類似《小丑》《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等根正苗紅的商業大片,似乎比很多「獨立製片」「藝術電影」更具備真正的文化抗爭性而非刻奇——影片在抗爭資本主義文化生產邏輯、尋找逃逸路線時所具備的內在性:這一逃逸路線的完成是由文本自我生成的,創作者在被文本權力所支配和引領後,潛意識裡接近了馬克思主義。

我們目所能及的最先鋒的事業,是由商業電影完成的。

「星球大戰」系列的正傳第八部《最後的絕地武士》

經典敘事模式的誕生與運轉邏輯

因此可以說,從1977年喬治·盧卡斯導演《星球大戰》開始,是創作者自行完成了,而並非是理論先行指導出了我們如今耳熟能詳的「三段式」好萊塢經典敘事架構。這一被稱作「新好萊塢」的運動跨越電影製作乃至文藝創作的各個層面,不過如果僅從敘事理論的角度來說,《星球大戰》所開創的敘事框架,是對蒲羅普所概括的民間故事、史詩、童話類型故事的糅合與簡化。

在這個經典敘事模式裡,首先,主角的流浪與成長框架是為主線;其次,主角遭遇背叛、或者挫折被規定為轉折的必須;其三,主角及其團隊必須在最後的高潮中發揮關鍵作用。這是一個將不同種類的、但都是廣受歡迎的民間故事種類進行組合而構建的複合敘事,在這幾個基本前提之下,生產出眾多耳熟能詳的、被廣泛運用的套路,被稱作話語模塊(「多格扎」),如主角出場時一文不名,但最終揭示出身高貴或天賦異稟;主角的友人投靠敵人,主角遭遇背叛;主角的引導者、恩師為抵抗反派犧牲;主角組成一支小分隊,在抵抗敵人的敵後戰場發揮最關鍵作用,以及大量的具體的,被稱為「最後一秒鐘營救」的模式。

相比於結構主義敘事學更在乎語義的表達和方法的多樣,創作者的敘事模式探索顯然是大眾化的、媚俗的:目的是滿足讀者的期待和增強敘事情節的吸引力。在這一經典「三段式」理論長盛不衰,幾乎統治了商業電影近數十年的同時,長期積累的矛盾也以流變的形態始終存在。我們可以明顯從觀眾反映中看到的是創作者追求新奇以刺激觀眾的初衷,與本身這種模式已經成為話語模塊的矛盾,以及部分觀眾對套路化的厭惡與摒棄的行為,與這一模式可以滿足最大多數普通觀眾之間的矛盾。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文化研究者、獨立創作者、觀眾們對這種模式的批判、對其扼殺靈感與想像力、屈從於資本主義消費社會商品邏輯的揭露,基本難以改變這種敘事模式的統治地位和其廣受世界範圍內觀眾的好評、也業已成為後來的創作者學習、模仿範本的事實。

好萊塢商業電影是資本主義商品運轉邏輯的最佳闡釋:資本唯一的目的是逐利,因此資本除了經濟利益之外不存在其他判斷,文藝創作在藝術批評層面的質量評價並非標準。一部作品受到大眾的歡迎,產生巨大的商業效益即是成功。那麼,經典好萊塢「三段式」敘事架構的長盛不衰,根本原因在於其對最廣泛的觀眾群體期待視野的滿足。也就是說,若對其批判的基點站在藝術創作的角度,在於商業性侵犯藝術的角度,那麼無異於將「藝術」退出大眾審美的範疇:研究者、批判者會發覺,面對商業邏輯與大眾審美之間的媾和,他們的看法和理論是被拋棄、是被孤立的。

這就回到了前文所說的「錯位」:批判者、理論研究者們追求的是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符合要求的「最佳」模式,而大眾和商業資本需要的,是滿足最大公約數的模式。正是資本主義商品邏輯尋找到了最貼合大眾審美的最大公約數的敘事模式,通過迎合和服從獲取了最大的商業利益,同時也生產出高度意識形態性的文化資本,反哺、強化乃至控制大眾審美的生產和流變。批判理論的尷尬即在於此:它在把矛頭指向資本運轉邏輯的同時,也同時刺痛了大眾。每一個存在的個體在被資本主義邏輯所奴役的同時,也是資本主義邏輯的合作者與媾和者。極端狀況下,任何顛覆資本主義本身的形象、人物和事件都可以被吸納入體系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商業符號,批判理論本身也成為一種體系內的必然的生產,這臺始終運轉的資本主義欲望機器,將任何可能的存在實體都納入其中。

拆解還是刻奇?以《最後的絕地武士》為例

2017年底上映的,「星球大戰」系列的正傳第八部《最後的絕地武士》上演了觀眾口碑與影評人口碑「冰火兩重天」的奇觀。作為一部最純正的商業電影,在觀眾期待視野上出現如此異象是罕見的。以北美專業影評人為代表對作品的一致好評和大量普通觀眾,《星戰》系列粉絲對電影的差評、憤怒甚至聯名抗議的舉動,構成了作品與讀者關係一大奇景。而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時,糟糕的觀眾口碑沒有影響電影的商業收入,如果單從商業角度來說,這部電影依然是極其成功的。

對作品質量的批判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是作品作為一個續集故事,對之前作品深入人心的老角色的人物形象做了重新的塑造與解讀。編劇的邏輯建立在故事發生在前作故事的幾十年後,因此人物有發展與變化是必然的。然而,由於此次出現形象變化的人物,在之前作品中的既定形象深入人心,再加上塑造方式是為原來一個陽光、積極、善良的正面角色增加了懦弱、無能、逃避等所謂「人性化」的元素,眾多系列粉絲表示難以接受,引發了觀眾的巨大爭議。

其二,作為一部基本框架仍然是經典好萊塢「三段式」的電影,敘事多次故意打碎觀眾的期待視野,製造很多「刻意」的轉折,使觀眾的預測和看法落空,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失望與落差感。其實這兩個方面根本反映的是同樣的事實,那就是作品試圖對原有的敘事模式進行拆解和重構,而這種舉動打破了大眾審美與商業資本媾和的和諧局面:但這種破壞的矛頭,卻又是明確指向大眾而並非指向資本的,因此大眾的不滿才最為鮮明。

以一個引發了極大爭議的劇情處理為例。主角團隊面對敵人壓境的不利局面,臨時想出了一個成功概率極低的解決方法。本身這是經典敘事模式的組成部分,所有觀眾都抱有這個計劃無論多麼困難都會成功的預期,觀眾的關注點在於實現這個計劃的過程是否精彩。然而,在長達數十分鐘,多次「最後一秒營救」之後,主角團隊的計劃居然在最後一刻失敗了,不僅此次行動毫無意義,還給主角團隊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後果。那麼,站在經典「三段論」的角度,這場長達數十分鐘的情節對整體故事沒有任何的推進作用,並且讓觀眾的期待落空,是一場徹徹底底的「廢戲」。

當然,若是以傳統的分析立場,完全可以辯白這一段戲塑造了新人物,培養了一段全新的人物關係,引入了新的場景、擴展了系列的世界觀等諸如此類的用處,但實際上,創作者最核心的動機恰好就是戲弄觀眾,故意要製造陷阱使得觀眾的期待落空。推及全片,這樣的設計絕非一處,從人物的性格轉變、到人物眾多意外的行為,再到對電影正邪雙方的立場模糊,以及最後正義方遭到慘重失敗僅僅小股逃離的結局,都是極為徹底的反其道而行之。

如前文所述,作品並非完全擺脫了經典的敘事模式,比如主角尋找導師、導師為主角團犧牲、小分隊在敵後戰場完成任務等敘事功能依然存在。不同的是,以「導師為主角團犧牲」這一敘事功能被放置在了影片的第三幕,作為全片的高潮來刻畫,而並非經典模式常見的放在第二幕用以激勵主角或者給主角造成挫折。但也可以指出,如果把《最後的絕地武士》作為一個「三部曲」模式的第二部來看待的話,恰恰整部電影正擔任了「第二幕」的情節功能。由此可見,創作者對與經典敘事模式採取的不僅僅是拆解,同時也是重構:那麼,正是這種並非劃清界限的行為與態度,導致我們對創作者拆解的動機和真誠產生了懷疑:也許,這些大刀闊斧的、極具獨立創作精神的反轉與拆解,並非某種要打破傳統敘事模式的嘗試,而僅僅是建立在傳統敘事模式上,進一步創造「新奇」的手段而已?

如此說來,創作者無非是「刻奇」而已。似乎嚴肅的批評家們可以作出結論,這是一場耗資巨大的大型刻奇活動,是為了反轉而反轉,只是追求更加極端的、空洞的刺激,從動機來看只不過是希望獲得觀眾的膜拜,包裹出一塊「先鋒」的糖衣而只是為了商業的目的。考慮到這如此巨額的投資,面對觀眾如潮的憤怒反應,這樣的推斷是否合理?也就是說,喜愛這種將觀眾的期待視野玩弄於鼓掌之間,幾乎是打消而並非激起觀影興趣的反傳統情節處理的觀眾,真的是這部投資數億的商業電影的目標觀眾群體嗎?需要觀眾兩個小時全情投入的電影藝術,存在令接受者可以分心別處、來去自如、進行媚俗活動的精神場域嗎?這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從外部切入的逃逸路線:獨立電影精神?

如前文所言,德勒茲在《反俄狄浦斯:資本主義精神分裂(上)》也指出,面對具有「精神分裂症」的資本主義社會具備無處不在、不斷生產的欲望機器,目的是將一切哪怕是自相矛盾的主體共同納入到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之中。在逐利目的之上,體系的維護力量與反對力量共同存在,體系甚至利用反對力量對自身進行測試、考驗,應急體制更加完善,從而更能應對反抗,體系也變得更加強大,社會根基更加牢固,形成了一種大眾與權力的共謀。德勒茲由此認為,任何直接的或者暴力的反抗手段都會因為商品化、符號化從而被「收買」,傳統意義上的顛覆資本主義社會系統已趨於不可能,對於個體來說,想要擺脫「精神分裂症」,也許只有「逃逸」一條道路可走。

德勒茲的「逃逸路線」,和他的「微觀政治」與「遊牧思想」分不開。暴力革命、階級鬥爭在其看來不僅似乎已經過時,也絕非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改變人心重新成為了出路,一如福柯所提到的,要提防「我們心靈中的法西斯主義」(《反俄狄浦斯》序言),那麼這也就意味著個體與社會的表面程度的合作與和解,即在適應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標準的前提下考慮逃逸路線。而反映的文學創作中,則可以明確的被理解為:建立在商品經濟邏輯上維持作品的藝術表達。

當然在一切均可買賣的當代商品經濟社會中,試圖擺脫、做到純粹的藝術表達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類似電影、戲劇這一類的耗資巨大,參與人手繁多的綜合藝術,很難如文學、繪畫般具備強烈的私人特質。或政府扶持、或獨立募資的歐洲藝術院線電影、作者電影和美國的獨立製作電影,被認為是這類藝術表達的理想載體。

的確,獨立電影具備很多促進藝術表達的特質,也具備微觀政治的基本特徵。但也因此,遊牧性的獨立生態導致創作的多元化:這意味著並非所有的創作都具有鬥爭性。繁多的主題、混雜的異類特質固然豐富著文藝創作的圖景,同時也消解了抗爭的力度,構建了固定的受眾。獨立電影不是在尋找觀眾,而是在指向、規定自己的觀眾,也因此,這種從外部切入的微觀逃逸,是有效、但是僅限於微觀的,難以尋找到能夠擴散、延伸、成為一種遊牧狀態的可能,也很難指向最終的顛覆性。所以,正是獨立電影本身的孤芳自賞,圈地自觀,促使資本主義運轉邏輯欣然接納了這一體系:每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那些獨立製作的影片聲名鵲起後立刻被好萊塢大製片廠買下進行大規模公關,一躍成為主流作品並拿下學院獎項的情況屢見不鮮。在這種局面的影響下,近年來北美獨立電影的思想主題與價值觀念,有向中產階級或者是保守派靠攏的趨勢,這更削弱了獨立精神原本的鬥爭態度。

近年來,商業電影製作「宇宙」的概念成為主流,續集電影製作往往尋找不出名的、獨立電影創作者來掌舵。而在這之前,吸納獨立電影、藝術創作者擔任主流商業片導演的嘗試也屢見不鮮。這種嘗試似乎被廣泛認為是不成功的,一般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創作者本人的個人風格與個人表達被明顯限制,經常最後的創作成品僅僅能夠保留原作者空洞的、膚淺的、簡明的元素,而損失掉作者本人的實際表達。其次,主流片商這樣做更多是為了節省成本、增強對創作者的控制力度,而絕非為了藝術創作,相反作者本人的聲名反而成為資本主義商品邏輯中用以買賣、自我炫耀的環節,淪為媚雅和刻奇,這對創作以及創作者,打擊都是巨大的。

內在的逃逸路線:最終的顛覆性

但是,作為獨立的藝術創作者,在積累了與主流商業電影,或者說是商業文化生產的長期經驗後,以《最後的絕地武士》為代表的嘗試是有其出眾的開創意義的。我們可以看到,導演的個人風格和創作表達不僅僅被限制在影像風格、拍攝技法等表面,而是開始滲透入作品的文本骨架中。如果說之前我們提到藝術電影創作者反哺商業電影,往往是在不變動商業電影的固定敘事方式的基礎上,增添思想深度和美學突破(如克里斯多福·諾蘭《黑暗騎士》)的話,那麼如今,一部最標準的商業電影,竟然能夠在傳統經典敘事模式上做出顛覆,是難得一見的。

能夠協助導演萊恩·詹森做出這樣大膽凌厲的嘗試的,除了他本人的藝術追求和膽識之外,也與《星球大戰》這個系列本身分不開關係。相比於對劇本控制嚴格的漫威電影宇宙系列,迪士尼對《星戰》系列賦予了更多的創作自由度,況且要求脫離前作陰影,開啟全新篇章恰好正是製片方、資本方的確定戰略;其二,作為好萊塢「三部曲」模式的第二部,傳統上有第三部主角必然重新崛起的模式保證,第二部往往具備增添悲劇、思辨內容和美學表達的空間;其三,《星戰》在北美家喻戶曉的國民地位,基本決定了這個系列只要保持基本的製作水準,就幾乎不可能在商業上受損,這也給了創作者以高度的創作保障。這種建立在商品經濟和大眾審美相媾和之上的,產生條件苛刻幾乎無法複製的自由,甚至類似於傳統意義上的貴族豢養、贊助藝術的制度,可以說是「前現代」的:在這樣的前現代手工業生產關係之下,本雅明認為終將消逝的所謂「靈暈」的復活,也是可以期待的了。

但如果僅此而已,我們依然無法回答之前提出的疑問:那就是,儘管冒犯了相當數量的觀眾,電影本身依舊是在商業和評價上出類拔萃的,我們如何分辨這是一次藝術的創舉,或者也只不過是一次刻奇活動呢?能夠形成判斷的,是大眾在這其中的參與:一是作品的觀演關係中大眾所扮演的角色,二是作品在創作中,作者對大眾的認知和與大眾的關聯。有一種傾向是隨著劇作逐漸展現的,我們的確不能判斷這是作者的主動為之或是潛意識的顯露,那就是作為一部自由主義的、英雄史觀的奇幻電影,《最後的絕地武士》逐漸開始呈現集體性的、人民決定論的馬克思主義史觀面貌。

這種史觀不是被直接拋給觀眾的,而恰好是與對經典敘事模式的顛覆與嘲弄相呼應的。經典敘事模式中的很多敘事功能,都帶有鮮明的,被統稱為「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最後的絕地武士》中,出現了多次主角試圖以一己之力解決問題的場景,劇作也用非常模式化的、看似極為真誠的態度去描繪並歌頌了主角的英雄主義精神——但這不過是讓最後主角的失敗顯得更加悲壯、或者虛無。整部劇作正義一方的力量都始終遠遠小於邪惡一方,並且作為邪惡一方的「第一秩序」的力量被營造出仿佛如同難以逃脫的命運一般的窒息感,主角團隊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基本都不過是絕望但無奈的掙扎,影像強烈地指出了英雄史觀的某種缺失。

而全系列最為核心的概念「原力」,被正式詮釋為一種無處不在的,如同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道」的定義的理念存在,而不再像之前的作品那樣,設定為單純依靠血緣傳承。這一革命性的闡釋在影片揭示之前刻意多種鋪墊的女主身世的揭露上達到巔峰:經歷了無數的鋪墊伏筆後,觀眾幾乎都接受了主角必然身世顯達的預設,然後主角僅僅是普通人的答案不僅戲弄了觀眾,同時也將「原力無處不在」的概念有效植入:作者無疑在宣告,僅僅依靠英雄的星戰世界已經不復存在,原力無處不在意味著,任何人都能夠成為英雄,任何人都能夠參與歷史,人民和大眾終於成為了好萊塢商業電影有關「革命」題材時本應該當之無愧的主角。

而最值得指出的是,那就是作品的創作者也許並非有此本意,而正是是他對經典敘事模式的衝破,同時也成為了對資本主義文化和商品邏輯的衝破,使得文本的力量得以爆發,自我生成而不斷流變的文本力量裹挾了創作者來到了全新的意識形態領域。文本發揮了其獨有的權力,這種權力是被廣泛期待能夠制服資本主義的欲望生產機器的。不是從獨立電影圈的外部切入,而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位置進行抗爭;不再孤芳自賞,自我感動,而就是毅然決然地將這種抗爭性推向大眾視野,闖入主流話語權;而最根本的,這種嘗試是隨著文本自發生成的,具有生命意識而生產出的,我們可以將其成為某種「內在的逃逸路線」,它存在於資本主義運轉邏輯的內在,存在於我們每個個體的靈魂內在,也存在於我們與世界、主體與客體,作品與讀者之間密切編織的關係網中,從文本出發,真正破除我們潛意識裡的資本主義精神分裂症。這才是「微觀政治」的更加積極的一面旗幟:自我的解放如果僅僅限於自我,我們能夠遊牧的場域永遠就只是微觀、狹小的。尋找逃逸路線的根本目的,是要讓每一份人性都能夠自由遊牧,那麼這種在商業文化生產中的反抗嘗試,才真正具備最終的顛覆性:

這就是如今隨著《小丑》的成功再次浮現的神話:最為商業的製作成為孕育先鋒的最後陣地,沉溺於「藝術獨立」的人,卻只是陳腐、精緻地妥協和解並舉起白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現代神話學丨羅蘭·巴爾特在21世紀:知識分子、賽博與寫作
    依靠《神話學》寫作社會時事成名,也並非隱居大學閣樓的學院派,《戀人絮語》賣出了暢銷小說的銷量,文化藝術領域的新事件發生後第一時間有記者約稿採訪,電視節目和電影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出入於各大沙龍結交社會名流……當然,他對政治和社會公共事務不感興趣,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媒體大眾關注的重要思想家,一種社會默契是:巴爾特只關注自己熟悉的事物,而他的博學已經足夠令人驚嘆。
  • 現代神話學丨周杰倫與21世紀的前兩個十年
    而當將「周杰倫」被作為一個敘述客體進入到現代神話學分析的時候,我們也要指出這並非是「蓋棺定論」:我們探索的是他所有作品所組成的一個文本場和多重符號,而並非單指他個人——當然,他個人是這個多層符號操演中不可抹去的所指。但是,神話學的根本邏輯是不變的:每個時代都需要它的偶像和英雄。這個偶像一定有能力改變這個時代,同時也會產生自己能夠抵禦時代的錯覺。
  • 經濟魚當觀賞魚養,小丑武士的生活太舒服
    小丑武士,官方名是蟾胡鯰,也有人叫它奶牛鯰,它的老家在泰國,屬於吃相兇猛的魚。野生蟾胡鯰大多並不好看,只能用來吃。少數有觀賞價值的,慢慢成了現在的小丑武士。攝影丨半顆糖鯰魚大多貪吃,小丑武士也不例外。它是雜食性魚,總體偏肉食,有吃缸友的傾向。
  • 神話學著作《熔爐與坩堝》發布 解碼鍊金術之謎
    本書所開創的跨文明跨學科研究範式,充分體現了神話學研究的科際整合與跨界效應,對於開拓當下國內的神話學研究範式將提供重要的方法論借鑑。在他看來,鍊金術留贈給現代科學的最大遺產不是技術層面的實驗手段或態度,而是「轉化自然的夢想,還有控制時間的雄心」。從該角度來說,這也是傳統冶金、鍊金(丹)神話在現代科技文明中最後的遺存。但二者之延續性也就僅限於此,其間斷裂尤為分明。伊利亞德認為現代科學唯有剝奪大自然的神聖屬性之後,才能成就自己;科學現象只有以聖顯(hierophany)的消失為代價才能得以揭示。
  • 電影《小丑》獲獎,《法證先鋒4》發布同題材預告片,是巧合嗎?
    近日,國際知名奧斯卡電影節正在受到熱議,備受關注的電影《小丑》也如願以償,斬獲了最佳原創配樂獎,其男主角華金·菲尼克斯成功獲得最佳。一邊是電影《小丑》收穫頗豐,另一邊《法證先鋒4》也放出了最新的預告片。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故意為之,《法證先鋒4》的預告片竟然也是同題材的小丑案件。
  • 從神話學看人類命運共同體
    隨著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成為新經濟引擎的大趨,神話學過去只在學院派高牆內部熱鬧的舊局面已完全被突破。可以預期,隨著新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的迅猛崛起,文創產業和流量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迅速增長,影視動漫加網遊共振,一個全民性的神話學熱潮即將伴隨科幻熱潮而到來。
  • 《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不破不立,讓過去成為過去
    《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本身自帶一種壯士斷腕的悲壯,意在「殺死過去」,展現新的希望;拋卻一些節奏上的問題和邏輯硬傷之外,所謂不破不立,其在真正意義上對《星球大戰》系列進行了顛覆式的重構和創新。毫無疑問,這需要勇氣,卻也必將引起爭議。
  • 錦戶亮首次主演電影 扮演穿越到現代的武士
    搜狐娛樂訊 2日消息,NEWS和關八成員之一的錦戶亮將首次出演並主演電影《髮髻布丁》(中村義洋導演 預計今年夏天公映)。  在片中錦戶亮扮演一名穿越到現代的江戶時代武士。他笑著說:「周圍人都說我很適合髮髻的造型。第一次演電影有點緊張,不過我會好好努力加油的。」
  • 三分鐘了解《最後的武士》中勝元的原型 是如何成為悲劇英雄的
    摘要:三分鐘了解 《最後的武士》中勝元的原型 是如何成為悲劇英雄的如果有看過《最後的武士》這部電影,就會知道是一部描述明治初期的日本,一群反抗明治政府的武士,以及與他們並肩作戰的美國軍人。《最後的武士》就是依據這段史實,改編成對日本歷史一無所知的人也看得懂的簡單故事。電影中一個武士的領導人「勝元」,這個角色的原型則是來自於維新三傑之一,著名的西鄉隆盛。那麼,我們就用三分鐘時間,來了解電影《最後的武士》中勝元的原型,是如此成為悲劇英雄的。
  • 《星球大戰8》正式定名「最後的絕地武士」 天行者成為電影核心
    由萊恩·詹森執導,盧卡斯影業出品的《星球大戰8》今日正式揭曉了電影片名——《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本集的故事將緊接《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從蕾伊尋找到盧克天行者開始。
  • 另類的「武士」電影
    武士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徵,一直在日本社會傳承。日本武士那種忠於職守、不畏艱難的性格也依然可以在現代日本人身上看到,武士道精神也是西方社會對於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家最為深刻的印象。在日本電影歷史上武士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黑澤明的《七武士》和《亂》等作品奠定了日本電影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 小丑電影2019國內上映基本無望 小丑起源重啟更加黑暗血腥
    要論最近國內影迷最受期待的電影,那麼DC電影《小丑》無疑可以位列其中,因此不少影迷都十分好奇這部電影國內上映時間是什麼時候。不過讓人遺憾的是《小丑》國內上映基本無望,因為《小丑》包含了「強烈的暴力血腥場面,令人不安的內容、髒話等」而被美國電影協會(MPAA)歸類為R級,而國內對這類電影的引入是非常謹慎的,雖然說這部《小丑》國內上映基本無望,不過小編可以先帶大家了解了解小丑,以便有特殊渠道的網友可以一睹為快。
  • 《小丑》丨一部79萬人好評的電影
    今天要介紹的這部電影,是由菲尼克斯主演的電影《小丑》。這部於2019年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的影片,一上映就反響空前,一舉拿下了金獅獎。甚至美國部分影院擔心重演當初《黑暗騎士》的槍擊事件,而選擇不放映這部電影。
  • 蝙蝠俠歷代電影小丑形象大比拼,最後一個無法超越
    蝙蝠俠系列雖說目前沒有漫威系列的電影那麼高的熱度,但在中國,鍾愛它的粉絲還是為數不少。而在蝙蝠俠的各系列故事中,有個反派因其造型和行為舉止的特立獨行,給各位影迷印象十分深刻。這個反派人物,就是惡名昭彰的小丑。
  • 《小丑》電影並不取材漫畫,是一個「成為小丑」的故事!
    在《蜘蛛俠:英雄遠徵》之後,到明年5月《黑寡婦》之前的空白期內,只有一部漫改電影《小丑》將在10月上映,而相比其他的超級英雄電影,《小丑》更像是一個異類
  • 現代神話學|能指與所指的永恆消逝:電影配樂神話小史
    首先,這意味著影像和音樂徹底的割裂,電影創作者的創作僅專注於畫面,音樂的創作也具備樂師的獨特個性,二者之間的聯繫並非藝術本質而是商業契約的;其次,對於單部作品來說影像是不可替代的,而音樂則是可以隨意替換的——音樂的「背景」位置被確立,成為影像所可有可無的附庸。
  • 六千萬成本,近十億的票房,一部描述小丑成為真正小丑的電影
    它是漫改電影從未達到的高度,它用高出成本15.3倍的票房,碾壓復聯四,成為史上最賺錢的漫改電影。還在威尼斯拿下了小金獅。它,就是《小丑》。啊柒覺得,小丑在整部影片中心理活動的變化,才是最大的看點。亞瑟生活在80年代的哥譚市,他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喜劇演員,可殘忍的現實是,他只能靠演小丑來維持生計。不管怎麼努力地揮舞手上的廣告牌都沒有人為他駐足停留。反而引來一群搗亂的混混,生性隱忍的亞瑟默默地忍受這一切,即使被打倒在地,也不會反抗。
  • 《小丑》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超級英雄電影一直深受全球影迷的喜愛,所以好萊塢拍攝的商業大片,最賺錢的就是超級英雄電影,票房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周邊,有時候電影不賺錢,周邊就可以讓電影公司賺得盆滿缽滿,這也是為什麼超級英雄都被拍成商業電影,而不是藝術電影。
  • 是什麼讓《小丑》成為今年最有爭議的電影?
    《小丑》海報可怕的誤會,都市的傳說《小丑》中的主人公,衍生自DC漫畫《蝙蝠俠》系列中的反派人物,影片呈現夢想成為脫口秀演員的青年阿瑟因為意外事件以及自身的命運悲劇最終失控,繼而成為「小丑」的經過。就漫畫改編超級英雄電影來講,這一形象無愧為最出名的反派之一,包括傑克·尼克爾森、希斯·萊傑等都曾在不同版本的《蝙蝠俠》系列電影中演繹過。然而,虛擬的電影世界之外,「小丑」還與一場現實的慘劇密切相關。
  • 2017年最賺錢影片《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迪士尼稱霸榜單
    據外媒消息,2017年全球影片利潤榜單新鮮出爐,年度最賺錢電影:《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淨利潤高達4.175億美元!該影片在北美票房破6億美元,成為票房年度第一。與此同時,該影片在全球範圍內的票房破13億美元,成為2017票房年度冠軍!而在這個榜單中處於第二位的影片是《美女與野獸》,而《美女與野獸》和《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的發行方均為迪士尼。兩部影片加起來的利潤高達8.322億美元,迪士尼用白花花的銀子證明自己是最成功的電影公司。